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企业文化 > 员工思想 >

坚持与时俱进(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1-09 07:04:5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与时俱进

论与时俱进

【摘 要】当今社会既是科技人才的社会,不断向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知识创新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理解与时俱进,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潮流里逆流而上。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理解的人生真理。

【关键字】创新 实践 发展

一、“与进俱进”的基本含义。

含义:在《易经》和《楚辞》中都有一些相关记载。《易经》上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就是“损失、得失”,“益”就是“收获”,“盈”就是“满”,“虚”就是亏,意思是说利益得失赢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同时变化的。《楚辞》上讲:“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贤人不停留对某一事物的固定理解,或者说是不跟在事物发展的后面去理解,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跟进的理解。从词义面上的理解,“与”就是跟随,“时”就是时代,“俱”就是全面,“进”就是前进,与时俱进就是正确识时,积极求进,也就是说随着时代发展而全面推进。用通俗的话来理解,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深层意义上讲,“时”,是对客体的描述,指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进”是对主体的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党要在理论上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与时俱进,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路线;列宁提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江泽民把“与时俱进”融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将其

提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来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二、“与时俱进”的在实践中的发展及体现

1、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2、“与时俱进”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精神。伴随着每一代人的生活。

江泽民在2014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2014年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了起来,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以这种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明确理论创新的目的和主旨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当前要着重抓住“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实现“三个解放出来”,把握“三大规律”,我们就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与时俱进。

4、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方针,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5、“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社会进步都是在与时代的进步中才得以从在的。我们在学校学习,社会生活会遇到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但是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与时俱进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就是根据时间,地点,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进取,能够及时创新得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使问题更加简单方便。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时常很迷惑,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不会运用,而且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求不同。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时不能正确选择。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每一个职业要求是变化的。也就是与时俱进。时代不同,所需不同。因此只有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正确选择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三、“与时俱进”的意义与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创造前人没有的理论,解决新问题,开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与时俱进>论述》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2014年06

月21日

[2]《胡锦涛“三个代表”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4]《人民网 学习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邢贲思

[5]《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成果 武国友;胡永强》

写作过程:在编写论文的过程中,在图书馆借阅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相关书籍,并参考了书中有关与时俱进的文本内容。并且整理收集了重要信息。不仅遇到了一些事例稀少的困难,而且在编写中对大量信息的整理也十分的费力。在此基础上大量收集了考试吧上的网络信息作为参考。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完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系别:电力工程系

班级:发电1035 组员: 方晓强(12) 白继禹(13) 张志伟(29) 时间:2014/11/18

第二篇: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的状况,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本文从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几个时代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以及讨论如才能与时俱进。

关键词: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变化着的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为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不断增添新内容。

一、早在1872年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马克思、恩格斯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②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通过再版的机会及时修改和丰富原来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

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了革命措施没特别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有不同写法了。”“由于近25年有了巨大发展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纲领有些地方过时了。”以上这些足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订正、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

二、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一种既继承又发展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列宁认为,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俄国当时就是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取得成功。列宁的这一论断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一理论指导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证明。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的典范。他带领全党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同样强调要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9年他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四、邓小平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引发了一场“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胜利而告终,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提出要对我们以往的错误,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他还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这就为我们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正是以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找到了一种体制上的保证。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庄严历史责任。江泽民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求全党“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断很深刻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以胡锦涛为代表提出的和谐社会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食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协万民”。此外还有很多古今对于和谐及和谐社会的描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观。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七、怎样做到“与时俱进”

1、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用历史的与时俱进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要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出现曲折时经受住考验,并做到敢于与时俱进,善于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更好地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3、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继承,但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维。

4、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就是要面对新的实践,揭示新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结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摆脱传统陈旧观念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剧烈变动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怎么“进”

——也谈点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问题

乐治中学 龙羽良

题目是琢磨了几次才定夺下来的。开始本来是想结合本职工作,谈谈“与时俱进”的话题,所以题目是《“与时俱进”怎么“进”》,写下后又觉得这话题太大。自己才疏学浅,理论素养驾驭不了这么宏大的话题,只好加了个副标题——也谈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问题,这样范围就缩小多了:首先是“班主任”的工作问题,并且只就“初中”而言,而不是整个教育系统;其次是只限于对学生“德育工作”,而不包括其他;第三是只谈“点”,意即只是局部的浅谈,而不敢全面、深刻的谈论;四是加了个“也”字,大略就是凑凑热闹之意,因为本人只当过两年的班主任,论资排辈,皆属末次,但也还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可以谈论一下的。如此这般,才不致诚惶诚恐,古人所谓“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大概如此吧,此乃外话,休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先从别事说起——

