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材料
课堂是学生学习,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特别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语文不仅是一门有活力的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是教与学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面特别广,既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又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这不仅需要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现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但是,有些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难点是疑问句和感叹句的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孩子自信自强的人格。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教学思路。因为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遵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听,那这堂课也等于是白上了,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们的学生正处花季年华,充满了对因未知而神秘的世界和未来的好奇与憧憬。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现实教学中要改变与消除学生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教师就要设计好课堂环节,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语文教学,他们才能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三、教师的讲授需把握分寸,注重引导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教师要把握个度。如:我在语文园地五的口语交际中,引导孩子说说地球上都有哪些动物,帮助他们分三类,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说。有哪一个动物是你们最喜欢的呀,在引导他们,先说说样子,在说说生活习性,还可以说说你和它之间发生的趣事。这些我只是引导他们从哪方面去说,至于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非常起劲,最后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也写的非常好,就连最差的同学也能写上几句,因为那是他们自己想的,印象比较深刻。
四、注重对学困生(来源 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关注。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一节课中,会有新知识接受的慢的同学,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或怕耽误时间而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回答问题。关注我们的学困生,不要让他们掉队,采用优生帮差生的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材料
浅谈课堂的语文教学
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提问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十分重要。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提问对象等,因此异常复杂,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至少涉及?问题本身?以及?如何提问?两个方面。就?问题本身?而言,其总体要求应体现情境性、思维性、互动性的特点;就?如何提问?而言,要在提问点、提问具体要求、提问后候答处理等方面下工夫。
一、问题本身的要求
(一)情境性
新课改力图摒弃过去教学设计完全从?学科逻辑?出发的弊端,即摒弃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强调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举措。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比较缺乏,多半远离课文所给定的情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着力思考如何创设能引发小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是颇为关键的。
小学语文教师创设情境,就是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创设真实的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真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可以这么说,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李吉林。而新生代教师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课堂导入即是如此。窦老师上课伊始,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一块匾额,上写四个大字?规圆矩方?,其中?矩?上多了一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何?多一点?,从而为后续教学奠定了生活情境基础。
(二)思维性
教学就是要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即让课堂充满智慧,让学生更有智慧。因此,问题的?思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性?,具有思维价值,能促发学生深度思维。那么,哪些问题具有?思维性?呢?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要素?,将问题分成六类,这六类问题
的思维价值是逐步加强的。这六类问题是:知识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材料是否达到了有效保持,即对学生的识记的考察,它要求学生记住先前的学习材料,对事实和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复)、理解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引用例子来说明所学问题,或要求学生解释其思考过程)、运用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将学习所得运用于新的情境,它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回答问题)、分析类问题(它考察了学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这上承运用水平的提问;二是对材料结构的理解,这下接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材料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或分析不同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综合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把先前所学习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它要求学生将分散的各部分知识放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模式和结构,需要学生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回答)、评价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组织是否合乎逻辑;它还能考察出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意义性)。
很显然,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或测验中,过度地强调了前两个类别,即知识(记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涉及思维更为复杂的后四类的培育。我们教材上的问题经常就是?知识类问题?。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后第四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看似?分析性问题?,但却是一个?知识类问题?,因为学生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就不难找到答案(这实际上是一个?事实性问题?,思维价值很小)。我们可以将其转化成?评价类问题?:你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哪一个在使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方面最为重要?虽然答案是多元的(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再如:《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关于仿生学的,课文后练习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实性问题(知识类问题),只是让学生搜集事实,扩大一些知识面,最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但于思维培养无济于事。我们也可以将其改造一下:如果发挥孩子的梦想,问:?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模仿动物)的产品??这就变成了综合性、创造性问题。
