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
2、把握文中“我”的感情态度变化。
3、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我”的感情态度变化。
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舒缓的音乐中,教师朗读龙应台《目送》片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行,我们和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挥手告别,目送着彼此的背影.在这些背影里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爱与被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那一抹温情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
2、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交卸、奔丧、狼藉、赋闲、迂腐、栅栏、琐屑、游逛、马褂、踌躇、蹒跚、颓唐、举箸、簌簌、拭泪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记述的事情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作者和父亲在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2)找出本文的线索。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见面的?
1、祖母死了。
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简介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寻找背影:
跳读课文,本文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分别有何作用?(勾画关键词,简要概括)
<1>开头设疑--点出背影(1)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6)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6)
<4>结尾思念--照应背影(7)
2、刻画背影:
四次“背影”中,哪一次是作者刻画的最详细?第二次望父买橘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呢?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形象。(2)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探、攀、爬、穿、攀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形象。(3)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体态肥胖,买橘子的容易。
3、在文中作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这件事情外,还写了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叙事要详略得当
叮嘱儿子 嘱托茶房
4、感悟流泪:
“我”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四次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的背影。
泪光莹莹,再现背影——思念的泪
5、悟情感:
(1)儿子的态度前后一样吗?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亲对儿子呢?
子对父:不理解——理解(背影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
父对子:一以贯之的爱(细碎的关心、大衣、细节)
6、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是真正理解了的?
①“自然...自然”为父亲当时暴躁脾气的辩解。②运用反语,表示自己对年少想法的悔恨。③从年少时偷偷的流泪到写这篇文章时直接的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练笔,拓展提升
请用本节课学习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个生活中的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