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信息简报 >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19 21:20:3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

信息化范文 篇一

1995年1月25日通过国家杜马审议,1995年2月20日颁布

第一章总论

第1条本联邦法作用范围

1.1本联邦法适用于调整在下列情况下发生的关系:在建立、收集、处理、存储、保存、查找、传播和向需求者提供文件信息的基础上,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时;在建立和使用信息技术及其保障手段时;在保护信息、参与信息流程和信息化的主体的权益时。

1.2本联邦法不规制由《著作权和邻接权法》所调节的关系。

第2条本联邦法中所使用的术语及其定义

本联邦法中使用了下列概念:

信息——关于人、物、事实、事件、现象、和过程的与表现形式无关的知识;

信息化——在信息资源形成与使用的基础上,为满足公民、国家权力机构、地方自治机构、组织、社会团体的信息需求与权利实现而建立最佳条件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程;

文件化信息(文件)——具有识别标志的固化于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信息流程——信息的收集、加工、积累、存储、查询以及传播的过程;

信息系统——由实现信息流程的信息技术(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文件(大量数据)形成的有机的有序整体;

信息资源——独立的文件和独立的大量文件集,以及信息系统中的(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等系统中的)文件和大量文件集;

公民信息(个人信息)——能够识别公民个体生活事实、事件和状态的知识;

不公开信息——受俄罗斯相关联邦法律限制获取的文件化信息;

自动化信息系统与技术及其保障手段——在信息系统设计中所使用和所创建的以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方法手段,包括程序的、技术的、语言的、法律的、组织的等多种保证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程序;计算技术与通信工具;词典、总词库和分类表;说明与指导文件;条例、章程、岗位制度说明;图表与说明文字,其他相关文件等等);

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保障技术手段的所有者——在俄联邦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保障技术手段等制定对象拥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传播权的主体;

信息用户——对信息系统或中介进行访问以获取其必需的信息并使用信息的主体。

第3条国家在组建信息资源和信息化领域中的责任

3.1国家在组建信息资源和制定信息化领域中的政策,在于为解决俄联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战术任务问题提供有效和优质的信息创造条件。

3.2国家在信息化领域中的政策的主要方向是:

为发展和保护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保障条件;

组建和保护国家的信息资源;

建立和发展联邦和地方性信息系统和网络,保障其在俄联邦统一的信息空间内的兼容性和相互配合;

在国家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优质和有效的信息创造条件;

在信息化领域内保障国家的安全,以及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保障实现公司和机构的权益;

促进信息资源、服务、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市场的形成;

注意现代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信息化领域内形成和实施统一的科技和工业政策;

支持信息化计划和规划;

建立健全吸引投资的体制和鼓励拟定并实施信息化计划的机制;

发展和强化在信息流程、信息化和信息保护领域中的法制。

第二章信息资源

第4条信息资源的法律制度的基础框架

4.1信息资源是自然人、法人、国家等关系的客观描述,是俄罗斯的信息资源且与其它资源一起受法律保护。

4.2信息资源的法律制度由下列内容的准则来确定:信息形成文件的程序;个别的文件和个别的大量文件、信息系统内的文件和大量文件的所有权;按信息的开放程度(获取该信息的可能性)划分的信息类别;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

第5条信息的文件化

5.1信息的文件化(将信息形成文件)是信息列入信息资源的必具条件。信息的文件化是按负责组织公文处理、文件(及大量文件)标准化、俄联邦安全等国家政权机关规定的程序实施的。

5.2从自动化信息系统得到的文件,在按俄联邦法律规定的程序由公职人员签字后便具有法律效力。

5.3利用自动化信息和通信系统保存、处理和传送的文件的法律效力可由电子数字签字来证实(确认)。

在自动化信息系统中,当有确保签字的一致性的程序技术手段且遵守规定的使用制度时,可以承认电子数字签字的法律效力。

5.4证实电子数字签字一致性的权(资格)是在许可证的基础上实现的。发放许可证的程序由俄联邦法律确定。

第6条信息资源是财产的组成部分和所有权的客体

6.1信息资源可以是国有的和非国有的,作为财产组成部分,可以是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和社会团体所有。

有关信息资源所有权的关系由俄联邦民法调整。

6.2提供资金创建、依法获得、通过赠与或继承接受的文件(大量文件集)的自然人或法人是文件的所有者。

6.3用俄联邦预算、俄联邦诸主体的预算建立、获得、积累的,以及通过法律规定的其它办法取得的信息资源,其所有者是俄联邦和俄联邦各该主体。

当信息被认为涉及国家机密时,国家有权从自然人和法人处收购该文件信息。

含有涉及国家机密资料(情报)的信息资源,其所有者仅在取得相应的国家政权机关的许可时,方能行使所有权。

6.4按必需的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提交文件信息的诸主体,并不丧失对这些文件和其中所含信息的使用权。根据本联邦法第八条,由法人(不论其法律体制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何)以及公民按所需程序提交国家权力机关和机构的文件信息,均属国家和各该主体共同拥有。

6.5属各机构所有的信息资源,依照俄联邦的民法,列为其财产的组成部分。

属国家所有的信息资源,依照管辖权限,处于各该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的管理之下,应作为国有财产的组成部分予以清点登记和保护。

6.6除俄联邦法律已有规定外,信息资源均可以是商品。

6.7信息资源的所有者享有俄联邦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

有权指定对信息资源实施经营管理或作业管理的人员;

有权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规定信息资源的处理、保护和询索的制度和规章;

有权确定在复制和传播时使用文件的条件。

6.8对信息处理手段的所有权并不构成对属于他人的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在按公用事业提供程序或在共同使用这些处理(加工)手段时,这些被处理(加工)的文件属于其占有者。这种场合下制得的产品的归属和规章制度(条件)由协议(合同)来调整。

第7条国家信息资源

7.1俄联邦的国家信息资源按以下管理领域(管辖范围)组建形成:

联邦信息资源;

俄联邦和俄联邦诸主体共同管辖的信息资源(以下称共管的信息资源);

