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建筑毕业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建筑系毕业论文 篇一
《浅谈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下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要点 》
【摘 要】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打开市场,从国际上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001年,我国再一次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加稳固。这一系列措施都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建设工程行业来说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根据当下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下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要点为切入口进行综合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清单 计价规范 招标控制 价编要点
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谋求更好的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作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行业,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内容。
1 招标控制价的产生和招标控制价与传统招标标底的区别
1.1 招标控制价的产生
所谓的招标控制价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招标工作开始陆续展开并逐渐得到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相应的无标底招标和有标底招标两种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对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以此来促进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我国政府在1983年开始对招标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推行招标控制价,并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7月招标控制价的调整工作有了基本的定论,将招标控制价的标准进行了确定。
1.2 招标控制价与传统招标标底的区别
1.2.1 编制人员方面的区别
对于编制人员来说,招标控制价与传统的招标标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就曾明确规定了在进行招标过程中或者是工程进行中的清单类型需要由专业的具有相关技能和招标文件的相关能力的责任人进行编制,同时,还可以委托、聘请专业的工程造价机构进行相应的造价编制工作。但是现行的招标控制价又对其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改革明确指出,只有具有相应资质和编制能力的工程造价的咨询人才有对其进行编制的资格。
1.2.2 编制依据方面的区别
改革了传统的编制人员的范畴之后,国家对于编制的相关依据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对于编制依据方面所做的规定是由国务院以及在此之下的相关省市政府做出;而对于现行的计价规范来说,其规范依据变成了各省市级以及相关的行业部门进行实际考察之后进行制定的标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更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1.2.3 投标是否公开方面的区别
根据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标底是需要进行严格的__的,不能泄露给进行投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但是,在实际的招标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由于管理不严和工作人员疏忽或者恶意泄露标底的现象,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失公正性。新时期在对传统的招标工作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之后,对于招标标底的__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于标底的管理和__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标底不公开改革为招标控制价公开制度,从而更加保证了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1.2.4 评标标准方面的区别
对于现阶段的投标过程的评标标准来说,我们也做了新一轮的改革。招标控制价作为现行的比较完善的工程造价标准来说,它的造价标准也是最高的。众所周知,以往的招标控制价也是招标人对于所要进行的招标控制中期望值最为大的控制值,同时,它对于招标人来说,也是其报价和投标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并不将其纳入到评标计分标准当中去。但是现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现行投标工作的不断改革,传统的评标标准已经不能适应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工作。
2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
如何准确把握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是当下许多企业和部门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也与招标人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价格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依据的研究分析,将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总结为
如下内容:
2.1 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相关清单编制要求
充分考虑到清单编制的具体要求是当下准确把握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的重点内容,作为编制招标控制价的主要依据,工程量清单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切实的关切到每个招标控制价的准确与否。本文经过相关的考察和分析,将总体原则划分为以下几点:
(1)对施工图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对于施工图纸进行准确的分析,对于进行合理的招标控制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招标控制价的计算更加科学、合理,了解实际施工中的具体情况。
(2)坚持遵守四个统一标准。所谓的四个一的统一标准就是指项目编码要统一、项目名称要统一、计量单位要统一以及相应的计算规则也要有统一的标准。
(3)计算统一。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小心、细致、准确无误。
2.2 对于科学施工方案的准确选择
在进行具体的施工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场条件的特殊性进行科学施工方案的选择,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便于在最小的投入下取得最良好的施工效果,并能很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规格。
3 结语
招标控制价是当下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综合考量和分析而进行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它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恶性竞争和哄抬物价等不良行为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很好的增加招标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但是,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大环境都要求招标控制价标准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有关部门需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采用合理的编制方式进行招标标准的制定工作,保证招标工作的有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王首绪,乔鹏,张征争,胡迎迎,胡振山。基于AHP方法的公路施工定额现场测定方法的适应性选择[J]。中外公路,2010(4)。
[2]林汉,和希顺,向异之。论招标前期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13)。
[3]袁庆华。齐心协力努力推进我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4)。
建筑毕业论文 篇二
