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课 题 | 7开国大典 | 课时 | 2 | 主备人 | 陈瑜 |
教学目标 |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场面,概述大典。 3.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4.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 ||||
教学重点 |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 ||||
教学难点 | 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 ||||
教学准备 | 教师 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板块一 交流激趣,揭题导入 活动1激趣引入,交流资料 1.激趣: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2.学生畅谈课前搜集的开国大典的资料。 3.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活动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板书课题) 2.“典”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 3.“开国”指建立新的国家。“大典”指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指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按图索骥,引导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相机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3.书写指导:爆、隆、宣、射。 4.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顺序。 1.过渡: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去见证开国大典的历史性时刻。 2.再次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3.聚焦流程图,梳理场面。 (1)交流完善流程图。 (2)总结概括小标题的方法:依据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课件出示 群众的队伍入场⇨群众入场 活动2明确要点,简述过程 1.理出具体的时间短语。 2.理清主要人物及活动。 3.个人练习,教师点拨,最低标准是说清楚,不求细节。 4.交流印象,感受开国大典场面盛大庄严,情感热烈的特点。 板块三寻找“点”“面”,聚焦“点” 活动1小组合作,寻找“点”“面” 1.过渡: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那隆重的“大典中”的场面去看看吧。(板书:点面结合) 2.小组合作,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3.小组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活动2聚焦“点”,探究写法 1.出示“点”的句子。 2.学生思考:聚焦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基本在写毛主席) 3.学生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4.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群众的反应,读出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5.小结: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选“点”要聚焦典型。 第2课时 板块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2.学生交流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等,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过渡引入: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设计意图运用“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说一句话的练习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烘托本节课的教学氛围,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板块二 品读语句,体会热烈与激动 活动1研读句子,感受氛围 1.出示三段句子。 课件出示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自学:自由读一读这三段句子,想一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哪些感受?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将关键词批注在课文句子旁边。 预设:会场布置隆重、人数之多、群众热烈…… 4.小结:像这样,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5.指导朗读:抓住“迎风招展”“人的海洋”“欢呼”“鼓掌”“喊哑”“拍麻”等词语读出气氛的热烈和群众的激动。 3.小结: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板块三 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 活动1引导自学,寻找“点”“面” 1.过渡引入:在这些自豪、激动的四个场面中,你认为最令人震撼的场面是哪一个?(阅兵式) 2.出示自学提示,寻找“点”“面”。 3.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预设: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然后是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众的表现,这是“面”。其中群众的表现这个面起到衬托作用。 板块四 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开国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们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 |||||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的精妙,从而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学习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