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科技与管理研究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技管理研究 篇一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人才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企业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科技人才管理的对象及其特征
1.管理对象的界定
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科技人才及其科技劳动。1987年出版的《人才学辞典》曾对“科技人才”做出界定:“科技人才是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人才的概念应包含四个要点:一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三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四是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根据以上定义,笔者将企业科技人才界定为:企业中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技工作,具有优秀的科技素质、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组织管理能力,对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科技人员。
2.管理对象的特征
一方面,科技人才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在专业特长、心理需求、个性特征、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包括: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二是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三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高度重视成就;四是在心理需求方面,需要自主的工作环境;五是工作方式多采用团队形式;六是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七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八是性格特征较多内向。企业科技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更应趋于宽松和人性化,强调科技人才的自主管理,同时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科技人才的特点,以更好地激励他们,从而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企业科技人才的劳动较之一般企业成员的劳动又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劳动的创造性;二是科技知识的继承性;三是科技劳动成果的知识性;四是科技工作时间的连续性;五是科技人才劳动的个体性。
二、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在具体的企业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尊重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式管理和监督等方式增加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企业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和谐统一,以科技人才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方式来指导和激励科技人才,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2.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理念
薪酬分配和职业发展是企业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人才心理平衡的最重要体现。所以,企业在对科技人才进行管理上,应着重体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在薪酬分配方面,科技人才的薪酬要与其岗位职务相结合,以其绩效为依据,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公正客观地评价科技人才的绩效,确定他们的薪资水平,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应兼顾公平。在职业发展方面,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和调动管理制度,让科技人才相信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还应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价值,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3.系统管理、效能最优的理念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科技人才创造了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而科技人才的成长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和坚实保障。现代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基本上都是由一个科研群体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把一定范围内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管理,使其实现整体功能最佳。二是坚持在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科技人才的个体差异,因才施策、科学配置、知人善任、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增大集体效能,产生最大效益。
4.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理念
激励与约束是协调企业各相关利益关系的手段,能够将科技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吸引、激励科技人才自愿留在企业,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约束机制,避免和防止科技人才流失。激励与约束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规避风险、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
三、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设
企业科技人才的管理,包含对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激励和约束等一系列环节,因此要不断加强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1.培养培训机制
企业人才培养培训是一项基础工作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决定着企业能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资源。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应从宏观上着眼于企业的核心需求,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建立起企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教育和培训、跟踪和考评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时还应结合科技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技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具体方案的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明确培养责任,按照工作岗位、专业情况,逐人确定培养方向,实施定向培养培训。对于核心岗位,要建立相应的“传、帮、带”制度,以保证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上,还要注重岗位锻炼,坚持备用结合,统筹考量,加强跟踪考核,实施动态管理。
2.考核评价机制
科技人才及其科技劳动具有不同于一般劳动的特殊性,因此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科技人才、企业绩效指标内部计量与外部计量、绩效考核成绩与科技人才薪酬激励以及绩效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之间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考评工作是一个包含组织情境、情感和认知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应包括对科技人才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更加注重技术型、定量化方法在考评机制中的应用以及与前后工作的衔接,促使考评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激励约束机制
国内学者调查显示,企业科技人才激励因素的排序分别为个体成长、薪酬福利、业务成就、工作自主和人际关系等。科技人才在个人成长方面有着强烈的渴望,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畅通的晋级机制、荣誉激励和赋予权利等方式,不断增强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个人荣誉感。在科技人才的薪资分配上,可以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兑现奖励,使科技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必要的保密制度,明确企业关键岗位核心秘密的范围和内容,具体工作内容和核心机密的保密期限,在合理的期限内要求科技人才具有保密义务,并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定等硬性约束形式确定下来,保障企业和科技人才个体的健康发展。
4.竞争合作机制
