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0篇《大道之行也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大道之行也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习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篇二:《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 总领全文
二.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 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篇三:《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篇四:《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篇五:《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处?
2、这个社会理想能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即多读。
2、自学与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复习《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
很好。今天我们的新课《大道之行也》与此相似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课下注音标在文中后,教师请一学生试读课文,强调纠正字音
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两到三遍,直到读熟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与ju通“举”,选拔矜gua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en职业、职守货恶wu厌恶、憎恨
亲以……为亲;抚养闭杜绝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1、文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故……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思考层意。然后试着背诵。
3、多媒体播放原文,不带标点,让学生读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这个大同社会能实现吗?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五、小结
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
篇六:《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指导朗诵
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四、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作业布置: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篇七:《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篇八:《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平安定,大同呈现
篇九:《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指导朗诵
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四、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作业布置: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篇十:《大道之行也》教案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的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篇十一:《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xx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展开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来自网!
篇十二:《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篇十三:《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篇十四:《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篇十五:《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预习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篇十六: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翻译并背诵课文;⑵掌握相关文言词。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完美。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
《礼记》
天下为公
纲领选贤与能
讲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会关爱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而不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能够理解为儒家的梦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能够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1、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依据课文作总结归纳
⑴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梦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孔子“大同”梦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梦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向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梦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后反思】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完美。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篇十七: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必须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梦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梦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日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经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梦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到达“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能够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教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梦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梦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梦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日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能够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此刻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教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我心中梦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到达。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明白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可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必须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明白,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异常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进取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篇十八: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语言运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篇十九: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能够理解为儒家的梦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能够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依据课文资料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梦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孔子“大同”梦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资料。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梦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向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梦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篇二十: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3、了解孔子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本事及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梦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与”“亲”“鳏、寡、孤、独、废疾”“分”“恶”“乱”“作”等重要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梦想社会与文中“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孔子所讲的大同社会”?
教具:小黑板(板书重点词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回忆一下《桃花源记》一文是如何描述作者心目中的梦想社会的。(学生说)是啊,这反映了作者对梦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梦想社会的构想。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全文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初步把握文意。
教师用小黑板展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根据文意,全文能够分为几层?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政权(也能够说是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来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求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是社会坚持和平安定。
学生齐读或背第一层。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异常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仅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到达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学生齐读或背诵第二层。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梦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这个结论十分鼓舞人心。
学生齐读或背诵第三层。
四、探究性学习。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同学们说说自我心目中的梦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五、总结
尽管《大道之行也》译文所构想的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景下是难以实现的。但贤哲确实把自我的完美愿望勾画出来了,这也是当时人们追求的梦想。期望处在新世纪的中学生,要学习古人大胆想象的精神,勤奋学习,提高本事,将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探究性学习第2题。
篇二十一: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预习检测:
1、正字音
选贤与能()睦()鳏()恶()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本事: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本事,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梦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有分:-废疾者:
货恶其弃于地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
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个儒家的梦想的社会,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明白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六、达标测试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
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5、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此刻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篇二十二: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资料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的画卷。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研究: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能够理解为儒家的梦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能够生活在安宁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宜的布置,异常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齐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梦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孔子“大同”梦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资料。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梦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向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梦想“桃源”
六、作业
1、研究:“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篇二十三: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完美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完美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那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我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景。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梦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欢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xx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展开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篇二十四: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本事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礼仪》有关的知识。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本事,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梦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知识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资料理解,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1—2分钟)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的21课《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已作了阐述。今日,我们一齐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两千年前人们的梦想社会呀?想!)(5--20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排除朗读障碍。
提示重点词语: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职分,指职业音fèn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能够每小组推选一位朗读本事好的同学朗读。
3.指导诵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是排偶句式,应读出层次感。c“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d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理清文意
1.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2.检查对文章意思理解。
四.讨论下列问题,(以学习小组形式),初步构成背诵思路。(5--10分钟)
1.“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本课参考资料集:teach15150.html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诚信尚和睦。
2.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个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是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要做适宜的安排。异常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充分体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满足发展的需要)。“有分”就是有安定的职业,能安心的工作;“有归”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恶……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心;“力恶……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竭尽全力去工作,工作者并欢乐。
3.任何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文中有无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拿现实生活跟梦想的“大同”社会作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避”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些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5--10分钟)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同学们能够结合自我所理解的知识回答。)
六.课堂小结:(1—3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梦想的“大同”社会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向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同学们,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后记:
板书
大道之行也《礼记》
天下为公
“大道”总特征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大同”的
梦想社会
社会的关心
“大同”基本特征安居乐业
精神愉悦
篇二十五: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本事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本事,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读本事。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梦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日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我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资料,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我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欢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欢乐,个个相处融洽的梦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梦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能够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终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构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异常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欢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梦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能够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能够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梦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篇二十六: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料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画卷。
今日,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明白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忙学生理解记忆文章资料。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梦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向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篇二十七: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梦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述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梦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梦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朗读全文初步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我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正音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10分钟
1、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梦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我的父母,不单抚育自我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必须要自我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必须为自我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能够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我的话来概括。)
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职责、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适宜的安排。又异常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到达了上头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完美的梦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梦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习5分钟
1、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向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我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梦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篇二十八: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完美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完美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那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我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景。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景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梦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异常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欢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能够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欢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能够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梦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欢乐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篇二十九: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本事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本事,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构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本事。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梦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日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梦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完美。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我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资料,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能够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证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终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构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适宜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异常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欢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欢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梦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篇三十:大道之行也 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