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播放两个视频。
2. 结合视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疏通文字,初读课文
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2.解决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了解文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指导朗读
(1)听读,多媒体范读。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3)跟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跟读,轮读、听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作者用哪些山、水来代表红军“远征难”所走过的“万水千山”?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 品读课文,主要读出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简要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四、课堂小练习
1.课堂检测:详见PPT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七、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
乐加小学 林大双
这首诗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迈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辛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豪迈情怀,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把教学流程分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疏通文字,初读课文;再读课文,体味情感;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意在通过观看长征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意在通过本课生难字词的疏通,让学生读通课文。再读课文,体味情感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品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课堂练习用以巩固基础知识。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放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上。通过吟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诵读诗歌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得到不断的积淀和升华,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老师讲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学流程时间分配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