摘要:基于当今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形势指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确定其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构建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指标体系为既有居住建筑的综合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
1背景及研究意义
1.1背景
近代社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中适合开发的土地已基本饱和,新建住宅需求量逐渐降低。而为了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改善人类居住品质,既有居住建筑的整建将成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如今我们对既有居住建筑大多不进行评定直接进行拆除重建。我国一般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而经调查居住区的使用年限仅为20年~30年之间。拆除重建所需的费用较高,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故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对于一些结构较为优质、设备也基本完好、只需稍加修缮改进就可以很好地投入使用的建筑,应尽量采取整建维护的手段加以优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对以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国外摒弃了单一的大规模更新模式,开始了渐进式更新的方法,采用小而灵活的改造方法逐步应用在各个城市。德国政府从三方面着手改善既有居住建筑社区,包括居住区的交通和停车问题、社区的服务设施和外部设施以及绿化和环境。21世纪我国也从最初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到如今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1.2研究意义
如何对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整建与修复成为了当今房地产工作的主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长,大部分的居住建筑只是某些功能没有满足人类对物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建筑物老旧以及街道狭窄等问题变成居住环境品质恶化的原因,造成地区失去竞争力与吸引力。国内对于住宅区整建的观念与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房地产产业发展的需求,需拟出相关的配合政策,制作出相应的评定系统以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许多先进的国家在住宅区的整修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我们需要把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地方借鉴下来,并在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当今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大部分只注重建筑的技术性指标,仅仅考虑建筑的安全性,从而做出拆除重建或继续使用的决定,缺少对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考量。居住建筑的综合性不仅要包含建筑的结构、安全、维护等技术性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永续绿化、人文艺术、身心发展等宜居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区环境、设施舒适及艺术人文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我国恰恰欠缺的是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的研究。
2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影响因素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必须包含建筑的完好程度和完善程度两个方面。要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绿色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全面的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既有居住建筑指标体系的影响。根据人们当今对居住建筑各项使用功能的要求,把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影响因素分为两类:适用性和宜居性。适用性即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经济性,宜居性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及精神需求的一些因素。经济因素:既有居住建筑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其综合性能的重要因素,建筑初期投入的资金是一次性的,但贯穿其使用周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是长期的、延续性的。因此需要了解评价其运行、维护的相关费用。例如一些电子设备及工具、室内室外特殊材料的使用、运行、维护和维修等。技术因素:建筑中所应用的技术一直是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承受荷载、结构、使用年限等重要指标。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安全因素中要考虑防火而设置安全通道;使用的建筑材料防止化学物品的腐蚀;屋顶护栏等关系到个人人身安全的设施;以及窗户高度、监控设备、过道照明等。人文因素:居住建筑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满足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邻里之间的沟通、小孩的娱乐学习设施、老人的散步锻炼环境以及该小区与外界的联系等都是人文因素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建筑的总体布局是否符合当地的资源、地理、温度条件。在炎热的地区是否有遮挡阳光的设施、寒冷的地区建筑物是否保温;是否最大程度的减小污染;日照时间、自然通风等条件是否合理等都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影响因素。文化和艺术因素:既有居住建筑是否符合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是否影响该城市的风貌也是评价其综合性的一项指标。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要求,同时要具备科学性、理论性、互斥性、系统性、互斥和有机结合性等,除此之外还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直接效果与间接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来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对待评价既有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系统的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建筑项目的安全、结构、功能、绿化、舒适等各方面情况。评价指标的初定:根据第一步的系统分析,结合既有建筑当地天气、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初步拟定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初定的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完成最终的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结合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这里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适用性、宜居性等七个方面24项指标。
4结语
本文以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为出发点,指出了在该项研究中综合性评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仅要考虑结构性、安全性等传统建筑评价指标,更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心理等因素考虑更为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文中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论说明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对既有建筑使用性能的提升、功能的健全以及经济和资源上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筑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邓贤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xx(12):111-116.
[2]叶裕民.解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J].前线,20xx(4):26-28.
[3]李丹.建筑物大型维修改造项目之组织管理法律问题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xx.
[4]段胜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xx.
