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散文作品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优美的散文 篇一
昨晚,再次翻阅古诗词三百篇,我又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打动,甚至彻夜不眠,便记下心中所感。——文/墨白
时间的蝼蚁默不作声,沿着年轮的轨迹不停地攀爬,串起每一个凄楚而惆怅的日子,焦灼地渴盼着时光能够倒流,让我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先贤们相见。此时顿然感悟:是谁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谁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夜阑人静,我知道只有缘着历史的绳索,穿越时空,让生命在岁月轮回中流传千年,就能寻到那些文化大家,就能识得他们心中亘古不变的选择——爱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知曾经的汩罗江畔是否雾霭弥漫,就像他心头笼罩的愁绪无法舒展。他伫立江岸哭泣为谁?狂歌为谁?披发流放又为谁?他把炽热的爱国心融入诗篇。他选择了用忠心扶起将倒的王旗,他选择了用千张白纸,写满为国为民的志愿。他报国无门,于是他偕同对楚国的满腔忠贞、《离骚》的绝唱、上下求索的脚印卷入到那滚滚而逝的汩罗江水中去。直到今天,他激情挥洒的文字依然掷地有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依然叩击人们的心灵。他就是屈原。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涛声是否还依稀可辨?正如他临行前的壮言。他英姿飒爽的背影伫立江畔已是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的画面。他选择了要用秦王的鲜血来完成天下苍生的夙愿,他选择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在虎狼的强秦面前,他壮志未酬。可他有图穷匕现时的英勇,有倚柱而骂时的凛然。直到今天他的爱国情怀仍然永驻世人心间。他就是荆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不知那鹅湖畔是否还有他醉中挑灯看剑,梦中驰骋杀敌的身影。他愿披一身豪情冲向那被金人蹂躏的**,前进中不料身后轰响的不是助威呐喊而是小人的诬陷。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为国沉默的闲居,但他满腹依然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谏言。他的选择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谱写成了一首首爱国的壮丽诗篇。直到今天,他的爱国豪情还让人为之赞叹。他就是辛弃疾。
篝火繁星,映射出他们光芒的人生。
岁月无痕,弹指一挥间。
在这穿越时空而永恒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夜阑人静,苍穹深处,亦有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让人继承。
这份选择亘古不变。
散文 篇二
要读书,就必须有适量的藏书。作为一般家庭,藏书太多,书柜放不下,少了又不够读。我家建立了有两千多册的图书系统,内容涉及:历史类,从《史记》《资治通鉴》到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马列经典类,从《资本论》到马列选集;军事类,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到《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传记类,从孙中山、到等十大元帅;文学类,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到《红岩》《保卫延安》等现代名著;诗歌类,从唐诗宋词、《实用楹联大全》到、、诗词集;散文类,从《古文观止》到《今文观止》;工具书类,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等等。为了收集藏书,有的孤本到书店买不到。我的一套《三国演义》上册被友人借阅,左转右转,竟不知转到何人手里,时间一长就找不到了。为配对,就到书店去买,售书小姐说:只买上册不卖。到几处书店去买,都无果而返。我不死心,到旧书市场,几经寻觅,在旧书堆里找到了上册,终于配对成功。参加一个会议,奖励我一本《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为两全,也在旧书市场买到了《我的前半生》。两书全读,对溥仪的一生,就有了全方面的了解。
一书在屋,如良师在旁。精心挑选的藏书,犹似一颗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摆在书桌案头,使室内满壁生辉。我可以失去金钱,失去彩电、冰箱,但我不能失去朝夕相伴的藏书。每每拜读藏书,总是开卷有益,举一反三。它们任我调遣,冲锋陷阵,攻克难关,激励向前,好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它帮我滋心益智,扫除思想灰尘,是照射和温暖我的取之不尽的思想阳光。每本藏书,虽有明码标价,但对我来说,不是完全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藏书自有千古柔情,书中自有人间秀色。我的藏书胜过“黄金屋”,贵过“通灵宝玉”。
藏书是为了读书。读书好比蚕吃桑叶,吃到一定时候就要吐丝。蚕吐丝,蜂酿蜜,苦读多读可成书,这是我多年来藏书的深切体会。本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言,我把退休后在《老同志之友》等报刊发表的几百篇文章,分类排列,出版了《追赶人生》《超越人生》两本书,并在社会上特别是一些老同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后由国家图书总库和中办密码工作陈列馆双双收藏。
