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原型设计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会计模拟实验 课程体系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也对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撕裂了传统经济体制下会计教育和职业界的固有联系,但二者之间新的联系通道却未能及时开通,这导致了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脱节。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导致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用人单位需要能尽快直接上岗的人才,他们不愿意花费培训成本和时间来进行培训,所以从学校毕业刚走上岗位的学生必须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实践需要的动手能力,而要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计,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会计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管理科学,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要实现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同时,会计学作为一个有着极强技术性的经济管理专业,它对实践性教学更是有着特别的要求,实践性教学不仅应贯穿于其四年本科教育的始终、贯穿于其各主干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而且各实践教学环节还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并由浅入深、环环衔接,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才能实现其预期的教学目的,较好的完成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任务。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会计学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
1.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所构成。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税法、财务会计法规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等。这三部分的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做到让学生最有效地学习掌握知识,又不相冲突或是知识衔接不上。
2.会计学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不仅只是简单的做账、记账,他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来讲,专业基础课在前面开设,大一上一般是开设通识课程,从大一下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非常重要,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如果基础没有学好,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很吃力。首先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是讲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账户、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核算程序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全面了解会计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其次就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经济业务的实务处理,是全面阐释财务会计原理、原则和方法,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财务会计分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日常业务内容核算基本上都包括了,而高级财务会计则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特殊业务,它比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更深;第三是成本会计的开设,掌握了财务会计的内容之外,还应该掌握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门学科的重要中介;第四是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不仅是只会做账,还应该会进行财务分析及资金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在掌握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还必须学习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最后开设的是审计学,审计学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监督人才开设的课程,同时作为一名会计也应该自觉把关,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及税收法律制度,只有懂法,才会守法,企业的经济业务与税法知识紧密相连,因此,还应该开设财经法规及税法课程,以上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将前面课程的知识学好了,那么学习下一门专业课才有基础,才会更容易理解。而专业选修课程则基本上都是些行业会计,里面有与核心课程交叉的一些知识,但又有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的核算内容,这些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三下到大四上开设,这样就避免了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冲突,课时可以安排少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二、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其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
既然各会计理论课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那么对于会计实验课程的安排也毫不例外。会计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1.会计实验教学的作用。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全仿真的模拟实训,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二是可以让学生毕业一走上会计岗位就能投入到工作中;三是可以提高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四是对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有了更具体的体会,为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指明了方向。
2.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其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非常重要,要注意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协调,他们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如果有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就在实验中出现这些内容,那么就达不到实验课所需要的效果。有的实验课需要专门进行单独实验,而有的则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随堂进行。