建筑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目前社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中,资源与能源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改善生存环境,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建筑设计要尽量采取低碳节能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建筑设计当中充分的应用了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从而控制碳的排放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建设设计的低碳理念和建筑设计的内容,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前言
随着人们对低碳节能的重视,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应用了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就要从建筑设计技术与措施上进行改进,将低碳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建筑设计当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低碳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低碳建筑设计就是指通过低碳节能设计的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营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在当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要从建筑的设计思想、具体结构、施工环节等全过程进行低碳节能设计,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目前人们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和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可以对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人们往往追求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设计人员来说应该从业主的生活条件以及居住要求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体下,严格控制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2)节能环保。现代建筑中需要优化施工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使用环保能源,降低对能源的损耗。对施工环境进行优化,将节能与低碳相互结合,从而使得施工环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有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结合建筑的整体特点,使用相应的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从而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建筑资源的整体利用率。(3)控制建筑成本。所谓的建筑成本,指的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在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对其中的而建筑费用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的建筑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对节能设备的设计进行优化,对建筑节能设备优先采用,从而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能源优化。建筑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为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筑企业就必须在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做好建筑能源消耗的控制工作。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人们的要求,合理的使用一些新型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满足建筑内部的和智能体舒适度,并且能够减少建筑的使用成本,加强对大气的保护。
2低碳节能建筑发展趋势
所谓低碳建筑指的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低碳材料和设备,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低碳节能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具有较大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是低碳节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国家的相关单位、建筑设计企业、施工企业、普通的用户都很注重低碳节能技术,一些相关的低碳节能环保政策的出台更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向着低碳节能方面发展。实现低碳建筑不仅能够突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并融合当地的文化理念,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低碳建筑不仅外型上具有特殊的美感,而且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长远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3.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低碳建筑的基础,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节能低碳,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低碳理念为基准,在使用低碳节能材料的同时,还要充分提升建筑材料的使用率。目前,这种绿色建筑材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在对这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一下几种因素进行考虑,首先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以此来实现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时间,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另外需要考虑此材料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特点和使用要求,来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选择低能耗、利用率高的环保型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减少建筑成本,更能从根本上缓解污染问题,促进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3.2运用自然采光
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建筑的采光效果进行设计。在自然采光规划时,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的间距、朝向、环境、周边障碍物等可能对采光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还应思考建筑照明设施同室内格局的分配、怎样把自然光引入房间、照明设备的负荷区别、怎样提高照明设备的效率等内容。在运用自然采光的时候,一般分为主动式和其它采光方式,主动式的自然采光主要是对建筑进行朝向和落地窗的设计,这样可以使自然光能够主动的进行建筑室内,其它的采光方式对数是利用相关设备来对自然光进行采集,其中包括导光管导光、光纤导光和镜面反射导光,这些自然采光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建筑设计的低碳减排。
3.3合理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工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新的,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当中,太阳能是其中被普遍进行应用的,采用较多的是在建筑中增设光伏建筑,很好地利用了太阳能来替代其他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整体特点,栽种相应的植物,以此来构建立体绿化网络体系,并且对建筑物的屋面进行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物的立体绿化和屋面绿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整体隔热性,同时还能够对大自然中的雨水进行利用,保证了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
3.4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在目前低碳环保要求下的现代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流程涉及层面较广,并且施工环节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为繁杂,关联性建筑群数量较多,这就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化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一优化标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筑用地,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不断深化。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总体的面积需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拓展其可以利用的空间以及扩大单位面积土地上建筑工程建设空间,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降低单位工程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工程的结构空间拓展以及室内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进行人口居住量较大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考虑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可以有效控制住房面积标准,进而可以充分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户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灵活的、高效的应用建筑空间,以及建筑随着时间的功能变更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建筑垃圾,降低建筑费用、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结语
低碳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重视低碳技术的使用,将低碳设计的理念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来增强低碳节能的效果,合理的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运用可再生资源,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的低碳环保,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建筑与规划设计,20xx.
