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 共享一片爱
——XX特校2020/2021学年度工作总结
2020/2021学年,我校在教体局和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立足自我,全面成长,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办学宗旨,实现“培养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办学目标,针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以素质教育为抓手,推进个别化教育,突出生活技能和体艺教育,夯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一、齐心协力,家校共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注重养成教育。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残障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我校的做法是:一是把养成教育列入校本课程,开设生活适应课,将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叠被子、穿衣服、系鞋带、内务整理等比赛;二是注重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力争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每一面墙面都能育人。每个教室都张贴了《中小学生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册,积极利用好黑板报的宣传教育作用开展主题教育,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布置教室,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三是坚持了每周一的升旗活动和国旗下的讲话,以及每日课间集会点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等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四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如每周的“文明寝室”,每月的“文明班级”,每学期的“文明之星”、“优秀学生干部”、“劳动积极分子”等评选。通过抓养成教育,培养了学生生活能力,为学生将来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2.重视生活技能教育和体艺教育。学校着眼于特殊少年儿童的终生发展,以提高生存能力为宗旨,以劳动技术、工艺美术教学为抓手,开设劳技和手工课,加强了烹饪、串珠、泥塑、刮画、糕点制作、烹饪等的教学,本学期,学校有投资新设了热转印和手工皂的职业教育,让残疾孩子掌握一技之长。
为了培养爱好和特长,学校积极推动阳光体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举办了“六一”、“元旦”文艺汇演、秋季运动会,开展了大课间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收获了自信。今年5月,在第九届江西省残疾人艺术节吉安市展演活动中,我校参演的舞蹈《牵手星星的你》荣获一等奖。
3.创新德育模式,推进项目化管理。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校把国旗下讲话和主题班会作为项目化管理的突破口,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节日特点,结合党史知识,有计划地安排好讲话和班会课的内容,提高了德育成效。一是坚持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三是抓好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班队活动,如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展雷锋日、母亲节、感恩节、节水节粮节电、党史教育等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体会助人为乐,学习革命前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4.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街头义卖等助残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支持。
借助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发展契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强化地方政策保障出发,全力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成立了新干县特教资源中心。由县教体局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各股室站、各校校长为为组员,统筹全县特殊教育工作,同时将融合教育工作纳入年度教育督导范畴,由县教体局牵头,县特教资源中心落实,各类学校和特校共同参与,指导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2)组建了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组织与指导。新干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由县教体局联合卫健、残联、民政共同组建,邀请教育、卫生、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教师担任,为残疾孩子就学提供了更专业、全面的保障。
(3)为在校学生积极创造融合条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主流社会,我校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生与社会交流融合的平台。经学校联系,新干驻深圳党支部及东莞江西新干商会为学生捐款捐物,计6万余元;江西盛方材料有限公司陈方根董事长为贫困建档立卡户学生捐资一万元,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水平。阳光义工协会、县自来水公司清泉志愿服务队等团体也经常到校与师生联谊或献爱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与普校联谊、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活动。在今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当天,学校还组织学生到金川广场举行义卖活动,既宣传了残疾人保障法及预防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4)坚持送教上门工作。为保障全县中重度残疾、多重残疾等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学校积极组织教师送教上门,制定了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实行一生一案。定期安排全校教师送教上门,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不丢下任何一个残疾适龄少年儿童,成为我校特教人的追求和义务。
5.探索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
为了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也为了家长能更正确、科学地对待特殊孩子,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我校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二是针对家长沟通难、管理难的问题,召开家长会,明确家长的职责,对违反学校制度的,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家长达成共识,得到家长的广泛支持。三是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维持学校秩序,邀请家长督学参与学校的相关事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重大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助力残疾学生发展。
二、立足教研,增强素质,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例会和教师大讲堂两个平台,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微信群组织教师学习全县优秀教师典型的先进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学年初所有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责任状和承诺书;开展了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在宣传栏设立“身边好人榜”,用本校师德标兵的事迹教育影响全校师生。同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并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分享学习成果。为让教师能更专业地开展个别化教育,2020年,我校派教师到重庆受评山庄培训6人次,培训费用达 3万余元。学校还为每位教师购买了《培智学校个别化教学示例》、《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智课程四好评量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与建设》等专业书籍,订阅了《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等专业杂志。重点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标准解读》及《培智课程四好评量表》,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入讨论,做到边讨论边研究。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根本地改观。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抓实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学校落实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课制度,年轻教师新教师上好汇报课,扎扎实实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为提高教师基本功,在教师中开展“粉笔字”竞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由工作作风扎实,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做师傅,积极传授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而年轻教师积极学习老教师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要求新教师必须跟随老教师全程听课,参与备课、诊断和教学,老教师提出提高和改进意见,从而使年轻教师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持续推进个别化教学模式。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校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以点带面,先尝试根据各班情况将学生分为ABC组,每组各选取一名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实验,同时多人次派教师带着任务到先进学校培训学习,返校后分享学习成果,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教学研讨日,讨论个别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及发现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研讨,终于取得初步成效,教师对课程标准更了然于心,对学生的评量更规范、教学计划更科学合理,课堂教学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优化管理,依法治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
1.抓好民生工程,参与精准扶贫。农村(包括县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做到了全覆盖,对20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了重点帮扶,每学期安排教师上门走访。争取XX驻深圳党支部和东莞江西XX商会捐赠资金五万元、夏凉被120床,改善了学生生活;江西盛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陈董捐赠资金一万元整用于捐助学校贫困建档立卡户学生。
2.抓实安全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安全工作是我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严格执行两册一单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教育做到了逢会必讲,逢课必讲。组织学生网上安全答题,出黑板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定期给家长发送安全教育信息,寒暑假致家长一封信成为常规。政工处经常有计划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对屋顶进行全面防水补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群、电话等形式积极向师生及家长进行新冠肺炎预防措施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师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邀请县交警、蓝天救援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防溺水、禁毒等安全教育,确保了校园的平安与稳定。
3.完善后勤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到校外学习烹饪,规划了食堂管理。继续坚持对后勤人员的每月定期考核,并与工资挂钩,期终综合评定,表彰先进。将被白蚁腐蚀的学生衣柜、鞋柜进行了修补,做了白蚁防治;为避免学生聚集用餐及用餐卫生,添置了一台消毒碗柜和部分生活用具,安装了油烟净化机,开展了班级、寝室文化的创建评比工作,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4.积极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就业寻出路
总之,学校尽心尽力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努力让残疾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享受同样甚至更多的关爱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