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随着书香校园在很多学校的推广和实施,如今的语文课,不再单纯是教学字、词、句、篇、章的知识和技巧,还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的功能。如何教小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创设问题激趣。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第二、活动情景激趣。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内容适合操作,我们可以通过像“演一演”、“唱一唱”、“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积极性。
只要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他们就有了自发阅读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获取文本信息、体会表达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阅读目的完成也是很轻松的了。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三、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强化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大堆从教科书看到的对注解、分析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学活动,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个性化阅读就不一样了,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让学生对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为了检查阅读效果,学生读完阅读材料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是”或“不是”问题,让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回答,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可要求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或详细复述或扼要复述,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文章中人和事的认识及看法。
四、坚持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学校和班级可以开放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以供学生阅读。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只要我们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培养个性化阅读模式,持之以恒,争取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