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提纲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理七年级复习提纲 篇一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www.haoword.com)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_: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七年级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篇二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1/1000或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10面上的表格)。
2017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三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7、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8、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9、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0、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3、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地震带上。
14、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15、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16、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17、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8、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19、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20、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017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四
1、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5、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
6、到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5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10、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1、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12、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黄色人种。
13、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14、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15、世界的三大宗教: __: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16、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7、目前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18、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提纲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