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以“五强”“五建”绘就“三农”多彩画卷
今年以来,沁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融合工作,以“五强”“五建”为抓手,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强”,即强产业支撑、强科技赋能、强组织体系、强政策支持、强要素保障。
强产业支撑。围绕“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的整体布局,选准点、拉开线、拓成面,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富民产业。从总体规划上讲,继续按照“占领中央、让开两厢”的思路,利用人口集聚后腾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集中发展康养旅游、庄园经济、特色产业;在县城和城郊、集镇,大力发展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商业综合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消费、服务等需求;加快发展类似草莓种植、湖羊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带动周边居民就业。从具体发展上讲,各乡结合我县南北气候差异性大、海拔垂直变化大的特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发展最适合本乡镇的特色产业。
强科技赋能。持续加强院校合作,引进“接地气”的科技,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按照技术标准和规程来实施,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产业效益。
强组织体系。根据产业特色、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等条件,推动农户与合作社、营销大户、专业协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双绑”发展、利益共赢,解决好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市场经济“缺不了”的难题。比如,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模式,培育壮大各类服务组织,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低成本的组织化服务,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小群体、大规模、全覆盖”的组织体系。
强政策支持。加大农业企业在经营、融资、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倍增工程,花力气做大做强现有经营主体;围绕省委出台的《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等,用足用好政策,争取更多项目与资金的支持。
强要素保障。持续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特别是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改善经营方式,强化激励机制,注重集体利益、村民利益的体现,防止干部经济、能人经济、私营经济“三个倾向”,切实让群众动起来、参与进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清化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运行、加强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建”,即建标杆项目、建标准农田、建拳头品牌、建美丽乡村、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建标杆项目。坚持“可靠、可行、可适用”原则,新谋划实施253个项目,其中第一产业37个、农业农村类11个。继续落实专班推进项目制,常态化开展入企进村服务,及时解决农业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加强质量和资金监管力度,做好项目事前审查、事中检查、事后验收工作,确保每个项目高质高效建设。
建标准农田。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地块、人头,坚决守住33万亩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措施提升地力,积极推广农用酵素技术,让“农田变良田”,努力完成市级下达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建拳头品牌。继续推广良种良法良机应用,强化生产全程管理,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水平;持续加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线下加强与大型超市对接,线上发展农村电商,拓展销售平台,推动我县好乐草莓、马铃薯等绿色产品,以及沁源连翘、沁源绵黄芪等地理标志产品,走向中高端市场。
建美丽乡村。着眼基础提质,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统筹地上地下、近期远期,从最基础的水电暖气路等抓起,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着眼示范创建,重点完成郭道镇朱鹤沟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好乐草莓省级示范创建基地建设任务,以及市级即将下达的示范创建任务。同时,通过竞标方式,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县打造10至20个县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加快推进法中青龙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着眼生态宜居,结合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序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以及垃圾乱扔、污水乱流,畜禽粪便乱排等难点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让干净、整洁、宜居成为全县乡村的标配。着眼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参与建设。在风格上保留村庄原味风貌、传统文化;取材上尽量使用当地的砖、石板等,花小钱办大事,真正把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
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结合黄河流域沁河源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对自来水管网、通讯设施、架空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加快推进受损的设施大棚、农田和水毁道路、桥梁的恢复重建,以及堤防建设、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全流域、全领域对沁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后续工作,确保5月份全面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