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易错知识点 篇一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汉代。
2、韩非子主张的“法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韩非子维护的是君主最高权威,其实质是严刑峻法下的“人治”。
3、“罢黜百家”不是“禁绝百家”,而是“抑黜百家”,其目的在于确立儒学在官方的正统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
4、汉朝的统治思想并非一直是儒家思想,汉初统治思想为道家思想,推行“无为而治”。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形成的新儒学,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
6、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理学也是一种新儒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
7、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但他们仍是传统儒学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8、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但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9、中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为元杂剧的兴起,而不是京剧的兴起。
10、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而东汉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等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
11、宋代毕升最早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已有雕版印刷术。
1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此时的中国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此时的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
13、近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只是开学习、研究西方之先河。
15、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从地主阶级洋务派分化而来的,由学“器物”逐步上升到学“制度”阶段。
16、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I7.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8、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则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两者形式不同,本质上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9、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0、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正确的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理论范畴。
2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2、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关注人的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
23、文艺复兴在欧洲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仅仅局限于主流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加入到思想解放运动中来。
2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25、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描写现实生活。现代主义文学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二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小结:
1、形成-先秦。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大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独尊-汉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发展。宋明理学。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4、继续与变异-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_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_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_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篇四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五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六
百家争鸣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为政以德”。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6.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七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__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