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练习歌词【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练习歌词 篇一
关键词 音乐特长生 声乐辅导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126-02
声乐是一门比较难摸索、难掌握技巧的学科。因为,唱出的声音虽然听得到,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感悟,靠意会,即使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掌握,稍有不慎,学生的嗓了就会因为发声过猛而导致“报废”。在此,结合实践经验,想从声乐教学过程、教师示范、辅助练习、发声、选择练声曲、登台演唱等环节,谈谈音乐特长生的辅导技巧。
一、用理论阐述声乐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做好辅导的根基
第一个“自然发声”和最后的“自然发声”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自然发声”是基于人自身的一种本能发声,也就是音乐教学上所说的“大白嗓”;第二个“自然发声”,则是经过了长期的专业训练,掌握了科学的发声之后能够用自自然然的声音来唱歌之状态。要使发声产生上述质变的效果,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不自然”阶段训练的。当然,在进行此训练之前,老师必须要提前告诉学生不能急躁,要有耐心,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在训练别忌讳大吼大叫、疲劳用嗓,不能随便唱太高的音等。
二、触摸发音部位,对发声产生感性认识
用于触摸发声部位,属于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真实、具体地感受到发声的差异。因此,对于新参加声乐训练的学生,我在示范唱歌发声时就让学生触摸我的喉咙部位以及腹部,然后让学生们说出用两种不同的发声唱歌有什么差别。首先用的是“大白嗓”,然后换成美声或者民美结合的发声,让他们说出前后两种发声的不同之处。学生们会发现用“大白嗓”唱歌时,喉咙部位振动比较大,腹部基本不用力,是松弛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脖了部位了;用民美结合的发声则喉咙的振动比较小,腹部鼓起来很有力量。
三、平时做好五种辅助练习的小动作是基础
1.练习打哈欠。这个动作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嘴巴的关节基本上拉开,在唱歌的时候能够做到开合自如。其动作要领是:既可以闭着嘴唇练,也可以把嘴巴张得大大地练,一组打4―5个,可以多做几组,熟能生巧之后张口就可以打“哈欠”了。
2.练习小狗喘气。这个动作训练的目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增大肺活量,锻炼腹部的力量。动作要领是:在训练的时候,要模仿大气炎热时小狗快速喘气的样子,能够快速地吸气、吐气,达到吸、吐自如。
3.憋气练习。这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在唱歌中防止音值过长而气不够用。动作要领是:首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气沉丹田,并尽量憋住。然后,慢慢地吐气,保持时间要长一点。如此动作,反复练习。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收放自如地处理音值过长的问题了。
4.闻花练习。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练习用鼻了换气,将气沉入丹田,使肺活量得到增大。动作要领是:用鼻了深深地吸气,想象自己在闻着鲜花的芳香,气要吸得深放得慢,也可以连续用鼻了吸气,胸部要有扩展,腹部也要有力量。经常练习之后,肺活量会慢慢增大,就可以快速换气了
5.叹气练习。这个动作练习的目的是针对歌唱中出现的气往上“飘”,不“沉”,气总是集中在胸部的情形,而影响到气不够用。练习的动作要领是: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快速地叹卜去,要做到深吸快放。在练习到一定时间后,歌唱中就可以迅速“沉气”。
四、抓好四种发声练习是关键
1.闭口音的练习。动作要领是:让学生把发声的部位从嗓了部位提高到鼻了部位,练习“哼鸣”声,使声音从鼻了上发出,要有意识地感觉到鼻了有振动。所用的发声练习如卜-:
(1)4/4 3 2 1――| 3 2 1―― 0
(2)4/4 5 4 3 2|1―― |
(3)4/4 7 6 5 4|3 2 1- |
2.开口练习。开口练习主要是训练各种母音的发声,也有特定字的发声。开口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发声达到“竖起来”的状态,而不是“横”的。练习母音是为了歌唱时候字的发音要“归韵”。练习模式如下:
(1)2/4 53 42
|1――
mi ma nii
(2)2/4 53 42 |1――
mel mao nii
(3)2/4 53 42 |1――
mei mao mu
3.假声练习。假声的位置有时候会一卜了找不到,这就需要结合前面提到过的“哼鸣”练习进行。让学生把嘴巴张开,发声位置保持不变,这基本上就是“假声”位置。一开始练习时候不能追求声音大,只要能够发出声音,以后的练习中才逐渐把“假声”放大,这个动作中需要有气息的支撑才能放大,所以需要腹部的力量跟上。“假声”的位置和腹部的位置,就好比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也有点像放风筝,不管风筝飞得有多高,总不能让它脱离于中的线一样。也就是说不管音唱得有多高,气息那根“线”要紧紧地拴在腹部,不能让它“飘”了到处跑,要让声音有方向感,不是“散开”状的,而是要集中。
4.“微笑”练习。“微笑”练习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歌唱时演唱者的整体形象要得体优雅,要让观众看起来有美感。第二是让面部的肌肉放松,有助于头鼻腔的“共鸣”,使高音容易上去。如果面部不放松、显得僵硬,那样鼻孔就扩展不开,声音的出路就被堵死,高音就无法往上拔。
五、选择合适的练声曲是提升
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必须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发声练习也如此,也需要做到发声形式与歌曲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训练效果。通常我会选择《花非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等歌曲来检验发声练习的实效。
要熟唱歌曲的谱了。老师对歌曲只能做一、二遍的示范唱,然后由学生自己练,到下-一次课时候检查练习情况。如果出现错误或者偏差,老师要及时纠正或纠偏,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增强节奏感。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旋律就会慢慢地顺口了,很自然地就会把歌词加进去唱。
