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散步》教学设计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2:40:5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散步》教学设计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散步》教学设计多篇

《散步》教学设计1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习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习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习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散步》教学设计2

一、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课文真实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方法。

2、在合作探讨中提高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中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设计目的:(以优美的排比句式导入,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哪些人散步,在哪散步?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些问题。

2、先看大屏幕,掌握目标

3、然后欣赏一组关于亲情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4、配乐朗读,想象本文的意境。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我们来探究两个问题)

设计目的: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熟悉课文内容。教师作适当点评,鼓励表扬。)

5、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教师提醒边看书边划书,并做旁批,教师板书)

老师: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母亲爱儿子,儿子孝顺母亲,那文中的母亲,儿子各有什么特点呢?

6、研读探究:

(1)用两个字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设计目的:(教师发挥引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理解。)

(2)找出文中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3)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文中的分歧。(畅所欲言)

(5)这个家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如此和睦温馨?(爱与责任)

7、学生质疑:分组研讨

8、赏析优美语句,从你喜欢的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9、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

(3)谈收获,谈感悟。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就好象沿着心灵的轨迹完成了一次愉悦的旅行,在旅行中,我们体会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就让我们的小家永远亲情洋溢,让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没有终极-----

(四)作业:写作文〈〈亲情树〉〉

放一首关于家的歌《让爱住我家》,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散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散文美,感受字里行间浓浓亲情。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责任。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钢琴曲。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4分钟)(播放《家是温柔港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扫清字词障碍(1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9分钟)

①听课文录音,感悟文章[对表现亲情的细节\词句做圈点](4分钟)

②自由朗读课文。(插入背景音乐:钢琴曲)

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同学们点评

学生读出文句后,可问学生,为什么你会用这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③学生抢答

1、散步的时间是。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人有。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5、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适时点拨]

6、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7、为什么由“我”来抉择?

8、“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四、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0分钟)[这里应该老师充分准备,通过这里的探讨,理解人物,理解亲情,理解尊老爱幼,理解爸爸妈妈的责任感。]

同学都谈了听读了这篇课文后各自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家生活的温馨,幸福。而这与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是分不开的,那么这一家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五、品读课文,感受散文美。(6分钟)

请大家自由品味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有强烈美感或是强大震撼力的句子或内容。

请大家用句式:美,美在。

示例:文章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美在运用了细腻的景物描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初春自然的生机和清新

(可以从句子的语言品味,也可以从文章的选材、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等方面品味,可着眼于某段或是全篇。)

六、学生质疑(5分钟)

同学们的发言十分感人。这个家庭之所以如此幸福、祥和,是因为他们都从维护家庭的和睦和团结出发,尽量为他人着想,这正是他们对这个家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说要爱家庭、爱国家、爱民族,都应该用实际行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爱,就是责任。

课文讲述的故事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蕴含着真挚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沦,

(学生大声读书,圈点、勾画,讨论热烈。)

六、梦想亲情课堂练笔:我的亲情故事(8分钟)

师同学们说得太美了。我似乎也听到了你们母亲哼唱的催眠曲,闻到了送来的牛奶的醇香。(众人笑)用美的语言表现亲情,老师想起一首诗:{师深情朗诵}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山给我坚强的品格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的真情。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你会发现十分平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学生分组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气氛热烈。)

师请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到台前为大家进行精彩的讲述。(众生推荐了3人。)

听歌曲《相亲相爱》,重温家庭温暖,同学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这里可以安排练笔。]要求100字左右

七、建设真情,回报亲恩(3分钟)[布置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并在课堂谈谈设想和创意。]

遥控器应该给谁呢?