[2]黄俊强。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
建筑毕业论文 篇四
一直以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管理城市的依据、建设城市的纲领。因此,如何建造一个城市的良好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态、科学合理的空间体系,逐渐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发展,一些中小城市也在不断崛起,一时间中小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中小城市秩序的有效运行,必须对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是至关重要的组成环节,也是象征城市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城市景观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建筑建设的时候,只有有效结合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才可以保证建筑风格的独特。
成为成功的作品,如果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中,出现一定的脱节情况,必然会导致建筑成为一个失败的作品。所以,在进行建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统一,实现建筑的特有风格。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规划主要就是对建筑物室内功能展开规划,利用相关功能与规划处理的连接,实现建筑物在使用周期内的价值。在开展建筑规划的时候,主要就是从建筑物使用价值出发,结合建筑物的整体形状、区域特点,保证建筑物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建筑设计主要就是在建筑规划的条件下,设计师利用现有的建筑技术与各种资源,通过自身的想象与创造,将业主的想法与要求体现在设计当中,同时对建筑物的平面结构与空间布局进行一定的完善。
建筑设计就是建筑物的最终设计,建筑物的所有功能均需要利用相应的设计来实现,比如,个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建筑。
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问题
建筑物的所有功能均需要利用建筑布局和结构予以实现,因为个人习惯、专业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相应的建筑物功能空间结构也是不同的,在进行建筑设计与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信息。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然存在着一些出入,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经常出现返工、修复、补充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这里主要对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无法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建筑任务书拟定缺少使用者的直接参与
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拟定,其主要反映了业主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无论是办公大楼、工厂建筑,还是住宅小区,均需要管理人员或者开发商进行任务书的拟定。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任务书拟定的时候,均没有邀请使用者进行直接参与,导致其相应的设计无法达到使用者的要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筑设计缺少个性
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物外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设计;对于建筑物内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共性的体现,基本上均是形成统一的效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建筑。
同时也没有一定的整体性,无法在静态中体现动态,并且也无法在简单中体现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个性的体现,需要进行一定的标新立异,在建筑设计中也不例外,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才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人员开展建筑规划工作
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进行的就是规划设计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不同,同时设计人员工作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设计方面,而不是功能规划。
除此之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和使用者进行交流,也是导致其设计成果不符合使用者要求的重要原因。
建筑系毕业论文 篇五
《 浅析高应力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摘 要】 对高应力巷道区域支护及效果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应力高、松动范围比较大、围岩变形相对较为严重的特点,应用深层巷道围岩来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提出了深部软岩巷道卸压支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同类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更好借鉴。为进一步升级巷道及改善原有问题提供合理参考数据。
【关键词】 内、外承载结构 卸压 联合支护
随着矿井不断的开采,目前我国大部分矿井的开采深度逐渐增加。由于深度的加大,巷道掘进和维护的环境就越来越差,软岩巷道维护较为困难,软岩问题尤为突出。巷道顶板不断下沉,两帮变形严重,最为突出的是底臌强烈,且持续变形,给巷道围岩支护控制带来极大的不便。
1 深部巷道围岩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
依据深层软岩巷道矿压特征,提出深层巷道围岩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内承载结构”是指锚固体、注浆体及支架等巷道支护构造;“外承载结构”指巷道围岩应力峰值点附近,以部分塑性硬化区和软化区岩体为主体组成的承载结构,为主承载结构。
2 卸压支护技术的提出
根据深部巷道围岩控制“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原理,提出了深层软岩巷道卸压支护新技术。此项技术综合运用围岩卸压、锚梁网喷支护、u型钢支护、注浆和锚索加强支护等方法。
3 导硐卸压及支护参数
(1)导硐几何形状及尺寸。导硐的方位与设计巷道的方位完全一致。断面采用半圆拱形,墙高1m,宽2.4m,如图3.l所示。
(2)导硐支护。导硐采用锚网喷支护。采用L1800mm,l8mm的圆钢锚杆,每根锚杆采用1支L600mm直径为23mm的树脂药卷锚固,锚杆间排距为800mmx800mm。采用直径为4mm的100mmX100mm网孔铁丝网护帮护顶。全断面喷射混凝土±30mm厚,支护断面如图3.l所示。
(3)卸压时间。卸压时间依据导硐开挖支护后变形损坏情况确定。卸压导硐开挖支护后l0至15d内,围岩收敛变形速率相对较快,喷层不断开裂,岩层中裂隙增加,相对应力释放较快,如图3.2中OA段所示。15d后围岩松动,软弱夹层破碎流变,如图2中AB段所示,35d以后围岩变形减缓,曲线变平,如图3.2中BC段所示,说明卸压已基本完成,可以进行扩巷和支护工作。
4 巷道支护参数
(1)锚杆支护参数。采用L2400mm直径20mm的强螺纹钢无纵筋锚杆,排间距为650mm×700mm。采用2支L600mm直径23mm的树脂药卷加长锚固,巷道顶板和两帮挂钢丝网和铺设钢筋梯子梁。(2)注浆加固参数。采用水泥单液注浆,水灰比0.8:1,加入水玻璃3%(体积比)。顶板和帮注浆孔深度为3000mm,底板注浆孔深度2000mm,直径均为32~42mm。注浆孔排距2000mm,间距1500mm.注浆压力为l~2MPa,根据围岩情况具体确定,围岩破碎时适当降低注浆压力,围岩完整时适当提高注浆压力。一般情况下对围岩进行一次注浆,围岩来压严重时,可以多次进行注浆。(3)U型钢支护参数。采用U29型钢支架,排距600mm。(4)锚索支护参数。锚索孔直径28mm,采用锚杆钻机打眼。锚索采用l5.24×7300mm单根钢绞线,锚深7000mm,外露不超过300mm。每根锚索用3支长600mm的树脂药卷进行锚固,其中1支双速药卷,2支中速药卷,末端采用400mm的12#槽钢作为托盘。断面上布置3根锚索,顶锚索布置在巷道顶板中部,帮锚索布置在离巷道底板1250mm处,钻孔仰角20°。锚索间距2100mm,即3排锚杆1排锚索。(5)浇筑巷道底板混凝土及喷射混凝土参数。为保证巷道底板的稳定,同时保证注浆时不从巷道底板漏浆,在巷道底板浇筑厚250~300mm的混凝土。为封闭围岩和保证注浆压力,对围岩喷射混凝土,初喷厚度20~30mm,复喷厚度80~100mm。
