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国际形势论文 篇一
一、各国经济概述
1、美国
与2003年第三季度的强劲增长相比,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大幅减缓,折合年增长率为4.0%,约为第三季度增幅(8.2%)的一半,而2003年全年GDP增长3.1%,仍呈现强劲复苏态势,但低于华尔街预期。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个人消费、出口、设备与软件支出、库存投资及住宅投资。但第四季度的数据表明,以上部分指标的景气状况有所缓和。
从财政和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层面来看,2003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得益于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宽松环境。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前景,除了尚不明确的一些政治、经济因素以外,市场的注意力仍应集中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之上。虽然2004年1月28日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00厘的45年低位不变,但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环境仍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通胀方面,美联储关心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仍然低位徘徊,美国经济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可能。美联储局货币政策最为关注的3个方面:经济增长、就业及通胀压力中,只有经济增长是明确支持利率上调的政策倾向。从大选因素来看,决定联储加息最重要的因素应是劳动市场,但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市场第四季度并不明朗,即使是近几个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四季度末5.7%的失业率仍然是美国联邦政府无法接受的。因此,虽然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迟早要到来,但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仍主要取决于未来劳动市场的表现。
表12003年第三、四季度美国主要经济指标简要比较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消费支出增长
6.9%
2.6%
耐用品支出增长
28%
0.9%
非耐用品支出增长
7.3%
4.4%
政府支出增长
1.8%
0.8%
联邦政府支出增长
Na
0.7%
各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增长
Na
0.9%
企业投资
12.8%
6.9%
非住宅投资下降
1.8%
3.0%
设备和软件的支出
17.6%
10%
建筑支出下降
Na
2.4%
住房支出增加
21.9%
10.6%
整体个人投资
14.8%
12.4%
出口
Na
19.1%
进口
Na
11.3%
2、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
总体来看,2003年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在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进展缓慢。全年各成员国的失业率平均高达8.1%,劳动生产率增长仅大约为0.5%-1%的水平,2003年末欧盟各国的人均GDP也只相当于美国的72%。
从欧元区成员国2003年第四季度的表现来看,2003年11月份,欧元区12国工业生产比上月微升0.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2%。11月份工业生产虽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幅度如此之低,表明复苏力度不如预计的那样强劲。在欧元区成员国中,爱尔兰和德国11月份的工业生产增幅分别为1.4%和1.3%,荷兰和卢森堡的增幅则相对较高,分别为2.1%和1.9%,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工业生产却下降了0.4%。在将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丹麦和瑞典计算在内后,欧盟15国2003年11月份的工业生产比上月下降了0.1%,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上升了0.9%。通货膨胀方面,欧元区2003年1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预计将由11月份的2.2%重新降到2.0%,即降至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
2003年全年情况,德国GDP比前年下降了0.1%,是199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财政赤字总额为860亿欧元,占该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连续第二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全年劳动市场状况方面,在欧元区12国中,西班牙的失业率最高,为11.2%,卢森堡的失业率最低,为3.9%。在欧元区经济大国中,德国和法国去年12月份的失业率分别为9.2%和9.5%,均与上月持平。
欧元区之外的主要欧盟成员国英国的2003年四季度数据表明,11月份制造业产值较上月下降0.7%,这是该数据自2002年10月份下降1.5%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期工业产值下降1.0%。与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11月份制造业产值增长0.7%,工业产值下降0.4%。通货膨胀方面,英国通胀压力仍然非常低,短期内也不太可能上升到2.0%的目标水平。
3、日本
虽然2003年12月份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较11月份减少1.0%,但由于10月份和11月份工业产值双双攀升,第四季度的工业产值依然大幅提高,较前一季度增长了3.6%,工业生产依然处于复苏阶段。四季度工业产值推动力来自出口尤其是对亚洲邻国的出口非常强劲,而12月份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机械设备的生产较上月下降了2.7%。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增长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末失业率为4.9%,为近年来首次低于5%。日本经济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矿业生产持续增长。二、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增加。三、企业倒闭减少,失业人口下降,家庭消费开支出现增长。
尽管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好转,但影响复苏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包括:通货紧缩还在持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筹资难度未减;个人消费虽然出现回升,但消费增长主要依赖部分高收入者。另外,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持续增长
主要依赖出口主导型的汽车、电子机械类大企业投资的增加,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却在下降。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日本政府经济结构改革逐步出现成效,2004年日本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上升态势,逐步进入以出口为主导的低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预测,2004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将为0.5%,实际增长率将为1.8%。
表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指标
08/03
09/03
10/03
11/03
12/03
美国
非农业职位增长(万)
-4.1
12.5
13.7
4.3
0.1
失业率(%)
6.1
6.1
6.0
5.9
5.7
工业生产(较上月±%)
0.0
0.6
0.4
1.0
0.1
零售额(较上月±%)
0.6
1.0
-0.3
0.9
0.5
CPI(较上年同期±%)
2.2
2.3
2.0
1.8
1.9
欧元区
失业率(%)
8.8
8.8
8.8
8.8
-
零售额(较上月±%)
-1.1
-0.3
0.0
-
-
工业生产(较上月±%)
-0.6
-0.4
1.3
0.1
-
CPI(较上年同期±%)
2.1
2.2
2.0
2.2
2.0
M3货币供应增长(年率%)
8.2
7.5
8.1
7.4
7.1
日本
失业率(%)
5.1
5.1
5.2
5.2
4.9
工业生产(较上月±%)
0.5
3.0
0.8
0.8
1.0
CPI(较上年同期±%)
-0.3
-0.2
0.0
-0.5
-0.4
M2货币供应及存款证(较上年同期±%)
2.0
1.8
1.5
1.6
1.5
4.亚太和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
受SARS疫情的冲击,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普遍出现放缓;但第三季度,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等地区的内需加速增长,以及美日经济的复苏,大大改善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
