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钠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 ,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学科内容中适当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以下是我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的一段教学片段:
二、情景描述
《钠》教学片断
师:钠可以与水的反应。那么,现象会是怎样呢?实验时请大家仔细观察:Na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在水底?有没有声、光、味等现象?为什么?注意:实验按照“取、擦、切、放”。
[学生实验]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特别认真,小组各成员间分工协作,观察的细致入微,记录的详细完整。分析结果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能透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中学生很多的能力得到培养,如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合作意识。)
[教师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钠熔成小球浮在水面迅速游动并伴有“嘶嘶”声音,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生乙:钠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与水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碱。
师:由实验可以得出2Na+2H2O===2NaOH+H2 ↑(2Na+2H2O==2Na++2OH-+H2↑)
( 让学生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生丙:老师,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钠的周围有白雾,为什么呢?
师:根据我们的知识,“雾”是什么?
生丙:液体小颗粒。
师:实验中为什么有液体小颗粒呢?
生丁:我知道。(抢着回答)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水气化,所以钠的周围有白雾
生戊:我们实验的时候有大量的黑烟。还有,钠球有时四处游动,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为什么?
(此时不少学生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因势利导,及时地解惑)
师:你刚才在操作时是否正确?有没有遗漏哪步操作?
生戊:哎呀,我忘记“擦”钠块了!(该同学红着脸说)
师:哦!大家说黑烟怎么回事呢?
生戊:我知道了!是因为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引燃了沾在钠表面上的煤油,而黑烟恰恰是煤油燃烧产生的!
(鼓励学生“顺藤摸瓜”,找到了病症的根源,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出事”的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大家脸上的微笑代表了一切,求真儿的天性得到了满足。)
师: 钠球为什么会四处游动?
生己:钠球受到了氢气不平衡力的作用,致使它四处游动。
师:为什么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
生庚:气体对钠球的推动力和器壁的作用力平衡,导致钠球静止不动。
(学科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动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已经学过活泼金属与其活动性后面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那么,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也能置换出Cu呢?它们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能!
生:不能!
(此时,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明一切吧!
(学生实验,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师: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生辛:有气体和蓝色沉淀生成。说明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学生产生疑问,欲析疑,先提出猜想,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在产生疑惑的探究氛围中学习了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归纳得很好!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钠与盐溶液反应均是与水先反应。
… …
三、问题讨论
通过金属钠的教学 ,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当“意外”问题的时候,师生总能够在互动中形成动态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面对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详细或简单、或引导,对每个问题都做出了回应,既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同学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中,当同学们解决一个问题后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从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课标中概括出的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探究学习类似科学探究但不等于科学探究,因此,探究过程不必追求每个要素的完整,应该根据探究能力与目标突出重点。为了面面俱到而过于牵强,只会导致探究教学过于形式化、僵固化,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用,或者出现中期热火朝天,后期草草收场的局面。因此,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从部分探究到完整探究,从模仿探究到独立探究,逐渐增大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从而避免由于探究活动的跨度太大,造成学生探究的困难,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四、诠释与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要强调创设“探究环境”和可实际体会的“探究情景”,即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因此,在问题的引入要注意有艺术性,才能扣人心弦,启人心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学生的潜能太大了,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罗杰斯(C·Rogers)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找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人经验、让学习者亲历过程的学习方法,而这正是科学探究所重视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个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得出结论,不强加结论,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俱进的。当然,探究式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