[寄语]声律启蒙教学反思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很多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觉得这篇课文不好教,小编今天推荐《声律启蒙》教学反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篇1
时间如流水一样,匆匆流过。《声律启蒙》的教学将接近尾声。本学期本人任国学专职教师兼任国学教研组长,任教3-6年级的《声律启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经》的和我教《声律启蒙》的两位国学教师。我教3-6年级,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共8个班级﹚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过程是艰难的,憧憬是美丽的,结果是美好的。通过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国学的培训和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本学期我校《声律启蒙》的教学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众所周知,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对联是诗词歌赋上的明珠,《声律启蒙》的对词与对句节奏明快,整齐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反思我的教学生活,就得失谈几点体会。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篇2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在一个多月的《声律启蒙》教学中,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此外,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篇3
①、导课注意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导课时就要注意激发兴趣。仔细回顾我所听过的高效的《声律启蒙》课,我发现这些老师在导课时都特别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五小的刘晓仙老师,导课时模仿说书先生的口吻来了这么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省。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通州。这时,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没有死抠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马上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 重复组成。在引导学生读了趣联之后突然话锋一转:对联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声律启蒙》《十三元》这一课,去感受对联中的古典情韵之美,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学习活动中。再如二小的赖小珍老师,导课时她模仿“开心词典”的“根据文字叙述猜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讲述了《九青》中《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诗句“楚人谁识屈原醒”,不露痕迹地带领学生进入《九青》的学习。还有吴梅英老师上《十灰》时,通过向学生描绘“月光撒满南楼,庾亮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尽情吟咏玩乐”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诗句“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从而进入《十灰》的学习。
其实关于导课的形式,胡主任在《声律启蒙》课堂教学构建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这份材料我们国学邮箱中有,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仔细研究研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声律启蒙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