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雷雨教学方法初探
《雷雨》这篇课文上完了,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的回答是那么富有想象力,那么富于创新。从《雷雨》一课的教学效果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该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激活认知起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导入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课文的愿望。在上课前,教师就借助猜谜语、录音创设与课文有关的雷雨情境,让学生回答听到了录音中的什么声音。很好地唤起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关雷雨的记忆,进而激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这样做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为了体现小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彻底改变过去繁琐的提问、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比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中生动逼真的雷雨前景象。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并思考:雷雨前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雷雨前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的朗读形式富于变化,有自由读、挑战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唤起了课文中所描绘的雷雨前的景象,并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抓住象声词“哗,哗,哗”,通过个人读、展示读、小组读、齐读,从逐步递加的人数及朗读的气势上,让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雷雨一开始就下得大、猛。而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赏识,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格外高涨。
二、 自主合作学习、自主质疑释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自主质疑释疑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活动中放开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4-6自然段时,借助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展现雷雨中的景象,让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带着“雷雨在下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这一贯穿4-6自然段的中心问题去看动画,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在学完4—6自然段后,教师注意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提出了疑问:“树啊,房子啊,为什么看不清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地解答了小伙伴提出的疑问,培养了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在雨后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去读,自主选择小伙伴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在互评互比的合作学习中能使读者和听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个环节学生非常积极,"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热闹!老师真不知该请谁好,从学生的反
应中可以看出,自主选择学习的(请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效果很好。
四、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开拓创新意识。
在雷雨后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雨后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雨后的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想说、乐说、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句子。最后,教师还创设雨过天晴后的情境,让生表演小动物是怎样出来活动的。学生的表演热情特别高。学生在这种特意创设的情景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所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在《雷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在旁相机给予一些学习的引导,因此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但是,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也存在着略读课文怎么上的问题,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上成精读课文吗?还有,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略读课文把握的不好。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所以,略读课文的专项研讨变得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一、明确目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对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因“材”施教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根据课文结构因“材”施教。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2.根据课文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重“导”轻“教”
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略读课要真正达到“略”,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调控。为了使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略读课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要授之以法,“教是为了不教。”
略读课文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环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对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且在内容理解、情感与语言感悟上也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对于略读教学,我们主要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略读教学重不重要?第二个问题:略读课怎么上?第三个问题:略读课文能不能精讲?
第一个问题:略读教学重不重要?
第一个方面:从教研室每年的试卷导向来看,我觉得越来越重视对略读课文的测验。我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期末考卷中,出人意料地考到了略读课文的内容。我记得应该是《秦兵马俑》这一课,不知老师们有没有印象,是一道按课文内容填空题,比分也大概在四五分这个样子。当试卷改出来后,学生失分情况非常严重。我们老师们议论纷纷:怎么可以把略读课文作为期末考试内容呢?而且是一篇并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新课标不是规定略读课文不作考试要求的吗?教研室的解释是:这是希望语文教师能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
第二个方面: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略读课文在整本书中的比例是很大的。三年级25%,四年级大概45%,五年级占了50%,六年级占了50%以上。从这个比例来看,新课程是很重视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个方面:从学生的能力需要来看,略读能力与精读能力一样重要。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就一个网站上,每天就会更新几十条信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词句,只能采用略读的方法来获取信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略读的运用要比精读更广泛。举个例子:在报纸上快速地看了一篇报导后,你把它的主要内容转述给别人,这就是略读能力的其中一种。
综上所述,我觉得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是很重要的。我们学校教研组的工作思路很清晰,把略读教学研究安排了整整一个学年,这是很实在、很有必要。
第二个问题:略读课文怎么上?
第一个方面: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至于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和教学重点是什么?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你的印象特别深?”这是基本任务。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后面的问题中,略读文章的重点就在前面的连接语中。
一般的讲,我们略读教学要做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点: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很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比如说: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好后再交流交流,这个是很有必要。
第二点: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比如说在学完《慈母情深》的时候,让学生写写你的感受并交流一下,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点: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最好是提一些能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说,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作者对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以这个问题辐射整篇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面,我们要了解略读教学不做什么?
