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发展研究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在企业的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老板、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儿培训方面的东西”、“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也不过20% -30%”。以上便是许多中小企业hr们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看法。那么,究竟中小企业有没必要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1.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 -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代理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经营发展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的出路。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两大挑战
(一)社会经济变化
1、经济全球化,2、社会知识化,3、信息网络化,4、人口城市化。
【第2篇】青年自组织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青年群体出现了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流动经常化、参与自主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按照不同需求和追求而成立的青年自组织应运而生,并以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服务目标的明确性、行为的灵活性和组织动员的便捷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加入,在团结联系青少年个体(尤其是体制外青少年),动员青少年民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了积极的作用。其范围广泛,涉及众多,有娱乐、健身、交友、公益等类型。为了摸清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我们按照团区委的要求对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据调查了解,青年普遍认为:参加青年自组织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体现自身价值。
一、青年自组织的基本情况
1、青年自组织基本特征明显。明显的年龄特征,大多数组织成员是处于青年期的同龄人;一定的规模,固定会员达30人以上,以35岁以下青少年为主体;有组织的章程,对自身的组织使命、主要任务有明确的界定;有较稳定的组织框架,组织成员各有其责,各司其职,各行其权,有明确的分工。
2、青年自组织规模小,数量不多。大部分自组织规模都在50人以下。在调查人群中,有过半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自组织,有20%的人没有听说过青年自组织,但77.5%的人非常有兴趣参加青年自组织。
3、青年自组织发展速度快,人员参与积极。近几年,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多以qq群为主,qq群多以老乡会、同学会为主,qq群人数不定,有10多人的,有200人的,但以规模50人以下的居多,多以网上交流为主,很少组织室外活动。开展活动多的以兴趣群(文学交流、摄影交流、书画交流等)和各种公益社团为主,人员参与热情高。
4、青年自组织组织方法相似,联系紧密。所有的青年自组织都以手机为主要联系方式,辅以网络工具。各种青年自组织都通过手机联络,说好活动的起始时间和地点。部分游戏群通过网络,进行群体作战游戏。
5、青年人参与热情高,积极公益,奉献爱心。镇卫生院的志愿者协会,就是公益性的服务组织,几年来,他们深入老党员干部家中、敬老院、为他们进行免费的体检,并送去药品,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
6、青年自组织青年参与自组织的动机、积极性高。自组织青年参与自组织的动机是找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让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学习、磨练,自组织青年的参与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不用组织者动员就自行报名或志愿加入。
7、对党团组织的信仰、支持没有改变。调研中发现青年对党的信仰、对团的支持一如既往,青年人喜欢平等、自由,这也是他们积极成立、参与自组织的原因。青年对于体制内社团的态度是比较明朗的,他们认为青年自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的“场所”,他们感到很满意。
二、青年自组织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青年自组织虽然发展快,却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一是无组织活动资金的支持。会员们希望上级组织能给与一定的支持,改善现有的基层活动状况,活跃广大青年同志。二是宣传方式单一。有的以网络为载体,活动人员的召集、活动后的宣传都以网络为主阵地,在青年人中知晓率不高。三是成员素质参次不齐,缺乏培训指导。四是结构不够完善,组织不够健全,人员集中也不够迅速。
三、针对青年自组织的工作思考
青年自组织目前还处发展初期,动作、发展的水平还很不平衡,如何通过有形的措施引导他们为我所用,引导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团组织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
1、要加大与青年自组织成员的交流。青年自组织依托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域、资源限制,成为直接面对青年、面向需求、无边界的组织,它满足了青年多样需求,成为青年展示自我的舞台、全面发展的空间,因而受到青年的追捧。这对团组织来说是件好事,我们加强和青年自组织的交流,将其组织者吸收为团委委员或青联委员,在团区委开展活动或大型会议时邀请其参与。同时对青年自组织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在他们开展的大型活动时派人参加,同时及时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团组织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
2、要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青年自组织的优点很多,但是就象前文所说,他们的成员多来自网络,素质参差不齐,团组织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大型活动要求他们一定要备案,进行指导并派人参加。也可与他们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吸引更多青年,扩大影响面。同时在场地租借、社团孵化、项目指导、骨干培训等方面,给予青年自组织切实的帮助。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青年自组织,也需要上级及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其服务、管理、发展问题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引导和激励自组织的健康成长。
3.团组织要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团组织要把青年自组织工作纳入工作规划,让青年自组织工作在工作目标责任制占有一定比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青年自组织组织者工作会议,以达到经常联系的目的,团组织要为青年自组织搞好服务,利用青年自组织本身具有的凝聚力强的优势来凝聚青年。自组织本身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团组织要把自组织领导者紧紧凝聚在团组织周围,自组织领导者的作用发挥好了,青年自然就凝聚起来了。
4、代为争取其它部门的支持。青年自组织的成长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优秀的青年自组织,团组织有必要代其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我们在各方面积极支持同时也向教育局、民政局、关工委等单位反映他们的事迹,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资金或其它的支持。
总之,开展青年自组织的调查研究,了解青年自组织的组织现状、基本特征、发展瓶颈,掌握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共青团组织进一步了解青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反思自身的组织架构,改进传统的组织动员模式,以此来加强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指导和联合,加强对青年中间层群体的联系与服务,切实服务各类青年群体(尤其是中间层青年群体)和谐成长。
【第3篇】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廉,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三是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原则。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产业已控制了全球经济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长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大势所趋,观念必须超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及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
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城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县域情况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在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县域要发展具有优势和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走特色经济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十基地+农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要放开市场准入,废除一切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力降低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成本;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政府应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放心经营、大胆发展。如在浙江省的工业产值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95%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了60%。所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按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思路进行,吸引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带活县域经济。
【第4篇】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将以核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实质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的湖北而言意义重大,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向、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动向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传统方式是难以奏效,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xx年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比于1990消减掉60%,并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德国称,该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提出,1993-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110亿美元;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都制定了宏大的开发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型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这正是对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复苏带来的强烈信号。许多专家认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四)低碳经济的国内动向
中国高层领导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高度重视,20xx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有资料表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愈来愈高。
(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分析及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1.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成就巨大,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改变这种状况,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
【第5篇】关于农村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村中国的主体,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今年暑假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我做了以下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地点:南阳镇
四、调查步骤:总体观察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整理总结
五、调查内容:关于环境、人文、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实地考察,我得知: 早在改革开放前,南阳地处山沟,没有绝对的地理优势,人们的生活十分贫穷,基本只能满足三餐而没有剩余的费用。人们的衣着也十分单调,并且款式单一,基本谈不上好看。
由于生活贫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生产水平较低,当时只求饱,根本顾不上营养。有时甚至要吃树根。居住条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户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对较紧张。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系数低,不美观。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县城看病,极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也不断上攀。现今人们告别了单调时代,穿上了丰富多彩的衣服,赶上了时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们注重的是营养,各餐均衡搭配,基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有双湖二级公路的建设,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动脉,迅速带动南阳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都选择在南阳投资建设,工厂多了,人们不再失业,做到有劳有得。如今,在南阳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一片新气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安全。
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年春节都会举行一系列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还开了书店,在业余时间人们都会去看看书。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无论是在学习、娱乐、做生意都改不少,过上了快节奏的生活。当地人基本都装上了电脑,跨上了信息时代。