大一学生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以后,就可以在本学期末进行会计学原理模拟实验,也可以在紧接的下一个学期开设,这样既可以学习实际的账务处理流程,又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巩固,同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指明了方向,因为会计学原理是门很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建议进行专门的单独手工实验要好一些。大二学生在学习了中级财务会计后,就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较会计学原理实验来说,要综合一些,其中会涉及到税法的一些知识,所以它应是在学习了税法之后开设要好一些,可以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建议单独进行,既可以采用手工形式也可以采用电脑做账。大三上可以安排会计电算化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中使用的财务软件,以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这一实验课程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相结合。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安排在大三下学习了成本会计理论课之后来开设,也可以随堂进行。税务会计模拟实验的开设也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学习了税法、税务会计之后,对企业的税务登记、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及报税表的填制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而理论知识对这些讲得虽然很详细,但不很直观,难以理解,而通过模拟实验,会让学生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并加深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大四上还可以安排一个大综合模拟实验,这一实验是在学生学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之后来进行。这一实验应是模拟一个较大规模工业企业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为内容进行,既有财务会计的知识,又包括成本会计的知识,还涉及到税务方面的处理,即从审核原始单据到编制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最后报税的整套账务处理流程有一个全面的熟悉,而且它包括手工做账和电算化处理两部分,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经过这几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能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去,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培养更高级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及经济监督人才,建议还应该开设财务管理实验以及审计课实验,这两门课程的实验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
而会计毕业实习则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采取的是校外实习形式,完全让学生进入到实习单位中去实习工作,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的一次锻练。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毕业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会计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的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来讲,实践课程的开设比较多,那么如何来安排各门实验课的开设内容及开设学期、学时就显得很重要了。象会计学原理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因此其实验教材内容模拟的应该是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经济业务,其分录处理题可以稍微简单一点,重点在于学习流程,可以安排在大二上进行,学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中级财务会计实验的内容要丰富一些,因为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很丰富,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业务,因此其经济业务题的难度可以比会计学原理实验有所加深,同时经济业务里面还可以加入一些涉税内容,可以安排在大二下进行,课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成本会计的实验也很有必要,主要是掌握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可以安排在财务会计实验后进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的核算及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等,可以安排在大三下进行,课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税务会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涉税处理事务,因此实验的内容应涵盖经济业务中的涉税处理及纳税调整,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知识,各个税种均应涉及到,可以安排在大三下进行,课时分配28个学时左右。会计综合业务模拟实验是会计学专业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借助会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涵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安排在大四上进行,课时分配56个学时左右。
总之,要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科学合理地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永祥,宋轶君。从会计人才供求矛盾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职业圈,2007,(2).
[2]周凤。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02-21.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医学统计;方法;运用;原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一、统计学方法简介
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检验水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学论文中常提到检验水准即α,它是用来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实际工作中常取α=0.05,当研究数据计算的P值小于0.05时,组间差异比较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统计描述是指根据资料及原始数据分布的类型,选择正确的指标来描叙资料及数据的特征。而假设检验即组间差异性检验,是医学论文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资料类型则包括能用具体数据表示的定量资料与不能用具体数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括率、相对比和构成比。而参数法及非参数法是常用的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参数法一般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法常用的有秩和检验。
二、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四、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1.统计方法误用。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选用检验方法错误。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五、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资料的统计处理不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统计学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或者线索。因此,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参考文献: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设计;设计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展现出更多的效能,其在机械运作管理效益全面提升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大,这一切得益于很多先进技术的融入。以虚拟原型技术为例,在融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展现出自身技术优势。因此,探究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发展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1 虚拟原型设计的概况
利用不同的工具开发出子模型组合,并且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实现对应模型的塑造,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多学科理论在虚拟工况环境下的性能指标,由此达到可视化的效果,得到的效果更加完善,系统的性能更加优化。虚拟原型是从产品设计功能、行为和感官特性等方面入手,实现对于对应产品的仿真数字模型的塑造,进而满足各种设计工作的需求。
2 虚拟原型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