1993年的“五.一”。央视的《东方时空》开播了,45分钟的栏目,最初是由几个子栏目构成的,其中一个子栏目叫《东方之子》,是一个人物访谈的板块,访谈的嘉宾,当然是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今天我们看各类的人物访谈节目,在画外音的解说中,对当事嘉宾都是直呼其名的,一般并没有加上“老师”、“老人家”等字眼,作为观众或听众的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且不管嘉宾的身份、年龄、地位等。这都是《东方之子》首开先河。然而《东方之子》开播之前。围绕着对嘉宾的称呼问题,栏目组是颇费了一番考量的,因为请来的嘉宾,大多是一些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如果在节目里直呼其名,显得不尊重,甚至被认为连起码的礼节都没有了,但问题是:如果在节目里称呼他们时总冠之以“老师”、“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表示尊敬的字眼,就会有许多反感的声音出现:你尊敬他那是你们的事,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啊,你称他为什么“老师”或者什么什么“家”,难道也要我们跟着接受吗,我不认为他有那样的境界啊,你这不是强奸民意吗!看看,这么一个简单的称谓的问题,要考虑这么多因素。要知道,1993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10多年,早已不是之前的那种一元化时代——上面说,下面听,观众只有耳朵,不准有嘴巴,这是其一;第二是当时的电视制作理念早已有了“平等”的意识,如果还延续以前的单线传播思维,那《东方时空》恐怕早已夭折。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在《东方之子》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叙述方式——对嘉宾直呼其名。这个细节,是我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里看到的,当时的感觉是:隔行如隔山。今天我们作为普通观众,看到电视屏幕上那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其实背后都是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在支撑着。

来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何尝不是这样的状态呢?首先是每次全国性的课改带来的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包括教育者自身的一些改进,都是有一些意识和一系列的系统的理论在支撑着,其次是受到的一些误解,也是因为隔行如隔上的缘故,比如有人认为学校还在用教鞭,比如认为教师就是井底之蛙式的书呆子(当然有一部分的确在执著地配合这一观点)

别人是因为隔山而雾里看花,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就不能糊里糊涂 1

了。拿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来说。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是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打一枪换个地方”,毫无规律可循,1+1一直等于1,毫无进步。那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呢,愚以为有两点:一是做一个不落后于时代的人,把握时代脉搏;二是要掌握自然、社会、心理等一些基本的学术理论(不只是教育的)

在用事例佐证这两点之前,先得承认有关班集体的一个事实:如果一个班(40—65人的规模),固定(是固定而不是随机)有3—5个以上的学生常常违规违纪(先保证所制定的班规是合情合理的),让其他任课教师都感到厌烦、失望,这是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出现了问题,这个假设若可以接受或勉强接受,那讨论可以继续。针对班主任自身问题,是不是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呢?

一、整体与部分的问题。主要指两方面:时间上的纵向之间和全体学生的横向之间。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之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有自己的历史,也有现在与未来,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一个个有机整体,因此,德育工作也自然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系统。这就需要把三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同时,更要考虑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方式。比如就学生的共性而言,七年级时表现为延续小学时的“听话”,到八年级就叛逆,九年级开始独立思考,所以七年级时主要进行严格的灌输与矫正,八年级时重在平等而深入的交流,九年级则可开放式的协商,简言之就是“七严八活九开放”,而这三个阶段不能颠倒,前一阶段更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好,后边的收效才可靠。又比如就整体的班风班纪而言,面对班级的全体成员,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还是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我想应该是后者吧!这基于两点考虑:整个班不可能都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若面向全体,势必伤及无辜,引起心理不适;一个班内其实也就那么几个重点盯防对象,面对他们,小范围或一对一的解决,效果比面对全体要好。二是德育工作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能全体一样,全员统一,否则让学生无所适从,其效果就有如隔靴搔痒。以上思路的依据,其实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理论。但有人知道,又偏不这么干。为什么呢?因为他读书时他的老师就是这么干的:三年都是一个样子;经常面对全班集体训话。那时候的的很多老师也是这么干的,所以他认为这样做天经地义。看,这就是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吧!

