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4 11:14:3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

中医营养学基础 篇一

第一章:概论

中医营养学的定义。

食医出现的朝代、代表性书籍的书名和作者。 领会中医营养学的特点。 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饮食失宜包括的内容。 四诊的概念,十问的主要内容 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饮食不节的危害 八纲辨证的概念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四气、五味、归经的概念 食物应用配伍原则 五味的作用 升降沉浮的含义 食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性原料的选择 四气、五味的应用

第二章:常用食物

粳米,小麦、糯米、小米,薏苡仁、燕麦的功效与应用 谷薯类食物总的特点

上述谷薯类食物在脾气虚证的应用

绿豆、赤小豆、扁豆的功效和应用,豆类使用的注意事项。 黄豆和黑豆的异同点

具有利水化湿功效的豆类食物的应用

大白菜、韭菜、白萝卜、胡萝卜、莲藕、莲子、黄瓜、冬瓜、百合、山药、葱、姜、蒜的功效。 白菜、白萝卜的别名 水芹与旱芹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蔬菜的应用 香茹的功效

黑木耳和银耳功效的异同点

山楂、梨、苹果、香蕉、花生、大枣、核桃仁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上述水果的应用

猪肉、羊肉、牛肉的功效 畜肉类食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鸭肉的功效

普通鸡和乌骨鸡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畜肉类食物的应用

牛奶、鸡蛋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鸡蛋清和鸡蛋黄功效的异同点。鸡蛋和鸭蛋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奶蛋类食物的应用

鳖肉、虾(河虾、海虾)、海参、海带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鲫鱼和鲤鱼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水产品的应用

蜂蜜、醋、酒、茶叶的功效和使用注意事项 醋、茶叶的别名

白糖、红糖、冰糖功效的异同点 茶叶的应用

第三章:药物性原料

解表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分类、主要品种 薄荷、菊花、柴胡的功效 桑叶和菊花的异同点 解表药的适应证

清热药的概念、分类、注意事项、品种。 竹叶、金银花、马齿苋、生地黄、青蒿的功效 温里药的概念、注意事项、品种 肉桂的功效 温里药的适应证 理气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品种 陈皮和青皮的异同点 理气药的适应证

活血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品种 丹参的功效 活血药的适应证

去风湿药的概念、适应证、品种 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品种 藿香、砂仁的功效 芳香化湿药的适应证 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品种 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证

化痰药、止咳平喘药的主要品种 贝母、胖大海、罗汉果的功效 苦杏仁和甜杏仁的异同点 消化药的概念、品种 莱菔子、神曲的功效 麦芽和谷芽的异同点 消化药的适应证 安神药的概念、品种 酸枣仁和柏子仁的异同点 安神药的适应证平肝息风药的概念、适应证、品种 天麻的功效

补益药的概念、注意事项、分类、品种

黄芪、白术、甘草、杜仲、冬虫夏草、阿胶、当归、白芍、何首乌、麦冬、枸杞子的功效

人参和西洋参的异同点、人参和党参的异同点、生地黄和熟地黄的异同点 补益药的适应证 各类补益药的适应证

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篇二

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怀着对中医的敬仰,对营养的追求,这学期我报选了中医营养学。中医营养与食疗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很有特色的一个新学科。中医营养治疗学就是利用食物和药用性食物的性味、功用及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来调理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学科,就本质而言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或促进机体康复及延缓衰老为目的,食、药、养、疗结合的一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边沿学科。

中医营养治疗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辩证施养,重视脾胃,病轻以食养为主,病重以药疗为主。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医营养治疗。辩证施养,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人的精神、体质、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发病的季节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营养治疗,以达到使身体强壮、疾病痊愈的目的。

假如不顾人的体质,不管造成病症的根本原因,见到瘦弱时或心悸、失眠就认为是‘虚’,不明五脏气、血、阴、阳哪方之不足,而一味滥用补品,如用人参鹿茸欲壮其身,大量服食桂圆肉欲宁其心,或不知忌食葱、姜、大蒜等辛辣助火而伤阴之物,或过食牛肉、羊肉类以求滋补,这些食物其性温热, 虽有补益作用,但与‘阴虚’是不相应的,如果不注意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原则,滥用补品,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底下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黑格尔语)。同理,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个体生理上病理上完全一样,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也就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不同,针对这些特点与不同作出个体化的调整,就是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核心思想。

