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成果重要、直接的体现,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 而是动态的过程, 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这是近年来为幼儿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命题。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能会产生不少争议, 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 可能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原因是, 对于幼儿来说, 学习是什么? 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的目的做事。因此, 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 无论这些事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 做事, 就是多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 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 或者说, 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 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 而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活动的状况, 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 我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成效。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 思想到位: 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观和课程建设观。对课程和课程建设过程要有明确的、正确的见解。所谓正确,就是反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精神。这是课程建设最为核心的要素。如果大部分教师还是把幼儿园课程当做一些已经选择好的待传递的知识,那么, 幼儿园课程的完整过程就无法得到全面关注, 幼儿的活动过程就无法得到真正地关注和展开。
2. 人员到位: 这里所谓人员到位, 不是从数量和空间的意义上,而是从素质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师资培养和培训部门及幼儿园要培养一批能胜任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教师, 让他们站在课程与教学的第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改革和建设意识、与课程建设要求相符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际的课程实施能力等, 都对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
3. 措施到位: 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幼儿园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 需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工作中, 落实到实质处。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措施, 既涉及课程与教学, 也涉及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还涉及资源配备等相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是课程建设成功的保证。
4. 成效到位: 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关注成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工作产生不同的成效, 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关注成效。对于那些投入很大, 成效不高的工作, 就应该很好地反思。我们认为, 课程建设的核心成效是幼儿的发展。一切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工作就值得肯定;相反, 一切无助于或有碍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工作, 就应该坚决制止。在坚持幼儿发展的核心成效的前提下, 确定不同工作的具体成效标准。有的幼儿园过于关注特色, 特色课程在整个幼儿园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大,影响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 那就是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相矛盾的。有的幼儿园将读经之类已经为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所否定了的、违背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幼儿园,这也是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相抵触的。当然, 还有一些幼儿园借国际化和赶先进之名, 行乱收费或装门楣之实, 最终损害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目的相背离的。
三、幼儿园课程的建设
(一)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穿插进行。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二)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其一,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三,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质;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幼儿的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