藏书乐,乐无穷。藏书不仅使自己受益,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取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经典散文 篇三
《永乐大典》屡遭劫难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参加,历时4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时,命令修撰官陈循挑选文渊阁藏书,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
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朱厚信卵昙案浇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写鞘朗鄙形赐瓿桑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5年。明亡后,永乐正本已不知其踪,下落不明,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桩谜案。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
现存《永乐大典》,是一些爱国文化人化私藏为公藏的结果。1951年,著名藏书家周叔|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同年,在张元济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京图书馆。1958年4月1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两位副馆长梁思庄和耿济安将4册《永乐大典》,送交北京D书馆收藏。“这4册内容是郦道元《水经注》的后半部,与此前商务印书馆捐献的前半部《水经注》配成全书,成为当时学术界、图书馆界的大喜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达到220册。
而第221册《永乐大典》的发现和入藏,颇具传奇色彩。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发现时,这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经不存,书里夹着花样、鞋样。幸运的是,当时的农家妇女虽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传统,使这册大典得以保存下来。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其转送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到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
《永乐大典》回归不易
2013年,最新入藏国图的第222册《永乐大典》的回归颇为不易。
2007年11月,一册《永乐大典》的出现,让赴上海调查古籍善本的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既惊喜又疑惑。眼前这册大典品相良好,明代包背旧装,字迹端工的馆阁体,从封面至纸页皆无缺损,内容为有关“湖”字的唐宋元诗文,正好弥补了国图藏《永乐大典》湖字韵的缺卷。
可是,自1983年后的20多年来,都没有新一册《永乐大典》被发现。在上海发现的由加拿大华裔书主袁文收藏的这一册,是真是假?经过先后4次鉴定,专家认定此册《永乐大典》为明嘉靖年间所抄零本,当是真品无疑。几经周折,6年之后的2013年,这册《永乐大典》使用国家文物征集经费,从书主手中成功购买入藏国图,成为流散海外的《永乐大典》实体回归祖国的成功案例。
散文 篇四
论文摘要:豫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文化创新产物。本论文借助创新扩散理论,对豫剧的传播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扩散的一般规律,并得出了对当代像剧文化市场机制发展的启示。
豫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区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传达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是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豫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文化创新产物。正是作为创新事物,豫剧在传播中不断被采纳,并由采纳者进行二次创新,投人扩散性的传播与新的采纳,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形式之一。由此,本论文借助创新扩散理论,对豫剧的传播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扩散的一般规律,在艺术与传播学结合的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豫剧传播扩散分析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豫剧的区域扩散验证了创新扩散s曲线的合理性