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步骤:其一,单行开发阶段;其二,并行操作开发阶段;其三,基于虚拟原型的研发阶段。以单行研发方式来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往往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此时的研发成本也是比较高的,最为关键的是由此设计出来的产品机械性能难以达到理想化;基于虚拟原型的并行设计方式,能够充分展现出机电一体化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设计方式的缺陷,给予实际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尤其在出现不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来优化和改进;虚拟一体化设计理念的融入,能够使得机电系统展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无论是设计思想,还是产品设计研发实践,都能够朝着更加详细的方向发展,由此才能够应对更加复杂产品的研发设计任务。从上述几个阶段来看,虚拟原型理论在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中的融入,可以使得设计系统的性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对于设计人员的辅助作用也能够发挥到最大。
3 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发展策略
虚拟原型在机电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运用,需要遵循虚拟原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并且在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实现方式上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找到机电一体化功能原型设计的开发方案。具体来讲,在此方面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3.1 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特点分析
虚拟原型技术理论在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中的运用,不同于其他模型融入的特点,其自身存在很多的独特之处。具体来讲,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不同领域中进行模型构建的时候,会对于对应领域中模型的需求进行分析,掌握模型的特点要素,还会去了解其他领域的建模特点,由此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是保证产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其二,保证不同领域中的模型存在对应的联系,就需要对于各个领域的模型关系进行探究,由此深刻了解模型设计的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得模型的数据展现出动态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对于模型构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三,在虚拟模型平台上,不同领域的模型,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去进行构建,其都会有利于综合平台效益发挥的,由此才能够使其成为各个领域建模工具的重要枢纽,这个枢纽的基调奠定合理的话,就可以保证整个综合平台效益的发挥;其四,虚拟原型设计的时候,要自始至终保证以机电一体化为中心,依照机电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妥善处理好设计模型与设计理念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各个领域设计效益发挥效能的重要途径。
3.2 机电一体化功能原型设计的基本实现途径
在虚拟原型模型构建的时候,势必会涉及到机电一体化的原型设计,此时需要思考的就是产品设计,从多方面视角对于模型设计需求进行思考。整体来讲,机电一体化功能原型设计的基本实现途径主要涉及到以下的内容:其一,依照产品设计的指标来引导实际的产品设计行为。机电一体化在不同领域中,会利用到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在上述的领域中,产品设计过程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设计指标在进行分解和分析之后,需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此时才能够做到设计内容与设计需求之间的融合,再次将其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可以为机电一体化在不同领域中的交互作用奠定基础。其二,结合不同的问题,实现不同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如果牵涉到机械方面,电气方面,控制方面,计算机方面,就需要对于机电一体化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此时的设计目标需要调整,设计方法也需要改善,并且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此时的系统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使得系统得到更加理想的完善,给予设计人员的选择余地也更多。
3.3 机电一体化功能原型设计的开发模式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往往是在设计分解和设计结合的过程中开展的,产品设计功能,产品结构设计,任何环节都需要考量到产品的需求指标,这是机电一体化原型开发的基本原则。在3D模型架构的帮助下,对于设计作品进行合理分解,接着再依照对应的设计目标,将其运用进去。
绝大多数的产品设计,都是在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在设计方案的引导下,依照设计理念切实的进行归纳和完善,并且在对应接口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设计交互操作,由此使得各个领域的设计能够展现出整合效益,这就是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设计的基本实现路径。
3.4 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设计环境的构建
在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对应的设计环境,对此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内容:其一,虚拟环境的构建,能够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保证在多领域之间能够达到交互需求;其二,虚拟环境中达到各领域模型的构建,实现虚拟原型的构建。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设计环境的构建:首先,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仿真设计环境设计目标的确定。在基本设计架构明确之后,在设计工具的帮助下,以机械设计工具为基础,集成控制领域设计为工具,以虚拟原型设计技术为支撑,保证设计架构的环境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接着,在软件工具方面,可以选择SolidWorks软件系统和LabVIEW软件系统,充分利用上述软件系统的优势,保证实际设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得到更加好的提升;第三步,就涉及到虚拟环境的集成化,依据基本设计的实现和工具软件,做好设计工作准备,依照集成环境基本工作特点和产品开发流程,实现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设计环境的优化和调整。
4 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www.haoword.com←随着虚拟原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入,其技术理论慢慢得到验证,系统性能得到不断优化,整体的技术发展也开始朝着如下的几个方面发展和进步:其一,系统化,在此方面的设计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特点,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需求,技术融入的思路,流程和关键技术得到不断的探索和应用,由此使得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展现出系统化的特点来;其二,数字化,随着各种专业软件平台的应用,使得仿真设计环境得到营造,无论是单领域建模,还是多领域联合模型构建,都能够给予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三,价值化,随着给予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仿真设计技术的完善,使得技术实现路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产品设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满足,基本功能的控制逻辑设计更加合理,运动规划编程也趋于科学,能够运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此时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价值也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诞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的具体表现,在虚拟设计环境的不断优化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能够得到优化,产品设计工作可以在更加理想的条件下进行。由此可见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设计工作者而言,就是行业的福音。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探索将不断进行下去,届时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价值会得到更加明显的展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原型设计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