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装进课堂里,这堂课从“田间地头”开始!
“这个是我拔的莴苣,它肯定是最大的!”4月14日,在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育集团的劳动实践基地——守拙园,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拿着自己刚刚拔的莴苣向同学骄傲的介绍着。这样的场景在学校劳动实践园经常发生。
“将劳动课堂搬到菜地里,这种教育模式既新颖又生动,更接地气。我们感受到劳作的辛苦,更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一名同学擦着额头的汗水激动地说。
近年来,学校着力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创建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模式,引领学生回归自然、劳动体验、感悟成长,达成育人目标。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在实践中创新,在合作中分享,在劳动中收获。劳动创意、家务劳动、农耕体验相结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
多维度丰富劳动教育场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结合并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校园内腾出两片地作为劳动实践园,并分别命名为“守拙园”和“桃李园”。“守拙园”种植土豆、茄子、黄瓜等蔬菜以及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桃李园”则种植苹果树、核桃树、山楂树、柿子树、李子树、杏树、枣树等果树。“桃李园”与“守拙园”南北遥相呼应,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充分利劳动实践园,分班“承包”管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实践,学习农事劳动,关注农耕时节,真正动手感受劳动锻炼,播种、管理、收割、感受生命成长过程。
除此以外,学校劳动教育还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家里没有足够空间开展劳动项目怎么办?学校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劳动是一门必修课程,守拙园是孩子们进行尝试、探索、实践的劳动基地,更是他们开心的小农场。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探索更多的劳动教育场所,引导队员们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尊重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劳动者。”学校大队辅导员介绍道。
内挖外引强化劳动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离不开人,有了场地后,还要有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爱上劳动。为此,学校依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社合力育人网络,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学校除通过本校挖掘外,还积极寻求社会多方支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专业师资到校带领学生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及学生社团等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提升劳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通过自研自学、课标培训、现场教学、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成长。
为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实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此外,学校还邀请有劳动技能的家长走进课堂,通过讲解、演示,为学生拓展生活百科、职业体验、日常急救等小知识,并鼓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劳动任务,让孩子们在亲子互动中培养生活自理的本领,明白孝亲敬长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多渠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
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对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来说,这是个亲近自然的好机会。学校由此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活动课程。各中队按顺序轮流到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参加种植、收割等劳动实践,在劳动中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增进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在上好国家劳动教育课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劳动课形式,自主开发鲁绣、剪纸、桥畔匠心农具制作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将劳动教育质量纳入学校、学生的综合考评,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每年还开展“劳动之星”、“四有好少年”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养成勤劳、合作、诚信、奉献的优秀品格。
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育集团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局面逐渐形成,劳动教育蔚然成风。新时代劳动教育承载着综合育人的使命,学校将持续创新劳动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