豫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由“北曲—弦索—河南调—土梆戏—豫剧”的演变,经历了宋、元、明历代文化的长期积累,经历了其他剧种如昆曲、弋阳腔、罗戏、卷戏、秦腔等的启迪融合,并在明末清初开始形成。早期豫剧剧目题材和内容承载着中原区域文化、封建政治文化、民族圣贤文化、名流名门文化、英雄豪侠文化而被受众津津乐道。同时,早期豫剧音乐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唱腔音乐有历史久远、积淀丰厚的祥符调和豫西调,还有由祥符调擅变的豫东调、沙河调及高调等多种地域唱调;既有属于板腔体制的四大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和数十种调门不同唱法,又有源于早期弦索、昆曲、弋阳等声腔体系的曲牌唱腔,再结合早期豫剧歌舞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基本特点,从而形成了中原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群体传播最有成效的当时,由早期戏班演出的“门传身授”,由当时的“戏班班主”、“个体演艺人”等创新主体对于剧目的创作,并通过街头、堂戏、勾栏、戏台、茶社等场所的演出,豫剧构成了场所群体传播与游走扩散的主要形态,并迅速得以传播扩散。其区域的扩散,大致经历了由开封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渐次西进,并在经济文化更为繁荣的河洛地区得到采纳与二次创新扩散,进而浸染于整个河南境,构成了豫剧采纳最为稳定的核心区。随着艺人游走、移民迁徙等因素的影响,豫剧扩散采纳区不断扩大,在河南周边,尤其是沿河西走廊至新疆,形成了豫剧扩散的次生区。此后,豫剧扩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采纳格局。显然,豫剧早期的这一传播扩散现象,验证了创新扩散s曲线的合理性。即: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take-o田,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达到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在豫剧的汇流成熟期与多元变革期,一方面由于创新主体在继承采纳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媒体与融合媒体的传播效应的加人,又使得豫剧的传播扩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产生了两轮快速传播扩散的上升曲线,其豫剧的采纳区域不仅遍及全国,而且走出了国门。这就启发我们,豫剧完全可以结合媒体的演进,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而得到一波一波的s曲线形的传播扩散。
豫剧明星与政府共同成为豫剧创新扩散的人
前面我们已经阐明,在豫剧传播扩散中,豫剧艺术家,包括编剧、导演、作曲、演员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豫剧这一创新事物的人。因为他们一方面作为创新事物的创新者,另一方面则担负着剧组、演艺剧目的创新扩散的重任。事实上,他们确实起豫剧传播扩散人的角色。如卓越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既是豫剧改革的创新者,又是豫剧艺术的传播者,她对豫剧创新扩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936年她在开封演出《西厢记》时,便轰动开封;而在1938年赴陕西、甘肃演出,又被人们称之为“豫剧皇后”。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热情中,常香玉率团携《花木兰》到全国多省进行巡回义演,引起巨大轰动,至今被奉为豫剧经典。从西安到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西、广东、湖南、宝鸡等长达一年多的义演及交流活动,将豫剧传播扩散至全国多个地区。20世纪50年代,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多名演员的艺术表演风格成熟,在汇演中常香玉和陈素真获得演员最高奖励的荣誉奖,成为豫剧剧种的领军人物。马金凤演唱艺术被誉为“洛阳牡丹”,崔兰田享有“豫剧兰花”之誉,阎立品是豫剧“闺门旦”行当中的杰出演员,唐喜成则是豫剧须生这一行当中的佼佼者。豫剧研究学者马紫晨先生在《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艺术风格》一文中写道:“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各具唱派特点,影响颇大。显然,没有豫剧艺术中的这些艺术家,就没有豫剧当年的迅速传播扩散。
值得重视的是,在现代高度组织化的时代,政府领导由于具有权威性与巨大的传播资源,对于豫剧等各种创新事物的传播扩散具有强大的导向性与推动性。如在1949年至1961年,中央政府对中国的戏剧改革扩散主动地发挥作用,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政务院制定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0 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这些来自政府的推力,无疑促成了当时戏剧艺术的百花齐放,使得豫剧得到了权威的传播扩散,政府也成了豫剧的组织性的人。
现代媒体促使豫剧二次创新扩散形成周期性
创新扩散理论非常重视传播渠道对于创新扩散的作用,且尤其重视大众传媒与人际关系渠道,强调“广泛的传播渠道就是那些来自研究的社会系统之外的渠道;人际关系渠道可能是广泛的,也可能是地域性的,而大众传媒渠道则几乎全部是广泛的。如果说人际关系渠道并没有时代引起的显著差异,那么豫剧传播扩散中的媒体演变,尤其是现代媒体的运用,则彻底改变了豫剧传播扩散的形态与效果。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次媒体的变革,均将引发一轮豫剧创新扩散的热潮与s形曲线的急逮上升。
如在豫剧的成熟汇流期,由于广播与电影媒体的加人,使得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艺术家的艺术表演,通过广播媒体与声声悦耳的豫剧广播以及电影的全国放映而传播,使受众采纳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豫剧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了豫剧跨地域扩散,实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快速扩散。