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当、污水未经处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为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带头先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
【第6篇】最新复旦发展研究院第19期中国经济调查报告
1、中国经济景气指数呈现波动
本次调查显示,与上期相比,美国经济景气指数从43.4上调至45.0,和其他地区相比,美国经济依然保持复苏势头;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从-35.5变为-25,经济略有复苏,但仍存在波动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中国经济景气指数由-2.6变动为2.5,经济有所复苏。从中国经济景气指数的变化来判断,其波动性相当明显。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对此分析认为,全国两会后,中国政府扶持经济的战略越来越清晰,经济学家们看好两会后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孙立坚还表示,美国依然保持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势头;而欧元区经济跌幅收窄主要原因是德国经济表现良好;希腊的问题造成欧元区乱象的可能性已缓解,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正在释放。
2、股市将带来改革红利
对此,孙立坚指出,银行间流动性依然较紧,带动了短期shibor利率的上升。而从本次调查银行利率的预测可看出,银行同业市场受到货币政策宽松的影响,短期和中期利率依然保持下行格局。而强通缩之下的实际利率上升,将会导致降息空间依然存在。
孙立坚认为,股票市场作为先行指标反映出两会效应所带来的改革红利和降息空间,依然作用于中国股市的判断,不过短期可能出现调整,但经济学家们仍看好中国政府扶持经济政策的作用。这些信息反映在相关板块之中,而创新性小微企业的增长,则体现在对未来股市增长的预期上。
3、人民币升值压力释放
此外,经济学家们预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3个月后的平均值为6.29,1年后的平均值为6.37,与上期数据相比,人民币长短期均出现贬值倾向;欧元兑美元汇率3个月后的预测均值为1.11,1年后的平均值为1.10,短期出现贬值预期,而长期则有上升预期。
孙立坚对此认为,海外投资收益的增加,投资回报率的改善,可能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受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影响,fdi输出呈现出一个上升态势。而中国经济处于调整状态(影响进口)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出口)使得进出口额呈现双降。同时,受到国家扶持经济政策的影响,投资复苏带动了就业增长和汽车登记率的回暖。但是,国内消费和世界贸易额依然处于低迷状态。而受qe3退出政策影响,中国资本走出去投资替代贸易缓解了双顺差,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得以释放。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给老百姓(603883,股吧)带来更多币种产品的选择,对于美元资产的投资等因素,会带来人民币贬值态势。由于短期受到qe3退出和希腊问题的影响,欧元呈现贬值的态势。但是,中长期由于德国经济的作用以及欧洲区域经济的复苏,一年后过度贬值的欧元将会呈现止跌回升的调整态势。
4、区域经济景气指数出现复苏
从行业来看,本次调查显示,商业银行景气指数比1月调查时下降约5个点;投资银行景气指数下降17个点左右;保险业景气指数下降约8个点。可以看出,专家对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盈利增长预期作出了向下调整。
此外,与今年1月调查结果相比,除了天津有略微下降外,其余地区景气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深圳和重庆上升幅度最大。本期最高经济景气指数是重庆,为39.47;香港经济景气指数依然最低,为-10,较上期有所回暖。
从房价景气指数来看,与今年1月调查相比,代表性城市的房价景气指数表现不一。北上广房价景气指数均有所下降,而深圳和重庆房价景气指数上升幅度较大。
孙立坚表示,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暂时会影响金融行业景气指数的复苏。由于金融市场处于一个资金市的格局中,经济基本面的改善还没有完成,市场的波动特征也反映在投资银行和保险业景气指数的变化之中。
此外,零售贸易与机械工程等和国家战略有关行业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而其他行业则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仍处于下滑的格局之中。而区域经济受到我国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发展、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影响,其景气指数出现复苏。
【第7篇】在活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工作报告范文
在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为探索在新形势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园承担了《在活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在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本实验研究简要地汇报如下: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及目的
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遵守行为准则,按照社会的期望与要求调节个人的行为,促进幼儿与社会群体和谐一致;坚持把活动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让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在活动区中得到提高。其实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研究寻找活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形成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方案,设计出可供幼教工作者选择与操作的有效活动方案,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保教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组织建设
领导的重视,科研部门的指导,班的健全,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实施前,首先在市、县、园建立了实验管理指导小组。同时建立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做到逐级管理,分工负责,保证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三、实验管理的基本操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园领导形成共识,一致认为:活动区活动是专门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重要形式之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此,我园把本实验研究纳入工作日程,并作为教育教学教改目标考核,争取科研出成果,科研出人才,充分发挥省级合格示范园和市一级幼儿园在科研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为了搞好这项实验研究工作,我园园长担任了管理小组和实验课题组组长,并选派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实验课题组成员,承担具体的实验研究任务,把有较高保教素质的保育员充实到实验班,保证人力的投入,赐教,我园领导自始至终注意课题组人员思想的稳定,并为其排忧解难,协调处理临时和应急人员的关系,使实验班人员相对稳定,保教密切配合,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该项实验研究的质量,指导小组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课题设计的要求,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提高科研意识。我们采取了“学、议、听、写”的办法。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学习《规程》和《纲要》,了解期内容,领会其精神,明确其含义;学习幼教刊物上有关的先进经验;到外地参观姐妹园的实践活动。议:针对《纲要》的内容,开展专题讨论,讨论的专题有:比较单科教育、主题教育、综合教育、集中教育、活动区活动等各种教育形式的异同?什么样的活动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你是怎样指导活动区活动的等等。听:听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有关同志来园讲授本实验研究的步骤及操作方法。写:要求课题组人员写出学《纲要》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点滴经验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提高了课题组人员的科研素质,为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使实验的指导、督促、测评得以落实,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质量,我园制定了以下制度,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实施。
(1)定期研讨制度。每期市、县级管理指导小组和课题小组一起研讨本实验有关问题至少2次,两年共8次,园级实验小组每月研讨1次,共研讨38次。
(2)定期指导制度。市、县级管理指导小组每期亲临每个实验班指导活动1次,共计18次,园级管理小组每期分别指导每个实验班老师组织活动区活动和分析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3次,共计指导48次,指导实验班老师测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每期2次,共计32次。
(3)期检查制度。园级管理小组检查督促科研计划的落实、活动方案设计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每月1次,共计40次。
(4)实验时间保证制度。让实验班老师不承担园内的其他社会性活动,以足够的时间保证实验班老师组织开展活动区活动。同时,规定实验班每天都要开展活动区活动,每次活动不得小于20―40分钟,一周内开展2--3次自选活动,两次重点指导的针对性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在活动区活动的时间。
3、分段管理,目标明确。为使此实验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实行分段管理,使目标落到实处。
第一阶段的管理:一是在市、县、园级管理小组的指导下设计出本次实验的研究方案;二是学习重庆、北京、上海、南京四省市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体系,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年龄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目标体系及评估标准与办法;三是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目标体系及评估方案的内容、要求,使其统一;四中采用本班老师自测和课题组人员随机抽样测查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摸底测查和测查后的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的管理:一是指导实验班老师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订期、月、周、日目标,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材料,设计实现目标的活动区活动方案,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活动方案,在活动中观察、记载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效果分析,寻找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根据幼儿的反馈不断调整目标和修改活动方案,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方案的操作性;二是实施过程中,园级管理小组采取指定性、一般性、阶段性等多种形式检查实验班的实验效果,督促实验班在开展活动区活动时做到时间、人员、目标落实;三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后的测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实验现场进行摄像。
第三阶段的管理:一是抽出人员拟定实验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二是课题组成员负责收集、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和活动方案。三是接受结题验收。
4、落实经费,加大投入。为保证实验研究的正常进行,我园领导在园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仍投入大量的资金,添置了玩具架、地板胶等有关设备若干件,积木、剪刀、纸张等活动材料数千件,共花去资金近2万元。两年来,用于支付该英实验中的培训费、摄像费、资料费、评审费、加班费、成果奖励费等累计达人民币近1。5万元。经费的保证使实验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5、加强家园联系,争取社会支持。实验初期,有的家长认为开展活动区活动是“放羊式”、“自由式”教学。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园专栏、家访等有效形式,向社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让家长消除了心理顾虑。绝大多数家长认真完成了实验中的问卷,积极参加开放日活动,并鼓励孩子大胆参加活动区活动。实施一年后,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有社会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心里非常高兴。大班一名家长还自愿捐出现金500。00元支持这项实验课题。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增强了课题组人员搞好实验的信心和决心。
6、不断探索,认真总结。课题组人员不断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定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出了可使幼教工作者选择与操作的有效活动方案160例,参试教师总结的活动区活动经验文章有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有在市交流。同时,实验班老师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开展现场观摩活动12次,受到了来宾们的高度赞扬。
四、实验管理中的几点体会
通过两年开展《活动区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依靠科研部门,主动争取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要使实验工作取得成功,实验课题组实验人员要主动争到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求得他们对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方法、实验记录分析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2、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保教人员在实验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保教人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上还要要提高其业务素质,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既要有组织、指导活动的技能,又要有观察、研究、总结幼儿发展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3、实验经费的投入是实验成功的基础。我们在实验中体会到:要开展好实验活动,实验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足够的实验经费,才能添置必要的设备和投入大量的活动材料,创设实验的物质环境,以及保证实验管理中的各项经费开支,因此,必须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以利于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