简而言之,真正有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即这种问题的解决有多种可能的思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元性、多义性、模糊性特质所决定和提供的空间,广大教师应当用好、用足这一特质。
(三)互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竭的动力,即要具有?互动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因此,能否引发学生的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就成为衡量问题是否具有互动性的主要标准。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对话和单纯的?一问一答?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教学中的对话尽管也有?问答?,但是学生面对问题,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的疑问和见解,甚至多有质疑或向教师发出挑战。而?一问一答?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几乎都局限在教师给定的框架内。如笔者听过多节《乌鸦喝水》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所有任教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思考或形式上的讨论,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是,如果学生能自由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乌鸦喝不着水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会如何处置?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
另外,问题具有?互动性?,还要能引起课堂讨论。但现实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充斥着?假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却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维。假讨论之一: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其他学生再答。这里,真正的讨论情境的决定性前提(互相对话的联系线索)是不存在的,?讨论之球?任何时候都是由教师抛出,最后又返回教师。如《乌鸦喝水》通常场景是:师问?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一生答?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师再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另一生答?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另外一种?假讨论?是教师发问,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中选出正确的、适当的答案。而学生之间也无直接联系。
真正的课堂讨论(?真讨论?)交织着?讨论线索?,?讨论之球?在?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多站进行传递,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教师只作适时、适当的点拨。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
在联系。如还是《乌鸦喝水》,如果教师这样追问?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乌鸦喝不着水??或?乌鸦如果不用石子丢进瓶子里,它还能怎么做??这样一来,就能真正引起学生的互动,课堂上的真讨论就能形成。
二、如何提问
(一)提问点
我们认为,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有的甚至多达五六十个,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行之有效的?提问点?通常是: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字词(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语句(从文中某一句话入手设计全文教学)、段落(以牵动全篇的一段课文为突破点)、篇章(文章的主要思路)、表达等来进行提问。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他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亦是如此:以?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来推动整个教学。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许多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美丽、优雅?来结构全篇教学。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金子》一课时,都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终于找到金子了?(主人公彼得说)来提问:?彼得究竟有没有找到‘金子’?他所说的金子究竟指的是什么??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有几个提问点,这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甚至?试上?),选择最佳提问点。如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一篇课文《番茄太阳》,笔者所观摩到的教学,其提问点就有好几个:有从?题目?切入的:为什么用?番茄?来形容太阳?(与此相近的是:课文为什么用?番茄太阳?来作题目?)有从?篇章结构?切入的:为什么作者来到这个城市时心情很灰暗,而离开时却充满阳光?也有从课文中的?语句?切入:明明三处?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还有从人物形象的理解?整体切入?:明明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二)提问的要求
鉴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提问要明白、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条理不清的提问是不能期待学生做出确凿的回答的。诸如?比较林冲与洪教头?、?描述‘红军长征’?、?邓小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针对《大海中永生》一课教学的问题)等问题是含糊不清的。
二是提问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的。除了问题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当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外,?提问词?也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像?识别课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所基于的主观假设?(针对某篇论述文所用的提问词)、?什么样的价值可能激发人们做出这样的牺牲?(如针对课文《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提问词)、?一种新型的产品,有如下的特点……请评价它可能具有的价值?(针对某篇说明文的提问词)等,尽管可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三是不应当过分运用两者择一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的教学、思维价值有限。
四是应避免重复的连锁式的提问。并且,即使问一个问题,提问以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体验、思考,千万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过去的教学往往使体验、思考虚晃一枪,变成形式化的环节,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其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因此,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地彻底地思索。
(三)提问后候答处理
提问以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像以往那样简单地告诉、灌输给学生,还是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建构。
我们认为,学生关于世界的现有观念(有关知识)并不总是能够通过直接讲授(告诉)的方式加以传授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可以亲自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这其实就是我国古代?渔和鱼?关系的现代表述。如果从让学生更加智慧、更加聪明的角度看,?渔?更加重要,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对于其思维发展甚至是终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过去那种为了得到或灌输正确答案以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的直接告诉的方式类似于?填鸭式?,对于豢养动物也许可以,但它不利于?人?的成长。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表述了这样的信念:?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的名言也流传至今。而?成为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发展和理性的培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力