朗诵歌词。从汉代的《乐府》至今,诗歌融为一体是很多人知晓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朗诵诗的时候要像唱歌一样,唱歌时要像吟诗一样。若要把歌曲唱好,很有必要先学会朗诵歌词,要读出感情,进入意境,当然读的时候还要咬准歌词的正确发音。
练习歌词 篇二
一、英语歌曲、韵句可以调节学生情绪,营造课堂氛围
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唱英语歌曲,说韵句,可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前气氛,使学生保持乐学情绪,促使学生做好上英语课的准备,以积极而活跃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深受学生喜爱。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无意中学到或复习歌曲中的单词、句型和语音。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容易疲劳,我就在半节课后,利用英语歌曲组织学生适当休息。这时唱一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既可以寓教于乐,又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再度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如唱“How Do You Do?”时,结合握手的动作,让学生从动作中得到暗示,理解“How do you do?”是互相打招呼、用来问候对方的。在唱“If You’re Happy”一歌时,孩子们边唱边辅以拍手、跺脚、眨眼、耸肩、扭腰的动作,既放松身体,又使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提高下半节课的教学效率。
二、英语歌曲、韵句可以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英语初学者往往都会有舌头打结、不能灵活运用的烦恼,尤其是说一些较长的句子,舌头就不听指挥,使初学英语的人感到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而唱英语歌曲、韵句则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舌头灵活性的方法。英语中的语调、连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在英语歌曲、韵句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学唱英语歌曲、韵句的过程就是训练这些技巧的过程,在刚开始练习时,我选择了旧谱填新词的方法,因为有了熟悉的旋律的帮助,歌曲、韵句就容易上口,学起来也就不会枯燥乏味。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提高要求,唱一些比较难的歌和韵句。在学生学唱时可以将速度放慢,在对歌词熟悉以后再加快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尤其是一些节奏比较快的歌曲,如果能顺利地唱出来,相信就算是再拗口的英语句子也无法难倒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韵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三、英语歌曲、韵句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复习巩固操练所学的新知时,如果只是用强化训练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乏味,不利于记忆。因此,我将要巩固的单词、句型放入熟悉的曲调中唱,再朗读,避免机械、乏味的跟读,起到调节情绪、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如在学习动物的单词时,我利用歌曲“They Are in the Zoo”巩固记忆,在演唱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表演,伴随节奏,唱到什么动物就模仿动物的样子。经过反复演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单词,而且记忆深刻。在句型操练中,可以采用歌曲、韵句的形式进行问答、反复演唱,不断重复可以使学生的瞬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如在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doing?时,我运用教材提供的chant的内容: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oing the dishes. What are you doing?I am drawing pictures...让学生有节奏地说唱,并加上肢体语言,伴随轻松的音乐,在说说、唱唱、动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句型,而且印象深刻。
四、英语歌曲、韵句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练习歌词 篇三
关键词:民族音乐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引发了世界汉语热,如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于音乐与语言具有极大的相通性,与汉语有密切联系的民族音乐则恰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将民族音乐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广义上的中华民族音乐包含了民歌、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等。
一、研究依据、目的及方法
我们选择民族音乐为载体的主要原因是它与汉语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语音方面,民歌的谱曲特点能使学生在演唱时主动“夸张”韵腹,夸张韵腹发音可以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在旋律与声调上,“民歌曲调的起伏直接受到汉语声调的影响,民歌中词曲搭配的重要原则,就是音乐曲调与词语声调、韵律基本同步原则。”(孙丽娟、江燕,2010:141~145)民歌节奏与轻声也有关系:一个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轻声词语的发音节奏与音乐中的附点节奏十分相似。此外,将朗朗上口的民歌词汇放在有旋律的歌曲中记忆,会更加简单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养成固定的语法表达习惯,自然习得歌词中的语法结构,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音乐。