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学音乐论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生音乐论文 篇一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大都是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新一代崇洋派,大都是从美国回来的。中国到欧洲留学的,许多人都更加爱自己的祖国了;中国到美国“转了一圈”的,相当一部分人变成了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
这些年,中国国内形成的一股浮躁之风,固然与“新国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不无关系;“没有文化、没有祖宗的、浅薄的野蛮人”(许多具有欧洲贵族血统的人们的口头语)――美国人及其崇美派在中国的甚嚣尘上的鼓噪,所起的作用更大、更恶劣!
我们的评论也好,贬斥也好,恶骂也好,都可以“不予理睬”,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让我们来听听美国现代派“概念艺术”祖师约瑟夫・科苏斯(J.kosuth)的这番话吧:
“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族个性,我们将现代主义本身作为我们的文化。我们以出口我们的地方主义,改变变形了其他文化,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的外观……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而不是定位于大地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族文化纷纷退却让给我们地盘,它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机制的控制,由此变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转引自何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由一个在文化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族个性”却又时刻都在急切地窥探、觎睨,不断地干涉、侵略别国的美国掀起的“全球化”浪潮,已激起了全球更大民族主义浪潮的反弹!我们不能以狭隘、短视的民族主义参与这种反弹,不能以“反击”、“报复”的幼稚情绪,更不能以政客、奸商的投机心态,而应以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史所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以当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良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客观、辨证、坚定地应对!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有句名言,可为警示:“一个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的民族,最终会沦为被奴役的民族。”
二、向“有根之国”学习
冼星海的老师――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杜卡斯看了冼星海的单簧管奏鸣曲《风》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它固然显露出了你的才华,但如果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品来要求,它还没有你自己独创性的风格,还没有那种以特有的含蓄和深沉来表达你们东方人巨大的热烈感情的民族风格。……不能老让西方人来写你们东方的音乐。”(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第2版)
中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在以欧洲人为骨干教师、以欧洲乐理为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欧洲人的爱国、“爱(欧)洲”之情令人起敬――无论离开自己的故土多远、多久,都保持着他们以自己为欧洲人的骄傲、以自己为“德、奥、英、法……”(国)人的骄傲;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尽心竭力地宣扬自己国家的文化。于是,音乐上的“欧洲中心论”便在中国扎根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欧洲人宣扬“欧洲中心论”,自然、合理,能怪人家吗?倒是我们自己该想一想了,该摆脱崇洋贬己的“欧洲中心论”,以一个真正中国人的自尊“由哲学、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了。在“德先生、赛先生”昂首而入后,艺术“科学化”给中国音乐艺术带来的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恐怕不仅仅是音乐方面需要反思……(《中国创新教育》2006年第5期拙文:《范雪〈由哲学思想看古琴与钢琴记谱〉的编者导语》)]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七十四年前获得欧洲人颁发的“齐尔品奖”、中国歌剧《白毛女》最先获得苏联人设的“斯大林文学奖”而且最先被日本人改编为芭蕾舞剧……。
感谢欧洲人,感谢日本人,为我国培养了:蔡和森、朱德、周恩来、鲁迅、冼星海……一大批忠诚、坚定的爱国志士。
学习欧洲人,学习日本人,以自己为亚洲人骄傲、以自己为中国人骄傲!
三、牢记“艺术的真谛”
当思想苍白、精神萎缩、源泉枯竭之后,将“为艺术而艺术”(实质上是“为技术而技术”)作为唯一的追求便成了必然。
什么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个从巴黎音乐学院建院之始至今仍无结果的论辩、争执。
在我们国家,如果单纯的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会讲得头头是道。然而,现实、实践……如何?
前些年,在此观念之下,将“变脸”从川剧艺术的母体中强行剥离出来,当作“把戏”;将音乐仅当作数字、结构游戏;甚至有一位靠写实发家的著名画家为了攀“写意”之龙、附“艺术”之凤,不惜摈弃操守,把自己过去画的爹妈之类的画,贬之为“那不过是过去时代的符号”……。
虽然“闹剧”也是剧,但在现实中,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作为贬义词。伴随着西方“以物为本”、“以金钱为本”、“以极端利己为本”的病态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闹剧,趁我国改革开放之机,也着实在我国热闹了一阵子。虽然,这类藉“写意”、“自然”之名,掩盖其作品本身的思想的苍白或无“意”乃至对技法的毫无驾驭能力的花招,已渐为人们所厌倦,但它的本质的荒谬还未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为人们所认识。
笔者不仅无笼统地否定现代派、后现代派之意;亦无笼统地否定以数字、结构、写意为技法、观念的艺术创作。相反,主张尽可能地学习并掌握古今中外的一切技法并食而化之。
只是想强调一下:
文艺作品只有质量、品位的高低之分而无风格、流派的先进与落后之别。
只是想请大家拥有这样的气概:
一切风格与流派都是我的奴隶;一切音响与发音体都是我的工具!