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mind)、丰富的心灵(heart)和崇高的精神。这些目标仅仅靠?告诉?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更加倾向于:教师在候答时,应尽量让学生自我建构或合作解决问题。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材料(2)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方案的落实,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表上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起来,原来一直唱“主角”的语文课时陡然减少,而课本内容没有减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没有减少,一时之间,教师们都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了”。因此,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于2014年进行“组块教学”模式研究,制定出了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3月启动实施,本着实践就是研究,创新就是发展的思想,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缘起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语文教学曾经背负着“耗时、低效”的重责而艰难地跋涉着,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包罗万象”,什么都想抓,结果却是走了过场,赶了热闹,没了效果;往往是用尽了各种方法,让人眼花缭乱,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繁琐复杂。
有效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回答: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他强调:“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
“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4年春天,我们把语文“组块教学”模式与拓展阅读巧妙结合进行研究,将之作为学校语文教学一个新的突破口,树立“组块课堂提效率,拓展阅读增情智”的教学理念,尝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践行
(一)凸显精华,领悟真谛
研究伊始,我们首先从学习资料入手,组织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1
搜集了大量有关组块教学的文字资料与课堂教学音像资料,文字资料装订成册、印发,做到人手一份;音像资料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站、教师的bqq群传发给每一位语文教师。
语文组块教学的教学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多次的深入学习使我们对语文组块教学有了这样的认识:(1)在内容上要凸显“开放性”,教学案的设计要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要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2)在结构上要凸显“灵活性”,突破以往的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3)在功效上凸显“增值性”,要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
(二)潜心备课,锐意创新
真知需要实践来检验。理念培训结束之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备课活动。在备课伊始,主要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汇集教师的智慧,在学习组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领教师进一步领悟、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集体备课的方式是——
人人思考——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扬长补短——形成个案——课堂落实——课后反思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在教学案设计中打破教材的局限,围绕语文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唱好“三步曲”:
一是“减”: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如教师在教授《白杨》,这一课时,就可以抓住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一段话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引领学生在读、思、议、写中感悟文章中白杨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文中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二是“联”:我们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国际事件,在交流中让学生领悟学习课文的“内核”深意。
三是“整合”:围绕“内核”,我们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时,教师围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描写祖国美丽风景的名句,选编我国唐宋诗人一系列描写祖国风光的名句,整合成以“祖国美景”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不同地方风光的特点,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促成学生语文智慧的生成。
(三)巧妙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立足之本都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立足课堂,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多次实践与研讨,汇集大家的智慧,形成了以“组块课堂提效率,拓展阅读增情智”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导入,激趣激情——有效感悟,组块学习——有效拓展,推荐阅读
1、有效导入——激趣激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环节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却是一种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根据教学特点,以疑激趣,以境激情,以有效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
2、有效感悟——组块学习
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部分,是训练学生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之处。我们在这一环节凸显了组块教学的魅力。
词语板块、品读板块、练笔板块等的组合运用充分体现组块教学这一模式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1)读,主要指诵读。诵读教学中我们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
2)悟,即体验、感悟。语文学习应该注重积累和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替代单纯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逐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
3)习,即习得、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时机,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整合。习的基本做法是:
读中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
综合性学习。即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编辑手抄报、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3、有效拓展——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束之时,我们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设计了“推荐阅读”的环节。如,学完《中彩那天》这一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如下经典读物:《朱子家训》、《三字经》、《道德经》,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大量阅读巧妙结合,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一步提升情智,发展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再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乐趣、更有成效。
记得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顺应现行的课程改革,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实验小学永恒追寻的理想目标。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秉承学校“教孩子五年,为孩子想五十年”的办学理念,不断地去努力、去求索、去感悟、去创新,以新的教育理念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打造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共赴教育理想的“盛宴”!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有感
