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e”线,筑战线,提实效,传“声音”
计算机学院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以来,先后组织结队班级、社团分别前往新洲区三店街四个结对村和小学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结对班级学生参加活动覆盖率达100%,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构筑一条战线,两套组织管理标准,提高组织保障
1.“九位一体”工作队伍构筑统一战线,活动组织有基本保障。
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各级相关会议25次,从上至下,层层落实。取得了来着各方的参与和全力支持,组建一支“九位一体”的工作队伍,活动组织有保障。
2.设计两套组织管理流程标准,提升组织管理效率。
一套是培训流程标准。为了统一参加活动人员的思想和认识,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方案,出发前培训,出发后提供指导;另一套是活动流程标准。活动全程都有标准化模板,为开展活动的结对班提供服务保障。
3.利用好活动室,加强阵地建设。专人负责管理活动室,定期更新宣传展板信息,落实活动档案备份工作。
二、围绕“四个结合”,双方共赢,提升活动实效
1.润物无声,促思想教育出实招
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通过重温红色经典、主题团日活动、“同劳动”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国情民情教育。在走访过程中,老党员、“留汉”大学生那些鲜活故事让新青年们深受触动和鼓舞。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请致富带头人分享创业经历;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去试验田劳作,与农民一起做喷农药、摘桃子、为地里除草等农活。来到田间地头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邀请思政老师实地为学生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投入到农村的发展之中。
2.植根沃土,服务农村需求用实劲。
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和民情,依托结对班级、文艺社团和心理活动营,围绕入户调研、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解决村民实际困难。深入细致访民情,设计了村民填写的调研表格;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老人做家务,陪谈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去小学开展文体表演活动、文艺教学活动、课业辅导、心理团体活动等,在杨湾村师生一起为留守儿童定制了课业辅导计划;开展了清洁村湾活动,受到村民的肯定,学生也在服务过程当中受教育,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3.学以致用,助力新农村建设干实事。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围绕科技支农行动,促进农民科技致富。开展了免费为村民维修电脑、计算机设备使用和维护指导、新媒体制作技术培训、村干部电脑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培训、为农村合作社设计品牌LOGO等活动。提升村民就业技能,激发学生留汉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4.春风化雨,党建带团建强信念。
结合基层党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协助村务综合管理工作、党员干部讲团课,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村干部带领团干去村民家中沟通、开展工作,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农村;协助村干使用电脑进行信息化办公,促进农村综合治理网格化;我院党总支李书记在田间地头上团课,为“新青年下乡”活动作指示,同学们边劳动、边听课、边讨论。
5.专心致志,研究农村问题练实功。
结合社会调查课题立项,围绕新洲区农村实际问题,立足学院专业特长,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形成了关于新洲区农村网络营销带动农产品经济的调研报告;拟定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一院一品”实践服务项目;拟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及关爱教育研究”课题。
三、塑造四种表现形式,五种渠道宣传,传播下乡“好声音”。
为了充分展示下乡成果,通过五种渠道(服务日志本、学院网站、学院团刊、微信、长江日报),四种表现形式(新闻稿、日志、微电影、舞台剧),引导广大学生深化对“新青年下乡”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为“留汉”打下思想基础。
不足和措施:
我们在“新青年下乡”工作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在探索、反思、总结过程中,目前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
1.“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深入性不够。有些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收获处于在基本感受和体验的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的收获不够。
解决办法是抓好活动设计。将“新青年下乡”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学科专业实践锻炼、爱心帮扶活动以及“三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进行系统化、课程化设计,在丰富内容、找准载体上下功夫。
2.“新青年下乡”活动的班村互动不够。个别村对“新青年下乡”活动热情不高。解决办法是加强活动次数或活动时间,接触重点结对户需更加深入,有利于真正掌握村民需求,加深感情。
下一步计划:
目前,我院正积极筹备暑期集中开展“三同”行动,组织青年深入农村开展服务工作,让学生真正沉得下去、扎得下根、干得起来。同时发挥我院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一院一品”特色课题项目),下一步将继续探索特色品牌服务机制、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坚持落实常态化、长效化农村服务项目,真正服务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