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 篇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深刻揭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凸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民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系统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凸显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它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无论处在什么历史方位,都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都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都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基本方略;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根本要求。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强调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党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深刻揭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紧密关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所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一定能够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过得好。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作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正在造福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
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基础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新时代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应当认识到,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连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并加强经常性教育。在自我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开门、开大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诚恳让人民群众评判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顽瘴痼疾,党风政风不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 篇二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我是xx班的,十分荣幸能站在这为各位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屈的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她的炎黄子孙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篇章,去感受那一串串光辉的名字: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苏武,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到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唤醒东方经济巨龙腾飞的邓小平,到推行“三个代表”的,再到贯彻实施党员先进性的。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我们国家从建国到现在一直在不断进步,不断上升,升到了一个万人瞩目的高度,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国徽,是齿轮中生长的麦穗,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是不屈民族的标志!赞美有时不需要歌唱,而应该用心聆听。
国旗,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他使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进。
国歌,是容纳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乐感,她的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她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滋生咆哮的力量!
我是中国人,更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那光辉的名字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鼓舞!那不屈的精神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中国心为之振奋!我们应努力奋斗,接受更猛烈的挑战!
这就是我献给祖国六十周岁生日的礼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 篇三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仔细捧读,这本书的阐述解读既有历史回顾,又突出时代特色,既有理论的提炼概括,又强调实践基础、实践检验,既着力于原创性理论观点的深入阐发,又着眼于理论体系的科学完整,既有宏大叙事,又不避民生琐细,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对于我们从时代性、实践性、系统性、原创性、人民性和世界性等多个维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目标、新变局、新难题、新考验: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更需要我们时刻警醒面对。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中应运而生,在不断破解难题、应对风险和挑战,朝着梦想不断奋进的新实践中顺势而成,彰显了辉煌的时代风采。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制约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取得,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彰显了这一思想的实践特色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伟力。通过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把握,我们更加能深切地感到,在当代中国,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贡献就在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8个明确”“14个坚持”。“8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14个坚持”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每一个“坚持”都来自实践,又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8个明确”“14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分析“8个明确”“14个坚持”及其内在逻辑,深刻理解这一思想是如何用一系列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从而进一步把握这一思想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丰富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忘老祖宗又讲新话的典范。这一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同时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写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创新创造、全面把握这一思想各方面的丰富内容,深入领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文化自信、脱贫攻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从而进一步充分认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出的巨大原创性贡献和丰富内涵。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性、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思想聚焦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理解领会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认识中国梦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出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等重大思想观点,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在这样一个世界发展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这一思想体现的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战略体系,凝结着当代中国对人类更好未来的艰辛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是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是如何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结合起来的,从而深刻理解把握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理解把握这一思想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十讲》通过深入的讲解、鲜活的阐释,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思想魅力。我们要结合学习《三十讲》,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行列举,也可以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这些成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焕发的生机活力和持续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成绩列举和现象描述,而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还应该进一步阐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原因明、道理清才能更加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道路”至关重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2013年1月,xxxxx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正在走的是一条“人间正道”。道路正确才能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越来越近,才能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否则将南辕北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照抄照搬的产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是选择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选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2014年,xxxxx在欧洲访问时,也曾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国情与俄国相近,俄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工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性。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方向上、方法上、精神上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厚影响,“催速了中国革命的实现”,促使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的战乱、分裂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以及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巨大成就,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经过40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实际和基本国情;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道路,所以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激励和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而这个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上。从社会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精神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也要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先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大的历史时段。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再简单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控诉和对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同情。