二、姿态问题。与学生打交道,姿态很重要,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比如叫某个或几个学生走出教室单独谈话,该用怎样的姿态示人呢?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还是有建设性的平视?我想应该是后者。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加之90后、00后的共性心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较早地趋近于成人化,但经验又严重欠缺,所以他需要指点,而不是劈头盖脸的指指点点。所以若你在他们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时,德育效果定然收效甚微。这又关系到心理学。比如与问题学生个别谈话,先强调是聊天而不是训话,是询问而不是责问,并且谈话内容还要保密,不能让别的学生或者老师听到,这是给足面子,在平等的氛围中深入交流,因为每个问题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多倾听,多鼓励,多建议,多宽容,效果要好得多。

三、时机问题。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有时机的选择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需注意:一是也有必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正如俗话所说的“别总拿一张嘴背在他身上”,要分时间,看场合,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此问题,你却讲彼问题,显然他们会反感;他一脸茫然时,你却独自津津有味表演,缺乏共振,无疑他会麻木!二是要会借势。太极高手有借力用力之说,市场营销,也有借势宣传推广之法,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讲此借势之道。学生与其他老师之间,2

与学校之间,与家长和同学之间,总会有一些交集、互动,不管是良性互动还是恶性事件(如果是恶性事件也别怕,只要未达到违法乱纪),这恰恰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的一个绝好时机,正是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时机。比如两个男生因互相“看不惯”而相约“单挑”,又如一个女生因浓妆艳抹而被学校逮个正着,这些都是机会,这比平常预防式的教育效果要好。这就是借势!

四、理论高度问题.但凡写进班规里不准学生出现的行为,请一定从理论的高度讲清楚“为什么”。比如学生抽烟的问题;故意穿奇装异服,故意迟到,故意奇腔怪调,奇装异发的问题;逃课问题;故意长发遮眼以及课堂上乱说话问题;集体犯错(比如集体逃课)问题;盲目追星问题;女生妆饰成人化的问题;课堂上嗑瓜子、嚼口香糖、剪指甲、穿拖鞋问题;还有早恋、人际关系及个人精神状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都会遇到的,也会在班规里写清楚不准这些问题的出现。问题是你纸上写清了,口头上交代了,学生也可能记住了,但你解释清楚了吗?如果不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出现这些问题,你认为学生会真正信服吗?如果是以自认为很强大的的那点可怜的“权威”硬压下去,那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根本管不住,二是学生很“听话”,但只是工具而已,奴性十足,不能成人!

以抽烟为例,假如有学生问:我为什么不能抽烟?这问题罕有学生会当面提问,但其实他们心理一直有这个疑问,所以必须解答好。如果你回答:按规定学生不能抽烟,至少不能在学校抽烟。这样的回答纯属正确的废话,就好比问一个人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死了,而回答是因为他活得不够长。可能你又会回答说:抽烟当然不好,第一浪费钱,你看你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多辛苦,钱来之不易,第二对身体不好,年纪轻轻,把肺都熏黑了等等。据我所知,在时代发展到21世纪的后工业革命时代的今天,有许多人还在用这种盛行于上世纪的这套说辞来忽悠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前文已说过,就是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因为当初他的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今天他也这么说。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但不会买账而阳奉阴违,还会暗笑其迂腐。我们回头来看这套说辞出什么问题了,第一是“本来就规定不准”,这刚才说了,属于正确的废话,主要来看另外两点:浪费钱财和伤害身体。先说伤害身体,他马上会在心里想:老师也抽烟,他父亲也抽烟,不见身体有什么问题啊,特别是他自己抽了,也不见身体有什么问题啊,至少没看不到,没感觉到,所以他口服心不服。再来说说浪费钱的问题,不可否认,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一定比例的家庭生计困难,对困难家庭来说,学生悄悄抽弄钱去买烟,确实会造成家庭负担。但要注意的是,那些抽烟的学生大多是家里还算不错的小康之家,这点钱在他看来谈不上浪费,你说他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多么多么辛苦,他还可能暗笑你那点可怜的工资还不够他父母喝茶,当然抽烟的学生也有来自家庭困难的,但你会发现他们有一帮家境不错的“狐朋狗友”会经常为他提供,而且他自身也早已麻木,对父母的难处不会心疼到就此不抽。而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麻木空虚而抽烟,因结交一些狐朋狗友而抽烟;而抽烟又导致空虚麻木,又以烟为媒介而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滋生另外的问题,如此恶性循环!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就该对症下药了,怎么办呢?两点:一,讲清道理。二,找到根源。开始抽烟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抽烟时至少有两三个同伴吧,即便没有,有了烟并且有了抽烟这一行为,是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的,这就是常言说的“烟搭桥酒开路”;几个人既然都可以在一起抽烟,那为什么不可以在一起喝点酒呢?于是又有更多同伴加入,开始可能是随便喝点,频率也不高,并且心理还有点放不开,时间一长,开始经常喝,经常醉,于 3