只是想请同行们听听两位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的肺腑之言:
“如果一个作品把曾在创作者身上引起的强烈感情传达给了听众,那它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再好也没有的了。” (勋伯格)
“每当人类的精神力量有所增长,艺术的力量就随之而增强,因为这两者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相反,在灵魂为物欲主义所禁锢的时代,信仰缺乏,艺术便丧失了自己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也就应运而生。艺术家和公众各自分道扬镳,最终公众对艺术或嗤之以鼻,或把艺术家看成只是技巧娴熟获得满堂喝彩的魔术师。”(康定斯基)
千万不要把我们的歌剧创作的观念退回到十八世纪以前去,再找一个格鲁克来收拾残局:“歌剧中的一切因素都必须服从剧情的需要!”
四、莫忘“最广大的人民”
当抛弃了为中国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目的之后,将为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富豪、大款、贪官、二奶、小市民、小瘪三……甚至为博得洋人的一笑作为唯一的追求也会成为必然。
前些年,极端化的“市场经济”实践和对“GDP”、“GNP”的片面强调与理解,掩盖了两极分化的同时,也使文学艺术界许多人忽略或忘记了中国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民、工人。于是乎,我们中国文艺家的不少作品的风格、口味,都是将着眼点放到了“如何才能博得少数‘精英’的喜好”上。
城市里的“老百姓”没有了适合自己的健康文艺,于是,低俗的东西便乘虚而入;广大农村的“老百姓”误以为城里人喜欢的就是“高雅”的,便仿而效之。
如此恶性循环所导致的结果便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缺氧”与“滑坡”。
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主张……,都不可能不受他个人所处的地位、环境、时间等条件的制约,都有一个“立场”问题(请不要狭隘地理解为“阶级立场”――当一个人坐在小卧车上时,更多看到和讨厌的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徒步行走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当一个人骑在自行车上时,更多看到和讨厌的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坐在小卧车上的人和徒步行走的人;当一个人徒步行走时,更多讨厌的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坐在小卧车上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就不属于“阶级立场”范畴)我们看问题,既不能把什么都扯到“阶级立场”上去;也不能否认各人看问题时所无法摆脱的“立场制约”。
我完全理解长期在海外的音乐家们的一些主张;完全理解艺术院校师生们的一些主张;也完全理解大城市里的音乐家和歌剧艺术家们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都各有其道理。
然而,我们谁也无法无视中外音乐史展示给我们的这一事实与经验:
贝多芬想着全人类,他成功了;柴科夫斯基想着全俄罗斯人民,他成功了;
聂耳、冼星海想着整个中华民族,他们也成功了……
当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聂耳、冼星海……想着最广大的人民时,他们便准确地找到了最广大人民所喜欢的、容易接受与理解的音乐语言、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
1945年在延安升起的中华民族歌剧的太阳――《白毛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间沃土、将民歌、戏曲的音调、表现方法与西洋歌剧的不同人物不同音乐形象、咏叹、宣叙、对唱、合唱……结合起来,专家赞叹其“土洋结合”之自然、巧妙,且无雕琢之痕迹;“老百姓”则在“看得懂、听得懂”,随着剧情、音乐的推进,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怒、同恨之余,真正把它当成了“咱们农民自己的歌剧”。
《白毛女》的成功为我们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愿它的光芒照亮并永远照耀我们中华民族歌剧前进的道路!