4、加大宣传力度,家园密切配合,增强实验的社会性,搞好实验工作,不仅园内保教人员要形成共识,而且还要向社会广泛宣传,特别要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当前,由于我园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培养。因此,实验前要采取召开家长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中让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实验后请家长参与评价,使实验研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两年来,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感到参研人员文化素养、理论水平、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以〈纲要〉为指导,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使幼教改革步入更高阶段。
【第8篇】关于村庄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张泉村党支部结合本村的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保护原生态,发展天然果品,建设休闲之村”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并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专题调研工作组,深入到各村民小组,通过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求策于民,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张泉村位于大城子镇北,地处深山区,下辖四个自然村(东沟、东张泉、西张泉、段洼寺),现有77户,201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8134元,以核桃、板栗、苹果、杏等林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现有党小组3个,党员15名。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的要求和精神,广泛开展干部大下访活动,以做好农村管理、服务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村集体经济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二、存在问题
1、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有少部分党员出外工作,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2、村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会还未学深透,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深,学习的内容不系统,现代化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今后需加强建设新农村方面知识的学习。
3、农村基层工作日益繁重,开展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场所等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委会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村委会承担镇属各单位交办工作越来越多,而且工作环节要求细而广。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令村委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所影响;二是村的办公条件及村民文体活动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上级对农村要求越来越规范,相应各类型的建设要求增加,使原有办公场所远远不能满足。
4、天然果品基地建设成效不够突出。几年来,村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搞公路、水利等基础建设,初步形成有机果品基地。经过村两委不断努力,大多数果农都非常支持和配合有机果品生产工作。但有少部分农户短视,在生产过程中仍然使用化肥、农药。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制约了农村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打算(对策或建议)
1、加强农村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辖区党员进行详细资料整理,根据党员的年龄、行业、文化等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二是实施党小组长职务补助,调动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岗位责任制,增强工作责任感;三是对农村党员要以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为载体,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四是倡议各小组党员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自觉参与村政村务;五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做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做好农业技术的培训。
2、切实加强农村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党支部要对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定期参加组织学习或者到附近先进镇村学习取经,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概念、增长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合理调配工作,暂时可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在集体经济许可情况下适当增加人手。二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保护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三是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尽快成立村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自己的商标,实现规模化品牌经营。
4、巩固天然果品生产基地建设,保护原生态发展休闲旅游。一是投入资金完成西张泉到段洼寺道路硬化,并争取资金支持完成山坡果园水井的建造;二是加快小流域治理工作,清理河道,保护原生态环境;三是继续对原有天然果品基地的设施维护,计划村委会用反承包方式向生产队承包土地以便基地日后统一管理;四是发挥西张泉招商梁进度假村有关商户作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定期开展果树技术培训班提高种植水平;五是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张泉有机果品,打响品牌;六是积极联系食品、药品企业,探讨加深加工问题。
村支部为了加快解决在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及提出建议,支部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精力抓落实,班子其他成员要认真抓好分管工作,把调研工作、解决问题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研活动促进单位作风的转变,促进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
【第9篇】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中期实验报告
黄德琼
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历程,在三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提升、成长。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绿色生长结构,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积极健康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超越自我地学习,培养有自己的主张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的儿童;会质疑会思考的儿童;积极健康、合作向上的阳光儿童;办事执着超越自我的儿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满足,永不退缩,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发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学习性、主动性、发展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性。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兼有四项特征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个特征是塔顶,塔顶需要底座的支撑。之所以选择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因为发展性本身已经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的特质,发展性又升了一层,难度又增加了一层。为此确立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撑
领袖儿童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向,是为人的未来指引正确、幸福的方向,而领袖儿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这个方向的过程实践。面对领袖儿童教育,有人认为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选拔、精英、领导方面的教育。我们学校对领袖儿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领导特质教育的精华的同时,面向全体,给所有孩子一个领袖儿童教育的土壤,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而美丽成长自己优越的一面,最终让孩子因优越的一面成为卓越而幸福。
参照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差异体现了每个人有优于他人的一个面。领袖儿童教育,扬长避短,特别关注孩子长于他人的一面,并施于足够的养分,孩子优越的一面不断放大,成为这方面的骄子,给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领袖儿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自信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培养“独立思维,敢于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方法”,“积极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学习品质。形成“人人会质疑”“人人会朗读”“人人会表达”的发展性领袖儿童。
四、实验成效
1、在“三模小组化”教学模式中培养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领袖儿童
在创境引题环节着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但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创境引题不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需要别致创境。要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能触活学生新的思考,并在情境中自然揭题。它有三个操作要点:一是简约,二是要有新意。三是与新课学习联系紧密。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开课时领袖儿童的潜质就会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内,慢慢地被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创境引题在形式上能吸引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显现的领袖特质:积极投入学习状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潜质从创境引题就有突显。
第二步先学后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此,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不是少数学生。先学,其实就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可以学会自己学,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自学收获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学点,也就是学生的疑难点,困惑点。接下来就是重点品读,以读促悟。到了非讲不可,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问题上,老师现身,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动交流,探究阅读,习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扁鹊治病》这课时先学后教的第一步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第二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而把课文读通、读懂、读透。精心设计表格,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质疑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第三步,质疑讨论,强化感悟。围绕学生针对表格提出的问题。解答疑问,感悟人物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教师在后教这一环节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从而加深对人物内心的揣摩。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与深刻,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馈:“展示反馈”环节中的展示,它是最能体现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题研究思想的,因为它的最直接要义是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描述把它给展现出来,形成一种表达、讲解、演讲的课堂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演讲,学会了自信,学会了乐意地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其他的人,教会并影响了其他人。这种情境可以把语言激活,把思维激活,把情感激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逐步成长起来。它也是对整节课学生的一个检测,了解学生知识、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组全员上台,从不同侧面进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组上台展示:就每个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长代表小组发言,可以展示体会、可以展示朗读、可以展示收集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是质疑释疑等。小组轮流上台主持,每一个小组都有上台主持的机会。教师逐渐隐身,讲台不再是老师讲解、提问的阵地,而是学生主持、交流的舞台,在学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回应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先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再启发、组织全班其他同学围绕自己展示的内容进行广泛交流。每个发言人展示结束后,用“谁愿意和我交流”、“谁愿意给我补充”等语言形式,启发全班其他同学回应自己的交流内容,其他同学或认同、或强化、或补充、或质疑、或评价。当有同学举手愿意交流时,主持人指定同学发言;该同学发言完,主持人可用“还有谁愿意交流?”等问话启发其他同学继续围绕该话题发言……依此类推。这时的展示者既是发言人,又是主持人。当台前一个发言人展示并组织全班交流结束时,后一个发言人再进行展示和交流。用这样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加入“小老师”的行列。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不敢说到敢说,增强了自信感,由说不清楚到说得清楚,获得语言表达的进步。“展示”环节中,学生思维、情感、表达,充分展现。学生充满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学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进步,人人在自学,人人见收获,人人展现自我。它的落脚点是提升领袖素养,显现出来的领袖特征应该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塑造发展性领袖儿童。