2003年,菲律宾GDP增长了4.5%,略高于2002年的4.4%。印度在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4%,连续7年实现了快速增长。韩国由于内需不振,GDP增长率仅为3%。2003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为1996年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新加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8%,而在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7%和3.7%,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困难之后,新加坡的经济状况呈现强劲复苏趋势。2004年预计将增长3-4%。2003年,印尼经济增长3.8%,其中国内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2003年,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4.5%,第二季度萎缩0.5%,第三季度增长4%,预计第四季度增长可达4.2%,全年增长将达3.2%,2003年10至12月,香港失业率为3.3%,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1.9%,仍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
对于东亚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状况,亚洲开发银行认为,2003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1%,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6%。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拉美地区在阿根廷危机逐渐稳定之后,也开始走向了复苏之路。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率为1.5%,城市失业人口达1670万,失业率达10.7%。平均通胀率8.5%,工资水平平均下降4.7%。2003年拉美国家中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增长幅度将达7.3%,哥伦比亚增长3.4%,厄瓜多尔和墨西哥分别增长2.0%和1.2%,巴西的增长率只有0.1%,委内瑞拉经济将下降9.5%。乌拉圭仍处于2002年危机阴影中,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5%。2003年,拉美的外贸将连续第二年出现顺差(顺差额预计为370亿美元)。2003年,拉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左右,投资率约为18%(按1995年价格计算)。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将从2002年的11.4%下降到2003年的8.6%。
二、全球股票市场
受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反弹的影响,加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在美国官方公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高达8.1%之后,全球股市也迅速做出了反应。2003年四季度,股市高歌猛进,到12月底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纳斯达克也冲破了2000点。
1、美国
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各上市公司三季度财务状况的持续好转的影响,美国各主要股票指数涨幅非常明显,2003年末,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同比上涨了25.3%,重新突破了10000点大关;而随着全球IT行业在下半年的全面复苏,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NASDAQ指数涨幅更是高达50%,冲破了2000点心理大关;代表市场整体水平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也相应上涨了26.4%,达到了1111.92点。
表3美国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收盘)
主要指数
2003-12-31
2003-6-30
2002-12-31
涨幅
道琼斯30工业指数
10,453.90
8,985.44
8,341.63
25.3%
NASDAQ综合指数
2,003.37
1,622.80
1,335.51
50%
标准普尔500指数
1,111.92
9
74.51
879.82
26.4%
注:股票指数涨幅均指相对去年末的波动(下同)。
2、欧洲
2003年,欧洲各主要股指结束了2000年以来的持续跌势,出现较全面回升,某些股指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市场。其中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年底较年初上涨了13.6%;巴黎CAC40指数则上涨了16.1%;法兰克福DAX指数涨幅最高,达到37.1%;意大利MIBTEL指数涨幅为13.9%,西班牙马德里SMSI指数上涨27.4%。与美国各股指相比,欧洲某些股票指数的涨幅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欧元区经济景气状况仍然不如美国经济。与此同时,美联储利率长期低于欧洲央行利率水平,这也成为欧洲股市表现不如美国的重要原因。
表4欧洲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1
2003-6-30
2002-12-30
涨幅
伦敦FTSE100指数
4,476.90
4031.20
3,940.40
13.6%
巴黎CAC40指数
3,557.90
3084.10
3,063.91
16.1%
法兰克富DAX指数
3,965.16
3220.58
2,892.63
37.1%
意大利MIBTEL指数
19,922.00
18,360.00
17,485.00
13.9%
马德里SMSI指数
807.98
719.87
633.99
27.4%
3、亚洲和日本
表5亚洲各主要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31
涨幅
香港恒生指数
12,575.94
9,577.12
9,321.29
34.9%
日经指数
10,676.64
9,083.11
8,578.95
24.5%
汉城综合指数
810.71
669.93
635.17
27.6%
新加坡海峡指数
1,764.52
1,447.89
1,341.03
31.6%
4、拉美各国
表6拉美各国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31
涨幅
阿根廷MerVal指数
1,071.95
765.61
524.95
104.2%
巴西Bovespa指数
22,236.00
12,973.00
11,268.00
97.3%
墨西哥IPC指数
8,795.28
7,054.99
6,127.09
43.5%
三、外汇市场
1、美元
2003年美元兑世界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呈持续下跌态势,一改前几年强势美元的格局。美元兑各主要贸易国一揽子货币,自2002年末以来下跌了10%以上。其中,美元兑日元下跌约13%;兑欧元下跌了约16%;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美伊战争的影响;以及在下半年,美国政府为了使经济快速复苏而采取的弱势美元的政策,加上巨额且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和国内财政赤字等原因,是美元下半年仍无法走出下跌阴影的主要原因。
而在第四季度,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更是冲破了1美元兑110日元大关,继续向100日元的心理支撑点方向迈进。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在四季度也突破了1美元兑0.8欧元,达到了1美元兑换0.78欧元,创欧元诞生以来的新低。预计弱势美元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2、欧元
2003年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欧元一直处于升值的态势。一方面有美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调整和经济基本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欧元正逐渐向它的合理购买力回归。但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美元再次连续贬值,突破了1美元兑0.8美元的合理购买力比价。显然这对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欧元经济是极为不利的,从德国的出口表现来看,2003年德国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法国首次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高居不下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弱势美元造成的。因此,强势欧元和弱势美元对欧元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在2004年仍将有所体现。
2003年欧元兑日元的汇率,可谓是起伏不定,5-8月一度达到1欧元兑140日元,但是8月初以来,逐渐向125-130合理水平回归。然而在第四季度末,欧元兑日元汇率再次升值到了135日元。同样,强势欧元也会削弱欧元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日元