学习《白毛女》,莫忘“最广大的人民”。
五、坚持“为崇高目的服务”的使命
文化大革命把“文艺为阶级斗争服务”、“文艺为当前政治服务”庸俗化到了极致;经济大革命把“文艺为金钱服务”、“文艺为娱乐服务”、“为艺术而艺术”庸俗化到了极致。
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写给自己看的“个人日记”,发表出来,就必然会产生社会影响。它与政治,究竟有没有关系?该不该有关系呢?.c
笔者是一个“使命”论者。且看:.cn
政治的“政”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正义、正气、正直、正派、正当、走正道的“正”;右边是文化、文艺的“文”。政治,就是用正义、正气、正直、正派、正当、走正道的文化治理国家。.cn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国家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定会赋予文学艺术以陶冶性灵、治国安邦的重任。这与阶级斗争、党派纷争无关,而是文学艺术自身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文学艺术不担负这一重任,就是自己甘愿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自甘堕落。因此,我们自己不能忘掉使命感、责任感。不能把文艺当作“好玩”的东西,更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仅仅当作供人“玩”、让人“喜欢”的东西。.cn
文艺界不是娱乐界,文艺家不是歌星、艺员…….cn
文艺更不应成为供人玩乐的“三陪小姐”或者是贪官大款的“二奶”!
只为自己,不为国人的艺术作品,无论自己再孤芳自赏或得到几个圈内人的多么高的赞颂与评价,最终也不会为国际社会所承认,更不可能得到历史的承认。
纵观歌剧史,即使在意大利正歌剧称霸欧洲之时,也还有:喜歌剧、趣歌剧、轻歌剧、清唱剧等不“正”的歌剧与其争艳。无论歌剧也好,乐剧也好,歌舞剧也好,音乐剧也好,或者有些被国人戏称作“宣叙剧”的剧也好……,驴可以,马可以,非驴非马也可以。写好了,自有人(理论家、科研人员或大众……)会给你定个类别名称或起个新类别名称。无须多虑,只须牢记:任何艺术品种,你对国家与民族负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国家与民族就会给你以崇高的地位――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c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私欲膨胀,骨软情糜,是一个更需要信仰,更需要激情,更需要奉献的时代。
我们高兴地看到,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红霞》、《江姐》、《洪湖赤卫队》……之后,即使在文艺界洋风最猛烈、忘掉老百姓、放弃使命感的时期,我们中国的与《白毛女》歌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血脉一条根”也没有断。被著名音乐理论家居其宏先生称赞为“一脉单传”的总政歌剧团的《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依然迎风昂立,保持、坚守了崇高的精神方向、灵魂方向、信仰方向!
愿我们中国歌剧剧坛牢牢铭记康定斯基的那句话:
“一个艺术家千万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地位,明白对艺术和自身所负的责任”,成为一个个“为崇高目的服务的人。”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早日结束中华民族歌剧“一脉单传”的局面,涌现出更多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且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
2008年11月26日于锦城“镇邪楼”
小学音乐论文 篇二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小学音乐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来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由于经济形社会环境的现在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商业化的艺术音乐等,都成为现在学生盲目追宠的所谓新风尚。音乐课堂上学生都在以他们的审美要求去审美着歌曲。是不是够流行,够不够酷……等这些因素。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 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到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以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来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三
一、利用多媒体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的超过教师的督促与说教。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该要激发出小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现代音乐教学就是要能够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文字、图像等与音乐本身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为学生们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具体的形象。形式较为新颖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1]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大鹿》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大鹿,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可以将大鹿相关的图片或者是影视片断剪辑成为小影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大鹿形象来感受出音乐中的大鹿形象,激发出他们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引发意境,激感
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时,有着快捷、方便、超越时空限制等多种优点。教师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与逼真的形象,再结合音乐本身,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够帮助学生进入紧扣歌曲内容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2]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可以准备这样的一组电视电影镜头:第一个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第二个镜头,随着聂耳先生创作音乐时的脸部特写镜头的逐渐拉近,不断地闪现出抗日将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并适时的响起冲锋的号角;第三个镜头,强劲有力的号角声激发出聂耳先生的音乐创作灵感,并不断地激励聂耳先生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第四个镜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的由弱到强,不断地闪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最后一个镜头是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声中,在万人瞩目中,天安门前国旗缓缓升起。通过这一组镜头,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够在镜头播放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国歌》的意境中去。
三、活用多媒体提供条件,培养创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影响青年人的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的源泉,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多媒体的应用则是让音乐更加容易的发挥其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设置一下五个教学环节:(1)自由探索;(2)引导探索;(3)即兴创作;(4)有计划的创作;(5)巩固概念进行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笔者在对(渐渐强,渐渐弱)记号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生活中的这种声音效果,选用多媒体的手段,自制自编录音教材。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为学生播放自制自编的录音教材,让学生去进行听辨。他们顿时情趣盎然,并纷纷举手,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画出了表现声音的各种图示记号。同时笔者走让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敲打着走出去再回来,使他们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即兴创作与有计划的创作这两个环节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表现(渐渐强,渐渐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最后一个环节则出示了音乐剧片,让学生说出这一故事情景,以此来考察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音乐论文 篇四
面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挑战,音乐教育教学的全新方式,是每个音乐教师认真探索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达尔克罗兹的教学宗旨是“体验音乐,体验情感。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学生”;奥尔夫的“元素性”不是单独的音乐,他是和动作、舞蹈、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参与的音乐,人不作为听众而必须参与其中;我国音乐教育新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从一点入手,以谈话方式和游戏方式导入,螺旋上升拓宽知识面,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尽可能的使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
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鼓励在音乐课上的创造性,愉快和求知的情绪学习音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聆听音乐的习惯,这是每个中学音乐教师认真探索的问题。我想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和注意。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挖掘创作因素。如:教学起始学生的器乐创作,教学中进行的节奏创作、变奏、回旋演奏、结合创作多声部合奏,动静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2、通过欣赏表演活动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想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表现、创造、理解能力,力争突出音乐的特点。
