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浅谈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发布时间:2023-12-19 10:07:4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说在社会上四处频传,这个话题引起社会以及各国高度关注,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冷或变暖将引起地理环境各种因素的连锁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说是比全球气候变冷说出现晚一些的假说,近十几年里,由于天气转热,南北极冰川融化等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说逐渐成为主流学说,所以本篇将通过区域实例分析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关键词】变暖说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愈来愈明显,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引发种种自然灾害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活,一直流行的世界气候变暖说如今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这无疑给人们带来无形的巨大压力,2022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中指出2022年 全球气候变化指标和影响将进一步恶化。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多地正经历着多年以来的最高气温记录,入夏一时开局便是30多度的气温。不止我国北部,世界各地都在面临着近25年以来的最强热浪来袭,巴基斯坦和印度经历了建国纪录以来最热的3月和4月。印度4月份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50摄氏度。巴基斯坦路面温度更是超过了百度大关。目前,全球已有近千人因极端高温天气死亡,难道说全球气候变暖真的对环境如此不利吗?未免过于绝对。但我们是否可以持有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呢?那本文我们将以中国为实例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视角

入夏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已经连发23天,其中12天为高温橙色预警。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更是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也是高温预警的最高级别。 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13日白天,陕西中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河南、湖北、山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北部和东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东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有35-39℃高温天气。 其中,陕西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和东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部和东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40-42℃,局地可超过42℃。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马学款介绍说,高温红色预警的发布标准是,过去48小时四个及以上省份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最高气温达40℃及以上,且预计上述地区高温未来仍将持续。 专家提醒,针对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这是科技日报中对于今年中国气温骤升的报道。气温的突然升高对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以及人类社会都带来的影响,那么在中国视角下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大气圈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1℃,为1901年以来的第七高值。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中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1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顺41.5℃)等62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961—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中国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灾害损失;

二是“亚洲水塔”失衡,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

三是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

四是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

五是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事件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以及物种生育面积的减小等;

六是极端高温、寒潮以及空气污染导致的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等人体健康风险上升;

七是对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八是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水圈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再创新高。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1980年至2021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年均3.4毫米,比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略高,但看2021年我国沿海海平面高度要比常年高出84毫米,比一块砖的厚度多3厘米左右,为1980年以来最高。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与往年相比分别高118毫米、88毫米、80毫米和50毫米。不要小看这8.4厘米厚度的水,如果全球海洋都增加了8.4厘米厚度的水,那么这个水量将高达30万亿吨,比贝加尔湖中的水还多近1/3,是我国国土上地表水总量的三倍多。2012~2021年这10年中,我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十年来高位,专家认为原因显而易见,主要就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冰雪融化抬升了全球海平面高度,而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上面的冰雪融水因全球变暖增加,之后随长江、黄河等河流入海,也会抬升我国东部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水倒灌入侵内陆、风暴潮增多、沿海土壤盐渍化和海岸线内陆扩张等问题,这会导致沿海湿地消失,依靠沿海湿地生存的动物迁徙,沿海城市排污能力降低,所以在平面上升会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

冰冻圈

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缩距离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1979—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2.7%。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脉融化的冰川)

生物圈

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截至2020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再列举一个具体实例,发生在澳大利亚,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官员正式宣布澳洲濒危啮齿类动物珊瑚裸尾鼠灭绝,这也是全球第一种因为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

珊瑚裸尾鼠于1984年被英国海员发现,它居住在澳洲大堡礁附近的一个小岛上,且只存在于岛上,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该物种是在2009年,此后再未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澳大利亚环境部长Melissa Price 在周一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提到,政府已将珊瑚裸尾鼠从“濒危目录”移至了“灭绝名录”。环境与能源部的助理秘书Geoffrey Richardson 在周一向参议院议员表示在过去 5 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始终没有在珊瑚裸尾鼠唯一的栖息地树莓礁上发现它们的踪影。根据2016年昆士兰大学出版的一份报告,珊瑚裸尾鼠已经有10年未曾出现过。这份报告当时初步宣告了该物种的灭绝,为珊瑚裸尾鼠保护所做的一切努力已经失败。据报道,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栖息地被淹没是珊瑚裸尾鼠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全世界第一种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物种。

可能在部分人眼中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仅仅会影响到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实则不然,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词语的前两个字是全球,这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范围上升到整个世界,而涉及到整个世界,就难免存在各国之间的政治问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看,世界各国定然会为了人类生存问题,人类发展前景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达成基本的共识,比如说: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召集了第一次世界气候会议,并确立开展WMO世界气候计划,旨在于研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预测气候变化和预防气候灾害,以保护气候环境和气候资源。1988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WMO共同发起组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规制的科学咨询机构。在IPCC的推动下,1990年,国际社会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1992年达成协议,1994年正式生效。但政治问题明争暗斗,暗流汹涌,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又会带来什么政治问题及隐患呢?

全球变暖利中害美论?

有这样一种观点,说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有利,对美国不利,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反驳,经过气候与经济学家通过气候经济模型对全球变暖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影响的模拟,图中区域越红代表影响越大,其中中国战损指数41,美国为7,所以何谈利中害美呢?

再从中国单方面分析,中国人口聚集区分布在东南沿海,一旦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沿海有台风,美国沿海有飓风,注定两败俱伤,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各种工厂,码头,商业往来都依靠于此,难不成到那时让中国把工厂,各大商业贸易区往西北内陆迁移?

应当警惕的是,美国国内政治变化常影响其国际承诺,过去它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反复无常就是例子。美国一方面想在碳减排问题上保持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又不愿牺牲自身利益,履行减排责任,反希望利用气候问题牵制中国发展。这种做法实属无模范,无观念,无格局。

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气候变暖亦是如此,本文只是持有全球气候变暖弊大于利的观点,而并非否定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好处,眼下当务之急,应该提高民众节能减排意识,共同响应国家政策,只有人类统一战线,才可以守住赖以生存的家园。

word该篇DOC格式浅谈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范文,共有511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浅谈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下载
浅谈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