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包拯翻译(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包拯传 篇一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 题。(15分)
(甲)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③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赠,恪挥之去。至则值岐王至封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中官:宦官。②抽分:实物税。③讦(jié):揭发。④构:诬陷,中伤。
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犹裴徊不忍去( ) (2)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3)恪素刚正( ) (4)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3分)
A. 久之,赴调 B.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C.第归,杀而鬻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
18.包拯与徐恪性格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5.4分)离开 赠送 向来(一向) 交换
16.(3分)A
17(4分)(1)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2分)
(2)等到(徐恪)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2分)
18.(4分)包拯与徐恪两人都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包拯是因为父母生病便辞官回家照顾,不贪端州砚台。徐恪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强权,实行改革,淘汰多余的官员,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一心为百姓着想。(性格2分,结合内容2分)
【附译文】(甲)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 篇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包拯简介 篇三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至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
包拯名言 篇四
包拯名言
1、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2、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3、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
4、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5、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包拯传》原文及翻译 篇五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庐州,迁升刑部郎中。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当初,有儿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繶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綖。有奏议十五卷。
算包拯作文 篇六
算包拯作文
黑颜俱面,面无微色可察,眉宇间带有正气,阔然或间或一月牙,何许人也?宋,包拯,字希仁。
有限记忆中,包青天系列电影、电视剧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始终是要符合历史,走近宋朝这般的年代,用真实的触笔感受、记录、获取属于包拯信息,还需走进经典《包拯集》。
从《包拯集》的文字中,在自己的脑海里去想象包拯的模样,他应该随时皱着眉,这是一个忧国忧民,实实在在为民做事的典范。
提笔记记包拯初入仕途之时,他年近三十,却得到一个十分低下的职业,他未曾放弃,努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作了知县,初露锋芒的他为了年事已高的父母,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后一度弃官,放弃了为之奋斗的道德和即将获取的荣华富贵。他的孝心,让我为之停留,这一做法若放到今天,我想,彼时的我们未必会如此的洒脱:为父母放弃自己的事业。没错,这是难解的题,再倘若我们做到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未必会出世。
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包拯方才离开贫穷的乡村,重展自身的才气,在等待的时间挥洒热血写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抵是激励自己更激励他人。敢问在今日,谁人能做到此般刚正不阿,何人能矣?若不知何人也,何不从自身为也?从自身为也。
接下来则是包拯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包拯做官,善于向朝廷发表意见,帮助朝廷避免了许多严重失误,在个别事件处理态度上,也有自己的原则并坚决执行。
例如,皇v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此为吉兆,下诏大赦天下罪犯,将所有文武百官晋升一级,史称“覃恩”。包拯首当其冲提出异议,他敢于用“以下犯上”的方式提出反驳的观点,实乃国家之栋梁,他毕竟是如此才高八斗,如此敢执真言,如此令人回味。我始终会联想到自己的年代,以下犯上是年纪较轻的孩子也不易犯得,更无谓于一个有思想,满腹智慧的。成年人。他足以使我尊敬。
至于执法如山,又如淮南张可久利用职权,贩卖私盐一万多斤,在宋代是一项严重的罪行,案情被揭发后,张可久被送交大理寺审理。按法例,应按照数量之多少而定轻重,张可久却狡猾万分,每次私盐交易,数量虽多但转手很快,留备储存数量并不多,应对如此境况,大理寺自当无计可施包拯却背水一战,使张可久受到严厉的惩罚:流放边远荒蛮之地。他拥有挑战法律的勇气,用最服民心的方法处理一个有一个案子。我曾想过:包拯断案奇速,受到百姓追捧,应该是一位为了公务忙的焦头烂额的大人。其结果不然,正因为包大人的公正廉明使罪犯无处遁形,劳累不会缠上这样一位为民解忧的清官,好人一生平安。
包某人美行传之久矣,变为佳话,更育化了后人,如今的我们难以陪伴父母终老,畏于以下犯上,不能挑战法律,但求如包公那般找准并坚守自身处事准则。若未,是时矣。
包拯的光辉岁月最终有黯淡的一天,他是血肉之躯,终有生命的尽头,然此般精彩的人生定有千千万万个崭新的起点。
包拯的事迹 篇七
生平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v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v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1] 、奎星[2]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开封府尹
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迁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张方平做三司使时,因为买土豪的财产,包拯上章弹劾,使他罢了官;宋祁接替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暂代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过了很久才出来任职。他主持三司期间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都从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难。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大多受到监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这一类情形的包拯都释放了他们。升迁为给事中,为三司使。几天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他推辞不受,旋即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死后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当初,有儿子名X,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X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有奏议十五卷。
1.包拯的事迹
2.求几个中国的贪污官员的名字,加一点事迹
3.包公的故事
4.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铁面无私的包拯 篇八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
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
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
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
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
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
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
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
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
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
