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广播惠农工程 建设文明幸福乡村
——广播惠农工程试点工作会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区农村广播“村村响”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市隆重召开,这是对青铜峡的鼓励和鞭策。在此,我代表青铜峡市委、政府,对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小广播,大载体;小喇叭,大舞台。广播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传播迅速、收听方便、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去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政府开展“广播惠农合作战略”的机遇,在实施政策宣传农村直通车的基础上,将广播惠农工程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截止目前,已投资208万元,建成1个市级广播应急指挥中心、2个镇广播应急指挥分中心,并完成了播控平台建设,在20个试点村和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公园、旅游景区、集贸市场、宗教活动场所,共安装可寻址音柱400只,为13000户免费安装调频小音箱,惠及全市29.3%的农民群众,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住主阵地、建设新家园。
一、呼应群众期待,推进惠民工程
信息快速发展,时代跨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电视、手机、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广播这个传统媒体受到了新的冲击,逐渐被“冷落”,尤其是镇、村两级广播体系残缺不全,功能基本丧失。我市农业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8%。如何解决村一级在宣传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方面,存在的因群众文化程度不同、接受程度有差异,人员流动性大,宣传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实际问题。2011年我市启动实施了启民智、惠民生的政策宣传“农村直通车”工程,在全市85个行政村架设了162只高音大喇叭,适时播放时事政策、镇村信息、农技知识,向广大农民群众灌输政策“耳音”,做到“党的政策精神深入宣传、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宣传、服务三农信息及时宣传”,走出了一条符合上级要求,符合青铜峡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新路子,深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广播虽小,仍有大的作为;方式虽老,但并不过时。一是顺应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李建华书记在自治区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要求,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道理、硬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四个宁夏”的实践和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以及基层和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引领社会风气。推进广播惠农工程正是贯彻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二是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惠民精神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广播惠民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惠民精神的充分体现,早抓早主动,群众早受益。三是推进政策宣传农村直通车工程的有效延伸。实施广播惠农工程以政策宣传农村直通车工程为基础,既充分发挥了村级“大喇叭”的作用,又利用了“小喇叭”这个群众喜闻乐见、方便灵活的传播工具,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对宣传、教育群众将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四是呼应农村群众现实文化新需求的必然选择。农民群众由于受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劳动时间等限制,在使用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方面存在诸多不便,获取有效信息仍难满足需要,对经济实用、便利快捷、内容丰富的农村广播有着强烈的需求。中国乡村之声作为目前唯一面向全国的对农广播频率,为农民群众提供惠农政策、信息资讯、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恰好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年8月,我市获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政府开展“广播惠农合作”信息后,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广播惠农全面合作。今年我市将广播惠农工程列入2014年青铜峡市“五个十大重点工作”(文化旅游产业十大重点)之一,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推进落实。
二、科学组织规划,打造精品工程
高点定位做规划。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广播惠农工程建设,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常响常通”的原则,以“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实用性”为基础,学习借鉴山东省汶上县“广播惠农工程”的成功经验,科学制定了“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中国乡村之声、青铜峡自办节目播控与应急广播网络建设总体规划。
科学组织建体系。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两位一体、分级建设”的工程建设,即建设市级应急广播指挥中心、镇应急广播指挥分中心和村、社区应急广播站室,实现惠农广播节目播控与应急广播网络的有机结合。在功能应用上,实现转播“中国乡村之声”、发布应急信息、播出我市自办节目等功能的多样性。在终端布点上,区分不同场所,分别安装了无线可寻址低音柱、太阳能低音柱、调频无线接收小音箱,实现广播惠农和应急广播网络的双覆盖。
政府投入破难题。我们在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本着为群众办实事,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投入建设资金208万元,保证试点工程顺利启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在原有政策宣传“农村直通车”广播网络基础上提升功能、扩大覆盖,将其纳入惠农广播体系进行改造避免重复投资,可节约费用80万元 。
三、丰富广播内容,满足群众需求
为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新需求,我们以转播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节目为主,同时结合我市实际,精心制作了《青铜峡新闻》、《古峡风采》、《气象信息》、《媒体链接》等群众乐意听、接地气的广播节目,极大地丰富广播的内容,满足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喇叭正在我们青铜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是党和政府声音的“传送器”。农村广播把各级党和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千家万户,充分发挥了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主流价值的主阵地作用,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广播不受时间、地点、文化的限制,可以一边听,一边干活。农村里有的老人不识字,平时不能读书看报,广播成了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群众受教育、长知识,“营养”丰富了,农民愿意听、容易接受,群众工作也好做多了。
二是百姓创业致富的“信息港”。通过中国乡村之声《致富天地》、《农博士在线》等栏目,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方便了农民群众获取各类致富信息。
三是农村文化生活的“欢乐园”。群众通过收听到评书、相声、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现状,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通过《古峡风采》讲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把宣传教育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回顾广播惠农工程试点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仅是个开头,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蔡国英常委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广播惠农工程在传递党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传授科技知识、突发应急事件中的宣传教育和预警作用,奋力开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