3、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爱护、鼓励、关心、尊重,让每个学生都懂得爱。去爱大自然、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小学生音乐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56-02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陈海珍(1971-),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一、所学与所需的矛盾
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中小学对应聘者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由此带来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有“一专”但不“多能”,造成供需之间的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一所普通的中学或小学不可能同时安排器乐、声乐、舞蹈三位教师同教一门音乐课,它需要的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专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而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偏科”现象严重,造成多数学生有“一专”而无“多能”。另外,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所谓“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也加重了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给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于全面,言称“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却让我又弹又唱又跳”;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多面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供需不协调,存在矛盾。
第二,所学专业技术缺乏实用性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声乐专业动辄意大利原文歌曲,唱得声情并茂,而听者则一头雾水;钢琴专业出手便是大部头的奏鸣曲、赋格曲,弹得神采飞扬,让其即兴为歌曲伴奏,却一脸为难;舞蹈也只是会成品,而缺乏编创能力。结果是,求职者抱怨用人者“不懂艺术”,用人者则评价求职者“净学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来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的教学需要面前,却表现出无奈和尴尬,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中小学音乐教学除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是日常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而第二课堂音乐兴趣活动的开展又有赖于音乐教师,因而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活动中,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训练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往往狭义地只从技术角度理解音乐而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感受和诠释,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造成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上问题,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程。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除外)共安排262学时,占15个学分,每周还安排教学实践课1节,课时偏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教学实践课则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解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可开1至2次讲座,介绍当今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形体与舞蹈、艺术概论、大学语文、曲式与作品分析等16门,占69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复调常识、音乐论文阅读与写作、意大利语、声乐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等19门,占22学分。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学生如能学好这些课程,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共6门,占12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研究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懂得学生生理发展状况,为在今后独立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这类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区别于音乐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标志。
4.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功底决定其音乐知识基础,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5.工具类课程。这类课程也主要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中,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不仅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工具类课程,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
6.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音乐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精心组织,总体安排,分步实施,要和“小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技能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从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本课程设置虽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其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
其次,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以上列出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最后,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时也相对偏少。
三、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2.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3.压缩专业必修课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增加理论课时间。对于艺术课程来讲,一般人,包括艺术界的人都认为,艺术是师傅带徒弟,技能是关键,是靠技能吃饭的。这样,过分地强调技能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忽视理论课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功底怎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建议合并乐理和视唱、曲式与和声,增设音乐学基础理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
4.明确音乐技能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服务基础教育的任务。高师声乐课应在本科学习基础上适当增设中小学歌唱教学课。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熟悉少儿声乐作品、中小学生嗓音特点及歌唱教学的方法。所以,作为高师教育来讲,了解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及学生的就业都有益处。
小学音乐论文 篇六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学生们爱唱歌,却不爱上音乐课;音乐这些看上去最能与学生情趣贴近,又最没有考试压力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是我们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有了一些收获,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取得的收获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二、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这一阶段,我变“以教师为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为“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请学生当评委。在课堂活动中需要给学生打分时我会在每组选出两位同学做评委,要求公平打出分数,再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确定平均分。
2、提高最低分和最高分。过去给学生的最低分是不及格,最高分只有100分。现在给出的分值是:90、120分。最底分90分、最高分120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的自信多了。特别是那些在任何学科中都没有得到过100分或者90分的学生,当他得到90分或100分时特别高兴,他的表现终于得到了肯定,而当他第二次上台表演时,满脸写的都是自信。平时在走廊里碰到我时他都会向我询问下次音乐课上什么?看到学生们对音乐课的兴趣越来越高,当教师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永远都是教师的镜子,学生的进步才是教师的进步。