八、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练习三,阅读短文《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请写一篇300—500字的感受。

《散步》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提升学习力。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于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方法

品读法、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尽情的享受着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我想请问同学们,在这三种感情里,哪一种感情将伴随着我们从呱呱落地的婴孩至白发斑斑的老人呢?(亲情)对,亲情,亲情是我们人类世界中最丰富、最动人的情感之一,不少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读过关于亲情的文章吗?(生答)

师:很好,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咱们学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将一同用心灵去聆听一首亲情、人性和生命的赞歌,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营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营造的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第二是学会筛选信息复述课文内容。

(通过听觉刺激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学会筛选并整理信息。)

(三)人物性格分析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

母 亲:疼爱孙子

妻 子:贤惠、孝顺、善良

儿 子:天真、活泼

(教会学生从文本入手,快速完成人物性格分析,达成教学目标)

(四)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提问。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一块讨论解决。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来概括。

(六)情感体验

1.情境假设,引发思考

假设你们一家人在看电视,在只有一台电视的情况下,爷爷想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你要看动画片。此时遥控器在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

2.讲述亲情故事,激发感情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年仅两岁的女儿。有一天,妈妈趁女儿熟睡的时候外出买菜。这个时候女儿醒了,找不到妈妈,于是她爬上了桌子,爬到了窗户边。就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楼下买菜归来的母亲。她向妈妈伸出了双手,从楼上扑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妈妈冲到了楼下,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这位年轻的母亲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消防队员们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同样的距离,同等的高度,还有一个同等重量的沙袋,可测试的结果却是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接住沙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消防队员接的是没有生命的沙袋,而母亲接的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情。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心血甚至是生命!

3.朗诵本班同学习作《我的母亲》,引起共鸣。

(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七)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讲述你的亲情世界里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幕,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作文训练。较好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法上,我有意识地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3.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4.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我有意识地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不足

1.后半部分,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读的机会太少,而且疏忽了朗读指导。

2.我的情感有些强加给学生了,应该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地感悟文本,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3.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

《散步》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重视通过朗读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小事,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责任,文中的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与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可以理清一家四口散步的事情发展,初步体会文本体现的亲情,但对文本蕴含的责任感受不够明确与深刻,对亲情与责任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感觉表面,不能很好地从语言表达层面去体味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赏析文本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语言表达特色,更深刻地体味语言表达蕴含的情味。

三、教学目标

1、感知“我的”语言表达蕴含的亲情与责任感。

2、理解景物描写渲染春天气息,衬托幸福愉悦心境的作用。

3、体味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蕴含的浓浓亲情与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问答法、讲授法

五、教学流程

(一)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0min)

1、激活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散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小事,相信同学们都有体验过,同学们在散步的时候是什么体验呢?

预设:生举手自由发言。

那么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体验跟我们的是否有所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会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时 拆(chāi)散 熬(áo)过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3.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佩服。

水波粼粼:水面

分歧:十分明净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预设:莫怀戚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谈对文本的初印象:相亲相爱一家人、亲情、责任、温馨等等。

(二)体味“我们”,感受亲情与责任。(15min)

1、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同学们能找出来是哪一句吗?

ppt展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是最简洁的吗?是否有些重复啰嗦。

3、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对比找出不同之处。

预设: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不同:列举说明;重复“我的”。

4、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结果: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不仅说了“我们”,后面更是列举了“我们”的各个成员,这说明家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弥漫着浓浓的爱意,这里就体现了亲情。(列举好朋友点人名帮助理解并列每个角色的重要性)还有,作者在每一个家庭成员前面都加上了“我的”,强调了“我”的身份的重要性,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凸显了“我”的责任,就像我们爸爸会说,这是我的女儿或者儿子,不是别人的,体现了爸爸的担当,但同时也体现了爸爸身上强烈的责任感。(板书亲情与责任)

5、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我的”的表达,请找出来并诵读。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引导总结:文章通过看似啰嗦的“我的”的表达,强调、凸显了我的责任。

(三)体味“田野”,渲染春天气息,衬托幸福心境。(15min)

1、“我们”一家四口出发去散步了,在途中看到什么景色呢?(学生找到后ppt展示两段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待会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谈谈体会。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并谈谈从写景段落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ppt展示)

引导: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有生命活力的景物,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衬托了愉悦的心情、幸福的心境。

3、同学们知道作者莫怀戚是在什么情况下陪母亲出来散步的吗? (引入母亲年岁已高丧偶,需要陪伴的背景资料)

