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erp技术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erp技术论文 篇一
[关键词] ERP采纳 创新扩散 制度理论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先进的企业管理哲理和信息技术的集成,作为一种凝聚了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系统,其成功应用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其竞争力。但据不完全统计,应用ERP的企业中,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或只有部分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却有50%之多,迄今为止我国成功实施ERP的企业还不足三分之一,并且目前选择实施ERP的中小企业只占3.8%。虽然ERP采纳率很低,但是国内针对ERP成功实施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关注ERP采纳之后的问题,对采纳决策和因素的研究,即采纳之前的问题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的60%,利税的40%,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尚未实施ERP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关注它们的采纳决策问题很重要。本文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建立起我国中小企业ERP采纳的综合因素模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Rogers于198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其中影响创新的接纳因素包括:创新技术特性、采纳决策者特性,以及传播渠道。创新技术特性即个体对创新技术的主观感受,包括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观察性、可试性。Rogers认为创新技术特性通常比其他因素更能预测个体对创新采纳行为。创新扩散理论最早应用于个体层次,但是最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组织层次上。对在组织层次的研究侧重于组织的采纳和扩散过程,通过各种模型来描述或预测采纳决策和IT/IS在组织中的扩散程度,其中包含和IT采纳和扩散有关的因素研究。这些II采纳的重要因素涉及了个体、组织和技术三个方面。国外研究最多的因素有:收益、规模、内部资源和竞争。其中有的针对一般IT,有的是专门的IT,如WEB挖掘、网站、数据仓库技术等各种技术。国内的黄国青等对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分权程度、企业文化的变革程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ERP的采纳进行了研究。
二、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提供另一种视角来理解组织IT/IS采纳。该理论观点认为组织对结构和活动的修改有时候是对环境压力的反应,而不仅仅从经济考虑。譬如法律、声望或者规范都可能迫使企业采纳IT/IS,制度压力包括竞争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制度压力解释了技术同态现象,即同一行业的企业倾向采纳相同技术。文献认为制度压力通过影响高层管理的信念和参与,间接影响组织对ERP的吸收。
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决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过程,其最终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献以决策者为中心,通过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感知,分析了企业IT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竞争性、潮流性、政策性、企业基本条件、企业文化和信息系统成熟度。
三、中小企业ERP采纳模型
中小企业决策更为个性化、集权化,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纳既有组织层次特点,也有个体层次特点,所以高层人员的某些特性通常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结果。创新扩散理论没有对组织间技术扩散提供完整的解释,创新采纳决策应该考虑相应的环境和创新的特殊性。因此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CEO的创新性和ERP与组织的相容性两个因素,围绕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中小企业的ERP采纳综合模型。
1.CEO的创新性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的限制,更注重短期的利益,重视的是看得见的回报,而实施ERP不仅具有高风险,而且投资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使ERP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远见。CEO是中小企业的重要决策者,采纳ERP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CEO对新事物的偏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反映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最终影响企业的ERP采纳。
2.ERP与组织相容性
ERP与组织相容性指ERP系统与组织的需要、组织文化等相合适程度。创新扩散理论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特性,但是复杂的信息技术采纳,采纳和扩散研究需要同时考虑组织和任务特性,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只有与组织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不同的ERP系统其开发的侧重点不同,其功能和所适用的行业也各不相同,而且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需要与其他系统集成起来,不同企业已经拥有的系统也不一样。相容性越高,意味采用ERP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小,企业越容易接受。
3.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水平,包括网络、计算机和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第二是专业人才,具备使用IT和管理IT的能力。信息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即信息倾向。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那么企业引进ERP所需要的经验和人才方面都占优势。通过已有的IT投资,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基层员工的电脑操作水平都得到锻炼。这些前期积累,可以减少企业对ERP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采纳意向,人们通常对熟悉的东西信心十足。
4.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常常被认为是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组织规模越大,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产可以分配。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IT专业人员,而且即使失败了,企业所受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规模小的企业,实施ERP所面临的障碍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差。而且ERP作为一种IT投资,企业规模越大,在投资效益方面容易达到规模效应。
5.外部竞争
