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走进新课标 重新认识音乐教育

发布时间:2019-10-20 22:18:0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 摘要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新《课标》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新《课标》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 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标》重视聆听感受、体验表演与创造实践。从新《课标》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音乐教育必须突出人文性,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需要。笔者认为音乐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端是我们密切接触的生活,另一端是丰富的音乐宝库,生活和艺术就是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生活源”,是孩子们感知认识的基础,在两个“生活源”中间则需要体验、实践来衔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仅仅刚刚开始,我们还需深入学习新的《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逐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关键词:音乐教育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凝聚着编写者智慧与心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权威人士的审议,于2001年7月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见面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21世纪我国两亿中小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新的课程标准符合国际课程改革趋势,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新课程关注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反映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改变过去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倡导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对教师提出了教学建议,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新《课标》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新《课标》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并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这种既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在新课程的功能与目标中集中展现出来。

二、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接触音乐语言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或许有人要反驳,语言不就是说话吗?其实不尽然。从狭义上讲语言通常是指我们所讲的话。而从广义上说,语言是指广泛用于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媒介。作为音乐本身就具备这个特点,音乐可以传情达意,可以把个体内心的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音乐所表达出来的远比我们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丰富的多,或委婉、或直接、或欢快、或哀怨……。这种语言在生活中萌发,在感受中成熟,在体验中丰富。这样来说,音乐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端是我们密切接触的生活,另一端是丰富的音乐宝库,而中间则需要体验、实践来衔接。过去我们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不顾及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从教材上来看,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比较深,教学超出了孩子们现有的接受能力。而新《课标》则重视聆听感受、体验表演与创造实践。从新《课标》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音乐教育必须突出人文性,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例如在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一课《春天》一课教学时,我将教材安排成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分析教材之后,我选择了将“春雨”作为孩子们的感知主体。春雨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生活源”,也许在我们教学的时候恰巧没有雨,孩子们对雨的记忆也不大清楚了,也就是说感知的“生活源”这个条件不足。怎么办?教学策略怎么处理?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真实的感受与体验才会涌出灵感。于是我课前安排学生广泛搜集关于雨的音频、视频资料,同时我也着手查找。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们查找到了电影片段、录像资料、VCD、CD、录音资料以及关于雨这个主题的音乐等等大量“生活源”。

在教学中,首先通过音频、视频产生心理刺激,切入主题。我让孩子们聆听、观看春雨的音频、视频资料,从视觉、听觉上勾起他们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忆。

其次,营造、模拟雨声,创设感知情境。我找来喷壶、花盆、水盆,用布帘子挡住,然后隔着帘子让他们聆听水喷洒在土上的声音;喷洒在花叶上的声音;喷洒在水盆里的声音。孩子们可以用手挡在耳后听,可以趴在地上听,可以站着听。

接着我向学生提问: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谁能模仿或演唱?于是孩子们模仿出:

①  ∣沙 沙沙∣沙 沙沙∣

②  ∣唰唰 唰∣唰唰 唰∣

③  ∣滴答 滴答∣滴滴 答答∣

我抓住了孩子们对声音模仿的各异这一点进行提问,激发思维的有效发散。为什么你用“沙”这个声音唱?为什么用“唰”?又为什么用“滴答”来唱。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欣喜不已,一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说:“老师!我刚才趴在地上听到的是,雨滴落在土上的时候发出的‘沙沙’声。”另一个孩子没等她讲完抢着回答说:“我听到雨滴落在叶子上的时候,发出的是‘唰唰’的声音。”在我身边的那个孩子跟他们的意见又不同,他说:“雨滴从一片叶子落到另一片叶子上发出的是‘滴答’的声音。”这时,一个孩子从角落里站出来说,“我有不同意见,我记得雨滴落在水桶里是‘咚咚’的声音。”我兴奋地看到孩子们的聪慧与灵性在对生活的感知中充分表现出来,这时我顺势用电子琴给学生一个四二的节奏,指导孩子们用“沙”、“滴答”和“唰”、“叮咚”编创两组二声部的和声。首先将合唱台上的孩子们划分为两组,我左右手各持一长卡片,左手卡片正面是“Sha”(字),背面为闭合的嘴(图),右手卡片正面为“Di Da”(字),背面和左手一样。给一声部出示“Sha”的卡片时,一声部唱“Sha”,二声部出示闭合的嘴的卡片,二声部则停止演唱,这样交替进行。两个声部同时进入时,则双手出示卡片示意。开始孩子们不熟练,渐渐地孩子们就会看我的手势,甚至能看懂强弱等手势,单手出示一长卡片左右一晃,两个声部就一齐都进来了。

