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物业化管护”治理“高能效三变”
——福建延平探索守好一江碧水长效机制
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探索河湖“物业化管护”机制,采用“人工+无人机+河湖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手段,全面推行河湖物业管理项目,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实现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单一管护向多元化管护转变”的河湖管理新局面。项目运行以来,辖区流域沿线河湖多年未完成整治的采砂场、采砂船问题基本实现全面清零。全区8个主要流域断面Ⅰ—Ⅱ类优质水比例均值为100%、同比上升12.5%,成功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3张“国字号”金字招牌。
一、数字赋能,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一是夯实物业管护基础建设。将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到河湖物业化管理,改变原本单一的人工河道保洁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升级为“管理精细化、巡查标准化、考核指标化”的物业化管理机制,对流域水系开展日常保洁工作的同时,通过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巡查体系,及时、准确、全面排查河岸、河面存在的“四乱”问题及污染源情况,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转变。二是构建河湖管理信息化平台。积极响应省水利厅数字化、无纸化改革工作要求,以“智慧治水”为抓手,结合区情、因地制宜地打造延平区河湖生态智慧运营平台,通过整合延平区水系图、无人机航拍影像数据、人工巡河数据、河段养殖场、排污口及公示牌等基础信息,助推全域水环境治理一体化、高效化发展。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观看无人机巡河现场,并连线河道专管员,远程指挥巡河工作,真正实现了“一屏看水”、“一网管水”。三是数字化打破信息交互壁垒。物业中心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具有实战能力的“空中力量”,无人机地毯式排查过程中将发现的涉河涉水类违法行为及“四乱”问题,依托数字化赋能河长制平台,通过“上报-核实-处理-跟进-验收-结束”流程,实现河道全流程、全环节、全主体智慧治理闭环。同时将信息同步传输至河长办、属地政府及执法部门,形成信息联通、协同治理的治理网络,有效提升整治力度。
二、队伍重组,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一是专业化队伍建设。打破传统效率低、不全面的“一村一人”巡河工作模式,通过组建“无人机+人工+保洁”队伍,对全区21个乡(镇)、街道进行网格化划分,并实行划片区精细化管理。重编一支专职巡河人员队伍,并增设保洁岗位,以按劳激励的薪酬模式,增加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实行定期模拟、专业考试等星级评定机制,提升巡河人员巡河效率和专业性。二是标准化巡河管护。物业中心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巡河辅助工具,改变原有巡河队伍“临时性、突击性”巡河的工作模式,巡河人员严格按照“发现-上报-销号”的流程,定时定点打卡,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河、护河等工作,做到巡河动作标准化、人员管理集约化、过程资料台账化,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三是规范化绩效考核。坚持“动态跟踪、定期评估、年终考核”原则,制定《延平区河道专管员考核办法》。围绕管护频次、管护质量等方面,并结合案件流转情况等对相关执行部门进行整体的监督和考评,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和年终评估,充分发挥绩效考评作用,不断提高专管员巡河管河护河工作积极性。
三、机制创新从“单一管护”向“多元管护”转变。一是健全信息共享制度。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延平区、闽清县、古田县、尤溪县等闽江上下游四县区联合巡河护河行动,牵头邵武、顺昌、光泽开展水环境整治跨区域协作联动,依托延平区河湖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加密与河长制成员单位间的各类涉河涉水信息的共享互促,形成横向协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民众监管机制。建立24小时热线,持续加强民众监督管理,广泛组织沿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人大代表、“河小禹”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巡河护河行动,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高效。三是强化基层巡护模式。先后在闽江夏道段、武步溪洋后段、峡阳镇溪中公园段增设河道专管员工作室,通过统筹各河道专管员力量,穿点成线,实现流域管辖范围全覆盖巡河护河。同时,充分发挥专管员的巡查保洁、监督监管、沟通联络、政策宣讲等四大职责,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基层细胞,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