组织通常尽最大努力来减少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比如通过引进新技术创造竞争优势。各种压力促使组织和竞争对手在实践和过程方面非常相似,竞争压力就是其中的一个,竞争使得忽视先进技术的组织灭亡,淘汰不适应的,留下适应的。企业的一切需求都是竞争造成的,IT需求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常常是市场的跟随者,当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时,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他们更容易转向ERP之类的信息技术。而且中小企业的业务简单,使得ERP实施周期短,这样能够很快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映。
6.政府政策
研究表明外部环境政策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很重要的。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可以组织专家组深入企业发现问题,并与企业一起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难题,举办“成果展示”、“论坛”,通过示范、演讲、讨论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化工作。
四、总结
作为组织引进信息技术的关键第一步,组织信息技术采纳受到技术自身特征、组织特征和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合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六个因素,分析它们对中小企业ERP采纳的影响。既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也期待为致力于中小企业ERP推广的政府部门和软件厂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Beatty R C.Shim J P.Jones M C.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WebSite Adoption: a Time-based Assess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38:337~354
[2]Liang H.Saraf N.Hu Q.Xue Y. 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7,31(1):59~87
[3]Benders J.Batenburg R.BlonkH V D.Sticking to standards; technical and other isomorphic pressure in deploying ERP-systems[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43:194~203
erp系统论文 篇二
一般的ERP系统中,都会有系统日志功能,在系统日志中,会记录用户在ERP系统中的具体操作情况,同一个ERP系统的系统日志在数据格式上是统一的,通过将企业员工的操作行为与相似或相同岗位的操作规范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用户的异常操作行为。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借鉴人类的免疫系统原理,将不同岗位的用户行为操作规范预设为不同的审计规则,通过对ERP系统中的系统日志信息进行实时检查和过滤,进而监听用户对ERP系统的操作使用情况,对比预设的审计规则和自学习到的用户使用习惯,发现系统日志异常情况和审计证据,从而明确和规范员工对ERP系统的操作行为,以降低用户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这种审计模式,与人类的“免疫系统”一样,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种基本功能,能自我预防,抵御外来风险,促进ERP系统安全、健康地运行。
ERP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ERP系统安全的风险因素,如产供销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修改删除操作、单据信息的更改操作等,通过对以往ERP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日志进行风险原因分析,可以查找引起各种风险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模式,将ERP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用户的各种异常操作行为模式组成的集合称为初始抗体基因库。从抗体基因库中随机选择一些基因(用户异常操作行为模式)进行交换或重新组合,分析引起ERP系统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相关的防范策略,使之形成初始抗体,由于基因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初始抗体在与ERP系统日志里的用户操作行为进行匹配时,有可能会将ERP系统日志里的用户正常操作行为误认为异常的操作行为(用户对ERP系统的舞弊操作行为),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初始抗体必须经过一个负选择筛选过程,在负选择筛选过程中,初始抗体接触到ERP系统日志里大量的用户正常操作行为,如果初始抗体能够与ERP系统日志里任何一种用户正常操作行为匹配成功,那么说明该初始抗体是无效的抗体。反之,如果初始抗体没有与ERP系统日志里的任何一种用户正常操作行为成功匹配,那么该初始抗体被称为有效的成熟抗体,成熟抗体能够识别相似或相近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借鉴人类的免疫系统,在ERP系统日志审计过程中,如果成熟抗体在给定的有限时间内能够与ERP系统日志里数量超过某一阈值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匹配成功,那么成熟抗体就会产生应答反应(称为启动);反之,该抗体没有产生应答反应,说明是无效的抗体。用户在ERP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当抗体产生应答反应后,如果同一种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再次出现时,引起的免疫效应比初次更强、抗体的亲和度更高,并称这种现象为免疫记忆。此时,产生应答的抗体会进行自身复制,产生多个复制抗体(称为“记忆抗体”),这些记忆抗体比普通的抗体具有较小的启动阈值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可以加速对以前出现过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进行的检测过程,从而保证了审计的低消耗和自适应性。
二、免疫进化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框架设计
免疫进化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框架设计的构思:借鉴人类的免疫系统原理,构造初始抗体基因,初始抗体基因可以通过对已知的用户操作行为方式的学习获得,通常是从海量的用户对ERP系统的操作行为记录中抽取最能表达用户对ERP系统操作的异常特征的属性集合来进进行编码。抗体基因库中储存的是用于生成抗体的基因。由于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员工具有不同的角色和操作权限,在ERP系统中,这些不同的操作权限控制都是依赖具体的账户与角色展开的,不同的员工在进行ERP系统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所有的具体操作行为都会记录在系统日志中。在实际的ERP系统日志审计过程中,通过对ERP系统日志的预处理等过程(如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归约等),将捕获到的用户对ERP系统的操作行为按操作类型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映射为与抗体基因相同形式的编码,然后根据与抗体基因的匹配来判断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
其一,免疫进化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目标。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的目标是借鉴人类的免疫系统原理,通过对企业ERP系统用户行为日志数据进行持续监控分析,发现日志异常和审计证据,从而对ERP系统的用户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降低用户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实现ERP系统及其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有关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ERP系统的整体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ERP系统的安全性。