三、通过四人一组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不敢自我表现,特别是单独表演。后来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四人一组进行歌曲演唱。我把学生分为16个组,每四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请一位学生抽条,抽到哪一组,哪一组上来唱或者几个人合起来唱,学生不但胆子大多了,而且自信心也加强了。以后的表演课上,学生们不再胆怯,他们会大大方方地走上台,把准备好的节目表演给大家。每逢活动课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组与组之间甚至还有pk的意思。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四、目前还需解决的问题
一)针对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内容,我们如何解决
音乐教材某些内容学生不太感兴趣,但从音乐知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讲。这就给教师出了难题,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针对纪律乱、学习习惯不好的班级,我们如何解决
在学生眼里,音乐、美术课不是中考科目,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所以在音乐课上有些班级的学生喜欢说话,还喜欢故意捣乱,导致无法正常上课。目前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批评,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此问题,我们还需共同研究对策。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培养兴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我们音乐教师还需大胆改革,发挥团队精神,努力解决在教学中可能还会出现的问题,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七
(一)民间音乐
对于民间音乐的概念界定,比较科学并被大家认可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伍国栋和周青青两位研究者的论述。伍国栋在他的《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阐释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周青青在其《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就“中国民间音乐”的“既古老又现代”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中国民间音乐“伴随着中国各民族社会历史衍进,经受了社会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考验和选择,并在接受这种影响、考验和选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在形式结构上进行构建,在题材内容上进行新的提炼和充实,从而具备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新环境的若干特征,具备了现代人所需求的艺术审美品格”。伍国栋就中国民间音乐的“类型”和“特征”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准确的阐述,周青青就民间音乐的古老性及其形式结构与内容做了阐发,可见两人的观点基本一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后,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自发创编的、依靠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最基础的层面———民间大众所特有的思想、行为、情感、审美趣味等各种音乐体裁的总称。其主要音乐体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五大类。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民间音乐的特点
1.形象性强,俗味浓郁
在民间音乐中,民间歌舞中常常使用形象化、艺术化的道具,如:舞狮中的狮子、绣球,跑旱船中的旱船、轿子等这些具体形象化的实物,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化色彩,俗味浓郁,具有大俗之美。它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这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形式的挚爱,这些俗味浓郁、形象性强的民间音乐具有夸张性、拟人性和性和“亲融性”。
2.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其音韵生动活泼、音乐情节起伏变化等都具有一种雅趣,音韵和谐,富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性、趣味性,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都很浓郁,并且与方言紧密结合,尤其一些语气词、感叹词,比如梆啊梆等象声词富有很强的生活情趣,显得既生动有趣,又雅俗共赏。
3.适合游戏,富有戏趣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为缓解劳动的劳累而自娱自乐的载体,它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因而富有戏趣。如民间音乐舞狮、舞龙、腰鼓、扭秧歌等都是集游戏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如:嬉戏、诙谐的民歌《对歌》、《号子》、《小调》等。这些富有游戏性的音乐作品迎合了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因而备受儿童青睐。
4.浅显易懂,便于传承
民间音乐既是对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一种记忆与表现,同时又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通俗、浅显、易学、易懂很便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民间歌曲和民间戏曲,歌词简单,曲调通俗,生活性强且俗味浓郁,不仅大众喜欢,而且极易于幼儿理解、记忆并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想像与创造
二、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具有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因此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而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民族民间音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小学中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欣赏,演唱或演奏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从小树立学生民族荣辱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具有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专业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代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所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层内涵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卡尔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三、结语
尽管我国的民间音乐还存在种种的局限,但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从本质上说,它还是充分展现了人民精神面貌最积极、最光辉的方面。虽然因创作和传承方式所决定,民间音乐在技巧上发展得比较缓慢,但经过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使之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完美,成为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音乐。它是人类文化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它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境界和情操,培养、改善人的艺术感受和鉴别能力。它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当中加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在加强他们自身的素质之外,还能让我国的民族精华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八
一、声势的概况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均为声势,声势训练作为音乐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指的是用身体作为乐器,运用身体动作进而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是人类表现、宣泄、交流情感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产生于音乐、语言之前,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着(如大型体育活动比赛表演时,人们用跺脚、拍手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等采用的既是这种方式)。它不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高难的技能技巧,复杂的逻辑思维,更不需要任何乐器、教具,每个人均会自然地使用,而且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记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更是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
运用声势于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学法特点之一。约在10年前,中国音乐教师刚开始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时,便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并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音乐课的气氛因此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诱导孩子们努力探求声势活动音乐性内涵,完美地体现了声势的艺术意义及音乐教学价值,声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了孩子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声势活动本质意义,是因为它作为“人体乐器”演奏音乐。同其它乐器相比,“人体乐器”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之物,更没有艰难、复杂的演奏技巧,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并能整个身心地投入音乐,可以充分自由地展现他们内在音乐潜能。声势是动作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它从拍手开始,发展到了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根据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本土民间歌舞中原有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拍胸、拍头、拍臀及脚下音色非常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节奏感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声势的基本形式