是学业也荒废了,接着又常在一起上网,一起打架,一起泡妞….这其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一点点可能是不经意间的放纵,就有后边的一系列的行为出现而且愈演愈烈,变本加厉!这就是著名的骨牌效应,亦即多米诺骨牌效应,指的就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理论可以简单提及,但一定要把这种连锁反应导致的恶性循环,结合学生自身的的实际情况摆明!这样给学生说清道理,并不能保证他马上改过,但至少可以保证两点:一他不反感,紧接着他会愿意听你讲下去。如果你还没开口他就知道你要讲什么,怎么讲,他心里就会有抵触情绪,这是人的共性,即便你讲的有几分道理,他也不买账。这样的德育是失败的。第二,他以后再犯时,心里就或多或少有点顾虑了,也能多多少少有意识的思考一些问题了。这时再加强跟踪,监督,效果会好很多。包括逃课,也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也是从一两节自认为不重要的课开始的,这一两节“不重要的课”,就是骨牌效应里最初的那个“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但时间长了,逃的节数逐渐增多,最后也不管重不重要了,早上逃了,下午想逃,觉得今天都可以逃了,明天也同样可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然后是找到根源,就是找到那个“很小的初始能量”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对症下药!当然这点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配合了!而学生的配合,又取决于班主任的谈话艺术了!

所以,还是上文提到的:每个问题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大多又与人的心理机制有关。比如故意穿奇装异服,故意迟到,故意奇腔怪调,奇装异发的问题,这根本的原因是其实就是混得差,因为人性深处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表现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当自身一无是处或者还未发现自身优势时,就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来达到这一目的了。可以举很多例子,甚至是阿q的例子:阿q一无所有,且额头上还长了个疮疤,总之是软件硬件都不行,于是他只好和小d比身上的谁的虱子大并且咬得响。当然这个道理要及早面对整个班不点名不针对的讲清楚,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果真出现这类行为了,那就单独谈话,但在简单复述上述理论时,还要重点肯定这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任何成功都是与众不同!又比如有部分男生故意把头发遮住眼睛,或者在课堂上乱说话,这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体现;其他的许多现象,也都能找到它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

集体犯错——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盲目追星——崇拜的本质是无知!

女生妆饰成人化——美学问题;

课堂上嗑瓜子、嚼口香糖、剪指甲、穿拖鞋等——现代礼仪。

不合群——团队精神,人格魅力!

遇变故而萎靡不振——祥林嫂心理。

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再向学生阐述清楚,以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在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朝好的一面修正,这是人类心理固有的一种建设机制,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表述的就是这种心理机制,而班主任要做的,首先是讲清楚“为什么”,这样才会有一个共通的认识。这样就减少了动不动就叫学生请家长的次数了

综上,没有一定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和理论素养,正如牵牛没有牵着牛鼻子,就很难知道许多问题从哪里来,怎么演变,怎么解决,忙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第四篇: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

———《8090》的评析

从目前央视到地方台,各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包括连续剧、娱乐节目等等都是与当前观众,也即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接受息息相关,而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电视节目的内容来展现,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也即是观众的品味,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清晰的明白电视文化所表现的正是当前国民的文化素质的程度,进而你可以引出对国民的素质的深层剖析。