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对常量营养成分和微量营养素需求的不同 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可称作常量营养成份,维生素、矿物质或一些功能因子可称作微量营养素。由于个体差异,包括体型、年龄、代谢、工作特点等,不同的人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人做过研究:92个饮食相似的个体,血中维生素A含量的差别可高达37倍。可见,适度才是最佳原则。为了达到这个适合于某个具体个体的“适度”,就需要在参考“摄入量”前提下,作出“调整”。有时,这个“调整”还是幅度很大的。这调整既包括某一特定时间内个体摄入量的大致估算,也包括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一些变化后,对原先摄入量的“调整”。

针对个体体质差异的饮食营养调整 这是中医的固有优势之一。它揉合了体质学与饮食营养学。如今,更应参佐功能因子的运用,方能效果更佳。

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营养调整 亚健康是个广义的概念,除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等外,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等均可纳入其中。针对性的饮食营养调整,并配合必要的行为纠正,对此类状态的防治,常有着远胜于药物的疗效。

某些病后状态或病症及病理倾向的调整 这是专业性更强的饮食营养纠治内容,有时还须参佐中医辨证施食或辨证汤方等,且饮食营养对这些病理状态的纠正,常须假以时日,稳步求成。

我认为,现代营养学,是中医的提升和完善的关键,更是中医的未来。中医的概念,将从食物(药物)的名称,转为内容,实际地研究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将对身体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从食物(中药)中分离出来,再与能够相互配合的营养物质结合,变成方便食用的营养浓缩素,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不饱和脂肪、及各类型的药草提取物,如:山桑子、大蒜素、牛奶蓟、蜂胶、Q10、5-HTP、IP-

6、葡萄籽、茶族、银杏、人参、当归、松果菊、北美升嘛、卵磷脂、月见草油,等等,这些精确剂量、科学提取的植物、动物制品,将逐渐成为中药的存在形式。变得更安全、更实用。

时至今日,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很快从以往的饥饱尚成问题发展到了饮食丰盛,营养有余,在今天这个社会,一方面,人们对生命及生存质量日趋严重,不仅渴望无疾,而且企盼长寿、健康、生存质量高,能享受生活;然而,快速丰盛起来的餐桌,尽管能满足人们一时之口腹,但却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今天临床,又有多少健康问题是源自饮食营养,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营养失衡。如今常见的,让人避之犹恐不及的诸如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肝病,无一不与饮食营养不当有关。

中医营养学之食养、食疗或天然药物配伍而健身防病治病之法,可称为天然疗法,它具有天然的属性,无副作用的特点,必将为中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东方医学的世纪,我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医学的中心。

通过学习,我得到的不只是中医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加强了我对营养方面的兴趣,因为她令我懂得了很多关于营养的常识,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受益匪浅!

尽管这门课程快结束了,但我并不停止对中医营养方面的学习,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密切地留意中医营养方面的点点滴滴!

学习《营养学与健康》的心得 篇三

学习《营养学与健康》的心得

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到了尾声,《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真的的健康。通过对《营养学与健康》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

健康,就像幸福一样,很难明确的定义。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渴望能拥有健康;但是在健康的良好状态时,我们又忘了它的重要性。健康的身体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几乎很少人能够享受这个权利。对如何获得健康,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运动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觉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有营养学知识的人来说,食物才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变成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有一些我的见解,下面我主要谈一下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微量元素和水这七大主要要素的内容和对人类身体的影响。

1、蛋白质

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它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其中有9种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蛋白质是主

要部分。它不但是人类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而且还是构成人类体内各种重要生命活性的物质,所以体内的蛋白质的种类数以千计,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数酶类,多种作用于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类,抵御疾病侵袭的各种免疫物质类,以及各种微量营养素的载体,还包括构成人体神经传递介质,调节人体正常渗透压和多种体液的组成等。所以,蛋白质是处于各种营养物质中的一个中心地位。

缺乏蛋白质是可以致命的。人体如丢失体内蛋白质20%以上,生命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这种情况见于久病的恶液质病人。常见的蛋白质缺乏症状为代谢率下降,生命变的脆弱易生病,远期效果在器官上的损害是肯定的。蛋白质的缺乏往往又与能量的缺乏共同存在,常见的有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淡漠、易激惹、贫血以及干瘦或水肿,并因为易感染而继发疾病。