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必须不断扩张,但是资本主义却受有限市场、有限资源和有限创新主体的限制,设定了自身的发展极限,并且资本主义为了自身利益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最终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从空想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崇尚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实践的导航仪和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的公平观,同时确立“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公正”的含义应该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民众,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为鉴戒,但拒斥西方的“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似乎和西方资产阶级倡扬的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难道西方国家就不倡扬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倡扬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倡扬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吗?实际上,这一提问方式暗含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同时也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肇始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包含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的、可以称之为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元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鉴戒,吸收其中包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价值共识。但同时,我们坚决拒斥西方国家打着“价值共识”的旗号,传播“普世价值”。因为西方提出所谓的“普世价值”,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价值共识的美好追求,而恰恰是利用人们追求价值共识的美好愿望,运用“普世价值”这种非政治性话语达到某种政治意图。对于这种承载政治使命的“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应当要加以拒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决定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强调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个人价值的存在,而是主张“现实的个人”是理论的出发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人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和前提,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恰当地表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核心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xxxxx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跟上时代、顺应形势、不断认识规律,才能充当现实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这决定了不断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样态。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时代化、民族化的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在中国的时空展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坚持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立足时代、关注实际问题、着眼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是改革开放40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正是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行动指南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前行,才能创造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彰显自己的“好”,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固化下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二者的有机统一。2014年5月,xxxxx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不同;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和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不同,我们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这种政党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允许多个政党的合法存在。目前在中国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二是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参政议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计献策,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更科学、合理、正确;能够在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下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使人民内部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相互协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各自根据本国民族情况采取不同的民族治理模式。我国采取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了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如农村建立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建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性社团的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为了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优势。我们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始终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有利于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协同、监督与支持、制约与效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 篇五
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3月8日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答问涉及中国外交经验、大国关系、地区安全、“一带一路”等诸多问题,既总结了中国外交70年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当前中国外交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大国关系和周边安全。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外交可谓任重道远,但也大有可为。正如王毅在记者会上所表示的:“20xx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外交70年历程,正如王毅所说:“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首先归功于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外交最根本的政治保障。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中国外交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具体而言,可以从独立自主、天下为公、公平正义、互利共赢、服务发展、外交为民六个方面来观察70年来的中国外交,这六个方面既源自中国外交实践的不断锤炼,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还离不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互动。
其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维护自身独立自主,高举反帝反霸旗帜。中国也支持其他国家维护独立自主,主张各国互不干涉内政。其二,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天下为公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政治观。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胸怀和追求。其三,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也成为中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动力。当前,国际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公平正义还有待中国和其他国家一同努力提高。其四,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国际社会的利益多元在所难免,国家之间的合作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至关重要。不同于弱肉强食的权力政治,中国强调互利共赢,不断增进中外合作,推动世界实现包容发展、共同发展。其五,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和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国际国内,助力发展大局,是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外交的主攻方向。其六,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随着中国公民海外行动的不断增加,领事保护等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落实外交为民,中国外交需要在具体指导原则、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有所作为,不断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光添彩。
大国关系:促进总体稳定 坦然面对竞争
大国关系是决定国际事务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是中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本要求。
中俄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政治上彼此信任,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巩固中俄关系基础。中美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前行。40年来,中美关系风雨兼程,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两国要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当今中美战略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两国要继续寻求对话和谈判解决的思路,避免滑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欧关系当前总体向好,双方之间共识远远多于分歧。特别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有着一致立场和共同诉求。如何减少中欧关系的一些干扰和影响,需要双方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总之,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常态,我们对此要坦然面对。关键在于要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妥善管控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分化,不断增加彼此的合作点,及时缓解彼此的摩擦点,始终坚持以发展、大局、长远的眼光来运筹大国关系。
周边地区:统筹促进安全与发展
中国是亚洲大国,对周边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朝核问题、印巴冲突还是阿富汗问题,中国都在其中发挥着劝和促谈的积极作用。
对于朝核问题,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同时也提醒有关各方,朝核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有理性预期。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始终坚持无核化目标,坚持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对于印巴冲突,中方一直积极劝和促谈,呼吁各方冷静克制,防止事态升级,为缓解紧张局势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印巴同为中国邻居,中国历来坚持睦邻友好外交,不仅希望自身与邻国关系融洽,也希望邻国之间友好共处。中国希望阿富汗各方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抓住国内政治和解的重大机遇,以对话解决纷争,化干戈为玉帛,携手推开通向和平的大门。中国将在尊重阿富汗人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继续为推动阿富汗的和解与重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历史问题与现实争端相互纠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为了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近年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周边安全与周边经济的统筹发展,还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推动亚太地区安全新架构。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周边安全,更加重视与周边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