《8090》是湖南卫视于2014年11月30日开播的一档情感节目,定位在“中国第一档青少年情感节目”。《8090》是湖南卫视对情感类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它将视线对准80、90后,讲述情感经历、分析情感困惑、解决情感问题。凭借鲜明的主题、辛辣的话题、新颖的形式,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一、积极向上的节目理念,传递人文关怀

2014年情感类访谈类电视节目遍地开花,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竟然达到170个左右,时至今日鲜有哪档节目能被观众记住。节目中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的弊病影响了节目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三令五申情感节目不能只关注边缘话题,原因在于边缘话题会带来边缘情感、边缘价值观,如二奶、暴力、乱伦等话题,可能带给受众不良影响。《8090》小心地避开了这些雷区,如其博客上09年底的节目发出的讨论话题为“上学无用?网婚?婆媳关系?隐私?”分别关注教育、恋爱、婚姻,这都是人们司空见惯又颇为棘手的问题,在主持人和观察员的调解下,多数节目以“类团圆”方式结束,达成了对受众的正面引导之势。

价值多元化时代,主流与边缘之间的界限原本模糊,我个人认为,《8090》的话题之一是让边缘化生存的人物演绎有关主流价值的故事,如前十五期中有钢管舞女《钢管舞女的艰难爱情》、侏儒症患者《小矮人相亲奇遇记》等。

《8090》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引导观众理性思考,促使观众产生感悟和启发。同时,《8090》栏目在一些细节设置上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比如舞台上的帘幕,用于保护一些不愿意面对观众的受访者不会暴露在镜头下;在外景采访时,为出镜但当不愿意露出面容的受访者在画面上打出马赛克等等。此外《8090》还真心诚意地帮助受访者解决问题,追踪受访者问题解决的进程,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援助。比如《婆婆、女人和狗》,这期节目在录播时他们的矛盾本已解决,但是记者做了后续追踪,发现仍有问题存在,最终在记者和当事人的共同努力下,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细分受众群体,吸引年轻观众

节目定位是目标营销策略在电视传播领域的重要应用。面对节目同质化,明确节目特性,科学定位受众群,形成自己独特的卖点,有利于节目脱颖而出。

1、定位80、90后

大多数情感类的节目的内容比较宽泛,多是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的煽情故事,缺乏明确的观众受众群。《8090》通过细分受众,展现80、90后人群的思考与感情,打出了“中国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的口号,与其他情感类节目形成差异化竞争,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8090》讲述的校园爱情、师生恋、网婚、剩女、新婆媳关系等新锐话题,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反思的同时启发人们怎样去处理各类情感问题,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真实鲜活的80、90后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魅力和看点。虽然主题定位年轻人,但因其内容多元化、包容性强,设计话题影响力大,也吸引了一些其他受众群体。

2、节目包装青春时尚

为了符合受众群的欣赏习惯,《8090》对节目包装做出了大胆尝试。节目包装围绕“年轻”大做文章,充满时尚、新潮的气息,符合湖南卫视快乐、年轻的整体频道风格。具体来说,节目通过多种剪辑和包装手法,加入娱乐元素,丰富视觉效果。主题曲,《8090的歌》旋律动感、歌词励志,尽显活力、时尚的风格。演唱者“快乐男声”张杰是杰出80后青年的代表。节目logo颜色鲜亮,片头清新活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活泼的灯光效果、淡紫色调的舞台、闪亮的水晶帘,营造出的格调温馨浪漫,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符合当事人的心境,也与节目的主题定位和风格相得益彰,增强可视性,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三、多元化叙事元素,强化传播效果

人们通常喜欢看曲折动人的故事,其开端、高潮、结局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8090》节目时长达72分钟,要想感染和打动观众,节目设计必须涉及到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法讲故事。情景再现和现场讲述的表现形式,悬念设置、互动交流、矛盾冲突,使节目叙事严谨而又丰富饱满,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1、跌宕的故事情节

设置悬念就像戏剧里的抖包袱,利用观众的心理接受规律,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感,营造紧张的气氛,引发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并引导节目的叙述方向,牢牢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8090》(请勿抄袭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注重剧情的铺陈,悬念的设置和揭晓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中:

节目预告片中提出疑问,展示委托人的情感问题或遭遇,吊起观众的胃口;讲述过程中又设置悬念,制造兴奋点,增强故事曲折性;随后一步步揭开谜底,吸引观众持续收看。此外,委托人寻找的对象出场时,以倒计时的形式制造悬念,让观众在5秒钟的时间内猜测相关人物是否到场,营造紧张而又期

待的氛围。

2、设置“情感观察团”,构建多重交流空间

嘉宾团在节目中被称为“8899观察团”,一般由男女8人按基本相近的比例组成。节目中展现出两性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嘉宾的职业有律师、有学生、有主持人、有购物专家等等;嘉宾的年龄有70后、80后,还有年龄更长的“妈妈观察团”,他们从各自的职业、经历等来分析问题,呈现了多样化的观点。

节目中,嘉宾们常在受访者诉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过程中,产生争辩。他们为受访者剖析情感中的是是非非,常会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观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在遇到受访者内心纠结的状况下,心理咨询师陶思璇会以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并给出建议。

第五篇:与时俱进

论文标题:与时俱进——教师胜任的良方作者姓名:过

工作单位:尚庄中心小学艳 琴

与时俱进——教师胜任的良方

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我认为在当今教师的“能力构成”中,最起码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 教书育人的能力

古人常叹“经师易得,人师能求”。古称“经师”,是指那些只教给学生知识的教师;古称“人师”,是指那些不仅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教师。社会不只需要“经师”,更呼唤“人师”。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或只能做“经师”而不愿或不会做 “人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要重点注意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的内涵正在不断深化,也就是说,“教书”,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书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培养好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人人都会学、都爱学、都能学好。“育人”,不是单纯“空对空”地给学生讲些政治术语或“大道理”,更要教给他们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等。二是要明确“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从逻辑上来讲,“教书”和“育人”是两个交叉概念,由于交叉概念的外延是相容的,因此,不能把它们作为互相排斥的两个概念来进行使用。“教书”是“育人”的途经和手段,而“育人”是 “教书”的归

宿和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不能也不可能分开进行的。经常听到有一种“只教书不育人”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存在。三是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属性,没有不育人的教师,但有育不好人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充分正视和挖掘自身和学科、教材、知识中的各种育人因素,不断改进教书育人的途经和方法,让教书育人成为一门艺术,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个可适应时代发展的“专家型”名师。

二、 教育科研的能力

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尽快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家”的时代。要实现教师这种新的角色转换,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能力。那种苦干有余、巧干不足,不懂教育的传统“教书匠”,必被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时代所淘汰。

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关系非常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所有能力中最具创新精神和后发优势的能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是要端正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懂得国运兴衰在教育,教育兴衰在教师,教师兴衰在教研,从内心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看

成是自己份内的事,意识到自己不懂教育科研,就是一下不称职的教师,以增强职业危机感。二是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养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习惯,善于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当成实验对象,把校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坚持把教学中碰到的难点,作为教研工作中的重点,通过教学反思和个案研究等形式,开展一些实用性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三是要本着在什么岗位说什么话,哪点感受最深写哪点的精神,通过多思考、多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与教学品位,使自己成为一个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科研型”名师。

三、 终身学习的能力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从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今天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单是“一条流动的河”还不行,还要保持好这条河的“流量”、“流速”和“水质”。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要做到终身学习。否则,教师随时都面临着落伍的危险。

终身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个质量概念。要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质量与终身学习能力,关键要重在自觉、贵在坚持、巧在结合抓好学习,其

主要办法有:一是要注意结合本职工作去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是许多有识之士的成功学习经验,对教师同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徐特立老先生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的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只有善于把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才能处理好工学矛盾,才能使工作和学习都取得进步。二是要注意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采取“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经常带着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对于平时工作比较繁忙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受益终身的学习和策略。三是要注意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去学习。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不断学习和再学习,以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个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学习型”名师。

教师具备了以上的能力,与时俱进,一定能让教育这叶扁舟划向顺利的彼岸。

word该篇DOC格式坚持与时俱进(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766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坚持与时俱进(精选多篇)下载
坚持与时俱进(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