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攀升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是日本年均失业率13年来首次比上年减少。以上数据表明,2003年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长达10年的萧条期。相应地,日元也呈现强势地位,尤其是兑换美元的汇率,2003
年从年初的1美元兑换135日元连续升值到105日元左右。短期内并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但是,正是日元过于强势,四季度出口逐渐下滑,才造成了2003年四季度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萎缩。这一方面与三季度的合理回调有关,但与四季度日元连续升值也不无关系。因此,强势日元对于刚刚走出萧条期,甚至仍处于通货紧缩困境中的日本经济显然是弊大于利。
四、各国利率
1、美国
2003年12月9日,美联储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利率决定会议上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不变,并重申将“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利率于低档。但2004年1月28日,虽然美联储决定仍维持1%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但删除了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变承诺。这表明,美联储为了让市场消化加息的预期,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也为日后调高利率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文谈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程度、通胀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尤其是最后一个因素,在没有明显起色的时候,美联储不会轻易修改当前的利率水平。
2、英国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英镑汇率的走软、强劲的消费者支出,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重新抬头,英国成为西方第一个提高利率水平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是在美国和欧元区2002年整体萧条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增长也从未转向负数,就业率也继续保持增长。这意味着英国的富余生产能力有限。因此,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将进一步加大提高利率的压力。2004年2月5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再次调升利率水平,将附买回利率从3.75%提高到4.00%。
3、欧元区
2004年1月8日,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决定将欧元区12国货币的主导利率维持在目前的2%的水平,承认欧元汇率过高对欧洲企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逐渐复苏的经济增长以及消费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欧元升值带来的冲击。当然,强势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欧元区的物价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通货膨胀仍然在2%目标之内。因此欧洲央行决定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
表7全球主要国家及相关地区最新指标利率一览表
最新利率水准
最近一次变动
美国
联邦基金利率1.00%
2003年6月25日降25基点
加拿大
隔夜拆款利率2.50%
2004年1月20日降25基点
日本
贴现率0.1%
2001年9月18日降15基点
中国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1.98%
2002年2月20日降27基点
一年期贷款利率5.31%
2002年2月20日降54基点
台湾
重贴现率1.375%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担保放款融通利率1.7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香港
最优惠利率5.000%
2002年11月7日降12.5基点
隔夜贴现窗利率2.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韩国
隔拆利率目标3.75%
2003年7月10日调降25基点
澳大利亚
指标利率5.25%
2003年12月3日调升25基点
欧元区
附买回利率2.00%
2003年6月5日降50基点
英国
附买回利率4.00%
2004年2月5日升25基点
瑞士
利率目标0.00-0.75%
2003年3月6日降50基点
五、国际期货市场
200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的加快,原材料的价格都出现了大牛市行情,无论黄金、原油、钢材、水泥、铜铝,还是油籽、植物油以及棉花价格,都纷纷挑战新高,不少商品特别是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创下了一年乃至数年来的新高,从而推动全球商品期货市场节节攀升。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全球期市成交量继续强劲增长,欧、美、亚三大洲的期市齐头并进,各品种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交量屡创新高。
在欧洲,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在2003年的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比上年提高了27%。与此相比,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也不甘示弱,作为现代期市发源地的芝加哥,其3家期货交易所在2003年均有不俗表现:CME和CBOT的合计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大关,并且双双刷新了各自的年度交易量记录;CBOE的成交量也稳步增长,全年成交2.8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作为美国成交量最大的期货交易所,CME在2003年的成交量达到6.40亿手,同比提高1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由于今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市场对外汇期货的交易兴趣不断增长,表现在外汇期货的成交量和空盘量不断刷新记录。另外,由于美元汇率前景不确定,多种全球货币期货的空盘量也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作为世界头号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在2003年的期货和期权成交量达到4.5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32.1%。除了传统的强项——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大踏步前进外,CBOT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的成交量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达到3.66亿手,比上年增长了36.5%,其中其龙头品种10年期国债期货以及联邦基金期货均有不俗表现;5年期国债期货的全年交易量也达到7374万手,同比提高46%;两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量比上年提高106%。股指产品期货也是迅猛成长,全年成交量达到1554万手,同比提高69.6%,其中迷你道指期货的交易量达到1086万手,同比提高388%。
对铜市场来说,2003年世界铜的消费出现了显著的回升。铜市场出现了久违了的大牛市,NYMEX的COMEX分部也频传佳音,截止到11月25日,其铜期货就打破了16年来的年成交量记录,达到287万手,超过了2001年的286万手记录。LME三月铜从年初的1560美元/吨,涨至年底的2350美元/吨,实现了宏伟的大牛
市行情。
六、国际黄金市场
国际黄金市场2003年是多头扬眉吐气、收获颇丰的好年头。黄金市场历来与汇市联系紧密,美元从强势货币转为弱势货币。使得黄金市场多头“好风凭借力”,从年初350美元左右水平起步,一路走高到年末的410美元大关。仔细分析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行情变化,可以发现,黄金价格的变动与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欧元甚至日元的变动有着惊人的密切相关性。黄金价格明显与美元有负相关关系,与欧元、日元有正相关关系。也即,当美元表现坚挺,呈升值趋势时,金价就疲软,而当美元下滑,欧元、日元走强时,黄金就跟随上涨。特别是欧元动向对黄金的影响更为显著,二者之间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少出现欧元走强而黄金同时在下跌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甚可以说欧元和美元的汇价是黄金市场的风向标。