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提倡“合作”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我们班成立了合作学习的小组,自成立小组后,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生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协作的小组学习让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特别是分组讨论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潜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学生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如我执教的《猫》这篇课文时给了学生两次合作讨论机会,第一次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讨论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讨论比较句子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猫的性格古怪,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使他们真正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领袖儿童教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要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成为永不退缩,超越自我的领袖儿童。要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仅要有强烈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还要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内心需要。第二,要让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关心自己小组的讨论合作,达到统一协调。第三、讨论合作达到什么程度,小组成员都要清楚。第四,平时小组各项负责人,都要各尽其责。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探究性问题是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交流时,结合具体的词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用朗读重点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由此落实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
3、在表达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课堂,还是主动性课堂,都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功夫,但,发展性课堂的着眼点更高了些,把说上升为语言表达的较高层次,让“说”变得精神、变得自主,把“说”提升到自然、流畅、生动、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在发展性课堂里,学生的表达要有较高的水平,比较精致。发展语言品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既兼顾全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又激发调动沉默层的学生积极起来,生动起来。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却有几十多个学生,能有多少个学生发言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李校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发挥小组的力量,为了方便学生表达,小组同学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围在一起,小范围地讲解,也可以几个小组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讲解,那些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心尽情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那些不爱说的学生都要说,并且也要抢着说,他们在一起自觉地排个顺序,人人讲,人人讲好,说充分,围在一起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情感的表达需要,大声点可以,小声点可以,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你需要这样讲都可以。增加了这样的表达机会,学生还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谦让,学会讲的礼仪。最终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天地里放飞心灵,开放思维,美化情感,让表达变得生动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长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班上的答问是按开火车或按顺序表达。发展性课堂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任何场合能够大方得体掷地有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学生。(www.haoword.com)她们班还开展了即兴演讲活动,她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把即兴演讲变成了抽签式的,并且把时间调到每天午间练字的5分钟,每次有三个学生演讲,他们先到语文老师助理那里抽签,略作准备,就依次走上讲台面向大家做演讲,把抽到的话题讲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维、组织语言,开始只能说几句话,还有点吞吞吐吐,但时间一长学生就能说得流畅,也能说一段完整而顺畅的话了。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过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话题,这个过程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说话能力,抽签演讲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储备,唤醒思维的灵感,否则张不开口,讲不出话,因为抽签是不确定的内容,每个同学抽到的内容不一样,没有参照和模仿,全凭自己的创造。就这样学生不断地历练,语言表达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让学生善于表达,让学生的表达吸引小听众,她们在班级成立了演讲社团,演讲社团有三个目标,一是人人会即兴演讲,人人能写主题演讲稿并且能够声情并茂地演讲。二是人人都成为节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为辩论家。制定了演讲社团的活动规则,活动时间、地点也有具体安排。她们班的学生的表达都能达到比较具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备领袖儿童独立思维,敢于表达的特征。有的学生在表达时能配上自己的肢体语言,脸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绪,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学生表达结束时都能礼节地交代我的演讲或表达结束,或是表示感谢。从学生的表达中感受到学生自我挑战,永不服输,积极面对,超越自我的良好状态。
4、实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李校长的单元主题阅读研究已经有五个年头,她通过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她研究的基本步骤是:
1、个体阅读
第一部分:拼音、字词基础过关。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每一个生字注音、组词,理解每一个二字词和四字词,积累特殊结构的词,如带“的”“地”“得”的词、归类aabb、abcc、aabc、abb的词等,然后我们一起矫正写在随堂训练本上。
第二部分,逐课逐段逐句品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句一句地理解,体会某一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某一种表达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体会句与句的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我们都写在随堂训练本上,这本来叫批注,但语文书上写不下,不能系统地写,在语文书上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批注。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课的表达顺序。知道这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是什么结构,以清晰学生的思维。
第四部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美课文要背诵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小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问题记录下来,再进行整理,留下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
第二步:讨论解决问题。首先,每一个组员根据问题写出自己的解读,至少写出二个理由。第二,小组交流、碰撞、记录、整理解答的语句,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三步:有层次地写出来,用上表示层次的词、关联词等,把问题解答清晰有说服力,不能颠三倒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记流水帐,更不能答非所问。组长负责完成。组长责任重大,既要组织好提问、交流,又要引导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准备
展示主持人写好展示计划,包括展示的目标、内容、要求。前几次老师亲自细致地指导。计划要在全班讨论通过。
各小组根据展示计划做展示前的准备,小组选择好自己展示的内容,明确展示要求,小组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题目。组长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小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练,
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动交流、补充、提炼的准备,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怎样进行提炼,提前做好准备,写清楚。
4、由学生主持上好展示课
整个展示课都由学生来主持,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老师的指导在准备课上,在前置性学习和展示前的准备上。
基本步骤为:
第一,主持人开课,呈现展示目标、内容、要求。
第二,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内容,小组长要善于鼓励小组成员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声情并茂。每一个小组展示之后,主持人要给予评价,老师在关键时候做相应的评价或点拨。
第三,如果需要与全班互动,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组,通过语言的交流与全班开展互动。
第四,主持人总结展示情况与效果,小组代表总结展示的新收获。
第五,为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
5、拓展阅读
搜集整理与本组课文相同主题的美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美文蕴含的意境和情感,领悟表达方法,赏析优美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6、紧扣主题,进行习作训练。习作前充分准备内容素材,实行现场限时习作,一气呵成,写后反复修改。
王主任这个学期也在大胆尝试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这学期她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尝试,效果较好。主题单元的阅读分为四种课型,把一单元的1—14课时分布在这种课型里,一是整体感知课,二是单元精读课,三是拓展阅读课,四是主题展示课。突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以带多篇,以带一类,为领袖儿童的阅读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展示活动中她主讲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单元整合·拓展阅读 ”课。整体感知课,不是以往的的读,而是把一组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读,一起比较。精读课突破了以往的细致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点上着力,在阅读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领领袖儿童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实现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阅读课不需要烦琐的课文分析,也不是游离于语文活动之外的语文说教,而应该是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凭借课文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实践,充分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大量吸纳字词句篇,依靠人的语言本能及语感,直接去进行由阅读带动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主题展示课则是她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型,因为这个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课上,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兴趣盎然,收获颇多。相互的影响带动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以后的阅读中。同时充分利用长课的50分钟,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展示,部分学生如鱼得水,尽情展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5、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成就发展性卓越的领袖儿童。