听了三位本土名师的讲座,深有感触,感觉到本土名师的魅力。她们其实不亚于大家所仰慕的那些名师。她们能结合我们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教学,既实用又可以借鉴,实为难得。
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感受:
一、听了张月珍老师的讲座,觉得如果我们老师当真能如月珍老师所说的:“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那才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殊不知,我们很多老师确实被统考的指挥棒牵着鼻子走,为了追求高分,给学生万无一失的答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有时又很矛盾,大家关注的是你所教的班级的考试成绩呀。真正的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落实到位。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观点和好恶。而我们老师也常常扼杀他们独特见解,这实在值得反省。
二、听了丽婉老师的讲座,我也深有同感,夯实的教学双基尤为重要。语文能力是实用能力,任何实用技能都必须经过扎实的基本训练。而这一切又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丽婉老师提出的几种习惯的培养很实用,也很必要。的确,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会受益终身,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应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对于如何进行习作教学,有时我很困惑。我们给学生的指导只是一个框架,几种思路,那如何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习作呢?听了庄秀娥老师的讲座,从中受益匪浅。“宽指导,细描写,粗评价。”这样的习作教学模式很不错,而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在竞赛中习作的做法很棒。其实,引导学生多读书,注重积累,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让他们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也能打开习作之门,点燃习作的热情。
总之,三位本土名师,口才好,能理论联系实例,无私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交流。
第五篇:语文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今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接受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指导感到万分的荣幸。同时深为自己课堂教学技艺欠佳而惭愧。
作为一个老语文教师,我时刻不忘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力求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现在我就说说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第一,我想法设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首先,我力争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快乐的回味。令人回味的可以是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同学们明白了: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可以是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交流和辩论的方式,同学们明白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可以是你的真挚赞赏和鼓励,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当有位同学说到“我种花是给别人看的,相同的,别人种花也是给我看的,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表现”时,我称赞了这位同学,因为他让同学们明白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令人回味的还可以是一场相关的情景表演,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合演了一幕《晏子进城》。也可以是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我自己回到原来居住过的老屋的感受,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文情境中。季羡林老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语
言质朴,感情真挚,因为我也有过母亲去世的痛苦经历,也曾在清明的时候写过一段小文,我就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学生深受感染,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第二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还有,教学《荷花》,我把荷花的三种形态板画出来,指导背诵积累,效果甚佳;《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课堂上,我们师生围绕着“美丽”阅读交流,学得畅快淋漓;《威尼斯的小艇》在轻快的音乐中泛舟游历,所见所感与作者共鸣??
总之,最关键的就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切;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想说不爱都不容易。
其次,我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
从学生能借助拼音读文的时候开始,我就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的培养。先从一个词开始,让学生说说他从这个词中懂得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而是对一句话、一段话的理解。现在的课堂,几乎全是学生在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我只是在学生理解不到位、说的不确切的地方加以补充、点拨。很多时候,学生都想说,我也不想阻止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漏掉哪一位同学的独特见解没听到,因而拖延了时间,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但是我想,虽然用时长了,但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对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与大家共享了,很有成就感。这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达到
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境界。不过,这种现象正在消失,因为我现在正致力于“学生体会到点子上”的引导和尝试。
再说第二点:让学生简单扎实地上好语文课。
简单,就是要简约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不搞花架子。扎实,就是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生字教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今年教的是六年级,从中段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学习生字,先是学生自学,同桌互助记忆字形,接着是我指导易错的字,开始的时候,一课生字词往往需要听写三遍才能达到全体无误。当然,我采用了很多花样翻新的方法来鼓励自学,比如:同桌比赛,男女生擂台赛,小组挑战记忆等等,现在,我只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记忆生字,除了个别学生外,学生基本上能达到听写一遍就能正确掌握生字了。
从接受新课型开始,我就在寻求语文课新的立足点。新课型的四段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需要我们教师更深刻地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更重要的是敢于取舍。《草船借箭》是一篇保留课文,我已经教过多遍,去年我的教法是这样的:就在“神机妙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找出那些地方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的目标一明确,学生很快就找出“算天、算地、算人”我在学生汇报的时候相机点拨理解诸葛亮的“三笑”,用精彩的总结语外加板书三个大大的感叹号,学生参与兴趣异常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自己
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我没有把作者的“思乡的梦”作为重点,现在看来,我的取舍是对的,因为在《怀念母亲》一文就可以看到作者的“思乡的梦”。
还有就是,我特别注重导语、过渡语和总结语的设计。往往,我的导语或过渡语一说完,学生或面露笑容,或神情凝重,马上投入到阅读之中。每当看到我的总结语说完,很多学生在那里轻轻点头,我心里就非常欣慰,因为我说到了点子上,学生听懂了,并接受了。
语文的外延很宽很广,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能看到学生“小脸通红,小嘴常开,小手常举”,我想,这就足够了。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其实,其他教师的好的做法有很多,都值得我学习,我在这里只是说了自己的做法,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