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服中心工作总结
三河镇农服中心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三河镇农业以扶贫为统揽,以农旅融合为主导,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为手段,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建设地域性品牌”为主攻方向,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基地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强化农产品安全、品质,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转化率和附加值,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农业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着力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的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逐步提高我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完善城郊现代农业硬件设施,快速建成“一区、两线、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构架,成功完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一、提振镇域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一是立足城郊区位,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我们借助产业强镇建设及城郊区位优势,初步建成“一区、两线、三基地”农业发展构架,即依托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出以大林、川主为核心的城郊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农旅结合建成大河、拱桥、红明、三店辣椒示范观光线和以四季水果休闲采摘为主的鸭庄、大林、川主、白玉、万寿寨、蚕溪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线;结合建成以吴株萸、皱皮木瓜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辣椒、花椒为主的调味品基地和以四季水果为主的水果休闲采摘基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21年实现产值500万元。
二是巧借深调契机,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目前我镇长效产业达15755亩,其中原有经果林面积4000亩,2018年全镇新发展7055亩,2019年完成栽植4400亩,2020年新发展300亩。五年引进产业业主19个,在玉岭村、永和村、四方村、红明村、拱桥村等村新发展中药材8000亩,在白玉村、川主社区、蚕溪村、玉岭村、万寿寨村发展李子7000亩,在红明村、拱桥村、三店村种植辣椒为主的蔬菜6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全镇988户3766人,其中贫困户156户1516人增收。全镇粮经比达到2.5:7.5。
三是注重品牌效应,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我镇充分抓住深度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打造绿色有机产品。目前北岭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我镇川主社区望路组发展的李子、桑葚、枇杷、梨子获得绿色产品A级认证。翔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我镇万寿寨村发展的猕猴桃于2018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均已取得有机基地认证第二年转换。
二、整治提升,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沿线整治。突出整治351国道沿线、县城连接路沿线、桥头路沿线,改造美化房屋500余户,清除违章建筑10余处。二是全面推进人居环境专项提升行动。开展了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增绿添彩、文明创建六大专项行动,保障做到了无柴草乱放、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排、无禽畜乱跑、无乱搭乱建、无乱扯乱挂,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通过月检查及考核,对各村在考核中获得后三名的给予悬挂灰色旗子,连续两次获得灰旗的村支书进行约谈,使人居环境工作常态化。
三、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动力。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镇13个村集体资产清理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登记赋码27064人,9477户。各村均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开设了账户,全镇流转土地8200亩。村集体以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无一空壳村。
二是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和石柱府办发〔2017〕114号等政策文件规定,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充分尊重201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的前提下,完成全镇深化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四、凝心聚力,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
成立了由镇干部、村组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组成的饮水安全领导小组,从每个户入户排查到项目规划实施、招投标过程及结果、中标企业基本情况、施工队组建等项目管理全程流程式的监管,鼓励受益群众参与项目监督管理,让群众真正成为项目实施的监督员、管理员,确保每一个农户都能喝上安全水。五年来,累计投资1128万元,实施人饮项目68个,整治山坪塘61个,铺设管网230公里,实现安全饮水保障率100%,从“无水喝”到喝上“放心水”彻底根治群众出行难、饮水难问题。
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桔杆粪污“两利用”,利用龙河流域面源污染项目1500万元,建设秸秆发酵车间200平方米,养殖场无害化粪污处理3个,完善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基本实现全利用。二是化肥农药“两减量”,完成全镇所有农资店、经营主体的农药化肥台账APP录入,大力开展有机肥施用技术、物理防虫害技术,悬挂杀虫灯150余盏,杀虫片1万余张,发酵粪污500吨以上。三是实施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两回收”。四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农产品合格证,定期开展辖区内农产品抽样检测,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落实惠民政策,维护农民利益。
一是开展科普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高新技术推广,通过县校合作项目西南大学、渝鲁协作山东专家以及武陵山研究院等技术实体,全面开展技术推广,开展各类现场培训会20场,培训农户200人次。二是加大农机监管及农机补贴力度,2018年以来实施农机补贴666台架,63.766万元。清理报废变型拖拉机32台。三是全面兑现林、粮等政策性补贴,保证农户补贴政策“不减量”。
七、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眼球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基础设施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农户环境卫生脏乱差情况仍然存在,垃圾乱丢、污水乱排、柴草乱堆等现象。二是长效产业带动不明显,有些村产业发展才刚起步,整体收益还未体现,与农户利益链接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业“靠天”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
八、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狠抓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把环境卫生作为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带动农户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二是继续抓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强化现有农业产业的管护和监管,确保产业落地生根。加强农业产业加工、销售环节企业的招商和培育,切实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利用避雨设施等农业新技术,突破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四是抓好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力度。积极探索总结和提炼产业振兴成效,真正实现产业兴、乡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