2、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人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很少,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既不参与机体组成,也不提供能量。当人们缺少某种维生素时,代谢就不能正常发展,甚至生发疾病。维生素的种类较多,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各有不同。但所有的维生素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维生素不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原料,也不是人体的能源物质,它们大部分是人体各种辅酶辅基,通过酶的作用来调控人体的物质代谢和

能量代谢。

3、矿物质

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矿物质,约占人体体重的4%-5%。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主要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镁、钠、钾、氯和硫7种元素,约占人体总灰分的60%-80%。这些常量元素往往成对出现,对机体发挥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骨组织的形成,神经冲动的传导、肌肉收缩的调节、酶的激活、体液的平衡和渗透压的维持等。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铜、猛、锌、钻、铬、硒、绍、氟、硅、锡、钒等14种。它们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以及输送元素、影响核酸代谢甚至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4、碳水化合物

其亦称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它在人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够迅速被氧化并提供(释放)能量。每克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氧化燃烧可放出4千卡热能。我国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人体内总热能的60—70%来自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由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等含有淀粉的食品供给的。这些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的成分并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碳水化

合物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成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成分,粘多糖与蛋白质合成的粘蛋白是构成结缔组织的基础,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可构成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人体的大脑和红细胞必须依靠血糖供给能量,因此维持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也需要糖。糖类与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也有密切的关系。糖类具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当蛋白质进入机体后,使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增加,该氨基酸合成为机体蛋白质是耗能过程,如同时摄入糖类补充能量,可节省一部分氨基酸,有利蛋白质合成。食物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糖类,虽不能被吸收,但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软,体积增大,从而促进肠蠕动,有助排便。

供给能量是糖的主要功能,也是构成神经与细胞的主要成分,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需糖6克。虽然脂肪每单位产热量较糖多一倍,但饮食中糖含量多于脂肪。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它使人体保持温暖。糖在机体中参与许多生命活动过程。如糖蛋白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粘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糖脂是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5、脂类

不溶于水而能被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抽提出的化合物统称脂类。

脂类包括油脂(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固醇类)。

脂类是机体内的一类有机小分子物质,它包括范围很广,其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其共同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可相互聚集形成内部疏水的聚集体。

对脂类的理解,主要有2个方向:

1、食物中的脂类:医学、营养学、运动与健康领域较关注,主要是考虑饮食与人类/动物疾病的关联;

2、人体/动植物体内的脂类:生理学、病理学关注,主要是研究它们在生理/病理状态下,脂类起到何种作用。

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脂类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它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产能的三大营养素,在供给人体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脂类也是人体细胞组织的组成成分,如细胞膜、神经髓鞘都必须有脂类参与。

6、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又名痕量元素,未有统一认可的定义。习惯上把研究体系(矿物岩石等)中元素含量大于1%称为常量元素或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把含量在1%-0.1%之间等那些元素称为次要元素(minor,subordinate)元素,而把含量小于0.1%称为微量元素,或称痕量元素。有人把次要元素也看作微量元素,这取决于研究者的兴趣和对研究问题的帮助。有人认为,在地壳和地球物理中除了O、Si、

Al、Fe等几个丰度最大等元素外,其余的可称为微量元素。我们又把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称为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并且必须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

人体是由5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钠等,称为常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铁又称半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对人的生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不平衡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

7、水

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需要最主要的物质。而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 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

喝水的原则:

1、喝水要定时定量,不要等口渴再喝,一天应喝2500ml;

2、喝水要喝自然冷却的白开水(25℃);

3、吃饭前不要喝过量的水,防止冲淡胃酸营养消化;

4、吃饭时不要喝过量的汤和饮料,防止影响消化;

5、注意饮水健康:隔夜水不喝、反复加热的水不喝、加热不够的水不喝

营养学中所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健康绝对不是可以马虎了事的。大家应该从各方面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均衡饮食,努力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强健的身体,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着愉快的生活啊。当然,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必要的。

我相信,《营养学与健康》会陪伴着我在健康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我的生命中也因为有它会变得更加的灿烂美丽。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篇四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篇五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内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营养学;发展;综述;展望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1传统中医营养学的起源和进程 1.1.1中医营养学早期雏形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需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不断品尝,逐渐分清药物和食物的区别,将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均归于药物,能饱腹充饥,对身体有益的动植物均归于食物,因此在医学史上有“医(药)食同源”的说法。钻木取火由古人茹毛饮血的生食转变为熟食,为人类增进健康创造了条件,这是一大进- 12.1预防为先

