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3、积累一些词语。
4、了解自然现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l)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2)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速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cai、录音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2)萌发:(3)次第:(4)呈现:(5)周而复始:(6)花香鸟语:(7)物候;(8)观测:(9)悬殊: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会有那些语言?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提高速读能力。
1.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学生独立归纳文章内容。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四、积累词语。
1、教师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2、学生讨论并归纳,自由发表意见。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
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3、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4、个别提问回答。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5、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四、教师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我门要热爱大自然。五、布置作业a.抄写课前字词。b.思考练习一。c、课后练习四。
六、说课精要: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很重要,要对他们高要求,并布置一定(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任务,让他们在学习课文当中提高能力。七、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
2、学习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
3、了解自然现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cai、录音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
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掌握一些自然知识及文章的说明方法)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讨论并归纳:(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
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
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
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
四、教师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更应该热爱大自然。
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
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过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回答,或通过小组交流完成)
五、布置作业a.完成练习三。
b.完成《掌握语文》的练习。c、写一大自然景物。
六、说课精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七、教学后记: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案背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大胆的推行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及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并且学会多角度读,要有一定速度;注重观察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知识回顾】
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等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教师引领同学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 候鸟()孕育() 连翘().....纬度() 萌发()草长莺飞() ...
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
(三)、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 。(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师点拨读书方法,找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首括句与尾括句)
【合作探究】(读完课文,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出一代表展示答案,全班交流纠正答案。)
(一)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明确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与描写)
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明确这两段文字的语言简明概括生动)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排比等)
(二)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明确不能)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按由主要到次要,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承接上一个问题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井然有序,便于接受和理解)
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拓展延伸】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4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明确从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答案要点)
2.请指出选文第1段的三个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明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很”就成为一般性可能)
课堂小结:找几个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或者在哪些方面你收获比较大。
【布置作业】
必做题:
(一)以你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为说明对象写一篇小的说明文。
要求:(1)简要写出基本内容和特点。
(2)顺序合理,语句通顺,300字左右。
(二)按照预习导案预习下一课。
选做题:
(二) 收集几则农谚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了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再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把大而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听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味语言
(一)、学生齐读读第1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 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
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
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
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
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
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 学生齐读第2 段。
思考:1、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
明确: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大自然丰富的物候
写活了,增强文章可读性。
(三)、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快速阅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
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三自然段
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
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
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朗读法
一、复习巩固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1.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
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由设问句引出,层
次井然,条例清晰,易于接受。
2.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3.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 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4.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
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
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注意: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
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
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例如: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 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1、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
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这几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
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 看出。
3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
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4、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主备人:范文英审核人:
导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点)二
导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导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涵泳品味法。
4.延伸拓展法。
导具准备:投影仪
导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约2分钟)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它的专业名字叫什么?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文题和作者)
2、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物候的科普文章,请大家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目标一:通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自学指导一: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划分段落层次,概括要点。 三: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一(约8分钟)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
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大家还有其他的生字要补充吗?(约3分钟)
2、按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5分钟左右)。
3、师:下面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看问题回答。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学生回答。
5、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6、师问: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
7、学生回答。师板书要点。
四、出示目标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五、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二
8、自学指导师问:大家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的内容顺序可以调换吗?作者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何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9、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10、师问: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1、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好处——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12、谁还能从文章其它层次或段落中,发现体现说明条理性的地方?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3、学生回答。如课文1-3段,11段等。
1-3段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11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14、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文章的说明顺序?作用?学生回答。
2、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外,本文还采用了恰当的
说明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
二:完成目标一:掌握举例说明的方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2、学生回答。(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3、自学指导师问:大家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找出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思考其作用。
4、自主学习学生回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最主要的是举例子)
5、师问: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6、学生回答。
7、归纳提升: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三、完成目标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 自学指导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听读1--2自然段。
⑵多媒体出示: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④.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
及时耕作。
⑶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自主学习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
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五、作业布置
练笔:写一篇介绍家里一件艺术品或小摆设的说明文。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崔文华(主备人)时间:2014年4月18日
宋娟(授课人)时间:2014年4月27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小时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
(出示并齐读课题)。
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是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诗歌,从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告诉我们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通过自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诗歌,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
奥秘。
(5)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领起( 1 )--- 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蚂蚁搬家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2--8)水中蝌蚪春天到
大雁南飞秋天到
大树圆圈是树龄
鱼鳞圆圈是鱼龄
总结全文( 9 )--- 爱学习、勤思考才有发现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