俄联邦诸主体的信息资源。

7.2依照本联邦法第八条第1款,国家信息资源的组建(形成)由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和社会团体来实施。由联邦国家政权机关、俄联邦诸主体的国家政权机关组建(形成)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的国家信息资源,并确保其按所规定的权限范围使用。

7.3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在组建(形成)联邦信息资源、共管的信息资源、俄联邦诸主体的信息资源方面的活动,按“信息技术”(“信息保障”)经费条款,从联邦的预算和俄联邦诸主体的预算中拨款。

7.4专门组建(形成)联邦信息资源和(或)在合同协议的基础上共管的信息资源的机构,必须得到在国家政权机关内进行这种活动的许可证。发放许可证的程序由俄联邦的法律确定。

第8条为形成国家信息资源必须提供文件信息

8.1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必须(有义务)向负责组建和使用国家信息资源的机构提供文件信息。

必须(义务)提供的文件信息的清单(表册)和负责收集和处理联邦信息资源的机关和机构的名单要经俄联邦政府批准。

8.2义务提供文件信息的程序和条件要通知到公民和机构。

义务提供(必须获得)涉及国家机密的和不公开的信息的程序,依照有关这些类型信息的法律来规定和实施。

8.3在法人登记时,注册机关须向他们提供必须(义务)提供的文件的清单及提供文件的地址。必须(义务)提供的文件信息清单附随法人的章程(法人单位状况介绍材料)递交。

注册机关不向待注册的法人提供必须(义务)提供的文件的清单及其提供的地址,不是拒绝注册的根据。注册机关的公职人员,不向待注册的法人提供必须(义务)提供的文件的清单及提供的地址,要追究责任,直至免除职务。

8.4属于自然人和法人的文件,按照所有者的意愿,可以依照文件纳入相应信息系统的原则,列入国家的信息资源。

第9条信息资源列入全俄国家财富

9.1联邦信息资源的独立项目(个别客体)可以被宣布为全俄的国家财产。

9.2联邦信息资源的具体项目(具体客体)列入全俄国家财产及其法律制度由联邦法律规定。

第10条信息资源按开放程度分类

10.1俄联邦的国家信息资源是公开的和人人都能获取的。法律规定为限制获取的文件信息除外。

10.2限制获取的文件信息,按照有关法律制度的条件,分为涉及(属于)国家机密的信息和不公开的信息。

10.3禁止列入限制获取的信息:

确定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的以及公民权益、自由和义务及其实现程序的法律和其它规范法令;

含有关于紧急情况的信息,诸如生态、气象、人口、卫生防疫和其它对于保障居民点、生产单位的安全运转、公民和全体居民安全所需的信息文件;

除被认为属于国家机密情报外,有关国家政权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的活动的信息文件,有关使用预算经费和其它国家和地方资源的信息文件,有关居民经济和需求的信息文件;

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公开馆藏中和在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机构的信息系统中积累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或对于实现公民的权益、自由和义务所必需的文件。

10.4信息列为国家机密信息应依照俄联邦“国家机密”法进行。

10.5除了本联邦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况而外,列为不公开的信息依照俄联邦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11条有关公民的信息(个人材料)

11.1列入联邦信息资源、共管的信息资源、俄联邦诸主体的信息资源、地方自治机关的信息资源的,以及由非国家机构获得和收集的个人材料的清单,应在联邦法律上被固定下来(予以确认)。个人材料属于不公开的信息范畴。

除了根据法庭判决外,不允许不经本人同意而收集、保存、使用和传播有关私人生活的信息,破坏个人隐私、家庭隐私、通信隐私的信息,自然人的电话、邮件、电报和其它消息报道。

11.2不能用个人材料给公民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伤害,给俄联邦公民权益和自由的实现造成困难。

限制使用俄联邦公民的社会出身、种族、民族、语言、宗教和政党的属性的信息限制其权益,并依照法律给予惩处。

11.3根据自己的权限掌握公民的信息以及获得和使用这种信息的法人和自然人,依照俄联邦的法律要因违反保护、处理这种信息的制度和使用这种信息的程序而承担责任。

11.4非国家机构和私人从事有关个人材料处理和向使用者提供个人材料的活动应经过必需的特许(申请许可证,申领执照)。特许申请程序由俄联邦法律确定。

11.5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在收集个人材料活动上的非法行为,可在本联邦法的第十四和第十五条和有关个人材料南法律基础上,按当事人(主体)的要求,按诉讼程序确定。

第三章信息资源的利用

第12条实现从信息资源取得信息的权益

12.1使用者——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和社会团体——拥有询索(获取)国家信息资源的同等权益,并且不必向这些资源的占有者说明取得其所查询信息的必要性。限制获取的信息除外。

自然人和法人询索国家信息资源是实现社会监督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和政治等等组织机构的活动,以及经济、生态和其它社会生活领域状况的基础。

12.2在法律和上述机关和机构的章程条例的基础上,以及在信息保障(供应)、服务(公用事业)协议的基础上,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应保障向使用者(需求者)提供信息。

公民和机构在法律的基础上从国家信息资源得到的信息,可由他们用来建立供商业传播使用的派生信息,派生信息须注明信息来源。

在这种场合,利润的来源是建立派生信息时投入的劳动和资金的绩效,而不是从国家信息资源中得到的原始信息。

12.3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或占有者,遵循本联邦法规定的要求,确定使用者取得信息的程序(说明地点、时间、负责人、必要的手续)。

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占有者无偿地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和信息服务的清单、有关询索信息资源的程序和条件。

12.4负责组建(形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依照这些机关和机构的章程条例所规定的义务,保证向使用者提供有效和充分的供应文件信息的条件。

12.5限制询索的文件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程序,其保护规章条例及询索程序,由负责一定类型和大量信息的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其权限确定,或由其所有者依照法律直接确定。

第13条提供信息的保证

13.1国家政权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在这些机关及其下属机构的活动方面,应建立每人都可询索的信息资源,以及在其权限范围内,在公民的权利、自由和义务方面,在公民的安全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其它方面,应向使用者实施大量信息供应。