第一点: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
第二点: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我觉得如果有特别好的朗读题材,我觉得让学生读一读,指导一下,未尝不可。比如说,《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分别描写妈妈的慢镜头和快镜头的句子,这样的朗读题材不多见,我个人觉得把它拿出来,重点朗读指导一下,也是必要的。
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略读课文中一般要设计“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我举两个常规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槐乡的孩子》为例,分三步走
第一步: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第二步: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第三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二种模式: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例,也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第二步: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第三步: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是两种模式,我们可以套用,但具体的设计还是要因材而异。
第三个方面:略读课文教学可设计哪些练习?我觉得可以设计写大意,写感受,写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可以设计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还可以设计拓展阅读。
我来举几个练习的例子比如在上完《刷子李》后,让学生去读一读《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等课文,这是一种拓展阅读。比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让我们也来给自己的妈妈写下一份账单。让学生写一写。再比如《刷子李》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设计:曹小三当学徒的头一天,对师父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你能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让学生画一画。在教学《乌塔》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14岁的女孩,独自一个人游欧洲,你赞成她的做法吗?我们开一个辩论会!让学生辩一辩。
第三个问题:略读课文能不能精讲?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主张:略读课文可以精讲,而且很有必要。
如今的教育,应试教育仍占了主导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卷面上分数的高低仍将决定着一个语文老师水平的好坏。而且,试卷上的阅读题,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精读能力的测验。以我们教研室的试卷为例,每张试卷一般都有两个阅读题,一个课内,一个课外,题目考得比较深,比较细,如果我们的学
生没有很强的精读能力,一般情况是做不好的。平时的作业本中我也发现这一点,略读课文中的练习题有的出得很深很细,我记得我们五年级的作业本中都细致到要说出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和意思,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了解课文的大概的话,我想我们的学生作业质量也不会太好。
再说,象我们这样农村的学生,能力相对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是很有限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放手太多,把所有的略读课文都粗略的教,让学生自主去学,那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有影响。日积月累的话,成绩会就会下降。
你说略读能力重要不重要,肯定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死板地执行新课标的要求,我觉得是不理性的。以我们五年级为例,如果把所有的略读课文上成略读课,精读的课文只有14篇,也就是说,精读教学平均每个星期连一篇都不到,我觉得这样精读能力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调整,略读课文作精读也是可以的,甚至于把课外的文章引进课堂也无可厚非。我们要明确的,不是课文上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的精读和略读,他强调的是决定精读和略读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课型本身。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今天要上一节略读教学课,你拿一篇精读课文也可以上成略读课。比如今天要上一节精读教学课,那你即使拿一篇略读课文,也可以上成精读课。
略读课可以精讲,但一般都在一课时内讲完,如果讲两三个课时,时间也是不允许的。
第三篇:高中英语新课程倡导的课文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新课程倡导的课文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新课改所提供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不一一陈述,现在我就以具体案例来阐述我所学的心得体会。
高一第上五单元的课文是介绍steven spielsperg的生平和他的电影。我第一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对文章整体理解。在课前准备时,我选择多媒体和图片的运用。我准备好steven spielsperg的一些电影片段和一些电影海报。
开始上课后,在复习阶段,我首先回顾了speaking 中对两个男女演员的回顾,接着便导入正题,告诉学生我要讲述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导演steven spielsperg。同时我会问学生问题如: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steven spielsperg ?have you seen one of his films? 等等。在学生回答完后我会为他们出示海报,询问电影的名称。然后我会为他们放一些电影片段如, jaws和et等,用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新课程学习阶段,在听课文之前,我会然同学们熟悉课后的阅读理解题,然后在黑板写下我自己编的一些题如:
1)when and where was steven spielsperg born?
2) what did he do when he was yong?
3) which film was a real blockbuster?
4) why can he succeed?
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认真听课文的内容,连续播放两遍。听完课文素材后,根据听后的反馈,在具体安排是否用重复播放。播放结束后,根据不同同学的基础来问他们问题。能够脱离课本回答的让谈们脱离课本,不能脱离课本的,让他们书面回答。但目的只有一个,考察他们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考察过程中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对于课本上的第五题,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reading about spielsperg?
why can he succeed?
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问题上教会学生梦想,坚持,理想,努力,家庭,友爱等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人生积极的情感。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完成情感交流,人生指导,确保学生完全理解接受。在此阶段,我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反馈,对于不能理解的问题反复讲解,再此过程中我会教授一些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如分清题型,抓住重点等。使同学们在理解课文同时学会一些技巧和方法。
在运用实践阶段,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结束之后,我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明星或导演如章子怡,成龙,张艺谋等,可以让他们或口语交流或书面呈现,要求他们写出明星的成长历程和同学们对他们的人生感悟。对于好的文章,老师可以进行表扬并鼓励他们放到博客里发表。通过此种形式,就能很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就可以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好完成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学习。
在总结结束和布置作业阶段,我会首先对这堂课进行简短评述,然后会布置作业写篇小作文“how can you succeed ?” 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学完高中英语新课程倡导的课文教学方法体会。我会不断深入研究,获得更大收获。
第四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4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1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14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 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71200邮箱:jushengyue@163.com手机:15269854007)2
第五篇:雷雨教学实录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学习“雷”字。
师:下雨大家都很熟悉,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
(学生纷纷发言:我见过阵雨。我见过大雨。我见过暴雨。我还见过雷雨??)
师:有几个小朋友都说到了雷雨,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雷雨。(板书课题)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电脑课件突然播放一声惊雷后演示“雷”字字理)“雷”是生字,大家看屏幕,注意这个“田”字代表什么?
