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被动的在课堂中接受“应答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又加上年龄特征的影响,上课注意力分散,在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留心”与“留新”在音乐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留心,是指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留点心,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老师随时唤起他们的随意注意;而留新,则是指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留点新意,进行创新教育。留心是基础,留新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就从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导入新课要别出心裁。
俗曰:“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好头,接下来自然会“水到渠成”。很多老师在传授新课前,经常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再揭示新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和呆板。然而,我在导课过程中,经常变换形式:如在教唱《我爱米兰》时,采用歌声问话的导入形式,
1 = F
5 · 1.6 5 5 5 4 │ 5 5 ⌒6 1 2 -│
师问: 九 月的 第十 天是 什么 节 日?
5 · 1.3 2 2 2 1 │ 2 2 2 6 5 -‖
生答: 九 月的 第十 天是 老师 的节 日。
这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色;教唱《说句心里话》时,可从电脑“聊天室”中谈心里话开始;欣赏《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先绘画,从谈画中导入;欣赏歌剧《白毛女》时,可以让学生或老师自己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这样,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还会使他们强烈感受到老师的创新意识,学生自己也会在无形中进行创新活动。
二、新课教学应形式多样化。
北京市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曾提出,语文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与老师、与名家不同的见解。语文如此,音乐课中,又何尝不可以呢?
例如天戈的一首《青年圆舞曲》,节奏简单明了,旋律优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多补充一段歌词,选择好的让大家学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求异的目的。
又如在学唱《河边对口曲》时,曲中既要求带乡土风味、又要求快板后转较慢等变速地演唱,以表现当时流亡百姓的悲惨遭遇。据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调整演唱速度,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现山西农民张老三和东北商人王老七在逃亡时黄河边相遇时的凄凉情景。
又如,在学唱了新歌曲后,教师对这首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绪等进行处理,再示唱,让学生挑出其中的毛病,然后根据自己的处理进行演唱,最后再比较。
以上三例,分别是鼓励学生与名家、与教材、与教师求异的做法。如此,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处处“留心”,思想不开小差,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练习过程要变化多端,不可一个模式。
教材里面的练习,如果我们全盘搬照一个模式的话,显然已不符合今天少年儿童的“好奇、好胜、好动、好玩,信息多而快,视野较广”等年龄特征。因此,我们在选择练习上要有的放矢,取其精髓,更要往深、广的方面去挖掘,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浙教初中版的第一册教材里有一道模仿动物鸟叫的节奏组合练习。除了课文上单一的“狗吠、鸡啼、蝉鸣、牛叫”节奏组合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叙述进行节奏组合创作——师述(或生述,也可师述让个别口技好的学生表演):①清晨,舒缓的鸡啼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披着衣裳走出房门,只听见迎面传来几声急切的狗吠声!②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牛儿嗥叫着迈出了田野,池边榕树上的蝉儿高兴地唱着歌,欢迎牛大哥丰收而回!
又如,同套教材中有一道朗读儿歌《蛙声》的练习,要求划出节奏、小节线,成为一首快板词。我们根据它原有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变化,把朗读变为演唱。让学生根据自己划定的节奏填上曲谱来演唱(可规定几个音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填谱)。选择好的,教师加以润色、修改,在同学中进行传唱。还有如表现“轻舟荡漾”和“赛龙夺锦”,可以要求学生用身体语言和用口号来表现。这样的形式创新,不仅打破了原有的练习模式,而且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
四、新课小结不拘于一格。
当新课讲授完毕时,也正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用几句扼要的话作总结、交待,这样,也易使这堂课造成一种“草草收场”的局面,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刻。所以,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结课的形式。
如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后,可出示长江图让学生看图谈感想;欣赏了《十八相送》,可指名几个学生上台按曲中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学唱了《江南春早》,让学生用画来抒情达意;欣赏了《花好月圆》,也可以让学生用唐诗、宋词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欣赏了《卡门序曲》,也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简短的话剧表演等。如此多彩的新课小结,才有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留给他们堂课中最后的一点“新意”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留心”与“留新”,它们是音乐课上的两颗明星,谁也不容忽视。只要我们能留住学生的心,创新就能行;反之,只有我们进行创新,才能紧紧留住他们的心。同时,更需要我们多加重视、多想办法,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就无处不有。正所谓:“心”与“新“相连”,“新”与“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