4、文章中有一段是描写母亲的身体状况的,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引导赏析两个“太迟”,母亲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却能熬过严冬,母亲还能陪在我身边,我还能带着母亲出来散步,在看到这些美丽景色时,我的心情应该是很愉悦很幸福的,在这种散步背景下,作者的愉悦幸福心情是要更深一层的。更加体现了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的幸福心境。(可例举奶奶外婆与同学,借助生活经验感受。)

5、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愉悦与幸福齐读描写景物段落。

(四)体味“散步”,感受亲情与责任。(40min)

并列对称句式(25min)

1、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小插曲,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小插曲的句子。

(ppt展示)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描写分歧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面对分歧时是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并列对称句式(分句间意思或结构上并列对称),理解并列对称句式的突出、强调、放大的作用。体会并列对称句式并列抉择的两端,并且作者感觉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凸显作者抉择的慎重与困难,进而凸显责任,而这责任中又隐含着浓浓的亲情。(可类比零食只能二选一的抉择)(板书并列对称)

3、文中还有很多并列对称句式,请同学们找出来。朗读并说说你的体会。

引导: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发言,从并列对称句式中感受蕴含的亲情与责任。

并列对称句式主要有: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并列对称也可以是意思上的对称,母亲现在老了,听我的话,我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一起是为了我方便照顾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是为了方便妻子照顾儿子,通过并列对称句式凸显散步时的位置排列,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母亲与儿子对我的信任,也说明我肩上的责任)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两者的并列对比说明我的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说明我的慎重。)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背这一个动作体现了呵护与保护,在这一行为动作中体现浓浓亲情)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即使母亲和儿子很轻,我和妻子也是慢慢地、稳稳地,生怕出现什么差错,这种对比中更加凸显亲情。)

大词小用(14min)

1、在散步出现分歧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我在文中发现作者用了“民族领袖”“严重关头”这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用在这里会不会太夸张了?(板书大词小用)

引导学生理解大词小用(范围很大的词语用在了很小的地方),体会作者用“民族领袖”来形容自己,是大词小用,从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中体会蕴含其中的情味:说明作者对这件事的重视,体现了亲情与责任。(例举“累得要死了”类比,累怎么会到要死的程度呢,只是夸张表达累的程度很深。)

3、文中还有这样的大词小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

举例: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儿子和母亲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足以说明儿子和母亲对我们的重要性,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呵护我们的世界,使他们不受伤害,从中也可以体现强烈的责任感与亲情。

(五)作业布置(1min)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读文章,更加深刻地感受并列对称句式以及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蕴含的亲情与责任。

六、板书设计

散步

亲情 责任

并列对称 大词小用

《散步》教学设计6

一、导入

散步时一种非常常见的生活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散步只是一种休息方式,但是在作家莫怀戚的笔下,散步则成了一个凝聚亲情的纽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莫怀戚一起散步,共同体会这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我们的预习导学案。

三、师生合作,探究文章。

1、师: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大家觉得作者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的关系角度出发)

2、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额朗读课文,想象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抢答题)

①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

④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产生了分歧,作者解决了分歧)

3、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原野上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分歧在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中解除了。)

4、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散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

1、整体感悟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散步》教学设计8

1、引领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语言品析,把握文章指向。

3、对学生进行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重点:

1、品析语言,把握主旨。

2、教育学生孝敬老人。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由简洁明快,迅速拉近师生距离的导语导入。

二、检查预习夯基础

学生一条龙认字写词,解释词语,教师针对具体情况纠错并帮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

1、注意字音字形。

nèn( )芽 霎( )时 拆散( )

水波línlín ( )( ) 分qí( ) 咕( )咕

2、理解词语含义。

分歧 拆散 各得其所 委屈

明确: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评价,诱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思路

征求学生意愿,师生合作读课文。他生听读课文,关注六要素,自由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四、个性品读悟真情

师语:对大家的感受老师先不与评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品析文本,看看谁的领悟距离作者的本意最近?