而在豫剧多元变革期,由于电视、电子音像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加快了豫剧的融合传播,尤其是央视多年间歇性的持续传播,河南卫视《梨园春》的电视节目以及磁盘、光盘、u盘、mp3 , mps等电子音像媒体、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的多媒体传播,又使得豫剧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新一轮的快速扩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启示,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更新,每一次媒体的周期性变革与提升,均将促使不断进行二次创新的豫剧新作品得到新一轮的急速扩散,并将演绎出一种周期性的s形扩散曲线。
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保证了豫剧创新的可持续性
创新采纳者的受众动态需求永远是拉动豫剧传播变革的动力,但却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来支持创新、扩散创新,以满足受众需求。制度创新,可以极大提升各要素的积极性以投人到创新及创新扩散之中,并有效整合资源,支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的创新,多是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的,同时许多创新又都是由组织所采纳的,并引发了组织里的个人采纳。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罗杰斯教授就指出:组织创新包括创新投人使用过程中的所有事件、行动方案和决策。并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组织问题时,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议程安排,通过创新需求,来阐明当创新被越来越广泛地投人组织内使用后所产生的意义,使组织成员逐渐融人到创新的采纳之中。
优秀散文范文 篇五
1、书法
2、文学
3、诗联( : )
县文联韦志远:2003年1月25日,春联、山歌分别获广西‘科技杯’春联山歌书法大赛撰联一等奖和山歌优秀奖;诗《正义长存万古松》2006年1月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达浒花炮杯”纪念谭嗣同诞生14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佳作奖;2004年4月,春联12首被中国楹联学会、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评为全国“金猴杯”春联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韦志远《劝学》一诗获贵州省作协举办的首届“先觉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对联获广东岭南诗社举办的全国诗联大赛二等奖;2004年7月20日,诗《江泽民书法艺术》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评委会举办的“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诗词精品奖’称号”;2005年4月1日,《科学养生保健三字经》获由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中国医药保健杂志社、保健先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6月,诗词获“庆祝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并且被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中国书画研究会、北京华夏书香文化中心、湖南香港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与艺术诗词大赛‘生肖艺术奖’”;翁德生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古典诗词组一等奖,“牡丹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现代诗歌组一等奖,“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黄佳祖、陈世儒、范韦的春联参加广西春联2006年1月大赛分别获金、银、铜奖;邓传瑶的词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华夏诗词大赛三等奖。2008年10月28日,韦志远的诗词获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组委会举办的“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邀请赛一等奖”。
4、美术
1993年,黎均桓、彭卫斌作品获首届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彭卫斌的油画《青铜时代》获庆祝建党70周年广西美展二等奖,刘毕龙的油画在广西美术摄影大赛中展出并获优秀奖,黎均桓、彭卫斌的油画《整装待发》、《山歌》分别获广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彭卫斌的油画《牵手》、《山歌》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和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张光裕的国画《又到蝉鸣荔熟时》2002年获“大雄鹰杯”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公务员书画展优胜奖;2003年国画获海峡两岸美术交流的大展赛一等奖;2005年国画《火红的岁月》获首届中国北京“国宝堂杯”书画艺术展铜奖;2006年国画《荔园新村》获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达展一等奖;2009年,国画《夙愿》获“中国心、和谐情”广西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三等奖;2008年,黎均桓的油画《小路》获广西文化厅举办的“魅力北部湾”美术展览铜奖。
5、舞蹈