竞争机制的实质是优胜劣汰,可以帮助科技人才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位置,发挥其最大潜力,因此竞争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团队合作与个体竞争同时存在。美国《财富》杂志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都在倡导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因此,企业可以从影响团队创造性的远景目标、参与的安全感、任务导向以及支持和互动频率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企业科技人才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研究 篇二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润滑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响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润滑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润滑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润滑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润滑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润滑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润滑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润滑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润滑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2016年以来,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5结束语
科技管理研究案例 篇三
一、新的形势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科技管理研究 篇四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创新
引言
科技档案不仅汇聚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促成新的科研项目,对于技术创新具有启发作用。如今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必然会要求各单位、各机构做出相应的变革。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研究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1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说,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够高,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比如类似于音频、视频或者是草图等资料没有被归档,导致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影响。同时,归档流程不够完善,容易使机密文件外泄,科技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结晶的集大成,往往涉及到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无法保障日常工作的保密性,这样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
2信息时代科技档案面对的挑战
2.1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包括下面几种方法:其一,科技档案可以让科学活动更富有计划性,通过对原有档案资料的研究,能够及时找到之前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活动的争取率。其二,科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利用对项目各环节科技档案的分析研究,增强科技档案的应用效率。其三,可以应用到法律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作用,由于资料具有真实性,可以直观的将研究情况进行展示,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2.2硬件设施不足
基层各个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上大力投入,受到管理思维的约束,加上领导不够重视,只是配置了比如电脑传真机等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无法构成系统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较为复杂,发展的级别与层次完全不同,总体规范性不足,无法真正的开放,在服务与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完善的系统实现机读档案,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体系,造成档案管理不规范,限制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于科技档案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各个单位以及机构都因此受惠,信息技术同样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不仅节省了人员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化办公还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无法控制的错误。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汇聚了宝贵的科研资料。传统的存儲方式会产生磨损,使资料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另外人们对于资料的搜素、借鉴也极为不方便,这样就使科技档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智能化办公,不仅可以延长资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给需要借鉴资料的人们提供便利。
4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4.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关系着能否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员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提升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若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科技档案,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运用网络信息以及智能化办公,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属性,让科技档案更加便捷、快速到达利用者,以便于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流程,提供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环境,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有利的平台。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这样才能对科研成果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知识做出完整、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人们查阅、借鉴。所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科技档案归档流程是提高其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基于此,要对科技档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分类,并且把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实验报告等有效统一起来,以达到建档工作的目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外泄、破坏,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4.4拓展科技档案的宣传途径
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2016年下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人,增长率为4.4%。可见,网络已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决定了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利用率。科技档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渠道与途径,增加科技档案的覆盖率与传播率,为需求者了解科技档案提供全新的平台,使需求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档案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科技档案的时效性,也让需求者可以获取更丰富多样的资料,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科技管理研究 篇五
关键词:现行模式;中小科技企业管理;整合运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各个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有效的管理模式,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究企业的运行方式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行模式下中小科技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合作互助
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企业在面临当前激烈的竞争时,更多地企业是为了保存生命力,更加关注对成本的节约,忽视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在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中,并不具备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管理理念,仅仅有一套较低层次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员工,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没有构建出全面管理的整体框架,不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在当代的市场上,虽然与其他企业都存在竞争的关系,但是在运行中仍然要整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与其他企业达成一致的发展目标,积极开展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使得企业发展的环境更加健康,向着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运营模式转变。各个企业通过事项各种资源共享,建立起一种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从而能在市场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对于各个企业而言,这种同盟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节约型和互助型的市场经济,大大降低了成本。
2.刚柔并济
