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拜年各民族的习俗讲究【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各民族春节习俗 篇一
满族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
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
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後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
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後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後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僳僳族
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侗族
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傣族
泼水节是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民谣 篇二
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各民族春节习俗 篇三
A.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语:万家欢聚的除夕夜,没有热闹的团圆饭,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师)的虔诚祷告。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嚎啕大哭的新生婴儿……
关键词:新生婴儿、请神舞、百家锁
酉阳后溪乡,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难行,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
因交通不便,那里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土家风俗。年三十夜晚跳请神舞,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当天出生,务必请土老司来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请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满12岁。
后溪乡田景洪告诉记者:“土家人认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灵气和煞气,务必请土老司来跳神舞驱除煞气。”
土老司吃饱喝足后,开始跳请神舞。孩子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由家长抱着在旁观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贴上表现土家的神图,然后头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间围上8副罗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宝铜铃、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约八时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围着堂屋四壁不停挥舞,口中念念有词,之后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狮子扑兔步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再配合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挂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随之发出各种声响,此起彼伏。跳了将近半小时后,土老司会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别喷在堂屋的四角,洁净冲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会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锅底灰,在孩子前额画个“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则由土老司来画“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请神舞结束时,会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脸旁装模做样地比画几个动作,表示已经为孩子驱赶了煞气。
[百家银锁保平安]
百家锁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显的标志。
百家锁一般为银制,做工精细考究,不满12岁绝对不能够取下。有的家庭,为防止孩子淘气弄坏锁头,会在锁头的地方滴上蜜蜡,随时检查是否有损坏。
小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好感动!谁有纸巾,借一张先,眼泪哗哗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仪式
提示语:天不亮时,老人轻手轻脚下床,带包东西悄悄出门。这不是惊险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仪式开始了。
关键词: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县靠近陕西一带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这风俗有个风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风狂啸,天寒地冻。这是对老人意志的考验。老人务必克服困难,到达附近的山顶。
名为品天,其实没有复杂的动作。老人把带来的猪头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摆放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冥想。
找一块平地,双腿盘膝坐下,顺手放在膝盖上,闭上双眼,均匀呼吸。品天老人屏弃杂念,心头不断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过天的老人说,长时间持续冥想姿势,身体感觉轻盈欲飘。当整个人感觉到世界都已经不存在,连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时,其请求被上天应允,品天圆满成功。
最后,老人朝着日出的地平线拜3次,然后高高兴兴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诉任何人,否则愿望就不会实现。
小语: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热乎乎的暖窝最舒服(继续睡觉,请勿打扰)!
C.比汉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语:土家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赶年”。
关键词:赶年、剩饭、大糍粑
赶年是土家人的春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比汉族春节提早一天。闰年过腊月二十九,平常年过腊月二十八。
关于赶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敌人春节来犯的消息,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在春节当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举消灭了敌人。以后这个日子约定俗成,就成了过赶年。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人率众在沅江、酉阳一带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调兵前往征剿。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过年,于是决定提前过年。
照老规矩,过年当天做好饭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饭。女人们当天早晨5时起床生火做饭,把平日见不到的好吃东西,统统摆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香甜的糍粑,喝着醉人的米酒,尝着美味的土家腊肉,其乐融融。火炉中的火焰腾起老高,照得每个人的脸红彤彤的,土家人就这样迎之后新年的到来。
小语:热闹欢腾的土家新年让记者动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D.拜年就拜猪圈门
提示语:怎样连猪圈门都要拜,你相信吗?
关键词:祭品、猪圈门、有头有尾
居住在渝东门户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猪圈门”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
庙宇镇原名大庙,地处长江之南,距巫山县城约120公里。年过60的当地人赵本林给我们讲述了“拜猪圈门”的春节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赵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猪圈打扫干净,然后给圈门神准备好祭品。祭品十分奇特,是一个嘴里塞着猪尾巴的腊猪头,意味着家人在新年里有头有尾。
拜圈门神时,一家之主的老赵端着猪头走在最前面,爱人紧跟其后。夫妻两人站在约距猪圈门两米处。老赵将3根香烛插在猪圈门上,在圈门边放置的火盆内烧上一叠纸钱。鞭炮顿时响起,把圈里的猪吓得直哆嗦。
此刻,老赵双手端盘置胸前,头向猪圈门拜3下,然后把盘子放在圈门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话,预祝来年家畜兴旺。大人敬拜时,孩子们通常跟在老赵身后嬉戏,盯着猪头笑个不停,不时说上一句“好臭哦”。
仪式完成后,把腊猪头丢入锅中煮熟,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猪头过新年。
小语:拜猪又吃猪,嘻嘻,人类的心理活动真是难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语:不是重女轻男,绝非性别歧视。
关键词:初一、丈母娘、视而不见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务必陪同,这是渝东南土家族风俗。
若是双方还没结婚,男方也能够要求到女方家拜年。这时的女方可要思考仔细,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给对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十分慎重。土家人不喜欢攀比,但有两件礼物是女婿上门时必带的:一个女婿亲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还有一个完整的猪头。糍粑和猪头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对待妻子的承诺。
迎接小两口的,除了老丈人能够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仅仅不会出来迎接,就算在家中见到女婿,也会视而不见。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对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进门,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腊猪头交给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齐给丈母娘磕头拜年。丈母娘先让小两口喝茶,然后会递给女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礼。
这双鞋子大有学问。要是鞋子做工精细,质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则表示丈母娘对女婿有意见。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这种土家风俗在渝东南只有少数村落还有保留。
小语:唉,这年头,毛脚女婿不易当啊!
F.团年吃“叫饭”
提示语:在梁平县,春节团年吃“叫饭”是传统。你明白什么是叫饭,又该怎样叫吗?
关键词:团圆、叫饭、祭祀
梁平县袁驿镇多湖广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会到本族的长辈家中吃团年饭。吃饭前得“叫饭”,这是后人对故世先辈的一种朝拜和祭祀。
吃团年饭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员全体起立,不准大声喧哗。
一家之长先倒半碗烈酒,再亲手盛几碗米饭,再把筷子分发碗边,紧之后高呼先辈们的名字,如“请姥姥用饭,请家爷用饭”。此刻,长辈们原本微红的眼圈会悄然落下思念之泪。一屋人也会跟着主人轻声叫上数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整个过程约三两分钟。
叫饭中,边角处还司职一人专给先人烧纸钱,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过年钱”。
呼唤名号之后,一家之长手捧酒碗,弯下腰身,将酒轻轻撒在地上,之后将起先舀入碗中的饭倒回锅中后,一家人开始动筷享用这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是年年过,饭是年年叫,这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享受现代生活快乐的同时不能数典忘祖,叫饭也是中国团年饭的一大特色。
小语:祖先们英灵有知的话,必须会和子孙们同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春节拜年各民族的习俗讲究【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