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

发布时间:2019-11-21 20:02:3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

摘要:“同侪压力”是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形成的压力,在应试环境下,特别是目前各种课外辅导班以及兴趣班火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同侪压力对于个体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班级这个正式同侪群体,还来自其他因年龄相仿、兴趣相同等因素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同侪群体。本文从个体心理发展特征、群体心理契约及群体规范等方面分析了同侪压力的成因,探讨了其对学生产生的双向影响,并着重从心理引导、社会规范、化解技巧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同侪压力  形成  影响  改善

引言:今年来,随着社会升学压力的加大,又叠加应试教育未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各种课外辅导及培训机构火热发展。课外辅导和培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应试环境下,不管是兴趣特长班,还是课后作业辅导班,辅导和培训机构基本是以升学为导向设置课程,进行辅导,这使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更加愿意的把孩子送去辅导机构。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因为应试环境和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其实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受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着班级这个正式同侪群体和其他因年龄相仿、兴趣相同等因素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同侪群体的压力,学生之所以参加课外辅导和培训,很大原因是想稳定自己在班级群体的地位,怕被忽视和边缘化,为了“面子”等。研究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对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成因

交往是人类心理的基本需求,学生因为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及教育环境的影响,自主意识增强,往往更乐意和自己年龄相同或相邻、素质大致相当、目标和行为规范相互认同的同侪一起活动交往,这种交往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达到自我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等有重要影响,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同侪压力。

(一)多元交际环境下个体对被尊重、被认可的愿望更加强烈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持续一生,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循环交替,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冲突。学生时期的主要冲突是“渴望长大和被肯定”,他们想摆脱“孩子”的刻板形象,建立新的自我,不愿接受成人社会传递的命令、告诫、劝说和指引,他们希望被尊重,更注重平等、公正,往往会认为来自成人社会的批评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侵犯隐私”,所以他们更愿意“物以类聚”,从同伴群体中获得心理的发展和满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多元,除了现实生活的同侪群体,QQ、微信、博客、网络聊天室等信息交流平台更是为学生交流信息、发表观点、沟通情感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不管是在现实的同侪群体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同侪群体中,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由于各自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心理个性的不同,况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肯定会存在缺点和不足,所以交流的成员越多,交流的话题越多,个体就越容易感觉“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优点”“对自己所做的事失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感受到来自同侪的压力。

(二)个体观点、行为和群体心理契约存在冲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融入到某个社会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被群体中其他成员接纳和认同。而学生在这一点上需求更为迫切,当自己顺利融入目标群体,感受到被群体成员认同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感到安全和愉悦,如果自己被目标群体排斥或疏离,就会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和恐慌。而目标群体在接纳成员时,会与成员达成心理契约,要求个体应该服从或认同群体的预期目标和标准要求,能够为之努力,甚至是做出一定的牺牲。所以学生在学校环境下为了稳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期待自己的观点态度、行为方式能够被群体其他成员感知和认同,会“少数服从多数”,个体向群体退让、妥协,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一致的行为。

(三)同侪群体规范的控制和约束

群体规范是群体内部多以约定俗成方式确立的内部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对群体内每个个体均具有控制和约束作用,群体内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表达与群体一致的意见,采取和群体一致的行为,担负起在群体中应负的责任,从而获得群体的认同和肯定。如果个体出现不同意见,将会受到群体内部成员的批评、压制、谴责甚至是被群体抛弃,这对学生个体的惩罚必然是严厉的。另外,“人总是生活在很多群体之中”,学生的直接生活世界,参与的同侪群体,是归属于大社会范畴的亚社会,其与大社会疏离程度和对群体内个体的影响力呈正比关系,疏离程度越高,对个体影响越大。当群体和大社会发生疏离时,如果同侪群体和大社会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同侪群体内强大而隐性的约制力就会发挥作用,促使群体内成员遵从于群体规范。由此可见,如果同侪群体性质的亚社会和大社会不相一致,常常会诱发学生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而选择遵从群体规范。

二、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影响

同侪压力是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形成的压力,要求个体的信念和行为应该和群体目标要求保持一致,从行为结果的性质看,同侪压力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影响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

(一)“同侪压力”的正向影响

首先同侪压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同胞兄妹相处及同伴交往的经验,又受到父母长辈的关怀呵护,因此不会关心别人,自尊心很强,常常固执己见,在行动上多表现为自私、骄横、很难相处。而同侪群体交往中,群体成员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会分享、合作、宽容、谦逊,面对其他个体的不同行为方式、思想观点,要能够学会移情思考,因此,同侪压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

其次同侪压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处事模式。在儿童阶段,学生从家长和教师那里受到影响最大,受到交往范围的限制,同伴群体的影响很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同伴影响力日益增大,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力日益变小。这是因为学生在平等、非权威的群体氛围下互相模仿、学习同伴间的行为,又相互竞争、对抗,因此在共同活动中可以形成独特的处事模式。

再次同侪压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实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实践,学生在群体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形成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比如:互帮互助、谦逊宽容、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等。

