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震工作,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认为那是地震管理部门的事情,但是随着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6年青海门源6.3级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等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家庭都造成了巨大伤害。针对这类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领导者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去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这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凸显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发展思路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全面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形成了系统科学、内涵丰富的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全面抓好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关系民生底线,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落地和投产,我们在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的同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觉得全面提高我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地震工作改革:
一、捋顺机构职能,落实人员编制
鉴于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的主要执法主体,建议管委会根据陕西省编办《关于加强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优先落实现有地震工作人员编制问题,解决无法开展地震执法检查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1.进一步加强节假日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健全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同时加强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配合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的应急值守工作,值班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和值班纪律,及时做好值班记录和信息上报工作。
2.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形成长效机制。要结合我区特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常规灾害防御等工作,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应急保障措施机制。重点针对交通、电力、通信、水利基础设施,危化企业、重大工程设施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治,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提高我区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震意识
1.继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强化园区职工的防震减灾意识。于每年“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在管委会办公楼大厅展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板和发放防震减灾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宣传资料。
2.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在每年“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在活动现场设置“榆林防震减灾”和“陕西地震信息”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展板,让广大职工可以浏览到最新震情信息,地震科普知识以及地震科技动态等内容。在日常宣传工作中,重点以工业区网站和工业区报为宣传阵地,刊发地震报道。
3.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中。不定期邀请省市地震局专家来我区开展讲座指导工作,同时结合第三党支部“党员之声”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有效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素质和地震应急能力。
四、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
近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很多不足,从他们的经验教训来看,我觉得我区领导干部重点需要培养以下四种应急管理核心能力:一是持续学习能力,要及时了解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基本政策、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能够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二是风险理解和风险管控能力,具备发现风险认识风险、警觉风险、治理风险的能力;三是重大事故发生之后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在事发后,当事故应对超出自身领导范围之时,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建立友好伙伴关系。事发后,临危不惧,有效指挥和保证受灾群众及救援队伍的安全;四是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如何争取公众的理解,得到公众的支援,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培训和演练才能逐渐培养形成。
根据我区企业行业的特点,计划下一步开展重点企业预警系统试点工程。比如,对危化行业而言,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可能远小于次生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譬如:地震造成企业设施损坏,一旦发生火灾等次生事故,因安全、消防设施无法使用,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将无法估量,因此地震预警、如何预防和减少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成为了危化企业减少事故灾害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预警系统的出现可以为企业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安装地震终端接收装置和地震终端报警装置等,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规律,抢在地震波到达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使企业和公众采取地震应急处置措施,为危化企业减少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提供多一道安全屏障。
六、探索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进一步强化辖区内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文件,我省延安市是全国试点地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但是适用范围主要是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不包括特殊工程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工程,我区属于化工企业集中区,园区落户企业大部分是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所以目前推行项目自行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计划下一步看延安试点改革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2、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的通知》、《陕西省地震局关于转发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和《陕西省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强化辖区内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备案。探索推行承诺制,由企业向地震主管部门递交承诺书,承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真实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全权负责,地震主管部门在收到项目的承诺书后经审查合格发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告知书》,由地震主管部门对已备案工程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抽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地震工作改革,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