三、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进行欣赏,从中培养孩子们健康的情感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是“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小学二年教学中,我借鉴了现行美术教材内容,设计了一节以母爱为主题的音乐欣赏综合活动课。课前,我要求学生将自己与妈妈在一起最感人的照片准备好,并准备一个最喜欢的娃娃。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视频、音频设备及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允许孩子们自由散坐在教室的任何位置。

教学中首先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弦乐演奏的东北民歌《摇篮曲》,听完之后我向孩子们提问:谁听过这个曲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多数孩子回答听过,至于叫什么名字,孩子们都回答不上来。其中有个孩子说:“妈妈哄我睡觉的时候唱过这首歌。”我接着问他:“妈妈对你好吗?妈妈是怎样对你的?”这一问不要紧,大家忘记了去想歌曲的名字,反而热烈地讨论起母爱的话题,几乎每个孩子都讲了一段自己最感人的故事,不时他们还将自己和妈妈在一起的照片,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讲的生动、详尽,激动的时候他们还能表演一段。

第二步,我选择了女声独唱、男女对唱、童声合唱三种不同风格的同一支曲子,分别放给孩子们听。在充分感受音乐之后,让孩子们谈他们对用不同风格演唱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感受,一个机灵的女孩说:“女声演唱的《摇篮曲》仿佛就像妈妈在哄着孩子睡觉。”那个胖乎乎的男孩说:“男女对唱的《摇篮曲》就像爸爸、妈妈回忆他们小的时候,奶奶、姥姥正摇晃着摇篮催他们入睡。”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说:“听童声合唱的《摇篮曲》,就像无数个天使正围绕在摇篮旁帮妈妈哼唱呢。”孩子们讨论得不亦乐乎,各抒己见,应该说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的,表达得也十分准确。在孩子们接近疲劳期出现时,我将教学转向了下一阶段。

第三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我为孩子们出示动物之间的母爱图片,然后又将人类的母爱,一个母亲从孕育、哺乳到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的全部过程用图片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在视觉感受中增强母爱的情感,接着插入抱娃娃的律动。

最后向孩子们简单介绍《摇篮曲》的由来,以及欣赏世界各地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摇篮曲,给孩子们留下一点感性认识和粗浅的印象。

音乐担负着探索人生重要意义的使命,也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音乐给人的想像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了活力,使人的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仅仅刚刚开始,我们还需深入学习新的《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逐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尊重儿童的角度出发,按照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当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人,培养健康的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我们将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曹理, 崔学荣. 音乐教学设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英奎. 音乐教师新课程教学指南.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丽伟. 如何面对音乐课程改革.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 5

5.  贾文华. 新课程呼唤新模式. 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3

6.  何伟. 浅谈“新课程”的“数学算式”. 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 3

7.  孙莉. 新课程标准小“冷”与“热”的思考. 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 4

8.  肖华. 多角度地聆听、实现学生音乐听觉感知. 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

9.  严琴仙. 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精髓. 音体美报,2003.6.12-18(总第407期)

word该篇DOC格式走进新课标 重新认识音乐教育范文,共有447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走进新课标 重新认识音乐教育下载
走进新课标 重新认识音乐教育.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