5 卸压支护技术原理
假定在均质围岩内开挖空间为圆形。
在径向应力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T后,巷道围岩径向蠕进距离为t,则围岩蠕进速度V与径向应力梯度成正比。即
V=K()/(r-r0) (3.1)
式中——距巷道中心 处围岩径向应力;
——巷道周界上围岩径向应力;
K——围岩蠕进系数。
由(3.1)式可知,围岩的蠕进速度与径向应力梯度△/△r成正比,为了降低围岩径向应力梯度,只能提高支护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巷道周边围岩径向应力,当巷道周边围岩径向应力增加到与深部围岩应力相等时,即=0,则 V=0,可有效地防止围岩变形。然而,单纯提高支护强度是不经济的。反之,允许围岩适量蠕进,解除或缓解围岩应力将有重要意义。如果支护壁后受切应力挤压破坏的岩石挤入支护空间后,壁后则成为破碎岩体,高应力区会向围岩深度转移,应力差一定时对应间距r-r0增大,对降低围岩蠕进速度是有益的。
蠕进系数K是描述围岩物理机械特性的参数。由(3.1)式知,当K=0,则V=0,表示围岩属于刚性。极稳定,不需支护。围岩蠕进,缓慢流动性能愈强,则K值愈大。
值的大小对围岩蠕进速度有重要影响。
6 卸压式支护结构的技术参数
根据上述原理,提出并采用U型钢金属网背板壁后充填的卸压支护方式(图6.1)。
卸压式支架选用25号U型钢可缩性三杆拱形支架,用6号钢筋焊成孔目为150mm×150mm或100mm×100mm,长度1.2m,宽0.9m的金属网背板。适当增加掘凿断面,使U型钢支架与围岩保持300~400mm间隙,并用编织袋包装的粒度小于105mm的碎石充填,使支架与围岩通过充填介质相接。采取上述方法,支架、背板上的应力集中现象便于检查和消除。
7 卸压、让压支护技术原理
(1)卸压技术原理。卸压技术就是采取松动爆破、水力割缝、打卸压孔措施使围岩受到多种形式的压力卸载,即将作用于巷道周围的集中载荷转移到离巷道较远的支承区,降低巷道围岩应力,从而减少对支护的破坏。(2)让压技术原理。超高强让压锚杆施工后让压管有一个让压过程,释放围岩初期变形压力,随即进行及时可靠支护,防止围岩继续破坏,维护巷道稳定。(如图4.1)
8 结语
实施“超高强让压锚杆+锚网+M型钢带梁+锚索+卸压孔”联合支护技术后, 形成的联合支护结构能够满足深埋高应力碎裂围岩返修巷道的支护和稳定要求。可以充分发挥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优点,充分利用了超高强让压锚杆、锚索的长度、韧性、刚度等属性互相补充、互相强化,刚柔并济,形成了高强度、高弹性的稳定承载体,能够解决松软超高地应力巷道的强度低,扩容变形量大,扩容应力大,稳定性差等支护难题,对国内外的巷道支护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候朝炯,郭励生,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窦林名,陆菜平。《煤矿围岩控制与监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3]袁和生。《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4]林在康。《巷道断面图册》,2003年。
建筑毕业论文 篇六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一切检测、监控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符合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质量第一”原则,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保百姓有房可住,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质量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也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三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防”为“控”先,保证工程质量,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四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遵守国家的规范、建筑业内的规定,坚守科学、守法的职业道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
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相关文件承担相应的责任。
2。1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人,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全力。
2。2勘察单位是指对地质、地形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评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筑工程所需勘查结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指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想买进行综合性设计及经济技术分析,并提供建筑工程施工一句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2。3施工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 ,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2。4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2。5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建设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联系密切,需协调各方才能合力完成。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人员素质。不论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或是间接地对规划、决策、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3。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的使用和安全。
3。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分为两种: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器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计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
3。4工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3。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
此外,建筑工程量的压缩、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滞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建筑业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1。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施工质量、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并且,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
2。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者的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建设产品的最终质量。据人们对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近4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