其二,免疫进化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的框架设计。根据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系统的设计构思和目标,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框架。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框架中,日志数据采集实时检查、监听并收集ERP系统中的海量级日志信息情况,然后通过数据集成、数据清理、数据简化等方法对ERP系统日志信息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有用信息传递给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过运用审计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日志数据采集采集到的ERP系统日志信息进行分析,并同时启动审计,审计会将抗体传送过来的抗体与数据分析分析后的ERP系统日志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一个抗体检测到用户的异常操作行为,则向审计接口发送预警信息,审计人员根据该预警的内容和级别信息对异常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形成审计报告,同时,该抗体被选择并复制,形成记忆抗体。记忆抗体可以加快对以前出现过的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的检测。如果抗体被启动或被复制,则向抗体基因库中添加构成该抗体的基因;如果抗体基因库中已经存储有该抗体的基因,则增大其适应性的值。为避免抗体基因库过大,可以事先设定一个最大值,当超过这个最大值时,根据基因适应值的大小,从中删除适应性低的基因。根据人类免疫系统的效应机理,通过对ERP系统日志信息进行监控分析,识别出影响ERP系统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识别出的ERP系统风险因素实行规避。规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从制度上进行改良,通过制度来规范用户对ERP系统的操作行为,进而消除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另一种是将内部控制程序嵌入到ERP系统中,从源头上消除用户对ERP系统异常操作的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员工对ERP系统的操作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ERP系统的安全性。
其三,抗体工作机制。模拟人类的免疫系统的运行机理,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中抗体的运行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抗体的产生、负向选择筛选过程、检测过程、抗体的克隆选择及复制。以离线方式对ERP系统中海量的用户操作行为记录中提取最能表达已知用户异常操作行为的异常特征的属性集合,并产生一组初始抗体基因加入抗体基因库,然后可投入在线运行,其运行流程描述为:(1)初始抗体的产生。从抗体基因库中随机选择一组基因序列,然后对随机选择的基因序列进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产生1个初始抗体。(2)负向选择筛选过程。从审计数据仓库中挖掘出用户对ERP系统的正常操作行为模式,如果初始抗体能够与任何一种用户对ERP系统的正常操作行为模式匹配成功,表明该抗体有可能将用户对ERP系统的正常操作行为误认为异常的用户的行为,因此,删除该抗体,返回步骤(1)。通过了负向选择的抗体被传送到图1的审计模块中执行检测任务。(3)检测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不断地将采集的ERP系统用户日志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映射为与抗体基因相同形式的编码,然后与抗体基因进行匹配计算,检测用户对ERP系统的操作是否正常。在检测过程中,如果1个抗体匹配到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若异常为已知类型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启动响应并转(5),若异常为新类型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则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接口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息转(4);否则删除该抗体,返回步骤(1)。(4)当一个抗体发现新类型的用户异常操作行为时,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接口向审计人员发送预警信息,由审计人员判断是否是用户的异常操作行为。如果审计人员判断预警信息是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则该抗体进入(5);如果审计人员判断预警信息是用户对ERP系统的正常操作行为,则删除相应的抗体,返回(1)。(5)克隆选择和复制。被证明有效的抗体被选择并复制,形成记忆抗体,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如果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是已知的,则记忆抗体相比普通抗体,能够快速检测出用户对ERP系统的异常操作行为。
随着ERP系统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一方面,ERP系统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不同业务的集成,明确了企业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另一方面,ERP系统环境下,对纸质凭证的财务账簿的传统审计转向了对ERP系统的审计。虽然信息系统审计在某种程度上辅助了审计的实施,但是频频爆发的舞弊案件,说明信息系统审计的不足。因此,研究ERP系统的事中审计,降低ERP系统及其数据的风险,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受人类免疫系统的启发,基于免疫进化的原理,提出了一个基于免疫进化的ERP系统日志持续审计模型,由于免疫系统固有的自适应和逐步进化机制,使得审计的及时性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提高了ERP系统的整体免疫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ERP系统的安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630060)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10KJA63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平:《“免疫系统”论的理论贡献和对审计事业的创新引领》,《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2]段兴民、赵晓铃:《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引发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3]何敬、周鑫:《国家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及其应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4]时现、李善波、徐印:《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5]闫天池、张庆龙:《基于“免疫系统论”的科学审计理念论纲》,《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余应敏:《基于免疫系统理念的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初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唐振达:《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erp技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 ERP系统;会计;财务管理