左右脑同时使用,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以民族音乐和汉语之间的关系为理论依据,挑选出合适的民歌作为教学载体,挖掘民歌中可供学习的语言要素,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最后分析效果,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期望能促进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固定的语言习惯,又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进行了具体方案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共选择了15首民歌①教唱,另选10首民歌作为欣赏材料。这些民歌简单易学,涵盖了较广的地域范围,具有画面性强、语言知识点多的特点。每次课教授1首民歌,并根据歌曲特点决定是否添加另一首民歌作为欣赏材料补充训练。在课时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标准。正常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开设一次民歌课,分两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每次课共计90分钟。教学对象为已经系统学习过一学期汉语的10位初级班留学生。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带读、跟唱、词汇语法点讲解、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分角色演唱等。并且运用直观手段,以PPT为辅助,在学唱过程中播放音乐视频。
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每课语言点设计的练习题,需要学生在下次上课时以书面形式上交,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好新的语言点;另一部分是对民歌中文化现象的讨论,采用开放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或课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由民歌引申出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培养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考查方式也分为两部分——笔试和口试。笔试内容为民歌课上学过的语言知识点,采用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口试内容为唱一首民歌、朗读歌词,并根据老师的提问阐述自己对民歌中一些文化现象的理解。
三、民族音乐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讲练新知识是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环节。下面以民歌课上的六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顺序,分别阐述民族音乐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唱民歌,解决语音问题
民族音乐在解决语音问题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韵腹的发音训练、四声的发音训练和轻声的发音训练。
在民歌课语音环节中我们一般采用如下流程:
首先,展示本次课要学习的民歌——播放两遍音乐视频,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初步的印象。接下来,老师领读两遍歌词,之后让学生集体朗读,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字音读得不够准确,老师稍加纠正即可。因为主要发音问题需要在学唱中解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歌词加入旋律,通过学唱解决三种语音问题——韵腹、四声和轻声的发音问题。
1.韵腹发音训练
我们选择江苏民歌《茉莉花》来训练韵腹“a”的发音。在这首民歌中,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花、她、戴、骂、它、话、芽”,它们的韵腹都为“a”。我们知道,歌词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基本上都会配上长节拍,唱时需要拖很长,因此学生便可以在唱歌的过程中配合旋律自然拉长韵腹的发音,从而达到训练韵腹发音的目的。韵腹是一个音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韵腹发音准确,必能提高整个音节发音的准确度。
实际上我们能够找出如《茉莉花》这样适合韵腹发音训练的歌曲并不是巧合。民歌歌词一般都有韵律,将旋律去掉,就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歌。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因此,民歌中每句最后一个字也都有一定的押韵关系,即韵腹相同。所以想要找出一首适合韵腹发音训练的民歌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可以用《走西口》来训练“ou”的发音。
2.四声发音训练
汉语语音有声调是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声调学习便成为了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声调教学方法,一般是五度制标调图示与模仿发音相结合,然后确立一个连调模式,例如:妈、麻、马、骂,供学生课后自学。”(蒋以亮,1999:38~41)这种声调教学模式虽然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四声调值是一个不固定的相对音高系统,学生在课堂上模仿的是教师的调值。学生课后一旦失去了固定的音高参考标准,便会导致四声发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形成和固定好自身的相对音高系统。
我们所采用的是将音乐中的五线谱与五度制标调图相结合的方法②。即用音乐的道理讲解声调、用唱歌的办法把四声哼出来、把四声的音调转化为音乐旋律进行练唱教学。四声中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共有十二个半音,我们可以将四声转换成音符体现在无国界的五线谱上,先教学生将无线谱上的旋律哼唱出来,让学生对四声发声时的声带振动产生生理上的记忆。之后再去掉音乐,让学生根据哼四声时声带活动的感觉,反复练习即可。这样,学生便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相对音高系统,也解决了四声的发音难题。
3.轻声发音训练
