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一
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半径和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课时的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验,突破关键。
理解和认识圆周率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关键。教学时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圆形硬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辆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明明和刚刚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踏板车,如果轮子只滚动一圈,哪个滚得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车轮越大,滚一圈就越远。
2.引入:在课前,我们通过学情检测卡的内容,已经了解了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任意不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形状有什么特点?
(2)再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3、通过汇报,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明确到: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图形左右部分一样,并且说明:这些图形给人以美感,如果想象一个图形不对称,使人觉得不舒服。
4、(课件演示:对称图形下载)
将树叶图对折、青蜓图对折,天平图对折,使学生观察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5、同桌同学合作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6、教师明确: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7、投影出示,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1题,引导学生判断。
(1)教师出示投影。
(2)学生讨论、交流。
8、分组实验,组内每人画一种图形。
(1)出示101页上图。
(2)每人在方格纸上画一种图形,并剪下来。
(3)比较,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教师指导。
(5)使学生明确: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6)启发学生,每一种图形,可以画几条对称轴。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正方形可以画4条对称轴。
长方形可以画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各有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轮对称图形,哪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哪些不止一条,可以出示图形。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同桌或组内操作。
引导学生在书上填画。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 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 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2、4题。
2021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 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 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 新课导入。
1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 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 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 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 新课教学。
1 例2 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 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 学生质疑。
5 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 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 反馈练习:试一试。
1 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 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 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 拓展练习
1 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 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 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 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 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 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 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略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以下是数学论坛陈春艳的修改:
要求:以下为东山县樟塘中心小学 林敏卿老师的教学设计《比的化简》,欢迎大家就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作业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评点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了一条目标,目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说一个生活中的比比教合适,这么问有点太抽象。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是不是问题出现太早?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说的不准确。“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定注意强调“0除外”。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