一、ERP系统的管理思想的引入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美国著名的Garter Group 公司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提高企业资源效能为系统思想,为企业提供业务集成运行中的资源管理方案。ERP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一套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ERP系统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制造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实现了企业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对企业而言,它不仅是一套系统,更多的是管理思想的体现。
二、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规范化了企业财务管理。在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实现了实时跟踪功能,每一笔整体业务的发生都能够立刻反映出来。并保证财务部门与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的规范化信息,保持良好沟通。(2)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ERP系统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的各种营运信息,ERP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使用财务分析模块,能够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这就大大缩短了企业进行决策的时间。(3)确保了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和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为了确立竞争优势,必将更加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质量、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迅速在降低的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管理决策必须实时性。
三、ERP系统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1)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构成。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等。(2)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它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
四、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1)ERP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ERP是一个复杂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者必须熟悉系统设置、使用程序、查询方式以及报表外传等技术。ERP系统中的财务部分将企业的需求定位于财务系统而非账务系统,其账目结构的设置、财务流程的处理、接口的设计、报表需求的定义,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实现了财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非凭证,其财务部分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这必然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采集和处理财务信息;对于所发生的全部业务,不管是财务的,还是非财务的,都由业务部门直接处理,将有关的数据存储于服务器上,其他部门可共享使用;采用标准成本核算;改变了会计传统的工作方式,使会计工作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记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使会计对企业资金链能进行实时控制,太高财务管理的质量。(2)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务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全球化;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全面、更及时的信息;可以实现财务管理中的集中控制,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ERP系统改变了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余用云。ERP环境下集成化财务管理应用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2)
erp系统论文 篇四
【关键词】绩效;互动;集成协同;管理
一、引言
ERP系统之所以能被国内外公认为一种先进信息系统模式,其理由并非仅仅是因为这一信息系统模式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是因为应用ERP系统有可能帮助企业获取巨大“收益”。而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性效果。目前国内多数大企业已引进ERP系统,但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平台的集成协同性存在严重问题,即企业管理与ERP系统“不配套”。
学者海峰提出ERP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集成与协同”。“集成是集成主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是将单元构建成系统的一种方法,所形成的集成系统不是各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构造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实现集成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海峰,2003)。ERP之实质是完成企业内部的核心业务和外部完整供应链的所有信息集成,推动企业的管理集成革新,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迫使”企业从传统管理朝现代管理模式转变。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应同步互动,相辅相成。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后的集成协同,信息技术上需排除“数据重复叠加”和“信息孤立无援”;企业管理上需从价值链、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等各个环节,消减效率很低的“重复多余”,推进各“子系统部分”互助和协作性。
二、ERP系统绩效产生分析
依据ERP系统绩效和企业管理整体的相关性,将其划分为“第一绩效”和“第二绩效”。“第一绩效”是指应用ERP系统后,企业管理借助ERP系统强大信息处理及整合能力从而使管理效率提高,直接即可产出的绩效。“第二绩效”指ERP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管理随ERP信息系统同步提升,即企业管理主动变革与先进ERP系统“配套”产出的绩效,也就是两者充分集成协同一致后产生的绩效。
ERP系统绩效突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也是该系统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有“第一绩效”和“第二绩效”之分,进而就延伸出了“理论绩效”和“事实绩效”之间的矛盾冲突。假如该矛盾在企业内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企业应用ERP之后事实产生的绩效贴近“理论绩效”,则ERP系统应用获得成功;相反,若该矛盾发生激化,企业应用ERP之后事实绩效很小,与“理论绩效”相差太远,即ERP应用遭到失败。
ERP系统应用的“理论绩效”和“事实绩效”既矛盾又统一,要对这一矛盾冲突进行深入解析,还需更进一步探析“第一绩效”先天不足性和“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一)“第一绩效”的先天不足性