轻声没有固定调值,是四声的特殊音变,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用语图仪试验的结果,表明轻声比非轻声音节短一半,音色变化也不定,听感上显得又短又模糊。音强变弱,也不明显。”(黄伯荣、廖序东,2002:105)这里所说的“轻声比非轻声音音节短一半”正好与音乐中的附点节奏相似。附点的节奏是这样演奏出来的: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附点,就表示要延长这个音符时值的一半,即此音符的时值增加1/2。这样,在包含两个音节的轻声词语中,非轻声音节的长度就相当于“附点前面的音符”所占的节拍,而轻声音节的长度,则相当于“附点”所占的节拍。因而我们可以采用强弱交替的节拍练唱方法:如果前一个音节唱一拍,那么轻声就唱半拍。用前一个音节带后一个音节,一强一弱,一长一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将后面的轻声音节带出来,避免生硬的发音。
(二)讲解词汇,练习巩固
在处理完一首民歌的发音问题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词汇讲解练习。歌词是丰富的词汇教学材料,因为歌词中有很多质朴优美的词汇和简单的成语,将词汇放在歌曲旋律中学习,更有助于记忆。在一首歌的词汇教学环节,我们一般将歌词中的词汇加以归类教学,在学完一定量的歌曲之后,再一次进行归纳总结,将叠音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以及连续出现的动词各自分类进行总结教学。最后,再出一定量的练习题巩固词汇。这里我们给出一些词汇练习的设计实例。
在内蒙古民歌《天堂》中出现了大量的叠音词:“蓝蓝的”“清清的”“绿绿的”等,学习完本课词汇之后,我们出示填空题检测学生对叠音词的掌握情况。题目如下:
再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出现了一些由词根和一个叠音后缀组成的三音节合成词:“亮汪汪、清悠悠、喜洋洋”等,我们便可据此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一些类似词。
湖南民歌《采槟榔》中出现了一连串动词,教师可以将一些动词剔除,再将歌词中原有的动词打乱顺序,让学生选择动词填空,以检查学生对动词的掌握情况。可以设置题目如下:
从框中选出相应的动词填入歌词中:
(三)讲解语法,造句练习
词汇讲解之后,就要进行歌词中的语法讲解。可以将歌词中的各类句式、关联词语、词语的固定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反复练唱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例如,可将“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陈述句进行分类。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两段歌词采用了前问,后答的形式,可以重点学习陈述句和特指问句。
一问一答的形式恰好可让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特指问句的结构形式。连续四个特指问句的出现可使学生在反复练唱歌曲时,形成固定的语法表达习惯。
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的第一句歌词“掀起你的盖头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语法点:“起来”用作动词趋向补语时,可将宾语插在“起来”的中间。讲解完这一知识点后,我们让学生尝试模仿造句,有学生甚至能模仿原歌词,创作出“唱起歌来,跳起舞来”的新歌词。之后,我们告诉学生,如果想表达同一句义,可以用“把盖头掀起来、把歌唱起来”的句式。这实际上是“把字句”的句式,于是便引申出一个新的语法点。同样,在进行一定量的造句练习之后,便能巩固好“把字句”的句式。
这首民歌中还出现了“……又……”的结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形容词+又+形容词”的结构是诗歌中常用的格式。在日常话语中,我们用“又……又……”来连接并列谓语,即“你的眉毛又细又长、眼睛又明又亮、脸儿又红又圆”。在王洛宾改编的另一首新疆民歌《达阪城的姑娘》中再次出现了这一结构:“硬又平、大又甜”,此时可让学生回顾这一句型,说出这一结构的原式,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出现在民歌中的其他语法点还有《小河淌水》中的“你可……”中的“可”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相当于“是否”;《茉莉花》中的“好一+量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动词+代词”的格式等等,教学方法与前面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四)分析歌词,训练阅读能力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教授之后,我们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词。大多数民歌的歌词实际上是由几个简短的句段构成的,此环节实际上是将民歌歌词作为一则完整的语篇来学习。
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具有较强叙事性的歌曲,六段歌词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为此,我们在学生熟悉音乐旋律之后,将六段歌词打乱顺序,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判断重新将歌词顺序排列好。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语篇中潜在的逻辑顺序,提高学生对一段完整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这对记叙文的写作也是有一定益处的。再如,学唱完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歌词概况说出茉莉花“芬芳”“洁白”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五)学习修辞,尝试写作
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为文章增姿色,这对需要全面掌握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也十分重要。民歌歌词中包含了很多修辞手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喻”是民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民歌中的比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
1.“……好像……”
他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2.“……如……”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3.“……是……”
就是那金色的太阳。(民歌《北京的金山上》)
在学习这三首民歌时,我们将这三种比喻方式教给学生,并且鼓励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小组讨论,感受文化