2006年民间舞《纵情岭头》获全区“八桂群星奖”;2007年11月,民间舞蹈《纵情岭头》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表演)奖;县舞蹈协会创作的舞蹈《同一片蓝天》、《神网》等获自治区群星艺术展演奖;2008年1月,社区快板表演唱《和谐新社区》获由区党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区“社区情。和谐颂”演出二等奖;时尚说唱《说唱新家园》获文艺创作演出三等奖。
6、音乐
1996年,劳华珍演唱的歌曲《干在今天想明天》获广西八桂群星文艺汇演银奖;2000年辅导节目《我爱你中国》参加上海桑塔纳杯广西赛区获演唱奖;2006年辅导节目《重返校园的小阿妹》获全国艺术人才选拔赛金奖;2008年,县音协组织参加2008年广西小音乐家歌唱技能竞赛有陆星宇获金奖,钟佳希等4人获银奖,2人获铜奖。
7、摄影
谢勇云的摄影作品《与阳光对话》入展“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展并多次获全区奖。
8、文艺理论
2008年4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获“辉煌60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4月23日,县文联韦志远论文《文学艺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生产力》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外英才联合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外友好(北京)文化艺术中心评为“辉煌六十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9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获“中国专家学者国庆60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且在《甘肃文艺》上发表;论文《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作为农村党建工作重点》、《农业企业化、企业工业化、工业现代新型科技化是浦北的必由之路》、《建好文艺馆是充分发挥县级文联职能作用的关键》、《中华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浦北县文联的工作如何实现全面创新?》、《银勾铁划灵霄殿,瘦骨梅枝老辣功——-浅论丁艺书法艺术特点》、《现代文化下中国书法的危机及对策》、《试论国家的统一》、《论和》、《试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获全国特、一等奖和国际优秀论文奖。
9、电影电视
宁向、项艳的电视散文获2009年度广西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三等奖;2001年3月24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获由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组委会、《长篇小说》杂志社、《散文选刊》杂志社在长沙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优秀奖“;2010年10月,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参加由《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举办的“2010年中国作家创作笔会”获一等奖;2010年11月5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古安潮》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中,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最佳创作奖”。
10、其它
1995年,韦志远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1990至1998年连续被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全区先进科普工作者。
2009年,宁世灵被自治区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
浦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乡村作文500字 篇六
乡下虽然无法与城市的繁华和方便相比,但比起城市来人情更淳朴,空气更清新,生活更惬意。
一次我的父母带我回乡下的爷爷家住了一些日子,我体验到了许多城里没有的生活。
乡下人家的生活是朴素的,房屋多数是平,用水泥砌成,房顶上是***瓦片,没有什么豪华的装饰,看起来十分简单朴素。
乡下人家的生活是生气勃勃而又自然的,他们的房前屋后有的种几株花草;有的还种**几棵果树;有的养几只土鸡。不过都是让它们随意生长的。闲暇时,大人们总爱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小孩们就在一旁玩耍或者跑去河里游泳。
乡下人家是热情的,你可以到朋友家串门,聊聊家常,到开饭时免不了盛情相邀。
乡下的田园风光总是那么迷人。
金黄色的田野里,少不了大人们忙碌的背影,也少不了孩子们的奔跑。夏日傍晚,田野里,金黄的麦浪向你不停地鞠躬,天边常常有色彩斑斓的火烧云,再加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若在冬季下雪天,那更是美丽至极,白茫茫的大地,白白的屋顶,连树枝上都是白白的树挂。如果你认为乡下的冬天过于单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乡下的春节最有意思,你听,孩子们撒欢的叫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你看,那一排排的雪人和家家户户院子里摆在盖帘上的冻饺子,还有那火红的灯笼;你摸,那暖和和的热炕头……就等着热热闹闹过大年啦!
乡下人家,村里村外,一年四季都是那么淳朴,那么的自然,朴实的乡风透着人间真味!