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
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
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
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
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
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
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
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
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
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
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
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
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
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
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
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
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
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
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
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包拯阅读答案 篇九
包拯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包拯
脱脱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曲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以中有足乐者
B、知天长县 / 亦知其名
C、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寻病终
D、我叛以刺疆事耶?/ 飞事亲至孝
2、从下面两个句子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②与人不为苟合,不为辞色悦人。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涿州亦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突出包拯巧言善变,不辱使命,同时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B、“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句意在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的。名声广为流传。属侧面描写。
C、本文歌颂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特点,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其中第四段的内容为侧面描写,其余均为正面描写。
D、文章选取人物生平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从记叙的内容看,第一、三段比较概括,第二、四、五段的内容则较具体。
4、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第一包拯阅读答案次参加斗争并被捕的故事是:丽莎看见保尔打伤押送兵,放走朱赫来,后来丽莎告密,保尔被捕。后来他丧失战斗力,在海边有轻伤的念头,最终放弃可耻想法,坚强活下去。
B、《三国演义》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坚,义释华客酬之谊重”这句话称赞的人是张飞,报答的人是刘备,“义释”的人是关羽。
C、“他使用一杆八丈火枪,武工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炼成三味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经常与人赤脚打斗。曾用狂风卷走唐僧,悟空战之不胜,后来观音菩萨收服了他,做了善才童子,终成正果”这段话描述的人物是牛魔王。
D、《水浒传》中“智慧扑擎天柱”的英雄好汉是燕青。
阅读答案:
1、C
2、“略”
3、D
4、D
包拯渡漳水文言文翻译 篇十
包拯渡漳水文言文翻译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1.B【解析】“遗”应解释为“馈赠”。
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落实“辞色”的意思)
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1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D.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闻者皆惮之 惮:______________
《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2)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布衣: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1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A.包拯为官机智,善于断案,曾判过一起瞒报私杀耕牛的案件。
B.包拯出使契丹,能言善辩,回击了契丹的发难,不辱使命。
C.包拯为官廉洁,亲近百姓,他的笑比黄河水还要清澈。
D.包拯办案允许百姓到跟前陈述案情,使办事的小吏不敢欺瞒。
E.包拯生活简朴,对子孙要求严格,想方设法预防他们贪赃枉法。
答案
12.D(2分)[A.来 因为;B.表顺承 表修饰;C.凶残 通“无”,没有;D.不久。]
13.(每词1分,共2分) (1)害怕; (2)平民,百姓
14.(每题3分,共6分) (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吗,满一年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2)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文章《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出自 除 :授官、任命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里中父老数皆来劝勉 数:多次、屡次
D.适京师大水 适:到…去,前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B.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而予亦悔其随之
C.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与人不苟合 有志与力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包拯“清廉”的一组是( ) (3分)
①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③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④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
⑤不伪辞色以悦人 ⑥虽贵,衣服、器具、饮食如布衣时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①②③ D. ④⑤⑥
8.下列给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B.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C.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4分)
(2)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3分)
《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阅读答案
5、D(适,恰好,适逢。)
6、C(A目的'连词,来;介词,把。B都是代词,他的;自己。C连词,表转折关系。D前者是介词,后者是连词,都可译作“跟、同、和”)
7、A(②表现包拯的刚毅,④表现了包拯一心为民,⑤表现了包拯峭直的个性。)
8、D(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9、(1)“(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宾语前置句子,告,惊,句意各1分,共4分)
(2)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从,1分,志,1分,非,1分。)
《包拯》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 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 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 (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 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 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 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包拯翻译(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