着眼于红色字体部分,师生共品下列语句: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① 你从这个“本”字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 母亲身体虚弱,走不动。但是我却说,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多走走啊”,“我”是怎么想的?

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儿子。

品读贴士一:读文时一定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多层含义”。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作者为什么写春天,他仅仅是在写春天吗?

总结:第一句,表面写春天实则写母亲,写母亲受苦太多,太多。

第二句,表面写那些老人坚持苦撑没能阻止生命的结束,实写母亲,写母亲挺得艰难,写生命延续地来之不易。

第三句,“总算”是漫长等待以后的姗姗来迟,让“我”紧张的心稍稍落地,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熬”是苦苦支撑后的曙光乍现,有母亲终于脱离病魔的开心,但更主要的是对母亲饱受病痛的疼惜。

品读贴士二:除了关注关键词语外,还要善于联想,关注重点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看着这样的初春的景色,你感受到什么?作者感受到什么?

预设:初春的景色充满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内心充满希望,十分愉悦。

质疑:“大块小块”,“有的浓,有的淡”;既然是写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写随意而非肆意,为什么冬水而非春水,为什么写联想到“生命”而非“生命的活力”?

总结:乍暖还寒,虽春犹冬;

挺过熬过,虽喜仍忧。

品读贴士三:关注细节,巧用“对比法”“替换法”辨析、揣摩文字背后的丰富含义。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设问:

①既然想“两全”,为什么又不愿意“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②前文说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如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向听话的母亲为什么改走小路?

探究原因:“我”以母亲意愿为第一着眼点,不愿意分散家人,让母亲不快;母亲有涵养,体谅儿子,疼爱孙子,不愿儿子、孙子不开心。有分歧、无争执、更无矛盾。

品读贴士四:关注文意中的矛盾点,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靠近作者的本意。

③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效果?

皆因以敬老为前提来解决问题,才形成了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和谐效果!

5、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启发学生关注矛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母亲和儿子“不算重、也轻”但我和妻子却感觉背起了“整个世界”?是否矛盾?

②既然这么轻,为什么“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里强调的是怎样一种态度?

③让我们这么认真小心谨慎的背负的重分量的东西,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指实体的母亲和儿子吗?

明确整个世界的含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在家的世界里,一个都不能少。

五、合作探究明主旨

学生品析过程自由谈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教师总结莫怀戚先生写作的本意,并联系莫怀戚创作初衷加以验证。

同时,师总结:文章写的是过去,但是指向却是当下。进而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号召全体同学接过“孝”的接力棒,将这份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七、读写结合巧应用

设问:散步这篇文章如果没有“大路小路的分歧”这个情节,效果怎样?(平淡乏味,主题不突出。)

教师指出我们写作亲情作文不吸引人的原因,对学生提出写作要求,并布置作业。

八、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一节课的相处,你们的善良、聪慧和可爱都在老师的心中扎根,也希望老师的微笑、身影、指引能在你心中留痕。

《散步》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起始年级,注重学生课前字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关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浓浓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同时教会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二)难点

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二)学法

诵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练笔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字词的预习、积累工作。

2、电教准备: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问题激疑,情境导入。)

(聆听音乐《我们的田野》,播放关于春天田野美丽的图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当你置身于美丽的田野风光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师:散步,多么惬意的事情,欣赏美丽的景色,满怀美好的心情。今天,让我们用这份美好,学习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文章——《散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一方面起始年级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课前利用工具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完成让学生感知文中美的故事,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1、读前工作

⑴ 强调读准字音。

分歧( qí ) 霎时( shà )

拆散( sàn ) 水波粼粼( lín )

⑵ 出示问题: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适时点拨。

⑴ 两个字概括故事内容。

⑵ 文中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⑶ 关注记叙要素,用一段话概括故事内容。

4、教师归结:我们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三)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设计意图: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文本有进一步的关注,以情感为主线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关注人物,美的人物为美的情感做铺垫;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并能深层次地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感悟作者对于生命与责任的思考。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1、学生合作、探究。