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语文书获得的,语文学得好来源于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源于丰富的语文生活,更来源于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生本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好前置性学习,在前置性学习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把生字认到,理解词语外,还要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这项任务的落实大大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再加上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课外读物的落实,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历练,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获得书本上没有的语文能力,诸如整体规划构思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根据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中每个成员需要收集的内容非常明确们,学生特别乐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兴趣很高,有的学生收集汉字的不规范使用,有的收集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有的收集字谜、歇后语等,最后汇集成册,学生通过一周的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手抄报和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研究,关注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向上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及终身学习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长所带已毕业的学生六一班从四年级开始他们都成立了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播报新闻。全班学生有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播一周。新闻大致有三个层级内容:一是校内新闻或镇级新闻,二是湖北新闻,三是国际国内新闻。新闻主要来源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全面了解,把自己认识和感受到的信息汇集成一则一则的。学生既是播报员又是记者,新闻播报小组将采集到的新闻,编辑在word文档里,国际国内新闻是在学生在网上查阅下载整理后,与校园新闻组合,分主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编辑,成为系统的新闻稿。学生播报新闻,模仿央视新联联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时间进行播报,新闻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既看又听。播报新闻,有模有样,有央视播音员的味道。上学期结束,我们将学生播报的新闻内容,汇集成册,主题是《常青藤新闻发布》(常青藤是班名)通过新闻播报活动,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新闻播报,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轮流进行,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新闻播报的滋味,很自信,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播报新闻的好处。大家在新闻播报中增长了见识,把视野放大到镇、省、祖国、国际,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看点、亮点的意识和能力。王主任每周的领素课认真准备,语文活动认真策划。上届六年级学生一年中开展了很多丰富的活动,“科技发展利与弊”辩论赛,“毕业之歌”朗诵会、故事会、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赛、古诗大回放、“中国梦家乡美”演讲赛、“再见了母校”演讲赛、家乡民俗展示、制作班级毕业纪念册“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等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投入,学习成果丰厚,收获更大。活动展示的精彩,准备的过程更是发展了领袖儿童的多种能力。合理分组,形成合力,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完善,齐心合力,相互评价促进。小组的力量推动活动,促使活动开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丰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袖素养如语文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动的快乐与成功。无论是有无人听课,班级学生显现出领袖儿童“自信大方”“敢于表达”“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质。班级领袖儿童作品集《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和《小荷-优秀习作集》(3本)荣获学生作品创新奖和优秀奖。集子里收录了每一名学生珍贵的作品。本期他们班上的“拥抱秋天”班级社团主题活动把班级多个社团活动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动,让各个社团在主题活动中彰显领袖潜质,激活领袖潜能。激发班级100%领袖儿童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100%的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展示美,在活动中更加充满自信,具有审美气质。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培养儿童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学会朗诵、创作、手抄报、手工制作、摄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个人才艺,丰富生活阅历。通过以社团为单位的准备、排练、展示等系列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向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与家长一起走进自然,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长和王主任已经率先尝试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具体做法她们会介绍给大家。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五、问题思考
1、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大家可能都在这么做。“发展性”领袖儿童教育课堂还只是雏形,显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还很粗糙。
2、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还没有建立;具有发展性领袖儿童气质的学生还没有显现出来;老师还没有成熟的设想。
3、每一个学生发展空间还不够,课堂学习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六、下一阶段主攻目标
1、让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大家都做的,我们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没有做的标志着“发展性”特质的课堂:(1)课堂弥漫浓浓的语文味。(2)百分百的学生积极投入,独立思维;百分百的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讲究合作的潜规则,有合作学习的能力;百分百的学生能够大方自然、清晰流畅、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80%的学生具有演讲、辩论、主持的发展性语文素养。(4)百分百的学生自信、开朗、大气、永不言败、追求卓越、不断超越。(5)小组合作学习有质有序,考核制度持续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建立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积极投入,活泼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教师逐渐隐身。
3、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课堂学习方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把“发展性”策略研究做成型。
【第10篇】上海社区民主发展研究报告
引言
城市是现代化文明的载体,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因而,城市的组织和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决定性的。
城市“是一种按共同体方式生活的有机体。不管它在经验上是如何产生的,按其存在,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城市由具体的合作社和家庭组成,在同它们的关系上,城市处于必然的依附之中。”这是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城市的所作的社会学解释。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决定农村社会的是人与土地;而决定城市社会的是人与组织。城市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城市的组织和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组织化。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是城市人的最基本特点。这决定了城市中的人是以其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独立和自主为存在前提。城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这种独立和自主只是一种本质的规定,而不是一种现实的规定,因为,在城市生活中,这种独立和自主脱离了城市的社会网络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从这意义上讲,城市中的人在拥有独立和自主本质规定性的同时,还具有对组织化的内在需求。所以,人的组织化,从形式上看,是城市组织和管理的要求;但从本质上看,是人的城市生活的内在要求。
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利用城市人所具有的内在组织化要求,推动城市的组织和管理,是其投入产出最高的管理方式。具体来说,城市的组织和管理,最根本的不是政府去直接组织社会,而应是政府帮助社会进行自我组织,并通过这些社会组织来实现城市管理。在这种努力中,城市基层社会自治是最应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因为,这种自治既能成为城市人独立自主性和组织性共同实现的最好形式,也能成为城市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重要基础。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发展,其组织和管理层面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城市基层社会自治。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和组织的生活中,基层社会自治不是新鲜的东西,已有相当长的实践历史,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其具体组织形式是城市居委会。在这实践中,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中国最大城市的上海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基层群众自治所形成的政治资源,管理资源和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上海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对这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上海从政治的高度和从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来把握和推进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居委会组织与上海城市社会
在中国社会,“上海”这个地域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城市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常常用“小上海”来形容某个城镇的繁华和现代化。这个观念来自与上海在中国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近代中国,上海是远东的最大城市;解放后,上海是新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目前,上海有人口1349万,其中城市人口800多万。不论行政区域还是人口规模,上海都算得上是一个特大城市,在世界城市规模排名中名列前列。
上海实际上是一个国内移民社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使上海这个城市社会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比较早地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现代化特征的现代城市社会,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前的上海城市具有比较严重的殖民地化色彩。解放后,不论中央政府还是上海地方政府,都从上海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实际地位出发,将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置于国家总体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海市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指出:要在原有的工业基地和商业交通中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把上海改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先进城市。”因此,解放后的上海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城市居民委员会在上海出现和确立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
美国学者r·e·帕克等人认为:“城市生活的一个极大特征是,各种各样的人相互见面又相互浑淆在一起,但却从未相互充分了解”,因而,“个人和个人组成的团体,由于在情感和了解方面相互远离,他们完全生活在相互依存的状态,而不是生活在感情亲密的状态中”,(《城市社会学》第26页。)因而,城市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必须同时兼顾社会组织性的需要和个体独立性的要求。在这其中,基于生产的分工和城市对个体生活空间的压缩所形成的城市生活的相互依存性,是城市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基点。基于这样的基点以及城市组织和管理的内在要求,现代城市组织和管理都必然要从自治这个价值出发,充分动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资源来组织城市社会,推动城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可以说,自治是现代城市社会本质特征,是城市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核心基础;任何类型的城市,只要以现代化发展为目标,都必须熟练地开发和利用这个重要资源。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城市”为目标的上海和中国其它大城市一样,在解放后的发展中,一开始就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动员和发动群众是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党通过解放初期城市社会形成群众性的自我救济、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创造性地形成了城市基层群众自治这个新的制度。实际上,发动群众实现自我服务和管理,是解放后上海城市组织和管理的历史起点和工作起点。这个起点直接影响了上海城市组织和管理的后来发展,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1951年4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召开街道里弄代表会议,决定将“冬防”服务队更名为居民委员会,并在城市基层社会全面建立居民委员会。当时的居民委员会干部主要由家庭妇女、在职职工、失业工人、工商业者及其家属、个体劳动者担任,全属义务性质。由于这些居民委员会直接联系着新生的政权和社会,所以,当时的各区政府都把巩固和发展已组织起来的居民委员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以保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195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暂行办法草案》,明确其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到1952年底,全市共建立居民委员会3891个,居民委员49851人,全市90%的里弄都建立起了居民委员会组织。1954年,国家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稳定和统一全国的居民委员会。依据条例,居民委员会一般都下设福利、治保、文教、卫生、调解五个工作委员会。至此,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初步定型,并纳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主制度体系,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个时期的居委会,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在1998年完成的《居委会自身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研究报告中作了这样描述:“解放初期到1958年,居委会是典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性群众组织。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治保主任、妇代主任、福利主任都不拿津贴、义务工作。不少在职职工、在学高中生,业余时间也爱往居委会跑,大家将居委会当成家。当时,工厂、商店等招工机会很多,居委会干部宁可不拿一分钱,整天在居委会义务工作,却不愿进工厂、商店去干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其原因是担任居委会干部有光荣感。解放初期的居委会工作内容中,治安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居委干部及各居民小组治保员主要配合、协助派出所开展这项工作。解放初期的居委会还没有建立党支部,居委会工作主要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办事处的干部三天两头在居委会,与居委会干部一起工作。当时居委会工作大多根据居委会辖区内的居民意见、要求来确定,如组织居民义务劳动,改善居住环境。该时期居委会主任和其他居委会干部在居民群众中有很高威信。由于居委会干部长年累月与居民群众在一起,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认得居委会主任,有的年事高的居委会主任几乎成了居民群众的‘老长辈’,家里事、邻里事、里弄事,都会找居委会主任反映,请示居委会干部帮助解决。居委会干部与群众关系融洽,因此,居委会换届改选、推荐候选人等选举工作开展也比较顺利。”之所以要在这里引这么长一段文字,目的在于表明产生于群众的居委会其原先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展现居委会在居民群众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以启发现在以及未来的居委会建设和发展。