展望2004年国际黄金市场,鉴于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国际外汇市场后续行情发展趋向有利于黄金,即美元持续疲软,短期内恢复元气的可能性不大,欧元朝气蓬勃,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向好及高于美元的利率支持,使欧元对美元在平价以上的兑换格局轻易不会被打破。
表82003年全年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走势(美元/盎司)
1.30
3.30
6.30
9.30
10.31
11.30
12.29
国际黄金价格
369.2
334.5
346.10
384.55
384.15
397.50
414.10
七、国际石油市场
2003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强劲使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大增。在欧佩克9月份决定反季节削减供应量后,油价在低库存和寒流天气的刺激下节节上扬,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和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于12月18日分别涨到33.71美元和30.80美元。而鉴于近一年多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欧佩克不愿采取措施冷却油市,2003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4美元,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WTI也高达31.02美元,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达日均7600万桶,比去年多出120万桶,这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原因。
2004年年初,油价接近美伊开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使石油需求继续保持2003年的增长势头。初步分析,支撑2004年全年油价高位走势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与需求。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度加快,在石油需求上也将反映出来。IMF预测,2004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3年的3.2%上升到4.1%。摩根士丹利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全球经济利好因素,使得国际能源署最近两次调高对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2)欧佩克限产。欧佩克以美元疲软为由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合情合理。在2003年,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17%的同时,WTI上涨了19%。欧佩克打算在2004年2月10日开会讨论二季度产量政策,预计届时该组织将从3月份起削减供应量,以防油价在需求淡季下跌。欧佩克10个成员国目前产量配额为2450万桶/日,届时该组织可能削减100万桶日产量。
国际形势论文 篇二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教学效果 探索
[作者简介]李在强(1965-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32-03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宣传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担负的重要使命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德育理念,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和端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认识。但是,有的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有的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够,态度不积极,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对资金投入重视不够等。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正确认识和思想观点,懂得人生价值和正确的追求。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介绍国情,介绍现实,使学生了解社会,能够正确选择为人处世之道。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低、能否科学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能否准确科学地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时时处处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当今大学生极其关注和了解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道德失范、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腐败现象蔓延和公仆意识淡薄等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评价不够客观,了解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成熟,对国内外发生的事关全局的重大事件,缺乏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的能力,一些没有根据、歪曲事实、不够权威、欺骗宣传的信息可能会诱导他们,造成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下,21世纪的大学生要想真正依靠自己做到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帮助他们认清和把握国际国内的形势政策,积极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科学认识正确对待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以及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正确引导当代的大学生科学、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我国的政策方针,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勉励其刻苦探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伟大祖国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新问题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片面的思想认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片面是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和症结所在。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了解认识社会和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现在是网络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全方位开放,大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借助新闻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没有必要”专门开设这门课程,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还认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设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效果不佳。受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影响,某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等。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导致大学生对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2.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效性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以我国党和政府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大政方针和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为基本教学内容,向大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把握和领会精神实质,避免大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帮助大学生消除曲解和不良倾向。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吻合,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高度重视并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方向性。这些基本原则和要求,进一步规定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广泛收集相关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大胆改革创新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给任课教师进一步有效地讲授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备课负担,增加了授课难度。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任课教师如何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思想性和方向性,成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3.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方法落后。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理论讲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教学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