经典散文 篇七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文学的发展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典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我国的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代文学还是继承并发展了古典文学的精华,之所以现代文学能够顺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现代文化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现代文学是古典文学的发展,更是区别于古典文学的、具有现代文学特征的文学艺术。就我国古典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深远影响、古典散文对现代散文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以及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四个方面,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深远影响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堪称为诗歌的王国。诗歌不仅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种不同层次的选拔活动均有涉及。就我国的诗歌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最后发展到现代诗。在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很多到现在也无法超越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等,他们的诗可谓是诗中的极品。诗歌在我国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为现代诗歌沉淀了深厚的基础。虽然在五四运动后,涌现出的各种新诗体都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桎梏,但是依旧存在着传统诗歌的影子。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胡适先生,在他的代表作《尝试集中》,旧体诗还是随处可见的;再如出自沈尹默先生之手的《三弦》中也依旧存在乐府诗的影子。古诗中的很多表达手法、意境的刻画等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并且古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所本文由收集整理以在现代诗中依旧借用着古诗的意境刻画以及表达方法。作为新诗代表人之一的戴望舒,他的作品中也依旧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并且采用着传统的象征体系。老舍也用曲艺为基础来创作新诗,所以古诗对现代诗有着很深的影响。在现旧体诗并且写得很好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鲁迅、茅盾等等,他们对古体诗可谓是信手拈来,他们通过旧体诗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活的情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古典散文对现代散文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散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古诗一样在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大散文家,汉代的杨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陶渊明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散文就开始形成了,并产生叙事以及议论两种形式。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哲理政论等等形式的散文体层出不穷,散文家也是数不胜数。唐宋年间散文到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描写景物进而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等等。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市井民众所喜爱的适情作品。我们现代的散文都是以古代的散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虽然格式上没有以前没那么严格,但是,在散文的形式上大都和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至真。现代散文有时为了读得更加流畅也会力求押韵,这都是古代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现代散文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摒去了格式的枷锁,继承了其优美的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散文。
三、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
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几个表现中,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诸如鲁迅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说时时可见。在《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中,鲁迅应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以及古代神话,也就对古典小说因素的借鉴。同时,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行文简洁的特点,这也是对传神写意的良好借鉴。在鲁迅之后,便出现了诸如郁达夫、孙犁等抒情小说家。这些抒情小说作品在对传统诗歌抒情特点继承的基础上,更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出自郁达夫之手的小说《采石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同时还有《迟桂花》等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意境。此外,还有一批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家,他们通常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功能,不论是小说结构,还是小说语言,甚至是小说的表现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方式等。诸如出自赵树理之手的《登记》以及《小二黑结婚》等都对白描手法进行了集中的应用,对于小说故事性的特别强调,而且还在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样的白描方法与话本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通常采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与叙事方法,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以及不肖生的《近代狭义英雄传》等等。
四、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
与前面叙述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相比较,现代话剧与古典戏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存在的,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我国现代从事于戏剧舞蹈创作的优秀剧作家大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创作的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诸如曹禺的《雷雨》,整个戏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大众的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大众对于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整个剧目通过对戏剧冲突进行全面精心的安排,将整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剧目的高潮阶段,广大观众的心弦被紧紧地扣住了。与此同时,我国的古典戏剧在情景交融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词句的写作更是备加注意。在戏剧中的诗词,通常都是抒情诗,意蕴深厚。而在我国的现代话剧中往往正是缺乏这样的诗意浓厚的作品,诸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家》等。在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歌剧同样也对古典戏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毛女》,曲折变化的戏剧情节,可读性强的故事,同时在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更是对古典戏剧的写意方法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运用,此外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在很多情节中与民歌、戏曲的一些素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延安进行旧剧改革时期,曾经涌现出了《逼上梁山》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均是古典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是现代戏剧家对古典戏剧的创新与改革。
五、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的深远影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散文作品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