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师表教学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出师表》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案 篇三
城北初级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高家湘日期2005年12月
课 题
出 师 表(第一教时)
教 学 目 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重 点 难 点
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重 点 难 点)
2.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 点)
课 前 准 备
(教具、预习作业 等)
1.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2.运用工具书,顺畅地朗读全文。
3.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导入 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菲薄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攸 祎 倾颓 猥 驽钝 攘除 咎
咨诹 陛下 长史 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性行淑均 行阵和睦
2.简介“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
2.投影强调下列字词:
疲弊 恢弘 之秋也 诚宜 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内外异法
3.齐读第一节,回答: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4.齐读第二节,回答: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5.总结: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
五。指导背诵:
六。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七。作业 巩固:
教后记
城北初级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孙晓芹高家湘日期2005年12月
课 题
出 事 表(第二教时)
教 学 目 标
研读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复习上课:
1.解释下列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不宜妄自菲薄
(4)引喻失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分析3-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优劣得所叹息痛恨 所以兴隆
2.3-4节内容分析: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3.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4.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三。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原因(因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拓展练习:
你认为在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项建议中,哪一点最重要?说明理由,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后记
城北初级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孙晓芹高家湘日期2005年12月
课 题
《出师表》(第三教时)
教 学 目 标
研读课文6-9节,总结全文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复习上课:
1.1-5节词句翻译。
2.试背第5节。
二。研读6-9节
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后质疑。
2.重点强调字词:
躬耕 苟全 卑鄙 三顾 感激 有一年
不效 深入不毛 驽钝 奸凶 以彰其咎
咨诹 临表涕零 不胜受恩感激
3.重点句子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分析第6节: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5.分析第7节: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6.分析第8节: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7.齐读第9节: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总结全文
1.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2.表达方式特点 :
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6-7)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8-9)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3.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教后记
《出师表》教案 篇四
教学要点
一、研读3—5段并归纳第一大部分内容。
二、研读6、7段。
三、讲清“寓情于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情况:
⑴ 1、检查背诵1、2段。
⑵ 2、这两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二、研读3—5段。
1 指导朗读3—5段,要求有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3 结合注释,弄清语意,思考3、4、5各段意思。
4 分析并讨论: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⑴这句话是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干什么?
⑵这样做有什么重大意义?
⒌这三小节作者又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亲贤远佞)
三、小结第一部分。
四、研读第二部分。
1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shù,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 翻译6、7段(以叙事为主,可直译)
4 思考,回答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 归纳大意:借分析句子含义,讲“寓情于叙”。
6 背诵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⒈课后默写3-7段内容。
⒉ 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⒊预习第三部分。
《出师表》教案 篇五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www.haoword.com\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è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二、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疲弊”:困苦穷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先帝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
《出师表》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5、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出师表教学教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