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重要性,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方法简单生硬。教师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照本宣科,几乎没有改革课堂教学,也没有广泛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网络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课在对大学生课堂讲授中变成了理论说教,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模式上,没有形成理论思维多渠道教学。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对大学生的教育较为滞后,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师生间互动不够。
一部分教师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欠缺,在教法内容设计上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灌输方法,对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较少,偶尔也有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但深度不够、说服力不强、分析不透彻,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的措施
1.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时事性。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事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基本内容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以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的具体的、现实的重大时事教育、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难点和现实焦点问题的剖析等为基本内容。重点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科学把握热点难点问题,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关键是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内容要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时代精神塑造人,充分体现出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具有两面性,即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和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一面。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在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形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比较感兴趣、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善于正确引导、正面教育。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主动、自觉地搜集、收听相关资料,把内容、主要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融入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分析、判定、评论事情的发展变化,注意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认识能力。同时要求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会观察追踪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发展的现实过程,使大学生积极转变、更新思想观点,实事求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调动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好地培养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时事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2.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增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中。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课教师必须重点理解、科学把握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感。因此,必须创新优化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地选定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焦点热点和难点等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进一步论述相关的方针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熟悉认识中,积极主动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势观和政策观,使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与多种举措并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在理论讲授方面,必须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讲授式与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参与式相结合,认真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教育资源,举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广泛运用学校网络主题教育网站,借助校内的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地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大学生正面教育和科学引导,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切实增进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改革教学手段是一门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是创新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改革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考查考核的重要环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充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建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同时,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直接认识和经验,不但丰富了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教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拓展了大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现实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推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切实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张德松。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1).