中医历来强调主张“治未病”,预防在先。能治未病者,可谓上工。治未病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未病防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全面膳食、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二,既病防变。即考虑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治疗于未变之时,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转化[5]。 2.2整体观点

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含义。其一,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饮食须顺应四时的变化,否则易患疾病。如夏季炎热,宜食寒凉清热之品,如西瓜,绿茶,绿豆等。地域不同,饮食也有差别,如四川、贵州、湖南等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可吃一些辛辣之品,如辣椒,花椒等,以燥湿除湿。而北方气候干燥,则不宜多食辛辣之物。其二,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人体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肝肾同源等。脏腑的功能失常,可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累及脏腑。临诊过程中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正邪的消长,确定治疗原则。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证,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推知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可以经常食用枸杞子、核桃仁。[6] 2.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的另一特点,是由辨证与论治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组成。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题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目的。例如感冒有寒热的不同,对于风寒感冒应施以辛温发散解表的饮食,如葱白粥,姜糖饮等,如风热感冒则予以辛凉发散解表的饮食。祖国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也有所变化,进行饮食调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7]

2.4饮食宜忌

祖国医学对“饮食宜忌”非常重视。它贯穿于疾病的各个时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十分重要影响。如:(1)脾胃虚寒者宜食温热性之品,忌服生食、冷食。(2)热证患者宜食寒凉性之品,忌食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之物。(3)脾虚痰湿者宜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不宜进食粘滑油腻的食物,如糯米、肥猪肉、油炸制品等。(4)哮喘咳嗽、痈肿疮疡的病人忌食腥膻、辛辣等发物,如鱼虾、羊肉等,以免引起旧病复发。古代记载的饮食宜忌多少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应用时需注意分析辨别。[8-9] 3中医营养学的应用

3.1中医营养学在中国药膳食疗的应用

药膳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功,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目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食疗》中更明确地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推崇能用食疗治病才是高明的医生。元代名医陈直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的精辟论断。他在深入论述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和食疗与药物关系的基础上,尤其强调食疗药膳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寿亲养老新书》)。明清时期,对中医营养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了大批饮食保健的著作,如《食物本草》、《饮食须知》、《随园食单》等。由此,中医传统的药膳食疗理论已日趋完善。[10-12]

3.2中医营养学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力量源泉[13]。荣瑞芬[14]借鉴药物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从中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背景,以及中医和食疗的亲缘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医食疗营养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营养学(包括- 3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作用和反作用,可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且这种调节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自身调节的,如食物对脏腑的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3],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要给人体的自身调节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强调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全面、足量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机能的运转,即“木桶效应”。而作为补充剂的来源,除从人体或与人相近的亲缘性物种直接提取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

4.3 中国传统营养学用材更倾向于“药”;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关注于“食”中国传统营养学关注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食疗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选择有一定药用效能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无毒性中药品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我们日常的食谱范围之内。事实上,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都有其功效和主治范围的记载,亦食亦药、以食补药、食药互补,已成为中国传统营养学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更多地从人类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如人们每天食用的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或者人工合成已知营养素或其衍生物、替代品(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把这些作为人体营养素补充的途径。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角度,中国传统营养学较西方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更为丰富。

4.4 食复学说、食忌学说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传统营养学说中,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食复”和“食忌”。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如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食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这些所昭示出饮食与体质之间,饮食与病情之间,病情与病情之间,食物与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食物之间认识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是没有的。[17] 5小结与展望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中医营养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224-227 2段春艳,王继东。应用营养学教育亟待加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29-630 3周俭。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起源和发展[J]。营养学报。2008,30(4):341-344 4何裕民。论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与学习意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2007,24(88):- 5 - 29~31 5李丽艳。路新国。《饮膳正要》对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贡献[J]。江苏中医药。2005,26(9):47-48 6伍学荣。中医饮食营养学指导设计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7,16-17 7王勇,章敏。体育院校营养学教学中运用中医食疗理论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28(3):67-68 8张国玺。中医食疗应注意“三因制宜”原则[J]。保健医苑。2008,7-9 9范志红。食疗5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10,8:96-98 10谭达全,邓冰湘。药膳食疗浅述[J]。 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1):67 11佚名。中国药膳的奇功妙效[J]。发现中国。2008,6:74-75 12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43-144 13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11-13 14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7,第3期:22-29 15田栓磊,王琦。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97-498 16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2007,1:39-40 17张文娟。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19 18赵歆。古为今用发展中医营养理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0, 18 (9):6-7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16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下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