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是科层制为主导的,能够较好适应对大规模社会生产的需求,但是在当前市场画的新形势下,是难以适应的。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管理起来更为便捷。不仅如此,企业的管理还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同步更新,随着企业不断扩张,企业文化也在得以不断进步,现代化的企业采用了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结合他们的职位功能,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企业在对薪酬管理中制定出多样的考评方案,设置多种量化指标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评核,依据绩效的标准所获取的数据来判断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再依据结果来决定分配员工的薪酬。通过这种刚柔并济的措施降低企业的管理投入,从而有效化解企业内部矛盾,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个性鲜明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当前模式下的企业,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国情,以及企业发展状况,将与外界的竞争转移到自身的管理上,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管理方式必须符合国内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是要求企业在充分正视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同时还要兼顾企业内外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综合各个环节,实现管理的合理,从而提升管理效率。
二、整合运行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中小型科技企业被卷入其中,为了适应新形势的的发展,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于中小行的科技企业而言,有多种经营方式可供选择,每种经营方式又蕴含着不同的理念,从中可以看出管理部门的所要采用的方法。当前模式下,企业要想提升给整体的管理水平,在这种变化莫测市场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运营,就要将企业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与现有的实际联系起来,对管理的方式进行变革,不但总结已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更要增添现代化的管理思维模式,选择符合中国现状,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成为建立市场化管理运营的有效推动力。此外,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需求。
1.创建民主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发展,员工在企业中国耳濡目染,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使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价值观,用企业的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事,从而改善组织内部的关系。企业要注重创建和谐的每部文化,并且富有自身的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精髓和理念,充分尊重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加强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建出和谐的氛围。对于小型企业来讲,更要注重相同价值观的培养,让员工拥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全面民主的制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让员工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到企业中。
2.信息化管理
从目前看来,中小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存在的较为落后的观念以及陈旧管理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部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应该充分抓住这个契机,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通讯手段,专注于企业运行模式的改革。一方面,企业要通过相应的方式强化管理层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为创建科学的管理方式奠定基础;同时,企业还要灵活地采用多种信息管理的方法创建出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信息管理的制度。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当前形势下,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整合运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在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中,企业必须总结自身发展,找出不足和亮点,加以改进,并结合其他现金的管理理念,从中挖掘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从而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顺应新形势的需求,为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江永。现行模式下中小科技企业管理整合运作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5):84-85.
[2]王卫星,林凯。轻资产运营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模式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7):185-191.
科技管理研究 篇六
【关键词】 应急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 研究
近年来,随着突发事件发生日益复杂化和频繁化,世界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强对应急管理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美国多年来一直深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加强了突发事件预警与防范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还在应急法制建设、应急资源保障、应急教育和培训等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保障了全球领先的应急管理能力;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也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建立了较完善地紧急事态专业处置机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在国内,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一直自立于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专家宋英华博士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湖北省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等相关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成果,丰富并深化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领域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国内已越来越重视高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但是,总体上讲,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整体能力不强,应急管理效率不高,目前国内外的应急技术与管理的研究已远远滞后于应急管理实际发展的需要,应急管理已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一、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应急管理过程论概述
应急管理过程论是关于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应急预防、应急预警、应急决策与处置、事后恢复全过程行为的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过程包括应四大活动,囊括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应急预防是防止、控制和消除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长期危害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减少事故、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预警是在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提高应对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能力及其应急响应的效果;应急决策与处置是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期间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并有利于灾后恢复工作;事后恢复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进一步改善的行动,事后恢复的目的是尽快创造人们生产、生活的物品,减轻灾害的损失。
2、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为了给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全面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运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手段,构建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科技体系、信息监控科技体系、决策指挥科技体系、紧急事态专业处置科技体系和事后恢复支撑体系等五大体系组成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应急管理流程划分为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通过四大科技支撑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有机运行,增强应急管理整体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3、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要素构成