从上述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解放初期的居委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群众中比较好地发挥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确立了自身的崇高地位和良好形象。遗憾的是这个良好的基础没有给居民委员带来更为良好的发展。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在大办城市人民公设的影响下,居委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生产后方、生活场所、阶级斗争前哨”成为居委会建设的新目标。于是,居委会由自治性的组织,开始逐渐向生产性组织和政府行政性组织转变:办各种生产性和服务性组织,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吸纳妇女,使妇女走出家庭。生产发展使居委会形成了自己可支配的财力,到六十年代初,居委会专职干部每月有了固定的津贴收入。与此同时,居委会工作也日趋行政性,并逐渐成为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于是居委会就由产生于群众、并服务于群众的自治性组织演变成为指挥群众、领导群众的行政领导性组织。1963年以后,随着里弄党支部的普遍建立,在里弄党支部的作用下,居委会工作的领导性和指挥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原先里弄居委会的工作被统摄进里弄党支部,居委会工作实际上里弄党支部领导,里弄党支部说了算。这严重地直接影响了居委会的群众性和自治性的发挥。
“文革”开始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居委会由群众自治组织完全变成了群众革命组织。1967年,居委会被改名为“里弄革命委员会”(简称“里革委”),设二组(政宣组、服务组)、三队(群众专政队、业余工宣队、民兵小分队),主要的功能是:搞阶级斗争,对地区内的“四类分子”进行监督改造;办“向阳院”,学习毛选,斗资批修;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办理下乡青年病退及安排劳动;户口检查和外来人员登记、社会治安以及必要的社会救助等。由于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居委会这个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基层政权性组织,成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一个组成部分。“文革”结束后,这种状况开始得到改变。1979年,全国人大重申1954年分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撤销里弄革命委员会,恢复居委会名称。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妇代会主任,成为居民区工作的领导主体。居委会设治保、调解、卫生、劳动、文教、民政福利六个工作委员会。居委会干部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80-90%。干部人数一般为9人,最小为5人。从1984年起,各居委会纷纷举办各种社区劳动服务组织和第三产业,如便民利民服务设施、饮食店、烟杂店、旅馆、打包、装潢建筑、废品回收站、简易托儿所。以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药水弄第五居委会为利,该居委会在一无场地、二无资金、三无人才、四无经验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搞了三年,年利润突破30万元。依据有关规定,居委会在这些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除上缴一部分外,余下的作为居委会添置设备、为民办事实以及干部奖金。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社会综合服务项目和设施不仅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促进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委会的工作条件。 上海的居委会发展至今天,已将近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不论在那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居委会的存在与发展都与整个上海城市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自己特点的历史贡献。这个历史事实充分表明,居委会组织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稳定着社会、服务着大众、支撑着政府。居委会毕竟是一个基层性的组织,个体的能量十分有限,因而,居委会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有赖于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上海九十年代后的发展,在给居委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上海的居委会发展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使上海居委会在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社会与居委会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质上属于社会,是社会性的政治组织。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它在地位和功能上超越了社会,成为代表社会、沟通政府与社会的组织。因而,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实际上处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对政府而言,它是政府与社会的“中介体”,一旦政府与其联接,它就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的重要“末梢”;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社会的自治组织,维护社会公益,提供公共服务,表达公众利益。居委会的存在空间决定了居委会实际的地位及其承担实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与社会这两个力量对其的作用和影响。在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发展模式下,政府给社会自主空间的大小以及社会自身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深刻地改变了政府与社会关系,从而为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作用和影响,我们首先必须考察在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规约和影响下的居民委员会地位和功能的现实状况。在政府、居委会和社会这个基本的关系构架中,居委会的实际地位和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考察而得到说明。
(一)、居委会与基层政府
在上海这样大型城市,居委会与基层政府的接触主要体现在居委会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上。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一个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属于社会;一个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第八条“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中的第一项也规定:“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开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其他工作”。因而,从法律上讲,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发挥“指导、调研、协调、服务”的职能是街道办事处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开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其他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调控模式下,居委会基本上失去了应有的“自治性”,由社会归属到政府,成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从而由自治性的群众组织,基本上变成一个行政性的政府组织,其具体体现在人事、职责、考核这三个方面。
第一、人事。法律规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应选举产生。事实表明,以选举的方式组成居委会已成为共识,并得到广泛的执行,但是由于对社会动员比较有限,加上政府的直接干预,这种选举基本上流于形式。居委会的选举一般都是在街道的帮助下进行的,但出于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这种帮助实际上与直接主导居委会选举没有什么两样。居委会干部的候选人基本上由街道党工委的组织科来考察和选定,然后提交居委会选举,而且多采取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方式。有的街道因工作需要,在非本居住区的人员中选聘居委会干部。显然,选举成为了一种形式,在这种选举中,结果比程序更为重要。组成后的居委会的三头(党支部书记、主任、妇代主任)属于街道管,居委会中的各职能组织的干部,由居委会直接聘用,报请街道组织科备案。因而,街道要承担居委会专职和聘用的工资。在这样的选举方式和人事制度下,居委会干部实际上成了政府聘用的干部,因而,对这些居委会干部来说,他们的工作不是直接面对社会的要求,而是直接面对政府的要求。人是组织的主体,工作的主体,因而,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性质和功能。这样的人事关系,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居委会的群众性和自治性。
第二、职责。依据居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概括为六大方面:政治整合;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民意表达。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街道所承担的工作远远大于法律的规定。据初步统计,居委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十大类百余项。这十大类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物业管理,民政帮困,计划生育、纠纷调节,宣传教育,文明达标,收款收费,人口普查。居委会工作范围的严重“膨胀”与居委会组织的行政化密切相关。在居委会成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的情况下,政府派出机构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都有意无意地把居委会作为自身的一个工作机构,并将自身的一些工作委派给居委会承担,于是形成了居委会干部常说的“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的工作格局。据调查,目前与居委会工作有关的部门有40多个,在街道这个层面与居委会工作发生联系的职能部门有: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劳动科、社教科、卫生科、城管科、财审科、行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警署、房管办、环卫所、工商所、粮管所、街道医院以及区园林管理所。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居委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全面依附的关系。政府全面主导了居委会的工作,从而使居委会日益与社会脱离,成为代表政府管理社会的力量,失去了自治性,而成为行政性的组织。
【第11篇】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的实践报告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练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经验,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全社会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12篇】学习集团战略发展研究报告的体会
听取并学习了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研究报告,很受启发和鼓舞。报告深刻地总结了公司的发展与危机处理给我们的启示,客观分析了公司的优势与必须面临的十大变革,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公司的未来,总体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艰巨且具有挑战性。报告对指导集团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对集团把握好未来发展之路,保证基业长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报告有以下体会。
一、 公司的创业靠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集团公司自创立到股票上市,可以说是成功创业的历程。这个
历程以明确的目标,高远的志向凝聚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领导团队,通过资本整合、产业整合、人员整合,凭借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挑战极限,克服常人难于逾越的障碍,赢得了创业的成功。
正像报告中总结的我们管理团队的忠诚敬业、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是我们企业所独特的,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
二、 公司的发展靠的是灵活的资源整合与有所为有所不为
公司上市至今,可以说是集团公司的发展期。在这十年间集团公
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近六倍。看起来发展步子是慢了一些,但这源于我们的产业并非都是健康的朝阳产业,而是在上市进程中因政策因素组合起来的产业还有很沉重的包袱,需要重新整合资源,保证朝阳产业的发展,控制亏损面的蔓延并剔除亏损因素,以避免亏损面对经营成果的吞食。
在这个进程中通过再融资手段,围绕生物制药进行重点投入,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并新建gmp车间,在基础设施上保证其竞争实力。同时实行宽松的营销激励政策,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在短短的三年内就使药厂从集团刚上市时的亏损状况一跃而成行业领先的位置。房地产业引进合作者的成功开发,使开发区域成为市区新兴商业的一角,并将开发业务延伸到住宅领域,使房地产业成为集团基业发展的的有力支柱。对牧工商公司、毛纺公司、生物制品、酒业公司等等实施收缩淡出战略。这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很痛苦,付出了沉重代价,却有效地剔除了亏损因素,保证了集团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集团公司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集中体现。
三、 深刻剖析危机的根源聘请职业经理人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零零五年的企业危机给我们留下的剧痛是铭心刻骨的。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危机本身而在于对危机根源的剖析。只有那些能够直面危机,敢于自我否定,能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勇者。聘请职业经理人,集团的产业经营进入精细化、专业化,产业经营质量大为提高,内在的价值得以挖掘提升,企业得以扎实、稳步、快速发展,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未来五年任重道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快速跟进