1.拍手
两肩与两臂放松,将双手放在胸腰前拍手,一只手平放,另一只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以右手的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一边拍一边向前移动至掌心,声音此时像有共鸣似的,音量比较大,再向前音量便变小,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了解到拍手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音色、音量的变化。练习的时候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由右手控制。但不采用两手对拍,因为会影响速度,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对不同拍法产生音色特点的体验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拍手声音一般清脆、明亮,在声势合奏中,易拍节奏性较强、鲜明的、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鼓励学生左右脚都会。特殊用法是脚跟或是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圆线、弧线等等。坐姿为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是在凳子外悬空,凳子高度要以小腿同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的时候脚掌略提起。站姿为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的作类似原地踏步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的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使脑袋受伤。跺脚也有音量及音色的变化,感觉当然是越细微越好。
跺脚声音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双手自然置在大腿膝部,双臂要放松,双手拍打。也可以单手拍打,因为动作自然,所以成为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到的,快速做时比拍手不易紧张,且更容易。拍腿可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便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键盘乐、音条乐前的最佳准备练习方法。此种方法除了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于左右手的协调及放松是非常好的预备练习。
拍腿的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能单独在重拍使用,否则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在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比别的声势容易。
4.捻指
中指与拇指相捻发出响声,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很难做到,可以用弹舌发声替代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高度、姿势做,在四种声势中它极少单独训练,多数是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声音较高,有时能够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不宜用在重拍、复杂而快的节奏中。
除以上四种声势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很多的声势形式,如可以从头、脸至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从而获得极丰富的节奏、音色变化。实际上,我们从头到脚浑身均充满了音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运用,包括双臂、夹臂摩擦身及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是地板上发出各种节奏、音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谓是极大的享受。对于儿童来讲,从拍打肚皮、胸脯至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不同节奏、音色都会令他们乐此不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
二、声势的作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上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加入声势教学,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孩子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奥尔夫曾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种对学生即兴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
1.节奏模仿
声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节奏模仿是其的开端。节奏模仿,指的是不看谱通过动作及声响的模仿所进行的节奏训练,教师利用手、臂、腰、肩、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产生不同节奏,学生把节奏再一样重复一遍,将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节奏内涵,也增强了趣味性。
节奏模仿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及训练听觉听辨与记忆能力。例如,通常由教师或着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余学生进行模仿。一般从四拍子开始。其次是节奏接龙,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方法。方法一:教师先拍四拍,学生跟着模仿。教师继续拍下去,一个节奏型四拍,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四拍节奏,一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方法二:“接尾”,老师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接着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且即兴拍两拍,能够轮流传下去。此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方法三:“接头",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头两拍,然后继续即兴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每组则换一个人接头,此种方法不会轮流传下去,所以每次开头必须是新的;方法四: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复杂的节奏型,例如即兴四拍、八拍、十六拍,默记四拍、八拍、十六拍。这些实际是一种“发展”。方法五:即兴接龙,可以两人为一组,互相轮接龙。也可以用加倍的长度,求得大“发展”。此种练了训练创造性外也体验了一个节奏乐句的结构和结束等。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及迁移应用深化,使学生在利用自己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和听音活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2.节奏卡农
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着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依次的模仿前一声部进行,声势经常和节奏连在一起,它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学生易学易做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着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多以“卡农”形式出现。学生掌握2/4、3/4拍节奏的同时,卡农游戏时能够使其大胆的用声势动作表现两种节拍,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反复进行不同花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卡农曲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固定节奏型
“固定音型”又称“顽固伴奏"等,是指一个音乐动机,或着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在一段音乐、甚至全曲。作为一种节奏基石,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言、日常生活、身体动作中的音响自然地获取。它从头到尾仅仅使用一种固定节奏或是音型,为已熟悉的节奏、歌曲朗诵伴奏或是参与器乐合奏,减少技巧学习的难度,将多声教学变成极方便、极简单的事,并且获得较高层次多声部的合说、合奏、合唱的教学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使一部份学生为正在视唱学生即兴节奏伴奏,可击桌、跺脚、拍手等等。因为这种始于原本性的音乐最容易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因为无技术负担,便可成为学生的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动、奏、唱,可以腾出精力,做即兴创作的其他发展,不仅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还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又使唱、奏、动集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对“固定音型”的教学原理及方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多声部训练