通过上述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由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见图2所示)。
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依次贯穿应急管理流程始终。其中,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是有效支撑并增强应急管理预防能力,提升应急管理预防效率的科技基础,并为应急预警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防科技支撑;应急预警科技体系是实现应急管理预警能力高效实施的科技支撑,并为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预警科技支撑;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决策、高效处置、迅速救援等一系列应急决策与处置活动的科技支撑,并为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决策与处置的科技支撑;事后恢复科技体系是实现科学高效实施事后恢复一系列活动的科技保障。通过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有效地运行,实现了高端先进科技技术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增加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将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分析
1、突发事件日益复杂性和国际化增加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有了国际化关联性,造成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日益复杂,并连带有国际化因素,对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要求不断地加强高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性、国际化的突发事件之需要。
2、应急管理高效化增强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面对复杂性和国际化的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是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管理”职能建设,而是侧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职能建设,就是说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高效化,以便减少社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不断运用高端科技,建设高端科技支撑体系来增强应急管理高效化,实现对复杂化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
3、应急管理科学性强化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除了要求应急管理高效化外,还要求要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就是说应急管理活动中的每个活动过程要求尽可能的实现科学化,尽量避免经验主义造成的应急管理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建设高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活动,在应急管理活动不断运用高端应急管理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实现应急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案三制”的保障下,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地支撑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预防科技体系技术落后,没有完善的安全监测与控制体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系统不科学;应急预警科技体系不完善,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应急预警的信息报告与体系不科学,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高端决策与处置技术支撑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缺失,造成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系统低效化;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高端恢复技术支持和先进的善后处设备支撑,事后恢复能力不强。
四、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应用应急管理过程论,构建由科学高效的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支撑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1、建立与完善高效、综合的预防科技支撑体系
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应急技术与管理综合研究基地和各类突发事件专业研究中心,加强预测分析模型、方法与预防技术的研究,并将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预防活动中,增强预防活动科技支撑程度;要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培训;要建设以应急信息平台,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预防监控科技支撑体系;要运用风管理管理理论,建设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支撑系统。
2、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预警科技体系
要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综合系统、重大事故灾难灾害隐患源监测预警体系、和金融风险等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工程的反恐体系等重点紧急事态领域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增加监测点密度和监测覆盖面,改进和提高监测预警与防范技术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完成网络化的风险隐患自动识别与排查,构建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紧急事态预警防范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的信息报告与体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和研判机制,实现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提高对预警的反应能力;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重点完善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报警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信息手段建设。要建立立体化的突发事件监测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
3、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
要培养决策指挥专业人才,提升政府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决策指挥能力;要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职守应急、信息集成、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要以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为主体,整合现有专业救助力量,研究建立复合型、多功能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以及队伍组织运作体制、应急处置协同机制等,完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装备体系,健全队伍人员的培训机制与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助队伍;要建立易管理、易扩展、可控性强、安全性强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信息数据库;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研究与建设、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4、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事后恢复科技体系
要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等技术对灾后损失开展图像化绘制工作,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真实灾后损失的图像;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科学高效的灾后评估技术系统,加强对灾后损失的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要在科学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灾后救援、处理、恢复等各项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渠道,加强与大众社会权威媒体良好合作关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要运用先进的公共医学卫生技术,对个人开展心理援助,弥补灾害对人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五、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事件“突发期”,突发事件发生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加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运用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宋英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导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庄越:安全事故应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宋英华: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
科技管理与研究范文 篇七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人性化 管理