13.2询索本条第1款中述及的信息资源遭到拒绝,可以向法庭起诉。

13.3俄联邦总统信息政策委员会组织登记所有的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公布保障公民询索信息权利的资料。

13.4从国家信息资源向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服务清单,无偿提供或收取在服务开支总额中亏损的部分费用,由俄联邦政府规定。

所述服务开支从联邦预算和俄联邦诸主体的预算经费偿付。

第14条公民和机构询索有关他们的信息

14.1公民和机构有权询索关于他们的文件信息,针对各该信息的准确性,以保障其完整性和可信性,公民和机构有权知道何人及为何使用该信息。

限制公民和机构询索有关他们的信息必须以联邦法律规定为依据。

14.2有关公民的文件信息的占有者,应按信息涉及到的那些人的要求,免费提供这种信息。仅在俄联邦法律已有的规定的情况下,才能给以限制。

14.3在本联邦法第七和八条的基础上,为充实信息资源而提供有关自身信息的主体,有权免费使用这一信息。

14.4信息资源的占有者拒绝主体询索有关其自身的信息,可按司法程序起诉。

第15条信息资源占有者的义务和责任

15.1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应确保遵守俄联邦法律规定的和由这些信息资源的所有者依法律规定的向使用者提供信息的规章和处理(加工)制度。

15.2依照俄联邦法律规定,信息资源的占有者违犯信息工作规章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章信息化、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

第16条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设计(研制)和生产

16.1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等生产活动构成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其发展决定于国家的信息化科技和工业政策。

16.2国家和非国家机构以及公民都有权设计(研制)和生产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

16.3国家在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设计和生产领域中要为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创造条件。俄联邦政府确定信息化发展方向(先后顺序)及其拨款方式。

16.4研究和开发联邦信息系统按“信息技术”(“信息保障”)费用条款从联邦预算资金中拨款。

16.5国家统计机关协同俄联邦总统信息化政策委员会制定经济活动部门财产核算和分析准则,其发展决定于国家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业政策。

第17条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所有权

17.1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等客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国家所有。

17.2凡提供资金建造,或通过继承、赠与,或其它合法方式接受或获得的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等客体的自然人和法人,被视为这些客体的所有者。

17.3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包括在实现这些客体的所有者或占有者的权利的主体的财产组成中。

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是在维护其设计者(研制者)的特权的情况下作为商品(产品)出现的。

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所有者确定该产品的使用条件。

第18条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版权和所有权

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版权和所有权可属于不是同一个人。

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所有者,依照俄联邦法律,应保护这些客体的创作者的权益。

第19条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认证和组建与使用信息资源活动的许可证制度

19.1为公民和机构开展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应按俄联邦“产品和服务认证”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认证。

19.2俄联邦国家政权机关、俄联邦各主体的国家政权机关、其它国家机关、机构的信息系统,凡处理(加工)限制询索的文件信息者,以及这些系统的保护手段,都须经过必要的队证。

认证程序由俄联邦法律确定。

19.3在设计和生产信息保护手段和处理个人材料的领域中工作的机构,要取得从事这种活动的许可证。申请许可证程序由俄联邦法律确定。

19.4在信息系统中使用进口产品时,信息需求者利益,在国际认证体制的基础上,由俄联邦海关机关来保护。

第五章信息流程和信息化领域中的信息和主体权益的保护

第20条保护的目的

20.1保护的目的在于:

防止信息的流失(外流)、盗窃、遗失、曲解、伪造;

防止威胁个人、社会、国家的安全;

防止未经核准的消毁、改变、曲解、复制、封锁信息的行为;

防止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其它形式的非法干涉,保障作为财产客体的文件信息的法律制度;

保护宪法中规定的保守个人隐私的公民权和信息系统内的个人材料的不公开性;

依照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和文件信息的不公开性;

在信息流程中和在设计、生产和使用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时,保障诸主体的权利。

第21条处理受限信息的信息系统的保护

21.1非法询索可能给其所有者、占有者、使用者和其他人造成损害的任何文件信息均予以保护。

针对下列几个方面的信息制定信息保护制度:

根据俄联邦“国家机密”法,由被授权的机关列为国家机密的情报(资料);

根据本联邦法,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或被授权者列为不公开的文件信息;

依照联邦法律,有关个人的材料。

21.2负责组建和使用应受保护的信息资源的国家政权机关和机构,以及设计和采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以组建和使用限制询索的信息资源的机关和机构,在自己的活动中,要遵守俄联邦的法律。

21.3对遵守信息保护要求和对特殊程序技术保护手段开发的监督,以及对非国家机构中处理限制询索信息的信息系统保护的组织措施的保障,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来实施的。监督是按俄联邦政府规定的程序来实施的。

21.4处理国家所有的限制询索的信息的机构,要建立保障信息保护的专门服务。

21.5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或其授权者,有权监督信息保护要求的实施,以及在不履行这些要求时禁止或暂时停止信息处理。

21.6文件信息的所有者或占有者有权请求国家政权机关对在信息系统内履行其信息保护的标准和要求的正确性进行评价。适当的机关由俄联邦政府确定。这些机关应遵守信息机密条件和检验结果。

第22条在信息保护领域中诸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22.1文件、大量文件、信息系统的所有者或其授权者,依照本联邦法制定向使用者提供信息的程序,指明地点、时间、负责人以及必要的手续,并保障使用者询索信息的条件。

22.2文件、大量文件、信息系统的占有者,要依照俄联邦的法律提供相应级别的信息保护。

22.3使用未经许可的信息系统及其保障手段涉及的风险,由这些系统及手段的所有者(占有者)承担。

使用从未经许可的系统得到的信息涉及的风险,由信息的需求者承担。

22.4文件、大量文件集、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可向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保护手段认证机构申请分析其资源和系统的保护措施是否合格和咨询专家意见。