我们一般将文化教学环节放置于课堂教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从民歌中,留学生可以学习和感受到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几乎每一首民歌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民歌用各种体裁形式,将各地区壮丽的自然景物、古朴的民情风俗通过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编在一起。例如,在新疆民歌《达阪城的姑娘》中,学生知道了新疆西瓜甜、姑娘以辫子长为美、结婚带嫁妆等地域文化知识;通过蒙古族民歌《天堂》,学生了解到内蒙古的景色以蓝天、白云、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为美;通过一曲《走西口》,学生们知道了旧时在陕西地区,人们必经过固城西口才能外出谋生;通过《山歌好比春江水》,他们又知晓了山歌对唱是广西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阿里山的姑娘》《小放牛》《采槟榔》他们知道台湾有座阿里山、河北有座赵州桥、湖南的特产是槟榔等等。这些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辅以老师的概况总结而得出的。
2.思维、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观
一首好的民歌不仅体现出独特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它隐含了该民族特有的“观念文化”(刘珣,2000:120)。若想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门语言中潜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不论是口语交际、情感表达,还是行诸笔端,布局谋篇,总是习惯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顾左右而言他,而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中国戏曲音乐的表达语言也采取类似的表达方式。”(赵守辉、罗青松,1994:47~51)实际上,不仅戏曲音乐,中国民歌也同样如此。
例如,在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有这样的歌词:“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边,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初学汉语者可能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中国式的、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爱情告白方式。
再如,《康定情歌》中唱到:“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通过短短两句歌词,我们也试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对女人的要求,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要漂亮,还要会持家、善于处理家庭事务。长时间积累之后,学生们便能逐渐理解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3.意象群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独特的事物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些事物便成了一个个意象。在民歌中也常出现这种意象。例如《小河淌水》《敖包相会》《半个月亮爬上来》中都提及了月亮。在学习这类带有月亮意象的民歌时,我们便告诉学生,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思乡、思情”的寓意。再如《绣荷包》中出现的“鸳鸯”寓意着“恩爱夫妻”,“荷包”寄寓的是“对爱人的思念”等等。将这些意象整理出来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汉语。
四、结语
一学期的民歌课结束后,我们从期末考试中分析了应用效果。语音方面,从口试朗读歌词的测试中,我们看出:练唱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韵腹发音能力和咬字清晰度。例如,通过《茉莉花》的学唱,前“a(ia/ua)”与中“a(ai)”的发音区分较好;通过模仿与四声调值相似的旋律,四声调值发音有所改进,但去声发音还不到位;通过模仿音乐中的附点节奏,学生的轻声发音较为自然。文化方面,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民歌中文化现象的理解。从笔试卷面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民歌中的常用词汇、句型和语法点。我们也从其它任课老师处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提高,甚至会在写作中运用一些写作课上没教过的修辞手法。可见,民歌课上的学习会对其它课型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民歌课与综合课可以互补。民歌课的综合性很强,与综合课一样,都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语段分析等教学内容。二者差别在于,民歌课用歌曲取代了传统综合课中的课文,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向刺激,提高了学习兴奋度。加之在民歌课上,需要学生开口练唱,学生便从被动输入转变为主动输出。从这一层面上,民歌课弥补了综合课的不足。
以上实践和分析证明,以民族音乐作为载体,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不但可行,而且收效显著,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
(本文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以民族音乐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2R457009]的初步成果。)
附 录:课程所用民歌
学唱曲目 欣赏曲目
第一课 《在那遥远的地方》 《四季歌》
第二课 《马车夫之歌》
第三课 《达坂城的姑娘》 《半个月亮爬上来》
第四课 《走西口》 《赶牲灵》
第五课 《黄河船夫曲》
第六课 《绣荷包》 《牧歌》
第七课 《小河淌水》 《猜调》
第八课 《康定情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第九课 《小放牛》
第十课 《小白菜》 《北京的金山上》
第十一课 《沂蒙山小调》
第十二课 《茉莉花》 《采红菱》
第十三课 《阿里郎》
第十四课 《采槟榔》 《龙船调》
第十五课 《卖汤圆》 《阿里山的姑娘》
注 释:
①具体选择曲目,见附录。