2、教师适时点拨,归结。

3、探究内容。

⑴ 世间万物皆有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亲情。

⑵ 在充满浓浓亲情的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请圈点勾画文中语句并具体谈谈。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母亲:年迈、顺从、谦让。

“我”:孝顺、有责任感。

妻子:贤良、温顺。

儿子:顽皮、有灵性、懂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谦让、互敬互爱。

⑶ 文章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与责任。(探究并朗读感悟。生命:重点探究第四段;责任:第六段、第八段,重点探究第八段。)

① 关于第四段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提示]:“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生命律动。

② 关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补充: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③ 教师归结:美好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珍爱。

(四)教师归结

(设计意图:把握知识;升华情感。)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亲情

背 ——责任

(五)创新表达:围绕“亲情”学生完成仿写训练。

(设计意图:句式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亲情感悟的思索和分享;“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练笔。)

1、教师导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丽的亲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浓浓的亲情,请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写练习。

2、仿写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围绕主题完成仿写练习。注意“小事情”中见“大情感”。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是 , 。

亲情是 , 。

3、学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六)结束语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美丽。高尔基说过: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亲情,最难以割舍的还是亲情。

我想,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地诉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无偿给予,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真诚的回报。

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同学们,但愿这节课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七)作业

课外小练笔:写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尽量用上“以小(事情)见大(情感)”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设计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亲情

背 ——责任

《散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亲情。

操作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音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学会和谐处理家庭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品味、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学会和谐处理家庭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入新课的学习。

2、检查预习

提问2——3名学生再由教师给予肯定明确。

字音认读

熬áo粼lín霎shà咕gū歧qí

(看来同学们下去还是非常认真的预习了课文的,这可是不错的习惯啊!大家可要好好坚持下去哟)

二、正课

1、作者简介(可请学生来回答教师补充出示幻灯片)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代表作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

2、请同学们听朗读

要求:

(1)注意对比自己在预习中勾画出生字词语的读

(2)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作者笔下的美好春景。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明确:这段话通过初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3、学生分组自读课文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明确: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当时是怎样想的?

明确: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小路。儿子还小以后陪他的时间还很多。(幻灯片展示年轻人老人小孩关系图)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示图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挚爱。(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由个人上升到社会、国家。)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课文前的那个大大的“爱”字码,在课文中这种爱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挚爱。请同学们带上这个“爱”字回家后给父母写一段感恩的文字。

四、小结

《散步》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情节动人,语言富有内涵。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温馨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同学们可要认真体会啊!

五、作业

请同学们在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其他精美的语段进行研讨。

《散步》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感受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和初中几个月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对于亲情的理解和体验还比较欠缺。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与互爱,提高认识,学会关爱家人,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自主探究法——积极实践,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谈话导入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说一说: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学生听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这个家庭的感受。(和谐)

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总结概括。(“我”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齐读最后一段,小组交流、合作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讨论并回答在整个散步过程中,谁做得最好?并简单说说理由。

教师总结:其实这一家四口都做得很好,才有了文章中那一幅最动人的场景(明确:最后一段)

2、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朗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含蓄美:(找出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2)对称美:(找出前后对称,形式整齐匀称的语句)

(3)景物的烘托美:(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讨论

根据提示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巩固学习成果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品味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而且欣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物,更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美,我们也被这一家四口久久感动着。阅读《三代》并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个更感动你,理由?

2、课堂小结对比阅读,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散步》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答:“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答: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答: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散步》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学习集体舞,初步掌握固定的动作模式,努力尝试在X X处独立做出即兴动作。

2、感受集体舞中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田纳西摇摆舞曲。

活动过程:

一、结合绘本情节,熟悉固定的动作模式。

1、出示P1,小蛇是怎样散步的?说一说,做一做。

2、学做基本动作1:看一看,扭一扭。(小蛇还会怎么样,再扭一扭)

3、出示P2,遇见大水坑,小蛇会怎么过去呢?(幼儿说并做)

4、出示P3中的①②③,幼儿表述并作动作,学做基本动作2:拱一拱,缩一缩。

5、出示P4,小蚂蚁是怎么过去的?学做基本动作3:走走走走,停一停。(休息一下)

6、出示P5,一个接一个,教师带头和孩子们依次抓着前者的衣服,用“走走走走,停一停(加入动作:看身后同伴)”绕一圈。

7、出示P6中的①②,幼儿说对话。

8、出示P7(小蛇——呼),这时小蛇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怎么休息。

9、出示P8①②③,小蛇是怎么过河的?

