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主题批判与观察
用慧眼遍观世相,以睿智洞察人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具体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本单元五篇文章,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现实,描摹人情世态的生活画卷,或借主人公一双慧眼,细描主要人物;或给人物画像,反映人物的不幸和悲惨遭遇;或借助匪夷所思的想象,表达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二素材广角
【经典坊】
1.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4.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
6.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7.人们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史文朋
8.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柏拉图
9.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 但丁
【人物志】
1.文天祥在狱中
文天祥囚于土室,狭窄得仅能容人躺下,幽暗潮湿,四周又有炉灶、仓库、瘐死者的尸骸和腐鼠。土室里空气恶臭,环境闷热,令人窒息。然而,体质孱弱的文天祥被囚二年而无伤。文天祥自信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他认为“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以一“正气”敌七“邪气”,充分体现了精神、意志力量的伟大。这“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秉性。
2.班超不愿“笔耕”
“笔耕”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年轻时即有抱负。有一年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同去了。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一点报酬来维持生计。日子一久,他感到厌烦苦闷。一天,他把笔摔在地上,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独当效傅介子(西汉出使西域的名人)、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于是从军,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
3.屈原以身许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4.朱自清的骨气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5.陈寅恪读书的“不惟书,敢怀疑”原则
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素喜读书,但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三 时评摘录
【高屋建瓴】 总书记的讲话
1.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 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没有哪个国家天生独领风骚,也没有哪种模式注定高人一等。全球化时代,不应该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
(摘自《光明日报》)
4.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