国际形势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为早日实现图们江地区“东北亚物流中心”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的对策。
当前,进一步加快以珲春为核心的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进程,对维护国家安全、繁荣少数 民族 经济 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深化振兴东北老 工业 基地战略、推进全面小康 社会 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始于1992年,到1994年以前,进展情况较快。之后,由于受国内经济形势和亚洲 金融 危机 的影响,开发停滞,经济也处于低速度运转状态。近年来,由于周边 环境 的变化、地方干部群众的努力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协调与推动,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开始好转,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周边及国际形势趋向好转
1、当前的国际环境为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难得的 历史 机遇。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协作不断深化。比如,中俄贸易额已达290亿美元,2006年被确定为“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图们江地区对我国 经济 社会 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图们江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缘 政治 与地缘经济 环境 ,其合作开发必然具有战略性、国际性、复杂性和机遇性等特点,从而决定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同周边国家一起,经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其目标的实现。
(二)在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的模式上已取得共识:近期以三国各自开发为主,在通道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适当协调。之后,逐步以联合为主。最后进入一体化开发阶段。由于我国图们江地区地处近海而不是沿海,不具备修筑深水海港的条件。因此,要想争得物流中枢的地位,图们江地区的发展必须适度超前,掌握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对俄、朝两侧的图们江地区开发施加影响并给予有力的推动。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篇四
关键词:海洋意识教育;形势与政策;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86-03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预言。在当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过惨痛的教训:失去海洋上的权利,我们不仅由于战败而丧失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海洋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文化科学交流的新天地、也带来了海疆领土争端乃至区域格局的复杂化演变。经历这些变化,中国大学生身处其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海洋意识。除了这种自发的海洋意识之外,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可谓为数寥寥、成果不彰。尤其身处沿海地区的各级高校,本该走在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如今看来,效果堪舆。如何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本文就海洋意思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实践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首先,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有多项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价值和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十分匮乏。当今大学生形成的海洋意识多属于自发性的。在信息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得新闻知识,相关内容如海洋开发、周边地区形势发展与变化、各国海上力量、区域海洋问题摩擦与争端、海洋环境保护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发的海洋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不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畅销读物等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大学里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鲜见。普遍来讲,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中学阶段海洋意识教育的复制,所以形式简单、内容单一、逻辑散乱、效果不彰。形式主要是海报挂板宣传、海洋知识竞赛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很少。内容集中在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海洋经济价值等方面,基本上是海洋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国际形势、区域形势的发展变化关联较少。只有当周边区域形势变得紧张而敏感时,高校课堂才做出反应,如2009年“南海问题”、2012年“问题”在部分高校做专题解读。这些略显粗糙简单、仓促和被动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海洋意识基础。
就当今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若想使海洋意识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进入大学课堂是必要的方式。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有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先天基础。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形势与政策课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与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认清了国内外最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不仅事关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以及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加包含我国国家战略的走向。同时,当今世界谋求发展的国家无不把海洋权益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海洋意识的发展成为全球趋势。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应对变化发展中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有效教育平台,亦是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想理论深度和政治方向性。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就是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不断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就是从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海洋意识教育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与方法。
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需要清晰准确的内容布局。海洋意识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应当讲授哪些内容?总体来说,海洋意识教育包含六项内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在这六项内容中,笔者认为前三项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后三项可作为辅助和补充整合为一个内容项。这四方面布局构成了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海洋政治板块中,包括海洋权益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际法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海洋竞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海洋意识是全球性概念,亟须国际视角加以诠释。国际关系是研究当代海洋问题的重点和基础,缺乏对国际关系的整体性认识,不可能形成完整深刻的海洋意识。比如当今国际关系学界中备受争议却影响巨大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如有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英国学者麦金德的“陆权论”和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等,均对国家的兴衰更迭和海洋实力之强弱关系做出了有力的阐释。当然,作为高校通识课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无须完整系统地讲授地缘政治学理论,但当前全球海洋权益竞争充满深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于南海问题和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困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地缘政治观念。不仅如此,还需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构建现代海洋意识。