22.5文件、大量文件、信息系统的打有者应把违反信息保护制度的全部事实通知信息资源和(或)信息系统的所有者。

第23条在信息流程和信息化领域内诸主体的权益的保护

23.1在组建信息资源、使用信息资源、设计(研制)、生产和应用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领域内,实施诸主体的权益保护,以防止违犯法律、制止非法行为、恢复遭破坏的权益和补偿所受损失。

23.2在上述领域内诸主体的权益保护,是由法庭、仲裁法庭、公断法庭量及违法和遭受损失的特点来实施的。

23.3国家政权机关、机构及其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发生文件信息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俄联邦和俄联邦诸主体的法制,要承担责任。

为了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领域内审理争端和保护参与者权益,可以建立临时和常设仲裁法庭。

仲裁法庭按有关仲裁法庭法律规定的程序审理争端和各方的争议。

23.4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技术及其保障手段的领域内,国家政权机关、机构和公民违犯国际准则,依照其与外国公司和其他伙伴缔结的协议,尤其是俄联邦批准的国际协议,要承担责任。

第24条保护询索信息的权益

24.1拒绝询索公开的信息或向需求者提供明显不可靠的信息,可依司法程序向法庭起诉。

凡不履行或不妥善履行供应、买卖协议或机构之间其它形式信息资源交换的义务者,由仲裁法庭审理。

在所有场合,询索信息遭拒绝的人和收到不可靠信息的人,对其所受损失有权索取赔偿。

24.2有关无根据地将信息列入限制询索信息类别的纠纷,有关因无根据地拒绝向需求者提供信息或由于其它侵犯使用者权益而要求赔偿损失的诉讼均由法庭审理。

24.3在非法限制信息询索和违反信息保护制度上有过错的国家政权机关、机构的领导人、其他职员,依照刑法、民法和关于行政违法的立法承担责任。

第25条本联邦法生效

25.1本联邦法子官方公布之日起生效。

25.2建议俄罗斯联邦总统推行与本联邦法相关的由其颁布的法律条令。

25.3委托俄罗斯联邦政府:

推行与本联邦法相关的由其颁布的法律条令;

信息化工作汇报 篇二

__市工商局

近年来,在自治区工商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按照"统一领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以建立经济户口数据库为依托的一系列信息化体系建设,形成了面向工商业务、面向行政管理和面向社会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全面应用,促进了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重大转变,全面提高了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现将我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局已构建了三级联网的网络体系,启用了三套运转协调的业务系统,形成了覆盖市区的12315维权网络,行政管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搭建了整合全部工作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开通了信息网站,现在我局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一)建立了三级联网的网络体系

为了实现上下联动,信息互通这一目的,我局于20__年7月开通了市局到分局、工商所的八条DDN专用线路,建立了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联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网互通。20__年年初,为了解决DDN专线存在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的问题,又采用V技术对原有的组网方式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速度,节省了网络使用费,三级联网体系初具规模。在市局的带动下,青铜峡市工商局和盐池县工商局也于20__年下半年先后实现了局所联网,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单独摸索到整体推进的重要转变。

(二)启用了三套运转协调的业务系统

一是启用了企业登记监督管理系统。在注册登记过程中,我们从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受理、核准到发照全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审核,实现了登记业务的流程化和规范化。二是实现了经济户口的网上认领建档。在经济户口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各工商所实施了巡查监管,将巡查信息等经济户口动态信息录入计算机,通过网络汇集到经济户口数据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户口数据库,管理部门可以随时调用经济户口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实现了企业信用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在区局信用分类监管软件未开发之前,我局提出了实现企业信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基本构想,设计了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的各项功能和指标体系,确定了实现企业信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等级标准,在经济户口监管软件的基础上,于20__年6月开发出了企业信用分类的功能,将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录入、分类、查询等功能都通过计算机及内部网络完成,并据此实施了相应的监管工作。在区局新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安装后,我们很快投入了使用。目前,已对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进行了信用分类,共分出A级8858户,B级319户,C级39户,D级1085户。通过上述措施,从市场准入、日常监管、信用监管、经营约束四个层面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

(三)形成了覆盖市区的12315维权网络

我们以全国统一的12315专用电话为依托,以全区统一的12315信息系统为手段,借助三级联网体系,集申诉、查处、监管为一体,形成了覆盖市区的信息化维权网络。12315指挥中心将申诉举报内容及时从指挥中心传输到各分局和基层工商所,解决了基层单位不能及时、远程受理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实现了市区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快速受理、快速分流、快速处理和快速反馈。

(四)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我局于20__年8月投入使用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全面实现了各类公文的网上传递、网上审批和网上浏览及查询,提高了我局行政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从而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五)搭建了全部工作的综合信息平台

为了整合企业(个体)登记监管系统、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红盾信息网的相关功能,我们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定制开发了__市工商局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四项功能:一是业务提示功能。由计算机每天将数据库中涉及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许可证、营业执照到期的信息,从经济户口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出来,在综合信息平台上列示,只要打开信息平台页面,就能看到这些提示信息;二是锁定功能。由计算机自动将吊销企业(个体户)的名称、注册号、负责人和所属工商所生成到信息平台上,供工作人员随时查看;三是信息功能。在网上随时内部工作动态、政务信息、最新通告等内部信息;四是信息检索功能。为工商所设计了经济户口检索功能和经济户口监管卡片及基本信息的网络打印功能。

(六)建设开通了对外信息的网站

为了方便群众和扩大宣传,我们于20__年3月开通了__市红盾信息网,在网站中设立了办事指南、工作动态、法律法规、消费警示、信用公示、登记状态查询等主要模块,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法律援助的平台,为增进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和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好地宣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局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工作平台,全体工商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带动监管方式转变、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使办公效率明显提高

加强网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办公自动化,使我们的企业及个体登记、经济户口监管、企业信用分类、消费者申诉受理、公文办理等各项工作都通过计算机进行,充分发挥了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的信息检索和资料传递工作通过网络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二是规范了工作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登记注册程序、条件及登记内容的统一规范,减少了工作中的随意性,也为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提供了方便。三是促进了职能到位。通过企业基础数据库,实现了与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的资源同步共享,实现了监管衔接,发挥了登记 机关与基层工商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整体优势。