1.多声部训练可结合的形式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多声部训练能够在歌唱、旋律、节奏等训练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视唱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就是见到陌生的谱子就能将其准确、完整、流畅地演唱出来。在视唱当中注重音高、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现。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把谱子唱下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就是这样的训练只能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唱歌中只注意到自己所演唱的一个声部,不会去倾听或借鉴其它声部的音高以此来帮助自己巩固音感,所以一旦受到其它声部的影响,会很容易跑调。所以,在视唱当中加入多声部是非常必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学生通过倾听音乐伴奏,歌唱和朗诵的形式,可以很好的把握住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和脉络,所以在节奏当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这点对其音乐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那么节奏训练就是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把多声部训练很好的运用到节奏的训练当中呢?我们知道,节奏听记是节奏训练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的节奏听记全是单声部的。而现在我们一样可以将多声部训练加入进单声部节奏中来,比如:我们在听记完一条节奏之后,可以将这条节奏变成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声部的节奏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立体节奏的训练的方法来使学生具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在视唱练耳中或是在节奏训练中,加强多声部的训练都是我们的教学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相应特点来制定与编排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尽可能早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提高多声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2.多声部的分类
(1)个人的多声部训练:声部训练可以采用单独弹唱的方式,也就是口唱一个声部,同时用手弹奏另一个声部,这就做到了眼看,耳听,口唱,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这种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分小组的多声部训练:即为将多个人分组,合唱的基础就是多声部视唱训练,视唱一个多声部乐谱中的不同声部,并且按照各自的声部分配,在统一的节奏下唱出各自的声部,而且多声部合唱的识谱阶段都是由多声部视唱开始。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旋律、调式、和声、调性、移调、音准、力度、转调、视谱、节奏、音乐表现等等。它体现了包括调性、和声、节奏等因素在里面的多声部立体思维,对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合唱者对于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三)培养即兴创作能力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其不是把现成的技能、知识先传授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游戏之中探索声音,尝试用自己的动作、用字词、语言、即兴地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出一些节奏开始自己音乐的学习,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方面指的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当作起点的教学方式。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原本、最古老的创作形式,他所强调的创造性便是指即兴性的创造力。以他看来,音乐教学应从即兴创作的游戏入手以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透析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身音乐感,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把音乐同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和即兴创作。奥尔夫反对以教师“教”为主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教学,主张让孩子在音乐中走、跑、跳、跺脚、拍手、表演、游戏、演奏乐器。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实践哲学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到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
即兴创作活动中,学生常常可以主动地接受挑战,当获得创作成果时便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及兴趣,以便唤起更大的创作潜能。这种即兴创作相对简单,学生仅仅靠自哼出一小句短小的旋律,或是试奏出一段简单乐器伴奏旋律,都可以开发其创造力,促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即兴性理念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即兴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它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意识。因此得到的经验将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肢体协调性的培养
人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节奏动力,可以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比如人体动作中最简单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节奏的直接感受与运用体验的最佳时期。运用他们自身身体的敏锐性与协调型,结合节奏进行训练是培养协调性的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效果的方法。
声势活动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乐器进行充分运用与表现,从而挖掘人自身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并进一步发展人更为敏锐的节奏感。它将音乐与动作、言语、舞蹈相结合,将身体的律动结合节奏感这一基础,形成听、唱、动等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加入儿童比较喜欢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器官的调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对于儿童来将,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肢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有规律性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大脑在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及平衡力发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声势活动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
声势活动可以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会自身身体协调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声势活动中常用的合唱、重奏等活动形式经常会碰到多种声部之间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操作方式和与他人合作时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孩子协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在拍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左手画圈而右手上下直线的拍,或者左手匀速的拍而右手要比左手快,这样练习是两手在做动作时会有一定的牵制和干扰,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人的能力培养
1.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素养。在现代社会,善于合群,学会合作和重视协同努力已成为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前提。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很多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往往是为合作而合作,较多的流于形式,它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以发掘及体现。合作学习蕴含了“身心、知识及社会”三个维度的活动,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与探索,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同人交往、相处,使学生适应性社会的发展。
音乐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将音乐同活动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自由音乐的想象空间。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活动内容让他们自由设计。如《小雨沙沙》作为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小雨”,另一人扮为“种子”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按照小组的方式编创生活中的声音,设计更多象声词。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或三人一组,或是五人一组,当起小小音乐家,情绪便会达到极点。在教师鼓励下,通过此种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声势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联系,例如节奏中游戏的互动,角色的互相配合,小组表演中的交流等等,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势教学中的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沟通的能力,音乐学习中的合作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音乐体验中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2.合作能力:音乐课堂上声势练习中的合作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要具备合作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给我?