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洋权益的追求是不同的,所采取的海洋战略也是不相同的。当某一国家告别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就会产生向海洋寻求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这期间的海洋意识发展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联系,揭示这种规律性联系进而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民主化,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法规基本文件,为确立海洋权益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和行为准则。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并非国际海洋争端的终结,因其是各个国家协调、斗争乃至妥协的结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其中也因为模糊的解释而使海洋利益纷争广泛存在。但是,《公约》的基本内容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利。在指导学生认清海洋权益纠纷的复杂性的同时,还要明确学会利用规则,建立规则,趋利避害,有效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方面海洋军事板块中,包含军事战略、海上力量等内容。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之一。在此可以从军事战略和海上力量两方面着手。面对复杂的海洋利益争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把握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走向误区。现代国际局势下,军事打击手段的效能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战争手段的积极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局面。当前我国海上军事战略要追求的不是作战方面的“胜利”,而是战略主动和战斗效能上的“窒息”。这就需要创建边疆空间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有学者指出,在沿海国家所属和管辖的海疆基础上,存在一个为维护本国与世界和平、保障公海作业与航行安全而合法延伸的海上疆域,这种战略延伸可称之为“海上战略边疆”,即“战略海疆”。基于这样的战略意图,我国采取的战略选择就必然是主导型的海洋军事战略,强大的海上力量呼之欲出。海上力量主要指海军,但并不仅限于海军,它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包括外层空间技术在内的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在这里航空母舰的特殊重要作用凸现出来,航空母舰作为集中陆海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于一身的作战平台,因其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而成为发展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的军事工具,所以中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应当走得更远。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并不走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的老路,掀起全面海军军备竞赛并挑战现存的海权优势并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方面海洋外交板块中,主要内容分为海洋条约和协定、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海洋军事外交、海洋权益争端等。首先围绕海洋事务展开双方或多方谈判,通过谈判缔结海洋条约和协定,以书面形式规定海洋外交中的权力与义务,赋予其法律意义。其次海洋外交还包括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人道主义救援、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反海盗、开展海洋科考等。军品贸易炮舰外交、海军外交、海洋法律外交、海上合作外交和涉海民间外交。除此之外,还有把军事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外交重要分支的军事外交。军事外交即军事部门之间关于海洋活动的交流合作,包括海军互访交流、海上联合军演、建立海上信任措施、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军事外交特点在于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深入发展,既展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也传递出和平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愿望;与有些国家把海洋军事外交作为推动结盟、兑现安全承诺、威慑潜在危险和孤立竞争对手的工具,不断酝酿新的紧张因素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四,海洋外交的内容还包括妥善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沿海国家均可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因此,任何同濒一个海域且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的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海洋权益争端难以避免。世界上有2/3的海洋权益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存在争端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引发危机与冲突,关键在于如何认识问题和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和平、妥善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海洋外交所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第四方面海洋经济文化板块中,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三方面内容。海洋科学和技术是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和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生存空间和扩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类是融入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型管理手段,不断进行结构升级、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造船与运输业、港口业、海洋渔业等等;另一类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而直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油气业、海洋材料化工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等。无论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科学技术在其中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按照文化系统所包含内容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四类: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为文化;根据海洋文化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类:海洋民俗生活、航海与交流、海港与港市文化、海洋风情、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活动、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地域高校的特点,选择重点,酌情安排海洋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后,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有赖于师资力量的有效提升。海洋意识教育本身处于交叉学科之中,不仅要求具备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基础性知识,还需要根据形势热点难点的变化对基础性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政策要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形势评估,甚至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走向给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可以说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壮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首先,以专题授课为主要形式,由固定的教师负责所擅长方向的专题。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发挥教师团体的优势,集体备课,共同交流,达成共识,确定统一授课教案,强化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培养稳定性和灵活性共存的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良性的听评课机制。交叉听评课,课上发现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式先进的经验加以推广;反之加以纠正。最后,重视学生课后的反馈和成效评估。海洋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应用和实际体验也不可忽视。同时还要与学生建立课后沟通平台,如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掌握学生对于海洋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情况,观测海洋意识教育的成效。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测来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43.