一、人性与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对人性有所了解。人的自然属性有三个定律: 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人的社会属性也有三个定律: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对人生价值的考虑。企业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工的行为、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全员潜能的管理目标。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首先提到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就像说人的天性非常的接近,习相远是说学习才能把善恶分开,使人相远。这样看来,孔子认为人本性是区别不大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本性是为善的。西方国家受基督教人有“原罪”思想的影响,主流的观点大多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其实,人是一个生命复合体,并非简单的“善”或“恶”,也并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而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复杂人”。
现代管理学中所指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来自西方行为科学理论。“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四大基本原理思想的综合体现。“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用整体、全局的理念协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提高管理效能的动态管理。
那么,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呢?我认为,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本性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的本质,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性化管理应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之上:①人性化管理旨在追求人本性与企业管理的和谐统一,员工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企业的发展是员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员工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②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最大潜能,全面发挥人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③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员工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④人性化管理要正视个体之间人性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人施用不同的方法;⑤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员工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自发”工作到“自觉”奉献,从“打工者”心态到“合伙人”信念;⑥知人善任是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天赋和其最感兴趣的事情,管理者要发现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然后把他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二、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
1.有个人信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员工通常受过高等教育,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经历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观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可。他们崇尚独立自由,并以有自己的思想而自豪,藐视权威,轻视权力,不喜欢附和与屈从,无法忍受诸如“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
2.工作有较强的自主性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通常有个人的见解,喜欢独立思维,希望能够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可以进行自由畅想的工作环境。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追求不断进步。他们是企业里最富活力的群体,不愿意受制于物、约束于人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指挥。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希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表现出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的渴望。
3.工作方式的随机性和工作绩效的难以衡量性
他们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时间和场合。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
4.员工队伍呈现“知识型”和“年轻化”两大主要特征
高科技企业内企业员工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 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科技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时间快, 所以员工队伍年龄偏小,并且要求掌握最新技术,因而他们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他们一般都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专业领域中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技能。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是一个企业中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和推进者。
三、高科技企业人性化管理策略
1.管理思想人性化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向导,所以企业最高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人性化管理的思想。首先,要确立员工第一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现代高科技企业要有一流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优良的产品只有依靠优秀的员工。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激发出内心强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第二,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掌握着国家经济的核心命脉。企业管理者是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同样每一个员工作为国企的一份子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因而,每一个人都不能抱有“打工者”的心态,而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站好自己的岗位。第三,管理者要把员工当朋友对待。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员工就会敬而远之,员工的真实想法、思想状况和情绪就不会与管理者沟通;如果管理者把员工当作知心朋友,就很容易知道员工私底下在想什么、做什么。管理者与员工交朋友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礼贤下士,心胸豁达,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一员。在一些著名公司的机关食堂里,就经常看见老总们手持餐具,同普通员工一样排队打菜,一样自找餐桌。能亲近员工,能体察民情,能养成有益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率先垂范,让员工真切感到管理者对下属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他们会从心底涌起对管理者、对这个集体的拥护和热爱,从而焕发最大的工作热忱,这也是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2.人才招聘、使用人性化
人事环境对人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士为知己者死”,当员工的人格、个人尊严和人身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并能经常感受到来自企业大家庭的理解、关怀、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并从内心爆发出强烈的“报效企业”的感情冲动,进而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相反,当员工经常受到冷落、排挤时,就会对企业产生失望、抵触、憎恶情绪,并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鉴于此,许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人本”理念的倡导和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并将其视为企业和组织内部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比如,IMB公司始终贯穿的基本观念是:尊重个人,争取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惠普公司的理念核心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等。这些理念宣扬的共同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其目的就是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互以此约束,由此营造出融洽的文化氛围和人事环境。在人事管理中,要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原则,为此,一方面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人不求全责备。