(二)“同侪压力”的负向影响

首先是群体与大社会的疏离容易使学生背离主流价值观。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期,或者是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是非对错的辨别不够冷静客观,“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再加上好奇心重,具有叛逆性等心理年龄特点,所以当同侪群体与大社会的疏离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越容易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其次是个体的盲目从众容易衍生许多青少年问题。未成年人的情感归属在其社会化需求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学生强烈渴望能够被他人接纳、理解、尊重,一旦同侪群体中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被非议、被拒绝、被抛弃,他们常常会放弃自我去讨好及迎合群体,从而表现出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有的为迎合群体同侪的目光,在衣着打扮、说话做事、思想看法上努力和同侪保持一致;或者是为了维系自己在群体的存在和同侪朋友间的友谊,面对同侪旷课、作弊、挥霍浪费、跟风恋爱等不当的行为,没有劝阻及举发的勇气;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迫于同侪压力,盲目从众,如参与吸烟、喝酒、偷盗、打架直至杀人等。 

总之,同侪群体中的从众行为,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衍生许多青少年问题。

再次群体动力负效应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错误影响。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积极的群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在同侪群体氛围下,学生容易丧失道德判断,产生付诸行动的冲动和胆气,“既然大家都这样做,怎么会是错的呢?”不会为自己的错误举动而害怕、犹豫和反思。另外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容易向同侪压力屈服,除了“同侪认同”心理和群体情绪感染作用外,“匿名效应”和责任分散也是主要原因。当个体处于同侪群体中,会出现去个人化,自我消融于群体,平时个人单独不敢做的事情,在群体内都会变得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因为个体的行为隐于群体行为之中,属于匿名状态,个体责任感变得微弱,认为“法不责众”,个体这种知觉的改变,会降低正常抑制行为的阀限,从而使学生在同侪压力下的从众行为更具冒险性,也更容易群体违规犯罪。

三、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改善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同侪压力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在与同侪交往中,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自我选择的能力不断增加,自我评价的需要也愈加强烈。而这种自我评价不管是从动机,还是从评价涉及内容分析,都表现出社会性评价的倾向,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教育应转向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同侪压力的个人行为和心理需求有正确而充分的理解认知,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克服同侪压力。正确对待同侪压力的方法有:远离欺凌弱小等,多结交一些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朋友;远离背离自己信念的俱乐部和组织,多参加与自己信念一致的兴趣小组和群体;和父母、教师多进行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主动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如何,都不去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

(二)关注自身特长,以自我优势提高个人自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也会有不足,拿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作比较,就容易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与此相反,如果取长补短,加强自己的所长,在群体活动中发挥自我优势,则会像马斯洛所说“感受到猛烈的愉悦、欣慰和甜蜜”从而产生要“即刻做点事当做报偿的渴望”。教导者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开展心理游戏、帮学生建立成功档案、参加新的有利于发挥自我优势的群体等形式,让学生变“我不行”为“我能行”,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提高自信心,采取积极的行动,从而增强应对同侪压力的勇气和能力。

(三)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群体亚文化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同侪群体对学生的身心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双向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积极同伴和群体,避开消极同伴和群体的不良影响。首先,在学生进行同侪交往时,教导者可以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的角度来决定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活动场所、活动用具等,了解学生的同侪交往,并使其在可控范围内发生。其次,根据同侪群体核心人物在群体中有号召性和感染力等特点,教育者可以开好班会,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开展有效学习,同时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群体的“领头雁”(即群体中活跃分子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肯定长处的基础上引导提升他们上进心,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感染和引领作用,利用他们的言行引导群体向良性发展。再次对于因个体爱好、志趣、习惯、行为相近而聚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群体,教育者可以分析群体对教育总目标的利弊影响,在尊重群体成员正当的志趣爱好的前提下,根据需要成立正式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如“足球队”“话剧团”“舞蹈协会”“文学沙龙”等,将非正式群体正式化。最后,教育者要规范同侪群体,使群体规范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群体的规范要求对群体内个体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压力,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观点立场、行为方式,决定着同侪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同侪群体规范和社会规范一致时,同侪压力是积极正向的,有利于群体中个体形成正确共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同侪群体规范和社会规范出现偏离时,同侪压力则为消极负向,会使群体成员产生错误的共识,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影响群体中个体的健康成长。要想使社会规范内化为群体规范应备的内容,教育者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官方微博、校园网等舆论平台,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学生同侪群体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

(四)教会学生向不良同侪压力说“不”

学生在不良同侪压力下容易发生错误的甚至是违规违法的行为,针对这些行为,仅靠谈心、劝诫、讲道理或者是惩罚,往往收效不大,当学生再次面临同辈压力时,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教育者应该教会学生向不良同侪压力说“不”,其具体技巧有:面对不良同侪压力,可以向同侪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和重视,但不会为了讨好而违背内心意愿,或者借家教严厉来推辞难以推拒的同侪压力;如果友伴嘲笑自己胆小怕事,可以自我解嘲,以幽默的语言化解同侪压力,或者设法转移他人注意力。

word该篇DOC格式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范文,共有509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下载
应试环境下“同侪压力”的形成、影响与改善.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