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

发布时间:2023-12-30 09:00:0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一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原先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了,首先是汉族对外来文化表现了一种包容和吸取的积极精神,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尤其在北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学术思想等,都不是汉族单一型的,而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包罗宏富。早在东汉末年,西域文化便传入我国。史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西晋泰始(265—274)以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时期,人们普遍以胡人生产的毡”为絈头及带身、袴口”,并相习成风(《晋书·五行志》)。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和长江上游先后由五胡建立起十六国政权。当时属于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人大都保存着自己的语言、生活习俗和礼仪风俗。他们在汉族地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大多带有部落军事统治和封建统治双重性,政权组织形式为胡汉混杂体制,其官制大致上皆胡汉杂糅。北魏前期政权,也不例外。北魏后来实行的均田制,西魏北周实行的府兵制,前者乃是鲜卑拓跋氏族公社公有制和儒家理想政治的结合,在当时北方大乱之后地广人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后者则是鲜卑八部大人制和《周官》六军之制二者的结合。在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上,从十六国到北朝始终存在着全国的或局部的胡汉体制的混杂,已为史家所共识。这是开放型的文化特征,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语言较为混杂。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流行着少数民族语言。北魏初期,鲜卑语盛行。孝文帝改制虽禁鲜卑语,但仅限于30岁以下的人,而30岁以上的鲜卑人,并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语。更何况孝文帝改制后只有5年时间即死去,以后改制实际上处于流产状态,因而北方势必形成汉语和鲜卑语并存状态。

再如胡服。十六国时和北魏前期,胡人多穿胡服,自不待论。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改制,明令禁穿胡服,改着汉人服饰。经过4年以后,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孝文帝从邺城回到洛阳,犹”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指鲜卑服饰)者”。孝文帝责问留守洛阳的任城王元澄:”尚书何为不察?”澄对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魏书》卷十九中《任澄王澄传》)。足见当时着鲜卑冠服者,还不在少数。不久,孝文帝病故,服饰改制并不彻底。东魏高欢部将羯人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携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王纮反对说:”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北齐书》卷二十五《王綋传》)这次争论以掩衣左右皆可而结束,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认为胡服和汉服杂用均可的一种文化观念。

关于仪礼中所用的音乐。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所谓雅乐正音,只有凉州张氏政权保留一部分,前秦灭张氏得之。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后,一部分传入南方,一部分保留于后秦。颜之推在隋开皇2年(582)上言:”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初郑译定乐之”七调”,实即周武帝时龟兹人苏祗婆之”七声”(《隋书》卷十四《音乐志》中)。开皇初定七部乐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至炀帝大业(605—618)中又定九部乐为《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上述隋代九部乐,除《清乐》、《礼毕》两部乐书自汉族外,其余七部乐均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出自东夷、北狄、西戎或西域、天竺。而且隋乐对唐乐影响极大。魏晋以后礼仪音乐等文化观念的开放性,对唐代影响颇深。

最能代表开放型文化观念的,乃是”胡床、胡坐”在汉人生活中传播后,汉人生活起居产生的巨大变化。从东汉末到隋代,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胡床的资料较多,当时汉族皇室、贵族和一般家庭,在各个生活领域中多使用胡床。胡床只能垂脚坐,加之佛教东来跏趺坐(盘腿坐)的影响,开始改变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跪坐法,这在汉人生活起居习俗上是一个较大的变化。古代汉人的坐具,由席地而床、榻,由床榻而胡床,由胡床而小床,再由小床演变为高足椅子。同时人们的坐法,也由跪坐改变为垂脚高坐。这个变化过程大约从东晋南朝开始,至唐中叶以后完成(参考拙文《胡床·小床和椅子》,见《文史知识》1989年第5期)。李济先生在《跪坐蹲居与箕踞》一文中提出假说,认为”跪坐习惯在中国日常生活中被放弃,大概起源于胡床的输入,以及东来佛教僧徒跏趺的影响”。这个假说已为史实所证明。

再从学术思想领域看,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交融,开始于魏晋。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6章《佛教玄学之滥觞》中指出,魏晋”五十余年中,中华学术生一大变化”,即佛教的玄学化。牟子《理惑论》对佛教玄学化开其端,支谦等兴佛教大乘若般学,大倡”本元”旨趣,与玄学家述《老》《庄》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核心命题相契合。西晋灭亡,玄学转衰,佛教玄学化更为兴盛。南齐顾欢首作《夷夏论》,以”夷夏之别”为由反佛,引起了儒佛道一场大争论,三方在争论中都以儒家理论驳难对方,其结果不仅没有因夷夏之别而贬低佛教,反而加深了儒玄佛的进一步交融。而且与佛教密切联系的石刻、绘徒ㄖ艺术,在南北朝也产生了辉煌的成果。总之,魏晋南北朝思想界遗弃”夷夏之别”的旧观念,儒玄对佛理的吸取和改造,最能说明在思想理论最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开放型文化宽容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篇二

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科技成就突出

如圆周率的计算、《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都打上了佛教影响的烙印。

4、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的民族,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5、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不同,外来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放异彩的原因 篇三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走向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兴,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范文,共有339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下载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