(二)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基本搭就,上下联动,动态监管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通过网上认领建档,实现了动态监管。工商所建立了自己的经济户口电子档案,并将采集到的市场主体各类动态信息及时输入计算机,通过网络汇集到经济户口数据库。二是使注册登记部门及相关业务科室及时了解掌握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借助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查询到工商所录入的各类巡查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遵守法律法规情况,从而做到了对企业日常经营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我们针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每周监管建议"在部门和上下之间进行监管情况的互通和建议,准确掌握了经济户口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部门上下之间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的良好工作机制。通过上述措施,使得信息数据录入、监管信息生成、内部信息共享等工作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顺利运作,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的动态监管网络体系。改变了以往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依靠人工传递信息的落后方式,真正实现了系统内的联网互动、信息共享、动态监管的目标。

(三)初步形成了计算机自动预警机制,对经济户口的监管实现了由事后处罚到事前提示的转变

综合信息平台的业务提示功能能够每天把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文化经营许可证等证照过期的企业(个体户)名单从经济户口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出来,方便了各工商所及时掌握辖区各市场主体的证照到期情况,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证照到期的企业(个体户)及时做出提示,通知其及时补办相关手续。锁定功能会将数据库中已做了吊销处理的经济户口信息始终在信息平台上列示,时时提醒监管人员加强对已吊销企业的后延监管,确保监管到位。同时,局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掌握经济户口证照到期和执照吊销情况,及时督促检查工商所做好预警提示和后延监管,基本实现了由事后处罚向事前提示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

(四)有重点分层次的综合监管态势基本形成

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企业信用级别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按照分类结果,根据经济户口信用级别的不同,实施频次不同、力度不同的市场巡查,有效地抓住了工作重点,减轻了工作强度,防止了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的发生。经济户口管理软件等工商业务软件的使用,使相关业务科室和工商所的重点监管目标和监管措施更加明确,警示企业、失信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的经营行为处处受到限制,时时受到监管,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形成了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的态势。

三、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来具体实施。因此,只有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才能够增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开通相应的网络传输通道,配备保障网络安全和排除系统故障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使预定的规划和目标得到全面实现。

(二)技术支持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硬件建设和网络的维护到软件的使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因此,一方面要重视专业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全局网络的畅通和各类软件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各类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将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尽可能地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从而全面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实现工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效能化。

(三)充分调动工商所的积极性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化汇报材料 篇三

过去的一年,在园领导、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一些办公室和人事相关的工作任务。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促进后续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现将工作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协助办公室的文件、信息整理工作

及时按照办公室下发文件和要求,协助各部门整理和调整工作细分表、管局要求报表材料、宽城区教育局办园许可及统计材料。

二、协助各项检查工作,完善制度材料

根据上级部门安全检查、巡视审计检查要求相继完善了材料信息和更新完善办公室和人事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三、协助70年教育成果展各项准备和现场工作

协助在教育成果展中对接老员工信息、对接现场媒体信息,配合收集采访老员工及幼儿园历史资料。展前分别规划做好签到记录,现场媒体采访等各项工作。

四、对接人事经办相关工作

社保、医保经办系统不定期学习、更新各项信息保障员工有效信息生成,及时参保。

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及因政策和系统等原因产生的问题材料,准备申报材料,追踪办理结果。

结合员工自身办理异常,协助员工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本年度经多方协调,累计取回和发放省医保社保一卡通105张、市医保社保一卡通74张,在途办理社保一卡通54张。

及时处理员工死亡减员、退休转保险状态、生育报销等事宜。

协助花溪分园立户和办理医保、社保相关工作。

五、临时工作项

1、上半年度中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工作的系统申报工作和现场申报工作。完成2014年度以前在编员工的信息统计和申报工作,经过半年的结果追踪,目前无需要修改事项。

待进一步追踪2014年度以后进编人员的申报工作和社保对接工作。目前无政策,经办部门无通知。系统安装和操作均在财务部门。

2、下半年度党务工作系统上线,已按要求完成对当前党务信息的维护、提交,审核无问题。待进一步跟踪后续长期的维护工作,和上级党委的新文件、新要求。

自评待改进不足问题:

一、文字表述能力待提高

结合这一年多幼儿园办公室和行政人事工作的内容,发现自身在文字表达、凝练上欠条理,有时报道文字和汇报材料需要较多调整,需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多读相关书籍、文件,尤其是管局相关的事务性材料,以便提高。

二、汇报沟通能力待加强

办公室工作事项有成型结果,在人事和行政经办工作中有时需要多方面协调,结果不确定或结果等待较长时需要有总结和阶段汇报。这方面汇报工作会进一步让领导和同事们了解工作进展和提升满意度。后续工作中会及时注意总结和汇报。

三、政策学习转化能力待完善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四

关键词:艺术中专;图书采编;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艺术中专图书馆的图书采编工作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图书的采编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它担负着图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等任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采编工作更趋向于信息化、网络化。艺术中专的图书具有比较珍贵、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这给图书采编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艺术中专图书馆图书采编发展的趋势。

一、艺术中专图书馆图书采编现状分析

在对艺术中专图书馆图书采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其发展的现状,对其有更深刻地认识。

1.采编对象与采购方式的信息化。传统的图书采编主要包括纸质图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这就使采编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纸质到网络化信息传递。再加上纸质图书的不便利性与笨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电子文献与资料的依赖。

传统的图书采购方式主要是购买相关专业的图书,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图书的采购也趋向于电子书的采购,这给图书信息的编录以及图书的整理都带来方便。

2.图书采编成本的降低。学校对于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而对图书采编的费用更是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存在着采编资金短缺的问题。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网络化的到来降低了图书采编的成本。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到来,商家之间的竞争力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采编者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有利于降低图书采编的成本。