②此方法参照了白涤洲在未刊遗稿《北京语声调及变化》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丽娟,江燕。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蒋以亮。音乐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9,(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练习歌词 篇四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练习歌词 篇五
作为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价值就像钢琴教材中的肖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或小提琴教材中的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一样,既具有高度技巧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是提高声乐专业的全面技巧、艺术水准的重要途径。音乐会练声曲相对于声乐练习曲来说,它不仅囊括了各种声乐技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强调的是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歌曲技巧的把握发挥,这更是歌唱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歌唱艺术从古希腊的吟唱史诗到中世纪的复调合唱,再到十七世纪初的抒情性音乐剧,歌唱已成为一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舒伯特曾经说过:“在整个音乐艺术中,歌唱不可争辩的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是一切旋律、转调与和声所环绕的轴心。所有的乐器不过是歌唱声音的模仿。歌唱好似一位帝王坐在他的宝座上,而环绕它的一切乐器都好像是俯首称臣的诸侯王公。人声本质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声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声音不过是这神圣的原始声音的一种遥远的回声。人类的喉咙是世界上最初的、发声最纯正的、最值得赞美的乐器!”。
而要把人类的喉咙训练成美妙动听的歌喉,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声乐训练,以达到专业化的歌唱水准,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发展更需要良好的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作后盾,中国声乐教育家尚家骧曾指出“很多教师把声乐练声曲作为学生演唱歌剧前的技术准备材料”,这就使音乐会练声曲的前身――现在普通而常见的声乐练声曲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和必须。
“普通而常见”的练声曲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种来源是十九世纪早期。出版的有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练习曲。
视唱曲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出现,而视唱练耳教材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已经大量出版。视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来演唱。一些早期声乐教师延续了这种演唱习惯,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鲁艾尔?加西亚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开始出现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声乐训练材料,这可以说是声乐练声曲的雏形。后来,这种有曲调而无歌词、同时还带有钢琴伴奏练习曲的形式,便逐渐定型为练声曲的经典组合形式。到了19世纪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类出版物,而声乐教师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声乐教师、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时期出版的同类出版物,已经明确为五本的声乐练声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诺夫卡在1840年时研究了众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声乐作品《声乐指导训练》(《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艺术》(《Lart de chanter》op.81)一书,给他带来了作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获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为初学者写的一本《带字母的声乐训练》(《Abecedaire vo-cal》)获得了成功并具有创新性;最后的一本书《歌唱与声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两本书《歌晤的艺术》和《带字母的声乐训练》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声乐歌唱家歌唱时的生理感觉。
另一个来源是将已有的声乐作品去掉歌词后作为练声曲。
练习歌词 篇六
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借鉴一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借鉴二
一、引入
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二、学唱歌曲
1、聆听范唱。
2、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学唱前前四小节
1)听老师范唱。
2)跟琴模唱,纠正不准的地方。
3)演唱。
4、自学后面部分
听范唱在心中跟唱
三、表演
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四、用打击乐器伴奏
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五、综合练习
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六、“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七、小结:把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借鉴三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练习歌词【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