报告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变革,要由基业长青向团队长青转变,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的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的投入、管理质量的提升,都需要我们靠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认同公司文化的人才来实现。目前我们的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结构、经验技能、管理技能等等还远不能适应集团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把人力资源的工作做好。可以说只要我们把握好有竞争力的人才,就是把握了公司的未来。
五、 未来发展要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创业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与守业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集团的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没有进入守业阶段,我们的基业发展在行业、社会已具有相当知名度,我们时时要有风险意识,如履薄冰地走好我们的每一步。我们要重视品牌建设,我们对社会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我们的愿景是致力健康事业,共创美好生活,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员工担负起这种责任,使每一位员工都拥有这份价值感、荣誉感。
报告在确立目标、布局、路径等方面都给我们以很重要的指引,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细化目标,制定措施,有力实施。
二零零八年四月二日
【第13篇】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教师要做好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还有很多的方面,比如教师在提高自己的能力方面,这是一直以来都在要求教师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和发展,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出现发展,相信这一点是大家都能够知道的。
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历经两年多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分四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最重要的热点之一。这是我们课题组将《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方向最终定位为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原因。
1、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2、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评价内容。
3、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
5、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二、确定研究的步骤及采用的方法
1、准备阶段
制订课题实验方案,设计各种实验表格,制订业务等级标准,成立课
题组,明确责任分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制定评价方案。
2、实验阶段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按“学习—实践—诊断—反馈—反思—措施—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操作,使被评价者逐步实现发展目标,同时积累研究资料,完善实验方案。
3、总结阶段
进行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及各种评价工具,使之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和各种鉴定文档;请我区科研室对有关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召开结题会,向省规划办提请课题鉴定。
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进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完成了有关论文和评价方案的制定。教师对发展性评价有了充分的认识,克服了传统的单纯以奖惩为目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发展性评价,是社会转型的呼唤,是素质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评价体系发展的需要。
2、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
3、通
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科研水平,深化了学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抽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个档次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在不断的前进与发展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被看得很重,希望我们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第14篇】关于课题《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报告材料
巨 城 示 范 小 学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理论学习
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关于行动研究的理论知识,了解了行动研究的概念及行动研究的一些特点,以及它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等问题;并深入学习了“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使这些新的理念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将所有参与实验的教师分为三个大组: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研究工作制度”等,逐步完善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一直订阅《山西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教学杂志,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自主发展”课堂教学
课题组成员选择自己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级,进行实践:
1、寻求与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发展”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励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反馈补充——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励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氛围,大胆提出质疑,主动思考探究。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自主学习,体现探究过程,进行合作交流,自行解决问题。
(3)师生互动,反馈补充。师生多维互动,及时反馈激励,复习巩固创新,共同归纳总结。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强化思维训练,拓展应用实践,情感体验感悟,延伸自主发展。
实验教师灵活运用该模式,又创造性地总结出以下子模式:(1)情境引领——自主探究——内化延伸;(2)创设情境——实践探究——拓展延伸;(3)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拓展创新
2、实施“自主发展”教学模式
在教学结构上,实验教师恰当地设计教学环节。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自主发展”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学共进。在自主探究中,注意提供探究材料,体现探究过程,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合作交流中,重视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史料不及的体验,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组织上,把培养质疑品质作为“自主发展”的关键。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觉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已成为我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包括个体自学、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开展全班范围的讨论与交流。
在教学评价上,把及时反馈激励作为“自主发展”的动力,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着重从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和程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频度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改革“自主发展”教学设计
我校把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和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既要凸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设计的质量要求),又要体现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这是教学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核心环节),还要体现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这是系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完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一般经过个人备课(形成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个人再备课(完善教学设计)—上课(验证教学设计)。我们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研讨、展示、评优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备课质量,尤其是集体备课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4、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
为了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开展以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研讨课重在对“自主发展”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讨交流;观摩课重在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总体思路的框架下,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评优课重在促进全体教师相互学习,普遍提高。
“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以理论为支撑的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为那些专注探索的教师们搭建了探索展示平台。大家共同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至策略。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
首先,本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感知学习的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积极性。这说明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落实,“主体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其次,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互动、自主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以及对学生个性和情感体验的关注,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教学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增强。调查分析结果也表明,学生们预习态度与习惯、问题意识与解疑、合作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课题研究不但构建了“自主发展”教学模式与策略,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而且提高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广大教师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引导质疑解难,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科相融性。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对成功的经验的总结,实现从教学经验到科学理论的升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获得进步,提高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表现。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得到教研、科研人员在理论与技能上的及时指导,应用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向现实转化,实现着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
(三)促进学校办学特色持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创特色,在课改研究中实施课题牵动策略,牵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师生共同成长。
此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围绕课题研究创办了自己的五期杂志《教研之窗》,其中收集了十几位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部分学生的优秀日记、作文等作品。王仙兰老师的《鸟的天堂》、王玉霞老师的《大瀑布的葬礼》、王召武老师的《圆的认识》、任瑞芳老师的《生命生命》等十多节研讨课、观摩课,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课题组成员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丰富详实的资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自主发展”教学理论与“自主发展”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2、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原有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
3、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时间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4、课题组成员时间、精力、学识的有限和实践中不可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研究的浅陋、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课题组成员不断更新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素质。
2、多向同行请教,向专家请教,虚心学习。