3.图书供应与学生需求不相符。艺术类的专业一般包括: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上该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少,这与其上学的的花费有一定的关系的。很多学校没有真正了解艺术类学生需要哪些专业知识的图书,购买了很多使用率较低的图书,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使图书的供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二、艺术中专图书馆图书采编发展趋势

艺术中专学校所设的课程都是专业化比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对其专业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清楚看到艺术中专图书馆图书采编的发展趋势,为以后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1.信息化、网络化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中专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信息化、网络化地管理,这对工作人员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有利的。

图书的采编是图书管理的首要环节,艺术中专图书的采编需要工作人员对图书资源进行网络化的整合,再对图书目录进行系统编排,对各种图书资源进行系统的管理。对艺术类的图书进行信息化的整合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艺术中专图书信息的网络化会很快落到实处。

2.多种方式的改变。受信息化的影响,艺术中专图书采编过程中的对象、采购方式、资源整合等方式都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采编对象有纸质为主向以电子书籍为主转变的趋势,这与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分;采购方式的简单化与智能化,不再受传统的购买方式影响,运用网上下单的方式,快捷而又安全;资源的整合、目录的录入、文献的整理分类等都必须以信息化委依托,进行网络化地系统管理。

3.采书目的性加强。在艺术中专学校出现很多这样的问题:所购买图书不符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资源的一种浪费,使图书使用频率低。由于采书人员对学校学生学习情况得不了解,导致图书采购的失误。

艺术中专学校在以后图书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图书资源的“新、快、广、准”,以加强采书的现实目的性;其次,在图书采购中应计划好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之间的比例。由于艺术类书籍电子版图书资料比较少,这就要求在采购中采取纸质多于电子版的趋势进行;最后,要根据艺术中专学生对图书的实际需要进行图书的采购,以实现采购的科学化,达到不浪费资源的目标。

总之,我们应该从艺术中专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其图书馆图书采编的一些现状,对其做出客观地评价;还要了解信息化对图书采编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图书采编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才能做好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贾巍。专业音乐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文亮。 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曾文军。高职院校图书馆业务外包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4(05):203-205.

[4]林寿平。图书馆采编工作创新探析[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1):61-63.

[5]王曦。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D].天津大学,2013.

信息化工作汇报 篇五

一、规范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机构人员得到充实

根据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市各级环保部门重视环境信息管理机构及人员落买,在相应科(室)配备信息根据需要和可技术人员。XX市环境信息中心经市编办批复同意在市环境境监理支队挂牌。现与环境监测信息处合署办公。共6名工作人员,承担监测信息职责。专职从事环境信息管理人员3名、配备的6名工作人员,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4名、大专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3名。目前,全市人员配备基本到位,组织网络已经形成。

(二)运行及建设经费得到保障

几年来,我市各级环保部门环境信息建设投入逐年递增,环境信息管理机构的人员与公用经费,以及专项建设经费全部纳入环保部门事业发展经费预算之中予以保障,我局环境信息中心近:年累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近300万元,有力的保证了环境信息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三)重视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几年来,我局先后完成了局机关、监察支队、监测站局域网建设‘光纤宽带上网、信息中心机房改造和日政府无偿援助中国100城市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计算机配置、升级、空气自动监测一拖九、南水北调水质自动站、噪声自动监测站等工作。各县(市、区)全面完成了局域网建设,高邮市、仪征市政府网站建设已经启动,邗江、江都办公自动化初步安装,即将运行。我局信息中心、机关及所属支队、站(所)信息硬件配置基本到位。县(市)联网工作正在实施。对照标准,我市信息网络建设已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四)开展多层次技术业务培训

尽快了解和掌握环境信息管理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操作技能,我局非常重视环境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将环境管理人员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人员进行高级技术培训,主要培训网络管理、数据库维护与开发、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人员进行中级技术培训,主要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软件的操作与维护、信息查询等方面的内容;决策人员进行基础培训,主要培训计算机操作、信息浏览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全市环保系统人员的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

(五)信息管理与服务得到加强

我市环境信息始终坚持以服务于环境管理、环境决策为宗旨,不断适应环境管理工作需要。

1、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根据环保业务发展要求,先后将1991年一2002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1995年一2002年的排污申报数据、l996年一2002年的环境统计数据以及2002年城考数据(总汁达400兆)集中放入服务器;利用中日项目提供的思路数据中心软件,通过网络实现局域网内;根据近十多年来每个监测点位环境质量数据编制变化趋势分析图: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突变指标进行分析;完成了排污申报数据对环境统计的数

据转换,利用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各类环境管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这一工作为我们环境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

2、信息及办公自动化完成因特网“XX环保”主页制作。根据政府统一部署,承担XX政府门户网站“中国XX”环保部门的版面制作、维护,建立局域网内部主页,承担“三网’’版面的更新和内容的不断充实。今年以来,根据要求每天网上公布空气环境质量日报、预报。“XX环保”、“中国XX’环保部门以及局内部主页构成了我市环保网络信息和宣传的完整的体系,极大提高了公众了解环保、联系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办公自动化得到有效控制,各处(室)、直属单位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查询和信息。

3、多媒体报告制作。从1999年以来,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会,利用多媒体演示“环境状况公报’’;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监理支队、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市长目标责任状检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等方面,均成功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多媒体声像报告和技术报告制作,坚持高质量、严标准,其质量效果受到同行好评,在接受省和国家调研、考核过程中,其演示效果达以了预期目的。

4、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厅的要求,我市成功地在1:10000、1:50000的电子地图上建立了我市地面水水环境功能区划电子地图基础地理信息和环境数据库,与环境功能区划文本其他内容相衔接,相辅相成,科学客观的反映I业污染源、排污口分布状况、城市水环境功能现状及发展规划目标,该项工作成果顺利通过省级与国家的考核验收。联合监测点位分布建设,完成了城区环境监测点位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目前该系统运行良好。