3.管理制度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强调人的因素,但绝非不要规章制度,相反,它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管理是“大棒+胡萝卜”,规章制度是对员工“管、卡、压”的手段。而“人性化”管理是把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自律行为的规范。它同时明确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益和义务,宣示什么行为是企业提倡的,什么行为是企业反对的,让员工既感受到制度管理给予的压力,更体会到制度管理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可变我被管理为我要管理。企业订立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员工素质状况和个性化特征等各个方面,同时要更多了解、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机统一。
4.管理方法、手段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要求合理分配企业的管理权力,在管理中,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都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所以要充分授权。放权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价值的肯定。员工在相应的岗位上享受相应的权利,这是对员工以及其岗位的信任和尊重,而员工的自尊、价值和自我满足感在这里得到体现,因而其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自然就得到了鼓励。
管理人员应该时刻表现出对员工工作的支持态度。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或出现差错后,管理人员在指出的同时也要提出解决办法并告诉员工,并帮助其解决。不论是批评员工还是表扬员工都要注意方式和场合,只有充分尊重和支持员工,员工才会产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加大情感投资,搭建沟通平台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最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员工是酒店最宝贵的财富与资源,管理者就应该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照顾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交流沟通既可以采取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地促膝谈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来完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四、结论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创新来源于哪里?毋庸置疑,创新只能来源于企业的人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不是从天而降的,企业选好人才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让人才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这沃土就是企业要全面建立一套选人、用人和管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相宝,程樊启:知识型员工管理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科技管理与研究范文 篇八
第一条为加强对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研发资金为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科技研发资金的支持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包括转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其中用于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对象还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
第四条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五条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项目库,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
第二章支持方向
第六条科技研发资金是山西省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科技攻关计划。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理论为主导,突出国家发展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支持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及相关培训等,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星火计划。主要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区域和城镇科技发展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培训。
火炬计划。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成熟性,经济上具有一定效益,对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四)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省内重大工程前期技术经济环境问题研究,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服务。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围绕解决山西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海外专家,开展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基地,推进山西与国际的科技交流。
(六)其他。支持除上述科技计划之外,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确定予以支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其他计划或项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一)省财政厅
1.负责核批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及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
2.负责核批计划管理费预算;
3.会同省科技厅审定并下达项目年度经费预算;
4.参与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和评审。
5.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省科技厅
1.负责提出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建议和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建议;
2.负责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和评审(评估);
3.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
4.负责审核安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
5.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项目组织单位
1.负责对项目申报单位编报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进行初审;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预算,监督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按照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4.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委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承担单位
1.负责编报项目任务书及预算;
2.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3.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四章开支范围
第八条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九条项目费是指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在资金性质、用途、操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入股和债权投资等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
计划管理费,是指科技研发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负责
管理和使用的,为组织科技计划和开展相关的全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
科技计划管理费的支出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开展规划与指南、项目调研、信息收集、项目评审、评估、招标、合作交流、监督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
专家咨询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给有关评审专家的咨询费用。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晋考察、相互交流等支付的费用。
信息管理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书籍购买、资料印刷、文献检索、网络维护、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支出的费用,以及各项管理信息建设所发生的费用。
评审评估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审、评估、招标、重大专项检查所发生的费用。
设备购置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用于计划管理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等购置费用。
能源材料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的费用。
差旅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外出支付的住宿费和交通费。
会议费,指计划管理中直接组织的工作会、专题会和各类项目评审或评估会、招标会、验收会等以及参加的与计划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议所支付的费用。