[2]郑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现状探究[J].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8.
[3]杨震,周云亨。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战略海疆拓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45-151.
[4]沈雅梅。当代海洋外交论析[J].太平洋学报,2013(4):38-40.
国际形势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笔者认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学中的“四化”建设,使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模式创新化以及教学环节规范化。
一、概述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态度,明确自身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
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难点:针对学生对总体形势的认识,解决思想实际问题。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它的相关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社政司和和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组织实施我校全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重要时事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我省建设,以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能力为着力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本课程分专题来讲授,要求担任本课程的专职与兼职教师要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上级有关部门提供教学辅导资料,进行集体备课,统一安排教学内容。
二、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要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是基础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应纳入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保证。、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关文件中都做出过明确规定,要求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籍管理,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消息,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二)要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是关键
第一,构建“一体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第二,建立“五个统一”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实施机制。“五个统一”指每学期由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和教学任务,统一编印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统一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统一组织实施备课、听课、考核等教学环节。第三,实行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值班教师和监督教师。
(三)要完善教育教学保障机制是保证
要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和场所,提高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的课酬,确定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课讲授机制。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剖析等。但专题如何设,主要讲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计。关键是以“遵循三个统一,体现三个特征、做到三个相结合”为指导。遵循“三个统一”指,第一,政治性与知识性统一。即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同时还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就形势、政策而言,又都是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它与哲学、政治经济史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该课程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其理解就是政策是相对稳定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在相对稳定之中去把握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要求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和追踪形势演变过程。第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教学,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并在教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学中要体现结构性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相结合,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要体现针对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景象相结合,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产主义道路”等问题讲解。要体现知识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都是一个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加入WTO与高教水平、科教兴国等问题的讲解。
四、强化“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具体举措
(一)要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坚持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感兴趣的话题。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教学传递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模式转变,但切忌“以学生为主体”就等同于让教师当“配角”;以“课内”加“课外”向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但切忌以“课内”加“课外”就等同于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满堂灌”式的“空洞说教”式灌输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但切忌摈弃“满堂灌”就等同于不要“灌输”。 转贴于
(二)要规模性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
规模性教育能够产生轰动效应、集中效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要系统讲授与形势讲授、专题讲座相结合。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每次授课的选题要精心的安排,重点突出。要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折算成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要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有必要穿插“校情”介绍,正确认识小范围与大环境形势,才能实事求是地考虑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相关问题,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教学实践,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访问,让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外教育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保时不足,实现多模式教学有效方式,一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二是发挥校园新闻媒体作用,如校报,广播台,网站,宣传。
(三)要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刻板性,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达到较好教育效果。在创新课堂教学时。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让形势与政策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及疑惑疑难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渗透到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揭示出起原因,增强教学的原则性。要多给学生一点参与教学时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的一些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多给学生的一些表现整体素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性。
(四)要实现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转变。“枯燥”“单调”“呆板”等往往是学生不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的原因,学生对声音画面等形象性多媒体诸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教学更加完整,连续,直观,形象,生动,有效。
五、结论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会涉及到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要确保课程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就要把好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项工作,为此,完善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就要注意抓住以下环节。把每个环节的实施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教学环节上实行制度化规范化。
(一)选好教材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决定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规范化。第一,成立教材编写部门。主要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中抽调一部分资历深,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编写教材,可使此项教育紧跟时代步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二,建立资源库。建立资源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方便驾驶教学和学生查阅,能方便、快捷地把握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第三,定期安排学习资料。各高校把教育部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把《时事报告》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