(六)对外合作初见成效

结合“863”项目一XX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社会力量。与上海飞天空间遥感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申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上报了“面阵CCD数字航测相机系统综合应用示范和成果产业化推广’’申请书,我局作为联合申请单位将结合XX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多光谱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对市域进行环境综合遥感调查(包括绿地、面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水污染源、空气污染源、城市热岛、湿地等)。与南大苏福特、扬州国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洽谈合作,计划在开展环境本底调查基础上,借助环保系统现有各类管理数据库,以GIS为平台、以数据仓库技术为支持,以WEB技术为前台,开发环境综合管理应用程序,相信通过上述合作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应用,会更有利于我市环境信息水平和服务环境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1、提高/3.47,。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发展必将对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起到政策导向作用。省厅《关于力,强全省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印发以后,及时转发《意见》,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计划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显现的技术支持功能,同时要求全市各级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环境信息规范化建设工作,认真贯彻省厅意见,全面有序快速的实施我市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环境信息管理水平,强化环境信息队伍建设。

2、强化领导。环境信息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在领导,只有实施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才能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实施我市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地通过省环保厅的验收,我局成立了由XXX局长任组长,相关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关领导协调小组,负责本局的信息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有效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一把手坚持定期检查环境信息管理工作情况,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做出相应决定,分管领导密切关注环境信息工作,经常了解和听取环境信息建设情况,提出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每月在局办公会上通报信息建设进展状态。

3、健全机制。实施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关键在人。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市编办批复扬州市环境信息中心在监测站挂牌,2001年随着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发展要求,批复同意信息中心在监理支队挂牌,去年信息中心与监测信息处合署办公,实施人力智力资源整合。目前,我市环境信息中心人员配置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在局各处(室)、站、支队同时配有兼职信息数据管理人员,监测中心站配有专职监测信息室,监察支队有专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人员。在抓好市信息中心队伍建设的同时,我局要求各县(市)区环保部门必须认真贯彻省厅文件精神,应明确承担环境信息管理的职能科(室、股),条件具备的应成立信息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县(市)及邗江区人员配备不少于2人,XX、XXX两区可结合工作实际配备相应专职人员,目前,全市环境信息人员配备均已到位,XXX市成立环境信息中心。全市系统已初步形成了环境信息管理网络体系,为环境信息管理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明确职责,完善制度

1、科学规划。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规划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为此,我市在2000年就开始编制全市环境信息建设规划,于2002年印发全市环境信息“十五”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我市环境信息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局内部局域网络和监察、监测网络,现已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各县(市、区)局域网和全市范围内广域网,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第三阶段建设环保数据库、应用系统等内容,正处于前期准备中,有关方案已报市环境信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待批。科学地规划和严格的实施保证了我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2、明确职责。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省环保厅X环发[2002]24号文件的实施意见》(X环计[2002]2号)和《XX市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X环计[2003]13号),明确提出规范化建设的目标职责,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局切实围绕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全面推进信息规范化建设工作,认真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和环境信息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建设和运行信息管理网络,保障环境信息和网络安全,强化服务实施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信息应用软件开发,规范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市局各处(室)在环境信息管理方面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3、完善制度。为确保环境信息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我局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学习、财务管理、环境信息管理、信息设备管理与维护、安全保密、网络建设与管理等,使环境信息管理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标准、行为有规则、考核有依据,初步形成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三)重视基础投入,强化服务意识

1、基础投入是保障。近几年来,我市环境信息管理与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在信息投入方面,我们适时安排各类专项经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外援,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了我市环境信息建设,借中日100城市信息建设合作项目,获得了20万美元的设备援助,我局信息中心的基础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自动站、市区噪声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一拖九建设中,同步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实现全市联网,满足了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质量数据自动传输的功能要求。与此同时,我局积极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的相关工作规划、计划和财政预算中,逐步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1999年以来,我局加大了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每年投入信息基础建设的资金达30万元以上(不包括人员经费)。各县(市、区)环保局也都积极筹集资金,目前我市各县(市)环保局及邗江区环保局都已建成局域网,部分县(市)环保局建成了内部主页和因特网主页,为环境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服务是中心。环境信息是推进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环境信息只有服务于环境管理才会有用武之地。我们要求全市上下信息管理人员必须紧紧围绕环保部门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切实找准环境信息工作与全局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以积极、主动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为环境信息管理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市信息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力,强。以服务于创模为重点,与电视台合作,成功的为创模考核验收制作一部反映扬州市环保工作全貌的创模专题片《春风十里绿扬城》。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为创模验收资料扫描、编辑、制作了大量的彩图充实“创模”资料。在搜集整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控制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创模技术报告声像版的制作任务。

以服务于全局为己任,配合档案达标验收,在局域网上安装了“科怡2000档案查询系统”网络版,将3年来的大部分档案资料扫描、制作成电子图片,输入到数据库中。处室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到3年来的原始档案资料。为确保中德合作建设扬州生态城市的德方专家抵扬能尽快开展工作,认真做好提前服务,为其新铺设宽带上网线路,申请邮箱域名,提供设备采购建议。以服务于管理为目标,配合监察支队为“三化”工作服务,完成污染源监控设备联网线路的安装和调试。配合监测站标准化站验收、监察支队标准化验收等工作完成多个声像报告的制作。结合我局实际,开发了建设项目管理软件和档案查询软件。服务不分部门,服务不分大小,服务不分时间,日常工作中面对面广量大的计算机维护、管理,一般信息程序使用困难,以及提供信息查询等纷繁工作,坚持做到随叫随到,随来随做,及时解决问题。版权所有

3、人才培养是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难于保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市环保部门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能够适应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的既懂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又有环境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近年来,我们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面的环境信息技术与业务培训,要求全系统干部职I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把专业培训与一般技能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职工自学相结合,把接受上级技术培训与专业院校的培训相结合,把学习信息管理知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环境管理人员掌握和运用环境信息应用技术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拥有了一支稳定的环境信息队伍,这支队伍是我们搞好环境信息工作的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我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环境管理事业发展的形势还很不适应,与上级环保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环境管理主流程尚未真正实现信息化,尚未摆脱以手工为主的工作方式。信息获取、处理到加工、分析的环境管理全过程没有实现数字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仅局限在文字处理方面;少数单项业务联系虽已初步实现信息化,但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建成,信息共享服务程