正确理解ERP系统“第一绩效”的限制性,有利于解析我国近年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产生问题的根源,以便及时采取更有效的办法解决该问题。
ERP系统“第一绩效”限制性,是由管理信息系统本质属性所决定。ERP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它作为现代化信息工具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服务。因ERP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及高度整合性,企业管理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脱节”问题得以很好解决,使得各相关子系统之间最终达到了“无缝隙”衔接。在一定层次上解决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数据重复叠加”和“信息传递不畅”问题,进而可以在诸多方面提高信息系统效率,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使用成本。首先,在数据采集阶段,所有相关信息一次输入系统后,所有相关的子系统能共享。这就在一定层次上解决了企业原有数据“重复收集”的缺陷。其次,因“信息产成品”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这样,即便ERP系统能够产出“高品质信息”,也极有可能因为“实际经营管理”中没有能够科学应用,致使其效果大为降低。显而易见,ERP系统也仅是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企业管理无应用“高品质信息”之“能力”,也就无法产生理想的系统绩效。因此,ERP系统的“第一绩效”存在先天不足性。
(二)“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
集成协同是指组成整体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乃至同步发展提升的互动活动。不管系统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要客观上系统存在,集成协同的问题就必然存在。
“第二绩效”的集成协同性是指ERP系统的“第二”衍生绩效是因为信息系统革新而促进企业管理整体的机制、机能“提升”,最后出现的“产物”。换言之,该“第二绩效”不是仅由企业内部某一个子系统通过独立升级就能够发生的“成果”,而是由企业各子系统及各部门乃至各业务职能环节同时“提升”且集成协作的最终产物。也就是指企业整体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层次、管理文化、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等必须革新来适应进步的ERP信息系统,达到企业管理与ERP真正集成协同,才能更为彻底“挤出”ERP系统潜在的“第二绩效”。
三、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分析
系统论观点显示,系统和系统环境客观存在着互相制约关系。当系统和系统环境同步互动实现高度集成协同保持一致时,系统职能及作用才会最有效展现,系统的目标最后能够得到实现;如果两者不能很好集成协同时,不但系统的职能作用会受限,而且会给整个系统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果将ERP信息系统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系统外部的企业管理就是相对应的系统环境。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可从相对静止集成协同和相对运动集成协同两个方面分析和解释。
(一)ERP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相对静止的集成协同
所谓相对静止的集成协同,指ERP系统和企业管理水平在一定时间段,两者相对保持稳定而没有显著的变动。
从层次结构类型角度探析,多个具有特定结构类型的子系统最终构成整体ERP系统。而企业也都是由多类型、多结构的各个部门整合构成。因此,ERP系统和企业组织结构内各部门以及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间客观存在集成协同关系。ERP系统应用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系统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严密的集成协同性。
从管理的层次角度探析,企业管理有高、中、业务层共三个管理层面。企业的高层管理,重点着眼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协同的重点是如何促进有关目标、范围、治理等要素在不同层次之间的集成与协同。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而言,在于贯彻落实总体战略规划,顺利完成本部门的具体任务。因此,中层管理对于ERP系统集成协同的要求是借助于信息系统,迅速、精确理解本部门工作的任务及内容,同时有足够能力和其他部门及时而又顺利地交换相关的信息,能够对本部门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及评价。业务管理层面与ERP系统集成协同的重点是如何使业务层的直接操作人员全面充分地利用ERP信息系统记录所从事的各种业务活动,跟踪相关的业务部门及各业务环节的进度,清楚理解本部门的目标及具体任务。
(二)ERP系统与企业管理相对运动的集成协同
从发展演变的视角看,ERP系统和企业管理间的集成协同具有相对运动性。这种相对运动性,即指两者之间的集成协同在一定时间内会存在“平衡”状态,保持“相对静止”,但这种“平衡”会随着时间延伸逐渐产生冲突,又通过解决冲突两者会发生“相对运动”达到新的“平衡”。
从哲学角度分析,在相对运动的集成协同进程中,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水平决定性影响着ERP信息系统整体效能,ERP信息系统作为先进工具为企业管理服务,其效果作用如何取决于企业管理。也就是说,企业管理是“主”,ERP系统是“次”。只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保持持续创新,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才能不断应用到企业,与管理相集成协同的ERP信息系统才会很快出现。
同时,ERP信息系统发展对企业管理也产生反作用力。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当ERP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集成协同一致,则信息系统能够推动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如果ERP信息系统落后于企业管理,或超越了现行企业管理平台,两者就不能保持协同一致,也就会导致妨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甚至可能使生产经营走入困境。事实上,当企业引进并运用先进的ERP信息系统后,结果导致“次”推动“主”的发展,即创造了客观条件,最终才能够引起“化学反应”,相应促进企业管理发生变革。
四、结论
当前在我国,许多企业应用ERP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绩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施ERP系统只是在提高信息技术方面下功夫,忽视了研究企业管理应主动适应ERP并与ERP同步互动以达到两者高度集成协同,导致我国企业ERP实际应用效果一直很不理想,ERP系统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企业管理与ERP系统同步互动产生的集成协同性是当前我国ERP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伍德。ERP实施流程——企业如何实施ER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57.
[2]HelmutKlaus,MichaelRosemannandGuyG.Gable.WhatisERP.InformationSystemsFrontiers.2000.8(2:2),141-162.
[3]温池洪,毕新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冲突机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8):124-129.
[4]李诗白。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8(3):94-96.
[5]田凤彩。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0(5下):143-145.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erp技术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