要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4]。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5]。特别是在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6。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要依据法律、法规、条例确立并加强对材料、机械、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之制度常态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质量意识。
结束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建筑毕业论文 篇七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建筑毕业论文 篇八
摘要:近些年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建筑工程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在质量要求上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工程单位对于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质量管控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我们对建筑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质量管控的相应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积极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0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工序繁多、人员组织复杂的项目,只有在工程建设进行中强化工程管理,并且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但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管控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部分建筑工程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与质量管控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控进行研究,并探寻提升工程项目管理与质量管控效率的途径对当前很多建筑工程单位进行的工程建设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建筑工程单位进行工程管理和在施工中进行质量管控的工作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单位进行的工程管理主要就是要通过对工程情况和建设目标的了解,根据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结构、工序安排等进行规划设计,还要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严格化的制度来约束施工人员,进而优化工程建设进度、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过程。在进行工程管理中还要进行应急情况组织工作,通过对工程建设突发情况的及时反馈和适当管控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工程单位只有进行科学严谨的工程管理与质量管控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才能为自身赢得更好的口碑,进而在建筑工程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与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管控起到影响作用的因素
2.1工程建设所选择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方案
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工序复杂,因此涉及的施工技术范围较广且由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同,施工技术组织的方案也就会不同,只有根据工程建设的情况和要求制定的工程技术方案才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高效顺利完成,因此工程建设之初根据工程设计情况和建筑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基本保障措施。当前的科技发展速度极快,工程建设的施工材料与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工程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必须根据工程单位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探讨才能对工程建设形成好的影响,如果工程单位一味强调技术创新或者经验管理,对工程建设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带来工程质量下降或者工程进度受阻的情况。
2.2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建筑材料
我们知道,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中有两大要素非常重要,一个是施工技术,另一个就是施工材料,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与科学选择对于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作用重大。工程单位在进行工程建筑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工程要求探讨和工程现场研究才能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做到科学合理,而在进行材料的采购与检验、存储、技术应用等过程中,如发生操作不当,也会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
3建筑工程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与施工中进行质量管控时的常见问题
3.1没有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
在近期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方式,因为在当前施工技术管理与施工人员的组织方面都对工程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常见的工程分包形式,也就是由一个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承包后,将工程进行划分,依照工程技术专业或者工程建设区域等标准进行工程分割外包,这样虽然表面上可以使工程多部同时进行,有利于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然而由于组织管理形式不存在统一性,工程建设中各分包单位各自为政,在工程施工技术标准或者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各有不同,很难将工程建设的要求完好地贯彻下去,这样就会造成施工中各方协调不畅、工程质量与效率下滑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工程管理中不能进行简单的工程施工分包,应该在同一的施工标准和制度管理体系下进行,要通过对分包公司进行统一监理等方式来监督工程建设中各单位对于工程管理制度和施工中的质量管控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情况。否则,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只会延续我们在过去进行工程建设时出现的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的问题。
3.2工程项目的监管体制存在疏漏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过去传统的发展时期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合适的监督体制,这种监督体制相较于未进入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行业双向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前的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其监督效果是可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与效率的,然而在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就使得旧的监督体制难以对工程建设发挥约束作用。我们首先要看到如今的建筑工程数量迅速增加、工程建设规模也在扩大,同时高层建筑的项目数量增长迅速,很多工程施工单位在管理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无暇对多分包单位进行严格管理,使就得监督体制形同虚设,而分包单位在监管松弛的情况下就会采用不良手段来降低自身成本,这对于工程质量的提升是否能不利。并且,很多工程单位为了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监管都会与监理机构合作,监理人员的监督又与旧的监管体制存在交叉,如果监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存在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工程监理缺失,对工程建设的管理非常不利。