(学生被一声惊雷吸引住了,都在思考问题,窃窃私语:“田”字应该表示田地可屏幕上显示的不太像。
师看着学生一脸的困惑善意地笑了笑:下雨时发出巨大的轰隆声就是雷。古时候用三个“田”字表示,现在为了字形的美观简化成了一个“田”字。
二、感知全文,学习生字。
师:课文写的这场雷雨,雨是怎样下的,雷是怎样响的?请小朋友们看着课本听老师读课文。
生倾听
师:这场雷雨景象美吗?想不想学?
生:想
师:要想学好课文,先扫除这7个生字的小障碍。(电脑课件出示课文的生字条)自己读读,先把字音读准,把认为难读、难记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读生字
师:都会读了吗?老师检查一下。(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师:真棒!你们觉得这组生字里哪些字笔画多,字形比较难记? 生1:“垂”字难记。
生2:“渐”字也难记。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生:“渐”字是形声字,三点水是形旁,“斩”是声旁。
师:你真有办法。我们还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记这两个字。(电脑课件演示“垂”字的字理,师指导学生分析比较:这是稻谷,这是古时候的“垂”字,它们有什么相像的?
师:把笔画拉直成了现在的“垂”字,注意中间部分就像下垂的果实、叶子。(课件闪烁这个部件)
师:“垂”字在课文哪个句子里?找到它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学生读句子
师:蜘蛛是怎么垂下来的?注意看(师课件演示蜘蛛下垂的动画及闪烁“垂”字中间的一竖。并叙述:这一竖就像什么?)
生:像那蜘蛛丝。
师:大风来了,蜘蛛要赶快逃命了。怎么读好这句话?
生:要读得快一些,我来读。
师:(课件演示“渐”字字理)看,小溪里的水被水车抽上来一斤斤地慢慢地流进田里。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慢慢地”在课文这一句里是哪个词的意思?
生:渐渐地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一练,也可读给小伙伴听。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我来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雷声,雨声是慢慢地变小的,我读这句话时声音就慢慢地变小。 (学生都鼓起掌来)
师:还有难记的字吗?
学生自信地摇头
师:“虹”字看起来很简单(课件出示“虹红”两字),比较一下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字音相同。
生2:字形也相同。
师:看得很仔细,这两个字很容易用错,用字理方法可以把它们区别开来。 师:(课件演示雨后彩虹的景象)彩虹有七种颜色,那么漂亮,可“虹”字却有个“虫”字旁,多奇怪呀,是怎么回事呢?
生:可能彩虹是虫子变成的吧!(学生大笑)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虹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呢,所以虹是虫字旁。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屏幕出示:一条彩()挂在天空。树上挂着一根()绸。)请小朋友用手势表示你选择填哪个字。
师:彩虹多美,多可爱,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三、联系生活经验,感受雨前、雨中的景象。
师:小朋友用字理方法把这些难记的字学好了,相信大家一定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懂课文。
师:你们都认识雷雨,雷雨之前,你们都有什么感受?
生1:下雷雨之前,天空有乌云。不时看见闪电还伴有几声雷响。
生2:一天突然天空变得很暗,然后刮起大风,地上的尘土都飞起来了,大街上人们急冲冲地往家赶,我妈妈急忙叫我收阳台上晾着的衣服,说是要下大雨了。
生3:雷雨之前我还感到很闷热,有喘不过气的感觉,不舒服。 师板书:雨前天气闷热大风
师:(出示课文1、2、3自然段)你们的感受和课文写的一样吗?把你的感受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
生各自读书
师:把你喜欢的一段或你认为读得好的一段读给同桌听。(同学互读) 师指名读
师相机指导读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电脑课件演示“压”字字理:从厂(山崖)从土, “、”指压力。一块大石头从山上落下来,给土地加上重力。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压”的意思,给人喘不过气的感觉。
学生练读。
师:看来,用字理识字方法不光能帮助我们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还可以帮助我们把书读好。
师:小朋友读了那么多遍课文,试着看看动画片,背背这三段课文,背不出时可看看书。
(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师:
板书:雷雨
雨前天气闷热大风
,雨中大更大渐小
《雷雨》一课的教学是以“让学生从图中去体会生活,再现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进行语言训练。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的。课文生字“雷”出现在课题。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所见到的雷雨是怎样的景象并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电闪雷鸣雨下起来的场景,巨大的雷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演示“雷”字的字理。这样的教学设计即跟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又在声像并茂的强烈刺激下使学生对雷字字形记忆深刻。最后为了使所有学生得到个性发展,我还尝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小组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雷字”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的热情,学生的思维也被开启了。本节课对“雷、网、渐、虹、哗、垂”六个生字的字理解析,采取因学定教方式让学生根据字理识字方法自学,只在学生觉得难记的字上进行指导,而且本课不是单纯的字理教学,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字理析词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字理析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为字理而字理的旧模式。
不足的是课件制作显得落后,出示字理显得单一,在执教过程中我还无意识的流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的陈旧,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