3、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合理安排时间,勤于实践,必须用勤奋的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来取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构建了“自主发展”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带动了各学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专题经验、论文和案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
本项研究是一项规范性研究,研究过程实现了理论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相互促进,研究成果显著,达到了研究目标。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习惯,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定期反思总结,梳理材料,撰写教学感悟、教学论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资源、课程资源的平台,一些新的方法、手段,及至策略引入改革之中,正在成为增强教学内涵底蕴的主要方式,因此,完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到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有信心在深入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新的进展。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课题顺利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第15篇】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一、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和范围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加工制造(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
二、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重要进展分析
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机械工程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机械工程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一)摩擦学领域
清华大学在纳米摩擦学及其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计算机硬盘基片表面超精化学机械抛光(cmp)研究中,提出了超精表面纳米粒子的行为机制,发现了化学与机械作用均衡规律,探索出硬盘基片超精表面新型cmp技术及先进的抛光工艺,使抛光后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均低于0.1nm。西南交通大学结合高速铁路中的轮轨关系问题进行研究,首次在试验中发现了轮轨波磨现象,从理论和试验上深入分析了轮轨波磨的形成机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将纳米固体润滑技术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摩擦学成为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二)机器人机构学领域
燕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以螺旋理论、李群和李代数、集合论等为数学工具,提出少自由度并联机结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识别模型理论。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提出基于线性空间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雅可比矩阵普适性建模方法,开发出5轴联动大型龙门混联机床、高速包装机器人等多种工程化装备。
(三)机械动力学领域
东北大学提出了概率-等厚筛分理论、振动同步和控制同步理论,设计研制了数十种工程振动机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含时滞控制系统动力学、含弹性约束的振动控制系统分叉机理和控制方法、含迟滞阻尼振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方法,在国际上被评价为“耳目一新的系统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发展了机车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翟.孙模型,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和安全性现场测试评估体系。
(四)机械传动学科领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型超声电机运动机理、机电耦合模型、驱动与控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发明了几十种独具特色的新型行波、驻波超声电机以及驱动器。该研究中心被国际上评价为是“世界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在高速超精密运动控制研究中,率先发现并阐明了气浮轴承气旋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大学发明了具有多曲面与直线圆弧凹槽有机组合的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这种轴承节省了大量贵金属,在国内外船舶等传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仿生机械和生物制造领域
吉林大学在仿生柔性动态减阻、仿生电渗脱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明了一系列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业机械和国防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在人工骨仿生制造研究中建立了骨组织的模型,提出了骨缺损的复
合结构修复方法,采用快速成形法制造了人工骨的结构框架,并在动物骨缺损修补中获得成功。
(六)先进电子制造领域
中南大学提出了“极端制造”的理念。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围绕硬盘驱动器和芯片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纳米量级划痕深度和长度可控的单颗磨粒磨削方法,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砂轮临界切深模型;揭示了高加速度运动系统的宽频多模态复合运动特征,提出了高加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精密驱动平台的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阐明了超声键合界面原子快速扩散机理,发现了键合界面的“粘滑”运动特性,提出了变参数加载工艺。
(七)数字制造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基于可视锥的几何推理新方法、复杂曲面轮廓误差的统一判别等理论理论,开发出复杂产品数字建模和可制造性分析软件系统,建立了集成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设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应用于缸盖类叶片类等复杂曲面零件快速产品开发。武汉理工大学提出了数字制造建模理论,建立了数字制造环境下虚拟数控加工系统设备远程操作、监控与诊断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将距离函数和伪距离函数理论应用于力旋量和运动旋量空间的定性与定量几何推理,建立了夹具和夹持机构的封闭性、稳定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
(八)机械测量学科领域
天津大学发明了空间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解决了现代制造中急需解决的现场校准及其装置问题。清华大学发明了频差大于40mhz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和测量位移的“激光器纳米测尺”。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明了高性能系列直线及回转运动基准装置;发明了多种共焦扫描测量装置和显微镜,使水平、垂直分辨力达到了亚纳米量级;为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圆柱度和微小深孔测量仪标准装置,使我国具备了在该领域进行量值传递和溯源的能力。重庆大学提出了“智能虚拟控件”概念和原理,建立了信号变换的统一模型,研制成功了上千种独具特色的虚拟仪器开发系统。重庆工学院提出了精密位移测量“时空转换”思想,发明了时栅位移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仅用圆周单刻线就实现了任意圆周分度精密测量。
(九)加工制造学科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提出了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针对天线罩电性能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面向天线罩电性能补偿的精密修磨理论,建立了天线罩综合电性能误差与几何参数补偿量关系的理论模型,发明了数字化修磨装备,解决了国防工程中的一项重大科技难题。湖南大学在高速精密磨削加工研究领域,提出“四点恒线速法”,使非圆轮廓表面磨削力相差十几倍造成的磨削缺陷得以改善,表面质量明显提高。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磨削表面烧伤的形成机理、理论模型、参数优化及控制策略,解决了磨削烧伤的难题。
(十)超精密加工领域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微纳米切削过程的加工机理、刀具磨损破损机制、脆性材料超精密切削去除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开发多台超精密切削加工专用设备,并已用于激光核聚变关键零件kdp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国防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离子束和磁流变光学抛光技术,建立了磁流体和离子束等可控柔体介质抛光的基础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光学镜面全波段误差控制的工艺路线和设备,可稳定实现平面、球面和非球面镜面形精度(rms)纳米量级的加工。
(十一)设计学领域
浙江大学针对基于智能计算的产品概念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并实现了产品配置、产品变型、产品进化和产品递归这4项大批量定制关键设计技术;实现了产品设计概念的创新生成与设计性能的虚拟仿真验证;研发了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技术与系统,并与国外著名cad系统的数据接口对接。河北工业大学创造性地发展了triz理论,提出了多冲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与领域解转化技术,归纳了产品创新模糊前端中创新设想4种产生模式。
(十二)成形制造领域
湖南大学在汽车覆盖件模具成型理论和技术领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接触碰撞过程仿真理论和方法体系,解决了汽车碰撞安全性和车身冲压工艺分析计算中的共性技术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在车身冲压成形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变压边力控制技术,实现成形过程中金属流动的精确控制,建立了高强度钢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体系。西北工业大学在轻合金成形中揭示了大型铝型材挤压速度对挤压过程及其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规律,解决了大型铝型材挤压中温度速度效应及协调控制等重大难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高压成形研究中,建立了壁厚分界圆和塑性起皱临界应力理论模型、揭示了成型的缺陷形成机制和壁厚分布规律、发明了“有益皱纹”预制坯和降低成形压力方法等核心技术和装备。武汉理工大学应用体积成形理论,发明了滚碾及摆碾设备,成功应用于轴承套的冷压精密成形,大大提高了成形件的强度及制造效率。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分别对光固化(sl)、lom、fdm、sls方法进行了机理研究,形成了我国的自主技术,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
(十三)高能束加工领域
中科院力学所发明了特殊声光开关调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将yag激光毛化技术用于规模生产。湖南大学发明了一种切割焊接用折叠式准封离型高光束质量千瓦级co2激光器。江苏大学研制了重复频率千兆瓦钕玻璃激光器和激光冲击成形系统,实现了难成形金属薄板的激光冲击小曲率半模成形;华中科技大学发明了一种新型实用的金刚石圆锯片激光焊接系统。
(十四)微纳制造领域
西北工业大学提出了支持任意流程的mems集成设计工具。北京大学开发出三套标准工艺流程,建立了高水平的硅基mems加工平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发明了多层硅微机械结构一次成型技术、玻璃上硅基光波导制造技术和圆片级封装新方法,形成了基于单硅片结构的双面体微机械压阻传感器制造工艺。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塑料微流控芯片自动化制造装备,掌握了微结构热压成形金属模具、微流控芯片批量制作的关键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常温软压印下“保压-释放-固化”的纳米压印工艺,发现了阻蚀胶与模具液-固界面、固-固界面特性对模腔填充质量及其脱模效果的影响规律,实现了50nm线宽的纳米压印,具有良好的`复型保真度。中科院物理成功研制出具有对称式机械结构的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探头。中北大学研制了基于拉曼光谱的圆片级微结构应力测试平台,完成了静态应力和动态应力的测试。
三、机械工程学科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创新及进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科学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主要体现在:中国机械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主
创新和发展的贡献不显著;中国学者提出的机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不多;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机械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多;国际机械领域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学者鲜少。总体上中国机械工程学术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滞后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界的地位。
四、机械工程科学发展总趋势
未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两个轮子的制约和推动,一个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另一个是学科的演变进步。
鉴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五化)。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制造业的“五化”提供所需求的机械系统新理论、新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
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了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了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
由于我国未来将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仪器及装备技术,因此,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仪器及装备的设计制造的基础研究将得到更充分地重视和更快地发展;此外,由于21世纪我国资源和环境面临空前的严峻挑战,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环境的保护、产品的安全性和绿色度、材料和能源的节省、机电装备的再制造以及新能源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发展研究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