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21年8月)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27日、8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赴利辛县、蒙城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并委托涡阳县、谯城区自行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结合涡阳、谯城上报的调研成果,调研组对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做法及成效
(一)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市、县(区)分别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机制。通过财政收入、“村企共建”“公益捐助”、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强化资金统筹与保障。按照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验收办法,建立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对纳入省级中心村、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实行平时督导、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暗访,严格兑现奖惩。
(二)中心村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共有1221个行政村,现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71个、在建126个;完成乡镇政府驻地所在行政村整治80个。2013年至2020年,全市投入资金4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亿元,农发行贷款18亿元。多年来,在美丽乡村中心村辐射带动下,全市打造了一批基础设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村容村貌良好、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培育了一批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加快改变全市农村整体面貌。谯城区荣获4个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皖北片区先进县区荣誉称号;蒙城县2次获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三)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县区不断拓展产业发展路径,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涡阳县抓好龙头带动,依托金沙河集团、正宇集团打造10万亩专业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蒙城县从乡土特色品牌入手,加快产业发展。如立仓镇薛庙村因地制宜实行“虾稻共作、莲鱼供养”,多次成功举办“龙虾荷花节”,吸引大量游客,薛庙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农业休闲旅游名村,立仓农旅小镇获评“2019年度省级特色小镇”。谯城区聚焦“农特产品+邮政快递”发展模式,引导快递企业对接花草茶、五马甜桃等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谯城区花草茶项目荣获国家邮政局“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项目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大。重视农村基层群众思想文化体系建设,通过“村村通”广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大礼堂、道德宣讲等多种形式,弘扬文明乡风,促进村民综合素质提升。利辛县持续加强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开展“红色家书”暨“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重温红色故事和经典作品,汲取精神力量。蒙城县坚持“废旧物品放错位置是垃圾、放对位置是资源”的理念,通过合理引导,全县农村闲置废弃的建筑材料大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产生了经济价值,而且促进了美丽乡村颜值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作为惠及千万农民的民生工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发动还有待深入。有些镇村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对产业如何定位、乡村如何规划建设、基层治理如何加强等视野不宽、招数不多;有些干部把美丽乡村建设简单理解为修修路、改改厕、清清沟、栽栽花、种种树、装装路灯、画画墙画等,对乡风文明,农民素质提升等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有不少地方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够,存在着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群众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内生动力没有激活。
(二)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乡村产业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粮油、果蔬、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等众多行业。但种养类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仍占主导地位,乡村产业链条短、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不明显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不够平衡。普遍重视中心村打造,忽视自然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不够广,导致同一个行政村各自然村与中心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还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反差很大,群众反映较为强烈。
(三)要素保障还存在短板。以2017年至2019年3个年度为例,省下达我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分别为31个、47个、56个,建设任务逐年增加,但受地方财力紧张所限,尽管各级都有相应的配套政策、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但每个村的平均财政投入仍然逐年递减,2021年市财政没有预算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而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资本引入困难,各个建设点资金压力较大。还有,多数地方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产业园区很难扩园、企业很难扩建、产能很难释放,提供就业岗位很难增加,农民“家门口”务工增收较难。再就是,现有农村人口结构大都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386199部队”,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壮年劳力多在外地务工经商,带领农民创业兴业的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部门多,在涉农项目整合、资金统筹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口子进、一个漏斗出”的合力。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没有真正达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教育引导。要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治理能力。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对政策、优秀案例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要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开展“美丽家园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来。
(二)加强规划引领。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着眼长远,结合县(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县域范围内实行多规合一。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自然肌理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彰显乡村特色、明晰产业定位、强化生态保护。防止“去村庄化”和“千村一面”现象,真正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三)注重产业培育。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坚持“念绿色经、打生态牌、走品牌路”,因地制宜壮大特色农业,培育产业优势,着力打响亳州农产品金字招牌。要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高效种养业,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坚持拓展乡村旅游,建设集休闲观光、度假康养、农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品牌,统筹打造市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目的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四)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市县(区)统筹,加强部门协调,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224”工程落实。完善投入机制、整合项目和资金,有序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切实构建多元投入格局。盘活土地资源,结合闲置低效土地利用,加大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坚持建管并重,创新建设管理机制,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日常保洁、公共设施常态化管护,确保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引导他们立足家乡创业兴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