3.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完全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4.模仿能力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经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初应该先从节奏入手,从单一节奏模仿进入到组合模仿,从节奏模仿过渡为旋律模仿,从完全模仿到变化模仿……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将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创作的灵感。
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动作到动作、语言到语言),只需要模仿能力及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及想像力。但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则需要将这一符号某种特征或者将象征性的意义转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就必须有想像力才可以模仿得出来,特别是在比较抽象的音响同动作之间作这种转移,就更是如此了。将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走向、高低、强弱变化,甚至是不同的曲式结构、音色,用动作来表示时,就一定要有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多解性和非定量性,动作的反应完全便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音乐也可以运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声势活动是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声势活动中蕴含着对各个器官的调动与反应,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在这其中。比如在音乐的强弱对比中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控制力。在反应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正在接受的各种信号上,刺激听视觉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学生在接受时的意向也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相应的动作,经过不断的锻炼,在接收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会不断的缩短,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脉搏。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声势,使身体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所打击的节奏用脚跟腿踏出,或者用肩做动作,或者最后过渡到肩脚同时做动作,在音乐的强弱变化中学生跟随节奏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反映,使肢体协调合作,对音乐的节奏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强。声势的运用是一种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任何思维的理解也是基于观察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的先行。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整个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能力的实施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观察过程对气味、声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创造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观察高于单纯的知觉表现,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根据搜集到的思维信息进而发散思维,获得理性的认知。观察能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耳、眼、鼻、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由此可见,声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声势同样要求运用各种器官的综合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这种观察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什么样的节奏变现欢快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表现低落的情绪,什么样的音乐节奏感强等等。对音乐的观察也是学生对于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过程,观察是一种获得讯息的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一些问题引导、思维启发等手段,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结束语
小学生音乐论文 篇九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去感受美、发现美。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因为幼儿园学习了一些唱游歌曲,对音乐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于是,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继续以歌曲的唱游为内容,按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去听、看、唱,继而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能在一定基础上去创造音乐。
二、注重对歌曲歌词、节奏、情绪的挖掘,让学生初步掌握歌唱。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特别是一年级的前一、两个月的教学中更为突出。当时,我没有音乐教材(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在11月底才下来),我要在黑板上抄写每首歌词,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认字,然后,再按歌曲节奏一句一句地教读,然后是教唱歌曲。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我再让学生从歌词去领悟歌曲情绪,让他们知道唱歌要带着感情去唱。这样,通过师生的努力,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旋律、有感情地演唱每一首歌曲了!
三、加大对红歌的教学,为“大家唱”的指挥和合唱培养人才。从年秋季开始,我校就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鄂教体艺〔2009〕16号)精神,在一二年级8个教学班中教唱合唱歌曲(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百首爱国歌曲),每个班选1-2首红歌,培养1-2名乐感好的学生来指挥,100%的学生参加学校每年庆国庆红歌大家唱比赛,真正达到了让我校学生人人会唱歌,人人会唱红歌,课前有整齐划一的歌声了!
四、加强个人音乐素养,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网络音乐学习。我是从年秋季才开始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我深知个人音乐素质不够,积极向中心学校领导申请参加培训、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学习了很多实用的音乐方面的知识,也学习了很多音乐教学方面的知识。此外,我还积极在网络上找现在音乐教材上的课(案)例、音视频进行学习,结合实际,我编写了音乐电子教案,自制了10多个音乐课件,书写了4篇音乐论文。可以说,到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学走上正路了。在今年我校举行的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主讲的公开课《乃哟乃》也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音乐论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