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珠三角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
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引进和发展了许多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度高、污染较大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以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特别是低利润占主导的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等成本的提高,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增加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续的地步,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现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打造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使得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已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珠江三角洲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经济久发达地区转移。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产业优化升级的阶段,无论从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从解决环境和企业资源等问题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类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传统产业(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 也包括手工业,农业等),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次产业转移中占很大的比重。曾经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占一席之地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统称)外向型加工企业正在不断的退出珠三角地区。正如当年港澳把这些企业向珠三角转移一样,现在因为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珠江三角洲也需要把这些产业向周边地区和内地转移。近年来持续走高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使得许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广东省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工资提高100元珠三角就会有数百家劳动密集型工厂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空间已经是十分的狭小了,产业转移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产业转移可以让这些企业把工厂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把研究和市场销售的中心仍然放在珠三角地区,像当年香港和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关系一样,和珠三角形成“前市后厂”的关系。
三、珠三角各城市产业转移的特征
目前,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抱团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抱团转移能够保持规模效应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利于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广东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经营协会会长王廉在演讲中指出,珠三角各个城市的产业转移过程迅速,转移的特征日益明显。
(一)、深圳 企业抱团转移趋势加剧
王廉详细分析了各主要城市的产业现状,他指出,深圳目前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是纺织服装业。“服装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几乎没什么利润,已经有很大部分转出。”王廉认为,这部分产业转移出去,有利于城市产业的升级。“政府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产业转移,转出去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优势产业进入,这对完善城市的产业布局非常有好处。”
据介绍,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有一块是生物制药。“这一块不是简单的搬迁,主要是在一些资源优厚的地方设点,很多总部仍然在深圳。”他指出,生物制药目前主要看重的是西南地区。“云南、四川的生物资源几乎占到全国的50%,这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好处。而一些加工配套的产业转移到天津的比较多。”
“加工型转移的抱团趋势在加剧。”王廉说。而在众多加工型企业看来,配套的东西一定要转移出去,只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亲戚朋友多了当然是好事情。”一家加工型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
(二)、广州 建材、装饰加快出走速度
广州的专业市场发达,仅以皮具为例,皮具专业市场的发达带动了工业设计公司的发展。目前建材和装饰向外的出走速度加快,水泥企业刚刚有一家转移到广西,前后达成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有些产业是整体走的,走的力度很大。”服装、纺织方面,白云区的几个大的纺织厂在当地都几乎没什么前途,有的正考虑向越南迁徙。
(三)、东莞 会考虑科研气氛浓的地区
东莞目前产业转移的压力最大,据不完全统计有3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比较集中,约占广东的1/10.东莞的产业布局是,各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据王廉介绍,仅虎门一个镇,去越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有300多家,东莞还在越南建立了东莞工业区,主要的模式是越南出市场,东莞出资源。
在谈到东莞产业转移的现状时,王廉说,东莞首先要转移的是纺织服装业,其次是电子信息业,最后是家具企业。纺织企业已经开始抱团去外地寻找第二、第三商机。信息电子产业不是全面转移而主要是针对外地的合作。他说,自己前不久考察成都的工业园时发现,有20多家东莞的信息、电子产业,还有几家是深圳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制造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多企业考虑向技术研发的方向走,如果搬出去,一定会考虑接下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所以,选择时多会考虑一些科研气氛、配套完备的地区。”
(四)、佛山 陶瓷继续转向中西部
今年年初,南庄陶瓷企业与国内陶瓷产区合作洽谈会举办,来自中西部十多个地区的政府招商团,争相承接佛山新一轮的陶瓷产业转移。
国内的陶瓷产业,一直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在发展,2002年南庄建设华夏陶瓷城,拉开了陶瓷产业调整的序幕,而第一批16家陶瓷生产企业的全部关停,则宣告南庄镇陶瓷产业专项整治第一阶段初战告捷。按照佛山市有关整治工作要求,计划对南庄辖区内的75家陶瓷企业,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淘汰转移”类企业,原则上将现有陶瓷企业的低端生产线全部搬离南庄:2008年底前,完成56家企业整治;2009年底前,完成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整治工作。
据介绍,佛山新中源陶瓷已经在四川夹江、湖北当阳、湖南衡阳、江西高安、辽宁法库等地投资设厂。佛山陶瓷还在继续西进。
珠三角产业转移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企业抱团转移”,也就是整个产业链的转移,这样的转移方式备受推崇,因其大大节省了重建产业链的成本,也节省了企业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不少转移的企业都反应,相关配套企业应该跟着转移,这样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毕竟企业转移了并不是去“等死”,而是为了另谋出路重新发展。
四、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一般情况下,沿海产业是在就近、沿交通线梯度转移,然而也有失常规之时,有时会选择一些条件好的“极点”进行跳跃式转移。这样的机遇并不是时时有、经常有,也不是自己独家承接,全国到处都伸出抢抓转移产业的“饥饿之手”,如果坐等观望,退让一旁,那就只会“挨饿”。因此,我们在具体承接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特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以超常规的发展理念,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大开放大招商的方式,完善配套设施、制定特殊的招商政策,打造精品环境来积极承接东莞的产业转移。
1、以大开放大招商的方式推动产业转移
进行全方位对外对内开放,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开放发展意识;在体制上,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具有活力和效率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坚持以产业关联度来招商,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聘任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进行,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会展招商、文化招商等,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多元动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聚焦,全力搞好跟踪服务。
2、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认真研究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掌握其创新、发展、成熟、转移规律,围绕本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制定有效的规划、策略和优惠政策。总体思路:在充分结合本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基础上,既着眼当前发展需要,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既着眼与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又考虑寻找优势互补、转化和提升本地区的传统的产业、企业;既考虑同周边经济区域的分工协作,又着眼自身的主导产业和特色。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一是利用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企业。要利用本地区丰富物产、原材料和水电资源等,集中力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原材料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改变传统资源开发模式,使其资源优势真正变成新的经济优势。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立足于开辟广阔的内陆市场而发展生活消费品产业,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立足于打入东部地区及国际市场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立足于人文地理条件而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的钢铁、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三是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可借助发达地区网络、信息、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技术,高起点高规划地吸收发达地区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也可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或创造条件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的新兴产业,进行优先培养或与发达地区联合做强做大。
3、以配套设施的完善吸纳产业转移
一是组织配套。加强对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承接梯度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政策支持到位、服务协调到位;二是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人居环境、社会治安等;三是产业配套。围绕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四是人才和技术配套。发挥职校、高校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用人选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4、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承载产业转移
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考虑园区工业整体布局,建好园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为产业转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载体”。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要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工业园区,不仅吸低层次产业转移,更应积极引进更具比较优势的较高层次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走特色园区之路;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根据本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多主客观条件把握产业引进的“度”,产业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应以转移效应最大化为标准,重视发展高关联度的产业;在园区管理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
5、以打造精品环境为宗旨服务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能否取得成效,环境是关键。一是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公正、严肃的法制环境。主要是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四是鼓励创新、保护干事的人文环境。坚持唯才是举导向,健全人才使用、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人才进入条件和优惠政策,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氛围;五是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奖励守信者,惩治失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