3.3工程单位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问题
如前文所述,建筑工程在进行建设施工时,施工技术管理对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工程管理中就要对施工技术方案的选择、技术标准的制定、施工中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是在与工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技术要求下进行。但很多当前的建筑工程单位对于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并不重视,在施工中将技术标准制定与技术操作约束等方面放在一边,沿用旧的管理经验,在进行技术管理时没有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技术选择和规范,造成很多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经验至上的思想,对于技术管理,尤其是新的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化方面重视程度较低,致使在施工技术操作中,标准化难以实现,对于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造成阻碍。
4建筑工程单位优化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效率的策略
4.1在具体施工中进行管理模式的升级
上文已经提到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承包是采取分包的形式,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单位都应当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严格按照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项质量要求来开展管理工作,对于职责范围之内的管理内容认真负责,同时,应当同其他部门之间做好相应的联系沟通。首先需要构建合理的管理组织的结构,让质量管理的职责能够明确划分,且必须根据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来定制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加强管理,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
4.2在进行工程管理中进行监督体制的完善
要提升监管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完善监督的相关机制。首先,应当针对不同岗位建立起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将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划分,管理任务的责任则应当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意识。其次,应当加强建筑工程中监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并能够通过学习和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才能在施工工程中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管理体系。另外,对于建筑施工各个环节都应当加强监管,例如,施工材料控制,包括材料采购、进场以及存放管理等。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当重视工程的经济型以及成本控制,在材料进场之前需要通过抽样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过关。
4.3优化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我们已经探讨了施工技术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具体建筑工程管理中就应该通过强化施工技术管理来优化工程的质量管控与进度控制。在进行施工操作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这是在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对技术的规范性操作过程与检验标准进行交底,使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施工操作前能够对施工技术有准确的认识,这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同时还要对通过施工工序分析来预估工程实施情况,对可能出现技术安全问题的工序进行应急部署,并且在进行这些工序技术操作前要反复强化技术培训工作,尽量避免因为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造成工程返工或者质量低下的问题出现。并且,在进行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构建时还要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强化,通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探讨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和组织形式,就这些质量问题进行措施分析,制定出更加符合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案,同时还要强化工程监理的职责,对监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责任意识进行打分,择优选择综合素质过硬的监理机构。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管控关系极其密切,我们只有从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方面入手,构建起科学性强、组织严密的工程管理体系,才能在施工中不断强化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中我们还要不断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通过技术交底和技术管理标准的制定来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对于提升工程质量管控的效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敏.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5,(46):24-25.
[2]袁沛光.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08):170+172.
[3]蔚建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探讨[J].江西建材,2015,(10):264+266.
[4]何井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5,(10):284+287.
[5]卢相桦.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8):46-47.
[6]王补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其控制措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08):99+101.
[7]陈明,国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4(13):59-60+68.
[8]李建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科技展望,2017,27(09):145+147.
[9]吴英箫.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7,(12):270+276.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建筑毕业论文(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