度低;二是已建成网站的信息量少,社会服务程度下高;三是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存在重硬件建设,忽视数据库的更新维护等现象。此外,一些地方基础差、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篇六

关键词: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民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了解,围绕市场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生产的主动性,减少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保障。有利于指导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活宽裕”。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增加收入。有利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增加致富的途径。有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各种先进文化服务,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村容整洁”。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农民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获取乡村建设规划,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促进的村容村貌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管理民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地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有关资料表明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国家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近几年,各级农业部门纷纷根据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政务内网及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有效推进了农业部门信息化发展步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了好头。

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不约而同举办各种活动,启动各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电信集团通过在江西、浙江和安徽等省进行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试点,决定开展“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年的时间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联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项目也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建设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基层的信息站点,用于农业信息化项目中信息收集、维护、功能,同时兼备联通基层营销渠道职能,承担联通用户的发展、维系工作。2006年年内全国共计划建设完成5,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400万-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农村人口。至2008年年末,全国计划共建设完成10.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1,000万农户。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三、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的几个方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规划和实施,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努力实现“家家通电话,户户看电视,村村通宽带”。

二要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的等农业生产信息化过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各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手段,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

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围绕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粮食收储、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质量,保障粮食运行安全,增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信息接收机、电话、无线传呼机、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五要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山东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全国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大问题

一是规划先行和盲目建设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农业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建设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展开,避免盲目建设。

二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和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的问题。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不搞强迫命令,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把实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由于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求为之服务的信息化产品要低成本、广覆盖、讲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是信息化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要解决价格问题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

三是硬件超前,软件落后,有路无车的问题。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避免“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网络无应用”的尴尬局面。

四是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的问题。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要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五是多元化投入和重复投资问题。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撑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产业链。在推进机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必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政府要规划和监管,避免重复投资。

五、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各涉农部门、各省、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要引导各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理性务实地看待农村信息化市场,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实行集约成片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不包办代替,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整合资源、多方共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动员、统筹、整合包括电信运营、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整合我国农业、林业、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队伍、普及教育。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采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多途径,大力普及农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知识扫盲教育,大量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人才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应用能力。

(五)注重实效、稳步推进。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达标升级;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信息化汇报材料 篇七

关键词:报刊阅读  真实性  必要性  操作性  策略性  四会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王英民老师 (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清华附中英语教研组组长)说“不会阅读就不会学英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很好的听力,没有阅读就更谈不上写作,没有阅读也不可能很好地去表达……”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和要求。英语阅读理解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高考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难度逐年增大。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界已经改变原来只侧重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做法。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笔者认为引进报刊是解决此问题的好办法。

二、报刊阅读的真实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制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本阅读材料不够丰富,课外阅读量少。课本作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英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但从内容方面讲,所选课文的材料过于单一,阅读材料过于大众化,没有学生所想获得的语言信息。所以学生很难对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现象有过多的兴趣。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也就被弱化了。在加上课外阅读材料语篇的文本展示形式缺乏真实感和真实性,很难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6%的学生在课外能去读英语课外读物。而交际法和流利第一原则都要求信息输入量大,通过对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一特点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中发现和总结语言使用的规律,进而加以掌握运用,从而达到发展语用能力的目的。而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也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乐于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报刊作为一种时事英语,迎和现代生活节奏,突出阅读话题,在学习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三、英语报刊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除了充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丰富阅读材料至关重要。笔者选用了报刊阅读。《21世纪报 中学生版》是我在高二时全班统一订阅的报刊,使用该报基于以下原因:

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学能力

实践证明,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21世纪报 中学生版》文字浅显,特别适合高中学生。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是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准确了解当今现代社会的好途径;特别是选择了那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章,如足球、体育、电影明星等。这些阅读材料是他们经过努力便可以读懂的。

2.接触西方文化,了解风土人情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报刊的时效性、新颖性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为英语学习者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是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非语言制约因素。这是单纯的课本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的。

3.进行大量阅读,培养阅读技巧

近几年的阅读理解试题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并加大了阅读材料的文字难度,对词汇理解的要求有所提高。正可谓阅读技能的三要素:速度、理解、词汇在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省略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也随处可见。结合高中学生已有一定词汇量的前提,进行大量阅读,培养阅读技巧,进行侧重于获取信息的泛读将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而报刊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泛读材料。

4.深化阅读理解,带动听说读写

阅读的提高不仅可通过具体的阅读教学而提高,也可促使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反过来更大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21世纪报 中学生版》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此报有8个版面,分“国内外新闻”、“文化与体育”、“校园生活”、“开心驿站”等专栏。教师可充分利用报纸文章的不同题材和学生对所读材料的浓厚兴趣,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因此,有效的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5.运用报刊阅读,扩大词汇容量

阅读理解的一个难点是词汇量的缺乏。但词汇量不是整天泡在单词堆里就可以提高的。其实阅读是扩大和巩固词汇容量的最好方法:可以利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并鼓励学生把这些新单词积累到单词本子上,放在身边,利用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加强印象。另外,“Help” 栏中列出的单词为必背单词,每周一进行听写。持之以恒,又会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记忆了旧单词,同时学习了新单词。这样滚雪球似的向前发展,不知不觉中词汇量就扩大了,成为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加强的基础。正如有些同学所说,原来拼命背单词过眼就忘,而现在没有刻意去背,反而记牢了,也会用了。这种做法正符合了在篇章中学单词,在用中学单词的学习原则。

6.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由于《21世纪报》是周报,每周一学生拿到报纸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阅读。根据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有正常人都有8种智能,只是每个人在8种智能中所拥有的量各有不同,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结成小组,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检验学生读报和组织活动的成果;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猜想、辩论、采访、小品、歌曲演唱、甚至配音等等。这样,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在精彩的演讲中学生感悟到语言学习的真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英语报刊辅助教学的操作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范文,共有2879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下载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