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产业结构考察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2001-09-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 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河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西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
为了加快山西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实现调产“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在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银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编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业调产计划》。“361”工业调产计划,即2000年省重点扶持36个重点调产项目,省政府筹措6亿元贴息入股资金,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100亿元。省级扶持资金由省政府从省级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中统筹安排,按现有的资金管理渠道,主要从基建、技改煤炭和财政预算资金中筹措。2000年6亿元资金的筹措渠道是省经贸委安排25亿元,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计委安排1亿元,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煤炭局安排25亿元,支持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能源及相关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长基金中安排0.5亿元,用于支持动态调整的省重点调产项目。“361”工业调产计划以不锈钢、电解铝、高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纺织品、生物制品及医药新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浓度化肥、煤炭深加工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等l0大类优势产品为重点,具有标志性的里点项目有50万吨不锈钢、4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高浓度化肥、2000万吨机焦、5000吨高性能磁材、55万吨“绿色”液体洗涤剂等。全部36个项目均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投资基本落实,产业规模突出商场前景趋好,企业实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1亿元,上市募集1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配股资金6.1亿元,利用外资3.5亿元,企业自筹18.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5.7亿元,利润25.6亿元、税金11.3亿元。并推进全省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山西优势产品上规模、是水平、上档次,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
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针对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
一、
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35。
第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农业投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河南确定了五大支柱产业: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届工业,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的轻纺工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把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河南新的支柱产业。改造提高钢铁、建材、医药等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创汇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成长性强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在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力争“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金融与保险业。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和高效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兴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规格、多档次的公寓式住房;发挥河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各种专业市场,形成全国和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来源:《咨询与决策》
【第2篇】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 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河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西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
为了加快山西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实现调产“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在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银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编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业调产计划》。“361”工业调产计划,即2000年省重点扶持36个重点调产项目,省政府筹措6亿元贴息入股资金,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100亿元。省级扶持资金由省政府从省级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中统筹安排,按现有的资金管理渠道,主要从基建、技改煤炭和财政预算资金中筹措。2000年6亿元资金的筹措渠道是省经贸委安排25亿元,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计委安排1亿元,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煤炭局安排25亿元,支持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能源及相关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长基金中安排0.5亿元,用于支持动态调整的省重点调产项目。“361”工业调产计划以不锈钢、电解铝、高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纺织品、生物制品及医药新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浓度化肥、煤炭深加工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等l0大类优势产品为重点,具有标志性的里点项目有50万吨不锈钢、4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高浓度化肥、2000万吨机焦、5000吨高性能磁材、55万吨“绿色”液体洗涤剂等。全部36个项目均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投资基本落实,产业规模突出商场前景趋好,企业实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1亿元,上市募集1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配股资金6.1亿元,利用外资3.5亿元,企业自筹18.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5.7亿元,利润25.6亿元、税金11.3亿元。并推进全省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山西优势产品上规模、是水平、上档次,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
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针对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35。
第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农业投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河南确定了五大支柱产业: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届工业,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的轻纺工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把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河南新的支柱产业。改造提高钢铁、建材、医药等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创汇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成长性强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在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力争“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金融与保险业。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和高效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兴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规格、多档次的公寓式住房;发挥河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各种专业市场,形成全国和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第3篇】产业结构调控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控考察报告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 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实际,相继制定民《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xx届四中、xx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xx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浙江秘书网)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
为了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实现调产“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在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银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编制了《省2000年“361”,工业调产计划》。“361”工业调产计划,即2000年省重点扶持36个重点调产项目,省政府筹措6亿元贴息入股资金,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100亿元。省级扶持资金由省政府从省级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中统筹安排,按现有的资金管理渠道,主要从基建、技改煤炭和财政预算资金中筹措。2000年6亿元资金的筹措渠道是省经贸委安排25亿元,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计委安排1亿元,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煤炭局安排25亿元,支持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能源及相关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长基金中安排0.5亿元,用于支持动态调整的省重点调产项目。“361”工业调产计划以不锈钢、电解铝、高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纺织品、生物制品及医药新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浓度化肥、煤炭深加工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等l0大类优势产品为重点,具有标志性的里点项目有50万吨不锈钢、4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高浓度化肥、2000万吨机焦、5000吨高性能磁材、55万吨“绿色”液体洗涤剂等。全部36个项目均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投资基本落实,产业规模突出商场前景趋好,企业实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1亿元,上市募集1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配股资金6.1亿元,利用外资3.5亿元,企业自筹18.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5.7亿元,利润25.6亿元、税金11.3亿元。并推进全省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优势产品上规模、是水平、上档次,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
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针对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35。
第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农业投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河南确定了五大支柱产业: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届工业,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的轻纺工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实施(浙江秘书网)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把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河南新的支柱产业。改造提高钢铁、建材、医药等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创汇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成长性强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在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力争“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金融与保险业。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和高效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兴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规格、多档次的公寓式住房;发挥河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各种专业市场,形成全国和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产业结构考察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