二、配合音乐,幼儿集体跳舞。

1、回忆绘本,教师用故事情节,提醒幼儿将基本动作串连。

2、配合音乐完成完整的舞蹈。

三、尝试两人配合跳集体舞。

1、你们喜欢小蛇吗?为什么?

2、小动物们也喜欢它,来找小蛇跳舞了。幼儿按圈设分成小蛇(站里圈),小动物(站外圈)

3、幼儿两两,面对面。好朋友见面会做什么?学跳动作1、2、3:招手,招手,扭一扭;握手,握手,扭一扭;(拉手)跑跑跑跑,停一停(看朋友)。

4、好朋友休息一下,互换位子,再继续跳一次。

5、配合音乐,完整跳一次 。

《散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通过指导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相互体谅、相互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品味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强调课前自主探究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准备上课用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来个简单的调查:近段时间,有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同学请举手,很长时间没有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同学请举手。然后,分别请两类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发言)

老师:是啊,和家人一起去散步能给我们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莫怀戚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抽两、三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语速等。

老师: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松还是沉重?

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愉快而深沉,因此本文的语调平稳,不应过高或过低,语速为中速为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有庄重。第4自然段应快些,第6、8自然段应慢些。

学生按本文的感情基调,再次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请同学们依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老师:(投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表,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如1题可能有如下表述:①一家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儿子;②祖孙三代;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④老年人、中年人、少年;⑤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并形成板书。

四、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请你换个角度为本文拟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再班上交流。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的学生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ei)”为标题,教师应加以肯定。

五、学生自由品读课文

学生自由选择以下问题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再班上发言。

问题:(投影)

1、文章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请举例谈谈。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3、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母亲和儿子走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这一段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的主旨。对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成熟的生命),上有老,下有小,而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时候的责任感、使命感。上有老,下有小,要兼顾两头。两头都能顾及当然很好,有时无法兼顾,应该先顾哪一头呢?“我”决定委屈儿子,顾母亲那头,这一问题的解决说明我们要尊老爱幼,但当尊老与爱幼不能兼顾时,应选择尊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因为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孝敬老人就不易做到了,所以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美德。

(教师因势利导)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对他们提出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领悟到先尊老的家庭伦理道德,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使命及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了合作学习所到来的快乐。)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投影)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与课文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

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范文呢?

(过渡)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二文,体会散步的精彩之处。

提示:可以从内容,人物形象,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允许答案多种多样,举例说明)

内容:

《散步》比《三代》内容丰富:《散步》有景物描写,《三代》没有。

《散步》比《三代》内容有深度:《散步》不仅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而且表达了对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三代》则没达到如此深度。

人物形象:《散步》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语言:《散步》中用了很多两两对称的整句,互相映衬,读来有味有情趣,有节奏感,而《三代》则没有。

《散步》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新、活泼、精美、深沉。而《三代》语言风格单一。

写法:《散步》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散步,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重大主题,《三代》写法一般。

教师小结: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添光加彩。

八、拓展延伸,内化理解

仔细回忆,你的家庭中一定也有像《散步》、《三代》那样体现浓浓亲情的感人细节,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请你挑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说给大家听。(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写一写,做好准备,再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加以点评。

九、布置作业

1、把上述的发言稿整理成一篇短文。

2、布置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晚上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亲情。

《散步》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同时,因为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课外阅读,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⑴ 音准。

⑵ 句逗的停顿。

⑶ 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⑴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⑵ 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⑴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⑵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⑶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⑷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⑴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⑶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散步》教学设计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散步》教学设计多篇范文,共有3462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散步》教学设计多篇下载
《散步》教学设计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