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新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三、提问文言文知识要点
要求:
1、加点的解释。
2、加横线的翻译,并说出句式特点。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比较简单的做法:
理解现代文一般解读三个方面:第一写了什么(内容、结构);第二怎样写的(手法);第三表达什么(感受、情感等)可以这三个方面都包括,可以写一个点。
示范:
登
泰
山
记
(二)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思维导图(20分钟)
(三)学生交流,推荐展示(10分钟)
例如:1、
(四)
五、教师总结
1、总结本文特点:
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
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文章,结构严谨。
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描绘极富特征性。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2、获得的人生感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2)、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
的知识。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
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 式的知识。
2、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范读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以学生解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掌握以下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 寿 古:敬酒。今:长寿。
6.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三)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 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3、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
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
提问三个学生,让他们梳理本文的结构,概况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 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
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
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 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先反复朗读,然后讨论: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作具体分析。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宴前 1、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说项羽)
2、(1)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出主意)
(2)项伯许诺
项羽坐失良机
二、宴中 3、(1)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2)范增举玉,项羽默然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4、范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宴
项羽再失良机(解除思想戒备,内部矛盾产生)
(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
三、宴后 5、刘邦逃归汉营
6、项羽糊涂受礼 范增指桑骂槐
7、曹无伤被杀
项羽纵虎归山
第三课时
一、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分析鉴赏
1、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
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
2、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三、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或教师作结)
明确: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人物个性,我们应认真学习。
五、作业设计
我心目中的项羽(角度自选,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性格对比:
[主要人物]
项羽:直率,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谨慎,虑事周密,虚心下问,多谋机诈
[次要人物]
范增:老练而凶狠 张良:圆滑而多智
项伯:忠厚而老实 项庄:粗直而笨拙
樊哙:鲁莽而能言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讨论的意义
2)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