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作为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充分有效利用其价值?近年来,甘肃省西和县汉源初中在学校特色创建中,以“浸润传统文化”为特色,立足“五大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创新节日课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传统节日文化引领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生活德育之路。
一、我思我想我探索
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展现智慧的舞台,学校开展“我思我想我探索”活动。这个活动由师生围绕重大节日共同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准备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调查研究、创造制作、撰写体会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解决所选问题。如 2013 年年末,学校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风俗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学生过春节面面观”、“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春晚我导演”、“春运现状探析”和“节日垃圾的处理现状和发展方向”等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学生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绘我画我创意 学校节日课程的开发,不仅考虑到所设项目要“好玩”,还要考虑能让学生“玩好”,玩出名堂。为了使节日课程的育人性和德育性更具有针对性,学校设计了“我涂我画我创意”展示区,每个节日一个主题,供学生涂画倾诉。今年植树节前夕,我们设计了“有奖主题”——“家乡的三月”,让学生围绕它来进行创作。学生通过实地观察,用画笔描绘出美丽的家乡,有的是现实版矿产开采后破坏的植被,有的是理想版郁郁葱葱的原野,有的是炊烟缭绕的家乡晚景图……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才能,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
二、我访我谈我感悟
在“世界水日”、“地球日”,学校地理教研组组织学生开展了西和水水质污染情况和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分发给每位学生,推进了地理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端午节来临之际,各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图书、网络资料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访谈等多种途径,搜集了解端午节由来、端午节别称、端午节的诗文佳话,并结合本地风俗,在端午节这一天,学生挂香囊、吃粽子、插柳枝、摘艾草、登家乡名山,然后制作成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展示,同时开展了“端午知识大讲堂”活动。
三、我唱我舞我成长
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立足“三八”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开展红歌赛、舞蹈大赛、卡拉 ok 大赛和文艺汇演。同时,学校积极倡导每班学生每周学唱一首歌、每天利用下午课间活动时间唱一遍歌,不但缓解了学生课业的压力,而且陶冶了情操,增添了校园生活情趣,实现了学校艺术特长抓落实,素质教育显成效的目标。
四、我行我动我实践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为了让学生体验与中秋节相关的民风民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学校开展了中秋节系列活动。一是认识中秋节,多途径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二是学唱、学诗活动,学唱一首关于中秋的诗或歌,或吟诵有关中秋节主题的古诗及名句;三是设计月饼或者月饼的包装;四是召开主题班会活动;五是听故事品月游艺活动;六是展示评奖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和“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争当“社区小主人”活动和“低碳绿色”实践系列活动。围绕“感恩节”、“世界残疾日”和“国际妇女节”,积极开展了争当“爱心小天使”活动和爱心大放送活动。围绕“父亲节”、“母亲节”,积极开展了争当“父母小帮手”活动。引导孩子在回报家人、回报长辈的过程中增强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氛围,感受和谐家园的温暖。
学校节日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舞台。在节日课程的引领下,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积累了知识素材,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节日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学生心理品质得以锻炼,思维得以拓展,凝聚力得以提升,在感受节日氛围,浸染节日文化的同时让中国传统和地方节日文化得以传承,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