劳务补助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支付的加班费、劳务费等。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之外发生的与计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一条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时,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按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三条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或择优遴选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申报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需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其预算的,按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综合平衡后,确定年度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计划,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下达预算。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批。
第十五条科技研发资金根据项目类型、课题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按照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方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
第十六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八条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补助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三条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在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有关验收或鉴定(评审)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项目完工决算表。项目验收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员。
科技管理研究 篇九
关键词:期刊社 内部管理 研究
本文就如何利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员配置、正确的指挥方法、严密合理的控制程序及有效的内部协调[1],科学地开展高校科技期刊社的策划、编辑出版、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日常事务、经营活动等内部管理工作,提出了管理内容、目标与任务、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科技期刊社内部管理的内容体系
1.1 期刊策划管理
期刊的策划是期刊层面的宏观管理,主要涉及到期刊的定位与办刊思路,远、近期的发展规划,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品牌培育与国际化等期刊发展的重大问题。
期刊的定位管理。期刊的定位包括期刊的地位定位,作者定位,受众与读者定位,重点报道的研究方向定位,个性特色定位,价值定位,期刊的学术性和创新程度定位,开放程度定位,市场定位,录排与装帧定位等[2]。
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品牌管理。主要包括重视期刊的稿件质量,研究如何争取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以确保连续刊出高水平的稿件,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加强期刊的特色化建设,以特色化建设提高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重视期刊的外部特征建设,不断提高封面设计、编辑、校对、印刷质量;努力提高为作者、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在作者、读者和业界的影响力;完善内容的丰富性及品牌的影响力延伸[2]。
期刊的国际化。工作内容应包括努力将我国优秀的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积极争取sci、ei、ca、medline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的收录;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3]。
1.2 编辑出版管理
编辑工作内容管理应包括:组稿、征稿;初审和选择审稿专家、送审、退稿或返修、编辑加工;每期的组版与责任编辑等。编辑工作流程管理是期刊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从收稿到出版、发行等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它是有效规范稿件处理过程的步骤和行动指南,可以有效遏制处理过程的缺损,减少处理过程的混乱,制止人情、关系稿件的违规流入。编辑质量管理是指对编辑质量的监控工作,包括所制定的编辑工作规范,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工作程序,考核的方式方法,讲评及奖惩措施。
1.3 编辑部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
主要包括各级各类人员配置与职责范围确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竞争机制;完备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4]。
1.4 信息管理
网站管理。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系统维护、内容更新;特殊参数的设置;文章的pdf格式上传;网刊发行;过刊浏览与查询;开放式存取等。
日常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期刊社编辑工作流程管理,期刊各类信息管理和工作统计等。
1.5 经费管理
经费的筹措管理。高校科技期刊社的资金来源除了学校下拨的经费,还有审稿费、版面费、广告费、发行费、经营活动等的收入,对办刊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所以,应当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多方资金。
经费的运用管理。科学合理地运用、调度经费,保持适当的结构和周转速度,合理控制费用发生的数额和比率,确保年度收支平衡。
1.6 日常事务管理
期刊社内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传达,内部事务的协调与衔接,内部考核与考评,邮寄、分发与处理,资料的归档,各种费用的收取及财务处理,会议组织与安排等其他临时性工作。
1.7 经营活动管理
科技期刊的发行。发行渠道主要有自办发行、全国邮政发行、发行单位发行、其他网络(超市、地铁等)[5]。
科技期刊的广告。期刊社应积极寻求独特广告商机,扩展学报的特色性外延,有力补充学报的信息量。重视包括广告经理人和制作人在内的广告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允许,广告人才可以在内部培养;条件有限的话,可以采取外聘广告人才或采取广告业务外包的形式,只要加强内部的监控即可。
科技期刊的经营性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开设读者论坛和读者俱乐部活动;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国际国内收录、检索机构的版权合作;与科研机构合作创办特色栏目;利用录排人员的专业优势开展录排服务
1.8 期刊社内部组织结构设计
工作部门的选择。期刊社的内部结构除了编辑出版部门以外,还应该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实力和人员情况,设置广告、发行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
组织结构设计。现行的有直线式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委员会结构、控股型结构等多种现代组织结构,期刊社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工作,开展可行性分析和相关的实证研究工作。
2 科技期刊社内部管理的目标与实现
2.1 期刊策划管理
期刊的定位,要结合期刊实际,要考虑期刊的办刊条件、覆盖学科领域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同一领域中的其他科技期刊目前的状况、本刊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等诸多因素。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定位完全符合实际,准确无误。期刊应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和规划,也要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期刊作为媒体, 其核心竞争力由核心竞争机制、核心读者、核心内容和核心团队四部分组成。期刊社应认真研究各部分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培育工作。通过核心竞争力培育,使得期刊具备超常性、独特性、领先性和延展性,形成期刊品牌。
2.2 编辑出版管理
从编辑出版的第一个环节到最末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去做,从整体上提高质量。要设计一整套编辑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编辑工作制度,确保期刊学术质量的高水平、办刊的严肃性、稿件处理的时效性、稿件处理过程中的正直与诚实,使期刊在读者、作者、业界有较高的威信和公信力。
2.3 编辑部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
期刊社应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期刊定位、目标要求和中长期发展方向来研究和制定自己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严把入口关,坚持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不拘一格、扬长避短的用人原则,引进高素质编辑出版人才,改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养工作,不断改善编辑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能;力求使编辑人员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做到人尽其才,合理使用,使每个人都出发挥出最大效能[6]。
期刊社应建立一整套的包括岗位设置与人员选拔、岗位绩效考核与评价、岗位激励与惩处等制度,加强对社内人员的战略性、全局性和计划性管理。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和庸者下,确保招聘、录用、培训、考核、晋升、奖罚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
期刊社文化对期刊社内聚力、内心力和持久力等作用,对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作用。通过建立期刊社的社域文化,使之成为联结和维系期刊社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7]。
2.4 信息管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技与管理研究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